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一课诲人不倦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的教育思想,.,2,二、章节梳理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本章内容是教育的作用。提问:“性相近,习相远”的“习”指是的什么?为什么“习”会相差很远的?答案:习染。教育可以改变人,让人变得习惯良好、品行高尚,让人变得聪明而富有智慧。,.,3,二、章节梳理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教育的作用】【评析】“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解读:如果不接受教育,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的身份都无法改变的;但接受教育,下等的愚人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孔子这样讲是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提问: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上更倾向哪个观点?,.,4,二、章节梳理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教育的作用】这两种说法,在孔子整个论语论述体系中,是不矛盾的。这里,把“上知(智)”与“下愚”作为一种“气质”,即人的个性(不是本性),认为“下愚”是指那些自暴自弃的人,即自己不愿学习的人这些人并不愚笨,相反“才力”有“过人”,如商朝纣王因为不肯学善、向善,所以“不移”。过去有种说法,说“上知”是指统治者,“下愚”指劳动人民,从而说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这是不确的。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强调对不同人因材施教,并无排斥下层人学习。,.,5,二、章节梳理1539子曰:“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提问:“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6,二、章节梳理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育的内容】【评析】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7,二、章节梳理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答案:因材施教。,.,8,二、章节梳理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本章内容是教师的素养。】【评析】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9,二、章节梳理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本章内容是教师的素养。】【评析】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10,二、章节梳理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内容。】提问:陈亢“问一得三”得到了哪三方面的见识?答案:人要学诗,也要学礼,还知道了自己的老师教的知识没有对自己的孩子有偏爱。(“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1,二、章节梳理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答案:启发式(诱发启导),.,12,二、章节梳理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答案:启发式(诱发启导),.,13,二、章节梳理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教学的方法和原则】【评析】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答案:谈话式(对话式、激励式、讨论式),.,14,二、章节梳理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教师的素养】【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15,二、章节梳理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教师的素养】【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16,二、章节梳理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教师的素养】提问:通过这段文字,你推知孔子提倡教师要坚守一种什么精神?答案:一生为教,两袖清风;默默奉献,贫贱不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安贫乐道,富而好礼),.,17,二、章节梳理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教学的方法和原则】【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答案:谈话式(对话式、激励式、讨论式),.,18,二、章节梳理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教学的方法和原则】提问:“绘事后素”,其中“绘事”“素”分别指什么?答案:“绘事”指礼,“素”指仁义。,.,19,二、章节梳理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学的方法和原则】【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20,二、章节梳理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教师素养】提问:你怎样理解“予欲无言”?答案:这是孔子对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提出的一种教学境界,以“不说”胜“有说”,以“无声”胜“有胜”,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再教”的教学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才华,但也要留一点“空白”,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予欲无言”并非一点也不说,只是少说,不是不说。,.,21,二、章节梳理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教师素养】提问: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答案: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教,是为了不教。(1分)“子欲无言”,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教学境界,不是不说,只是少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留一点“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这是“不教”。(1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切都讲了,学生就会没有思考的余地,不符合教学规律。(1分),.,22,二、章节梳理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本章内容是教师素养】【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23,二、章节梳理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本章内容是教师素养】提问: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答案: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24,二、章节梳理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本章内容是教师素养】提问:这对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答案: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小溪、一条河流。,.,25,二、章节梳理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本章内容是教师素养】提问:这对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答案: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小溪、一条河流。,.,26,第十一课诲人不倦三、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17.2、17.3,教育的作用。15.39,教育的对象。7.25、16.13,教育的内容。11.3、7.8、5.9、3.8、11.22,教学的方法和原则。7.34、1.15、17.19、7.1、9.15,教师的素养。,.,27,第十一课诲人不倦三、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怎样的?有教无类思想因材施教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教学相长理念,.,28,三、成语有教无类:教育不分贫富贵贱,无论对哪一类人都同样看待。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学而不厌:形容好学。诲人不倦:形容教导特别耐心。不愤不启: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悱不发: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反三(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闻一知十:形容人很聪明逻辑推理能力强。,.,29,四、成语安贫乐道: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切磋琢磨: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告往知来: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绘事后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信而好古: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30,五、典型例题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因素的重要作用;“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互相人进步,这些都说明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是强调后天因素的。,.,31,五、典型例题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32,五、典型例题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33,五、典型例题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结合文段,请你评价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方法。,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4,五、典型例题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简析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贵举一反三,善于从已知中推及未知事物,要致力于学问,努力达到更高境界,成为品学兼优的人。,.,35,五、典型例题5.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36,6.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诗经中的含义是什么?子贡引用它的用意又是什么?为什么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诗了?,“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求学之德应精益求精)。子贡由谈人生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诗经的深意,反映孔子对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重视。,.,37,7.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这段文字反映出孔子的怎样的教育特点?请结合文字内容进行评析。,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不偏私,对自己的学问也不秘传,反映了孔子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诗”、“礼”在言语和立身方面的重要作用,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内容上注重“诗”、“礼”。,.,38,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项目采购合同专用条款CCGP
- 2025农产品购销合同范本汇编
- 《硝酸铵合成》课件
- 《桥梁构造的奥秘》课件
- 2025电子版劳动合同
- 《职场压力管理》课件
- 2025煤矿安全设备租赁合同
- 《多语词典与应用》课件
- 2025汽车销售劳动合同范本
- 牌匾设置关系协议书
- 2025福建省泉州市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中华遗产考试题目及答案
- 全厂设施色彩、标志牌统一规定
- 2024年保安员资格考试初级理论知识试题库【模拟题】
- 物业电工安全培训
- 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答案
- 腾讯财经笔试题库及答案
- 国家安全你我有责-202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宣教课件
- 2025年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第27届联考物理+答案
- 工程招标代理服务方案
- 2023年河南单招职测真题(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