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专题《中庸之道》教学资料_第1页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中庸之道》教学资料_第2页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中庸之道》教学资料_第3页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中庸之道》教学资料_第4页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中庸之道》教学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背诵,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子曰:“乡原,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聪明的人理解得过了头,愚蠢的人理解得达不到,这过头和达不到都是有损于中庸的。有才能的人做过了头,不好的人怎么做也达不到要求。所以能达到中庸的人就少之又少了。中庸难就难在要中正持平,注意原则分寸,掌握一个“度”,不偏不倚,不瘟不火,不即不离。,一、何谓中庸?释义,第1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第2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过犹不及,1、孔子认为子张和子夏谁更优秀?2、孔子对子张与子夏的评价是什么?,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材料补充,一句话归纳其中的道理,守礼行走坐卧万无一失出外买东西谦恭慢行优雅乌云密布倾盆大雨本能快跑1里左右懊悔失态及时发现来得及一贯的缓步姿态大雨滂沱优雅行走,故事,宋时秦桧的私人密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就被秦桧除掉了。凡善献媚的人,大多是聪明绝顶的,但最终的结果并不美妙,这就叫“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第3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第5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义”之于比,以“礼”节之,二、中庸如何?原则,这两条有什么关系?(参看第六课第2章),只有对“礼”加以变通,才符合中庸。,嫂溺,不援?嫂溺,援之以手?,通权达变,第四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第六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和而不同,1、本章提到哪三种人?评价这三种人。2、孔子愿意结交什么人?3、判断下列人物属于哪种人?曹操、刘备、张飞、杨修、祢衡,“和”与“同”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衷共济(事业)和气生财(生意)政通人和(政治)协和万邦(外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关于“和”的名言俗语,己所不欲,。己欲立而立人,。君子敬而无私,与人恭而有礼。君子不以言举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矜而不争,。均无贫,。,孔子关于“和”的哲言,(第7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乡原,德之贼也(评价乡愿的为人特点?)1、“乡人皆好之”的人是怎样的人?2、“乡人之善者好之”的人是怎样的人?3、“乡人皆恶之”和乡人“不善者恶之”的人有什么不同?4、孔子认可怎样的人?请列举几个这样的人。5、孔子告诉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人?6、孔子把人分为几类?哪些值得交往?哪些不值得交往?,中庸非折中中庸有原则要爱憎分明,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坏处,缺点)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孔子认为君子讨厌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表述)2子贡讨厌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表述),3子贡的好恶观和孔子的好恶观有什么不同之处?,做事不要太();享欲不要太();待人不要太();用物不要太();,如何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理想而不,追求而不,结交而不,放言而不,贫穷而不,位卑而不,计算而不,大方而不,得意而不,失意而不,傲骨而不,妩媚而不,寄语,理想而不妄想,追求而不乞求,结交而不结党,放言而不乱言,贫穷而不志穷,位卑而不心悲,计算而不计较,大方而不大意,得意而不得瑟,失意而不失态,傲骨而不傲气,妩媚而不谄媚,中庸,本课小结:,一、中庸之道,是为至德。二、如何做到“中庸”?(一)执两用中(反:过犹不及)(二)义之与比(无适无莫)(三)以礼节之(四)通权达变(五)和而不同(六)爱憎分明,中庸的特色和内涵?(课后链接),本课成语、通假字,阅读淮南子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参考:依据“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的中庸思想。(中庸内涵第三条)(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参考:言之成理即可。,“中庸”、“和”的精神实质: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把“中庸”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第一题:,孔子怎样贯彻中庸?从论语中能找到例子吗?,1、“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攻打”,主张以“德”、“礼”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稳定。2、“阳货见孔子章”,孔子与阳货主张不同,讨厌其为人,就采取回避、应付,而不与阳货矛盾激化。3“侍坐章”对待不同主张的学生,都恰当评价。4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5文质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6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忠”“恕”之道8交友之道(以直报怨、适中交往、周而不比、群而不党、矜而不争、善善恶恶),第二题:,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答案:A.中庸:儒家的处事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注解)B.“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C.折衷主义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D.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联系实际举例略),(1)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分)(2)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答“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3分)答案:(1)因材施教中庸之道(2)没有更好,只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如果说“虎妈”和“猫爸”互换方法,他们还能成功吗?我们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贯穿“中庸之道”的思想,就如孔子对待冉求和子路一样,因人而异,刚柔相济,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1分)答案:(1)群而不党(1分)(2)请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3分)(2)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仁德、礼仪。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人言并举,全面公正;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乡原,德之贼也。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把人分成了哪几类?你愿意与其中的哪一类交往?请结合上述语录,简要说说理由。(6分)参考:1、孔子把人分成五类:君子(中行)、狂者、狷者、小人、乡愿。(2分)2、我愿意与君子交往。君子为人处事讲原则,“义之与比”“和而不同”,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不偏袒不苟合,符合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狂狷者有优点,狂放者积极进取,狷介者不肯做坏事,但两端平衡得都不够好;小人“同而不和”,表面混同但不和谐;乡愿,是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表面忠厚朴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是道德的破坏者。,例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不得中行之人就愿意结交狂狷之人,你赞成孔子的选择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赞成。中行之人世上鲜有,因此,孔子退而求其次,求其可教之人。狂者虽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但立志是做人做事的前提。狷者自爱其身,守节而不违法,这是人的最基本品德。如果使狂者脚踏实地、躬行践志,使狷者树立远大理想,那这两类人将能继承大道。,4.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3)(1)“无适”“无莫”是一种怎样的处世态度?(2)从回答子贡的问题和否定“乡原”等来看,孔子的“中庸”思想具有什么特点?请作分析。,适中交往,恪守“中庸之道”。,【参考答案】(2)孔子的“中庸”思想具有灵活的变通性,不是通常的“折中主义”:不能简单地以众人的“好”“恶”来判定“善”与“不善,而应以品行善恶为标准。真正的“中庸”并不是四面讨好、八面玲珑、明哲保身的老好人,因而坚决反对和批判“伪中庸”乡原。这些均表明孔子“中庸”思想的特点就是在坚持原则下的“中行”,是一种“外柔内刚”式的稳健的处世哲学和生活姿态。,5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曰:“乡愿,德之贼也。”(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2)为什么孔子视“乡愿”之人为“德之贼”?(4分)(1)不以众人好恶为依据,而以品行的善恶为标准。(2)因为:“乡愿”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乡愿”之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乡愿”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为善;“乡愿”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答出1点即给1分),6、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的这句话阐述了儒家什么思想?这种精神在践行中的标准是什么?请另结合论语中的某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答案:(1)中庸思想。(1分)(2)义(道义、仁义)。(1分)(3)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就体现了中庸的原则是“德”、“义”。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体现了中庸并非无原则的调和。(2分)中庸之道绝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而是一种始终以“义”为准绳的稳健主张(1分)。,下面四副对联中不适用于孔子的一副是()A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B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C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D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冠古今,道德恰当地待人处事恰当地运用礼和而不同,123478956,“中庸”四个基本点,1988年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发言中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982年8月27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533周年,美国各界人士在旧金山举行祭孔大典,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先生致函说:“孔子的高贵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的学说世代相传,为全世界人民提示了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再相,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