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胃 痛,【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又称“胃脘痛” 。现代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胃痉挛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者,属于本篇“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历代沿革】,内经初步阐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载:“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历代沿革】,张仲景将胃脘部的病变称为“心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指出:“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大陷胸汤主之。”,【历代沿革】,唐宋以前文献有将胃脘痛称为心痛、真心痛者。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胃心痛即是胃脘痛。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陈无择等医家。,【历代沿革】,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 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 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历代沿革】,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并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 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篇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并提出“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的治疗方法。,【历代沿革】,医学真传心腹痛指出要辩证理解和应用“通则不痛”之法。“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为后世辨证治疗胃痛奠定了基础。,【历代沿革】,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初病在经,久痛入络。”,拓展了胃痛的病机。总之,明清以后,诸医家在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论证等方面,有着益加丰富的论述,而不断完善对于本病的诊治。,【病因病机】,病 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 胃素虚及药物损伤等基本病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病 位:胃,与肝、脾密切相关。,【病因病机】,外邪犯胃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胃腑气机阻滞不通则痛。,【病因病机】,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嗜食辛辣、肥甘厚腻、饮酒无度蕴生湿热阻滞气机不通则痛。 饮食生冷,损及中阳使胃腑气机 不畅不通则痛。,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阻滞不通则痛。 气滞日久瘀血内生阻滞胃络不通则痛。 气郁化火肝火犯胃灼伤胃络而致胃痛。 火热伤阴胃阴亏虚胃失润养而致胃痛。,【病因病机】,【病因病机】,脾胃素虚 (一)虚寒 劳倦过度伤脾;或久病脾胃受损;或饮食饥饱寒凉使中阳不振,寒从中生脉络失于温养而致胃痛。,【病因病机】,脾胃素虚 (二)阴虚 肝郁化火,耗灼胃阴;或过服辛燥行气之药;或温热病后,阴津耗伤胃阴不足,失于濡养而致胃痛。,【药物损伤】,药物损伤过服寒凉、过服温燥、某些西药 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伤胃体、耗胃气、损中阳 不通则痛,【病因病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的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 关系。,【诊查要点】,诊断依据 病证鉴别 相关检查,【诊断依据】,1、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可表现胀痛、刺痛、灼痛、隐痛、剧痛、闷痛等不同性质的疼痛。 2、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嘈杂泛酸,嗳气酸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起病或急或缓,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伤脾损胃的药物等。,【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2、胃痛与胁痛3、胃痛与腹痛,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胸痹心痛的严重证候,多见于老年人,多有胸痹病史,一般为胸膺部闷痛,也有表现为上腹部的疼痛,其痛多为闷痛、刺痛等,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重者可见有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紫绀等症。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有助于诊断。,【病证鉴别】,【病证鉴别】,胃痛与胁痛:从病位、主症及兼症鉴别胁痛病位在肝胆,与脾胃有关。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胸闷太息、口苦或恶寒发热等症。胃痛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常伴脘腹痞闷胀满、吞酸嘈杂等症。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痛为主症。,【病证鉴别】,胃痛与腹痛:疼痛部位不同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相关检查】,【相关检查】,B超,CT,核磁共振,血、尿淀粉酶,腹透,血常规,心电图等。(胸部正位片),【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证治分类,【辨证要点】,辨虚实:时间:新病多实证,久病多虚证,更多虚实夹杂证。喜恶:痛处喜按多虚证,拒按多实证。饮食:食后痛作者多实证,饥时痛发者 多虚证。痛剧而坚者多实证,痛徐而缓者多虚证。,【辨证要点】,辨寒热:胃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喜热食,泛吐清水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凉食,泛吐酸水为热证,,【辨证要点】,辨气滞、血瘀:病势新久:初病在气,久病在血疼痛性质: 气滞多胀痛,痛无定处,与情志密切相关 血瘀多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持续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兼见呕血、黑便。,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大法,“通则不痛”。 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者,则当驱邪扶正并举。,【治疗原则】,1、寒邪客胃证 主症: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 兼症: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证治分类】,【证治分类】,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加味。 常用药: 高良姜、吴茱萸温胃散寒; 香附、乌药、陈皮、木香行气止痛。,【证治分类】,临证加减: 若寒邪较重,可加荜茇、厚朴、肉桂,以散寒理气止痛。 若外感风寒,症见头痛、恶寒发热等表证,可加苏叶、荆芥、桂枝以辛温发表,疏风散。 若因过食生冷夹有宿食停滞,兼见胸脘痞闷,嗳气,呕吐可加半夏、莱菔子、鸡内金或保和丸消食导滞。 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2、饮食伤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 兼症: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证治分类】,【证治分类】,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 半夏、茯苓、陈皮和胃化湿; 连翘散结清热。,【证治分类】,临证加减: 脘腹胀甚者,加砂仁、槟榔、枳实等行气消滞 食积化热,嗳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以清热; 胃痛甚兼见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或用枳实导滞丸加减以通腑泄热; 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可合用大承气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3、肝气犯胃证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 兼症:每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胸闷嗳气,善太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病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证治分类】,【证治分类】,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 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 芍药、甘草缓及止痛 枳壳、佛手、绿萼梅理气解郁不伤阴 。,【证治分类】,临证加减: 疼痛较著者,可加金铃子散、青木香、郁金以增强理气止痛之效; 嗳气频繁者,加旋复花、代赭石和胃降逆; 泛吐酸水者,加左金丸,或加乌贼骨、川贝、煅瓦楞子等和胃降逆。,【证治分类】,若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改为化肝煎或丹栀逍遥丸和左金丸以疏肝泄热和胃; 郁热迫血妄行,吐血、便血者,宜加大黄、地榆、白及粉等以凉血止血; 若病情反复久延,脾气亦伤,胃痛而胀,饮食不佳,神疲乏力,属肝郁脾虚证,宜疏肝健胃,理气和胃,选逍遥散加佛手、香附、砂仁、郁金等。,4、湿热中阻证主症:胃脘灼痛,吐酸嘈杂,脘痞腹胀。兼症: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病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证治分类】,【证治分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 黄连、栀子清热燥湿; 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健脾; 陈皮、甘草理气和中。,【证治分类】,临证加减: 对于湿热证要依据临床证情偏重灵活加减。其中祛湿尤为重要,湿祛则热无所存,而这有利于湿热证的治疗。 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 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连翘清胃泄热;,【证治分类】,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代赭石以清胃降逆; 大便秘结不通者,可加大黄(后下)通下导滞; 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实理气消胀; 兼有食积停滞,纳呆少食者,加焦三仙。 热证不重时注意选用健脾益气的药物,如白术、苍术等。,5、瘀血停胃证主症:胃脘刺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 兼症:按之痛甚,痛时持久屡发,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病机概要:瘀停胃络,络脉壅滞。,【证治分类】,【证治分类】,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代表方: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减。常用药: 蒲黄、五灵脂、丹参化瘀定痛; 檀香、砂仁理气和胃而止痛。,【证治分类】,临证加减: 血瘀重者可加三棱、莪术、川芎等药。 气滞血瘀证者,加木香、川朴、甘松等药。 气虚血瘀证者,加黄芪、党参、红参等药。 寒凝血瘀证者,加桂枝、干姜、吴茱萸等药。 寒痰血瘀证者,加半夏、茯苓、陈皮取二陈汤义;热痰血瘀证者,加瓜蒌、贝母等药。 阴虚血瘀证者,加生地、麦冬、天花粉、知母等药。,6、胃阴不足证主症:胃脘隐隐灼痛。 兼症:似饥而不欲饮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弦细无力。病机概要:胃阴不足,润降失司。,【证治分类】,【证治分类】,治法:养阴益胃。代表方:益胃汤加味。常用药: 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甘凉以滋养胃阴; 佛手、绿萼梅调气止痛。,【证治分类】,临证加减: 胃内嘈杂,或有吞酸者,加左金丸制酸和胃兼有气滞者,胃脘胀痛较剧,宜加厚朴花、金铃子散等行气止痛; 大便秘结者,加郁李仁,火麻仁,生首乌以润肠通便。,【证治分类】,胃酸明显减少者,当酌加乌梅、鸡内金等; 伴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属气阴两伤,加太子参、山药、白术以益气养阴。,7、脾胃虚寒证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兼症:劳累、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呆食少,神疲倦怠,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无力。病机概要:中焦虚寒,胃失温养。,【证治分类】,【证治分类】,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 黄芪、白术补气健脾; 桂枝温胃散寒; 白芍、饴糖、炙甘草、大枣缓急止痛。,【证治分类】,临证加减: 若泛吐酸水者,去饴糖加吴茱萸、煅瓦楞以制酸止痛; 泛吐清水者,或胃中有振水音,加干姜、半夏、陈皮、茯苓,或配用苓桂术甘汤以温化饮邪; 若寒甚者,可合用理中丸,或改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 疼痛甚者,加延胡索以止痛。,【预后转归】,急性胃痛多以实证为主,治疗调护及时得当多能向愈。 久病多由实转虚,形成虚实夹杂。临床见寒热互结,气滞血瘀等诸症,病情复杂,易反复发作。 若病情由轻转重,或血不循经,形成便血、吐血。 热毒内结,三焦雍塞,可见剧烈腹痛。 痰瘀互结,形成癥积、噎膈等危重证候。 脾胃衰败,气血生化无源,形成虚劳。,【预防调护】,重视精神因素与饮食的调摄。避免过度劳累。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易于伤胃的药物。,【临证备要】,1、治肝可以安胃一、肝疏泄太过,木旺克土 治疗抑肝气、泻肝火二、肝疏泄不及,木郁土壅 治疗用辛散之品,疏肝理气三、脾胃亏虚,土虚木乘 治疗健脾益气、益养胃阴,【临证备要】,2、忌刚用柔久服辛香理气之品易耗阴伤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经理人行业趋势分析技巧试题及答案
- 营养教育在学校的重要性与实践方法试题及答案
- 考前准备2024西医临床考题及答案
- 空气科学考试题及答案
- 知识产权重大案例分析的考试试题及答案
- 期末解刨学试题及答案
- 药品流通渠道管理试题及答案
- 水库移民面试题及答案
- 图书管理员文化传承与发展试题及答案
- 西医临床知识运用试题及答案总结
- 北京市引进人才审批表格模板
- 第14篇局部水基灭火系统(修改后版本)
- 配管配线工程量计算实例
- CAMDS培训ppt课件
- 包装设计外文文献翻译最新译文
- 治安管理课件新兴行业场所
- 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
- HY∕T 122-2009 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
- 《声门下吸引技术》PPT课件
- 幼儿园绘本故事PPT:《小红帽》
- 一年级下册数学6.6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