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末考试试题文.doc_第1页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末考试试题文.doc_第2页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末考试试题文.doc_第3页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末考试试题文.doc_第4页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末考试试题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年下学期高二期终考试文科历史试题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第卷 选择题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 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A清静无为 B仁政治国 C兼爱非攻 D以德治民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 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 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C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 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宣 扬“天人感应”学说 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认为君主 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A B C D4.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 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5.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 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 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社会秩序 C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D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6.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 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 正确的是 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B“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 C“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 D. “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7.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他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 之天下之人。”而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一种相互结合的行动,提出了主权在民的 思想。这两种思想的相同之处有 实质都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都反对君主专制 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和利益 都为本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于思想基础 A. B. C. D. 8.“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 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信仰即可得救”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9.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表明 A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B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 C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 D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10.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A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B侧重于理论探索 C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D提倡实验科学11.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正确的是选项叙述历史时期A从自然哲学走向人文哲学古代希腊B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文艺复兴C从简化宗教仪式到取消宗教仪式宗教改革D从自然法则走向道德法则启蒙运动12与中国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相比,欧洲启蒙思想的突出特征包括 代表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法律角度证明社会变革的合理性反对君主专制 强调“公民意识” A B C D13“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C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D人们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14.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洛神赋图 天王送子图 窦娥冤 京剧杨门女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A图一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 B图二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 C图四剧种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D图三作品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多元一体的特征15.某公司有一匾额如下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匾文的观点出自于道家 匾文的字体使用的是篆书 匾额落款的时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匾额彰显了该公司的发展理念 A B C D中国古代文人经常以书法、绘画抒发自己的意趣、思想,明末清初石涛的绘画作品睡牛 图中绘一人在牛背上凝思,意境孤凄,自题曰:“牛不知我睡,我不知牛累。彼此却无 心,不睡不梦寐。”这一艺术作品的主要寓意是 A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农耕经济的反思 B表达了作者懒散不愿入仕的心绪 C讽刺了中国人闭关锁国,不了解世界大势 D作者试图改造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17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18爱因斯坦高度评价某一物理学成就时说:“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 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 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宏观世界 B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证实了“自然界无跳跃”原则 D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19.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现中国工业化 C实行民主政治 D启蒙与救亡并重20. 1920 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C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D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有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 B C D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 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玕 B孙中山、陈独秀 C康有为、孙中山 D洪仁玕、康有为23.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D“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中国文化在自己的遥远记忆中,有过在更深层面上接受佛教文化的经验。这个陈年经验,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前,便变得不灵了。这时候,臃肿颟顸而又年迈气衰的古代中国文化如何能够驾驭得住轻盈便捷奔腾之马。而不思考对自身作出必要的变动呢?”文化史专家庞朴的这段话主要是批判 A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 B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 C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D陈独秀的民主和科学思想25“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 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新三民主义指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 良工人生活。”这一观点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 A加快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 B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C促进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D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27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年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 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B. 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来源 C. 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D.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282010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3周年时有人写道,33年前的冬天,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A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B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C使人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29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有某种联系( B ) A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设计了一个明显的理由 B是精神生活出现危机的反映 C赞成在作品中表现自我 D提倡用意识的延续取代行动的延续30英国文学史上有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萨繆尔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塞。他们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称为“湖畔派”。他们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他们的创作风格属于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解冻文学第卷 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第31题,25分;第32题,15分,共40分)31(25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 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最初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五四运动实际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目前后的抗议运动。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实际上是两回事、两个事件。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启蒙。个性解放和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调,大批青年投入其中。五四运动本身也像各种政治运动一样,充满了爱国激情。但是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道德口号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36年,陈伯达发表论新启蒙运动,一方面强调“新启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强调此次运动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希望发扬“五四”自由讨论的传统,把思想文化统一到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时代主题上来。1937年5月,亦即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的前后,新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6分)(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梁启超所说的“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并说明19世纪末思想界重视“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的背景。(6分)(3)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观点。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描述的“新启蒙运动”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13分)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指洋务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亚历山大二世开始改革的时候,中国也掀起了一场“自强”运动。两国都在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变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材料二认为中国“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的理由是什么?(7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