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中的立案登记制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行政诉讼中的立案登记制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行政诉讼中的立案登记制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行政诉讼中的立案登记制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行政诉讼中的立案登记制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题报告一、研究的理由和实际意义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由于起步晚、法治水平低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就国内诉讼法的发展而言,也远远低于民事、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行政诉讼法自1990年实施以来,对我国公民与行政机关之间的行政纠纷的化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推动着我国行政法和行政诉讼领域相关制度的完善。但是由于法本身的滞后性,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法律相对于当今更新换代的速度来说略显乏力,因此,201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行政诉讼法的决议,2015年5月开始实施。同时,在深化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有效化解立案难问题,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改革以往的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行政诉讼领域来说,既彰显了法治的进步,又带来法院立案工作的新挑战。在立案登记制改革和行政诉讼法修订的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法探讨立案登记制实施前后行政诉讼立案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并对全新的立案登记制进行概念上的明晰,从诉权、行政诉讼目的、诉的利益等理论基础上探索其学理意义,然后通过对该制度性质、功能、构成要件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的具体概述促进学界对其更全面的认识,最后在综合全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在行政诉讼中完善立案登记制的一些法律对策,以期该制度能在实践中更好的发展。以上即是研究该制度的背景。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近年来,立案审查制的弊端越来越严重的制约了当事人诉权的行使,为了破解“立案难”的困境,立案登记制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立案登记制将对我国诉讼法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均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该制度的研究也正变得越来越热门。目前,国内学界对该制度的研究现状如下:由于立案登记制于2015年5月正式实施,关于该制度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研究均不多见,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主要有许尚豪和翟娟的立案登记制的本质及其建构(载理论探索2015年第二期);张忠文的新实施与法院立案登记制度(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5年第三期);黄先雄、黄婷的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的立法缺陷及应对(载行政法学研究2015年第六期);孙万莲的立案登记改革:平稳有序各种点赞(载上海人大2015年第七期)。更多的文献是人民日报中对立案登记制的研讨,见于立案登记制满月,“民告官”案件激增(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6月10日第004版);杨翔的落实立案登记制,保障当事人诉权湖南高院关于行政诉讼案件立案登记制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载人民法院报2015年7月2日第008版);罗书臻最高法院通报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情况(载人民法院报2015年11月16日第1版)。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有许多关于立案登记制改的建议的探讨,对本文中立案登记制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主要是张燕的行政诉讼立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度的设计(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三期);张海滨的滥用诉权及其法律规制研究(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4年第八期);杨阳的行政案件立案审查的若干问题探讨(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五期)等等,这些学术期刊都为研究立案登记制的实体要件、程序要件、法律缺陷等方面提供了借鉴。在关于立案登记制的发展概况、概念理解等方面,代表性著作有纪敏的法院立案工作及改革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江必新的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理解适用与实务指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李中和人民法院立案审判工作理论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杨寅的中国行政程序法治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在关于立案登记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面,本文主要从诉权理论、行政诉讼目的理论和诉的利益理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代表性的著作有薛刚凌的行政诉权研究(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原田尚彦编著、石龙潭翻译的诉的利益(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刘润发的行政公诉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江伟,单国军的关于诉权的若干问题的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胡卫列的行政诉讼目的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14年版);杨临宏的新修行政诉讼法(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在关于立案登记制的制度研究方面,本文从实体要件、程序要件、法律效果、法律救济四个角度分析,代表性著作有方世荣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王学辉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 版);林莉红的行政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刘志坚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应松年的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姜明安的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2015年版);毕可志的论行政救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三、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从立案登记制实施前后,行政诉讼立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问题的提出引入对立案登记制概念、理论的研究,在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立案登记制的制度设计,即该制度的性质、功能、程序和实体要件、法律效果、救济制度。最后基于对该制度的全面了解提出完善其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的法律对策。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统计分析、文献阅读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立案登记制的内涵,以期达到更客观、科学的结论。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立案登记制实施前后立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更直观的显示出立案登记制对立案程序的影响,以达到引入对立案登记制概念的目的。在正文部分,对立案登记制性质的界定上,也对比了英美等国的立案登记制,以英美发达国家的立案登记制为参照,说明我国的立案登记制处于起步阶段,更偏向于“准立案登记制”。因此,对比分析法更容易清晰揭示事物的本质。2. 统计分析法在分析立案审查制的弊端时,通过对2005年至2014年间全国人民法院审理一审案件收案数和行政案件一审收案数的数据分析,说明行政案件增长率极低,且占全国人民法院收案总数的比例也极低,表明行政诉讼解决纠纷的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仍有很多行政诉讼案件被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论证立案审查制“高阶化”起诉条件的弊端。3. 文献阅读分析法本文在许多概念、思路上都有借鉴行政诉讼领域相关的文献著作,同时利用学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馆藏书籍、报刊资源及相关网络资源,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学习,借鉴优秀文献中的观点和思路,最终形成了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四、论文框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立案登记制实施前后,我国行政诉讼的立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立案登记制实施以前,我国的诉讼法领域较长时间内都采用的立案审查制,该制度逐渐显现其弊端,主要是严格限制受案范围、立案审查程序不透明、混淆起诉要件和诉讼要件,这些问题导致当事人诉权得不到有效保障,加剧“立案难”。立案登记制实施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立案难的困境,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司法解释界定登记立案的标准、案件大量涌入法院导致案多人少的压力、诉权过度使用导致滥诉现象增多、立案过程缺乏必要监督、容易导致不立案就信访的压力。第二部分深入阐述立案登记制的相关理论。简要阐述立案的概念、立案登记的概念,然后从诉权理论、行政诉讼目的理论和诉的利益理论三方面分析立案登记制形成的法理基础,从理论上追溯其形成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第三部分主要对立案登记制从制度设计上进行分析。与英美法系国家相比,在性质上界定为“准立案登记制”更恰当,其核心功能是保障当事人诉权,为解决立案难问题提供可能性。登记并立案的法律效果是启动诉讼程序,受理法院取得了对该案件的审判权,双方当事人分别取得原告和被告的诉讼地位,均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并承担诉讼义务。程序上要求当事人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实体上要求该案件有明确的利益相关的双方当事人,且该案件具有可诉性。对不予立案或法院立案程序中的违法行为,当事人可以通过投诉、起诉、上诉等方式获得救济。第四部分基于对立案登记制所面临的新的现实问题,提出完善立案登记制的几点法律对策。第一是通过司法解释和规范起诉状格式的方式,完善对起诉案件的审查标准;第二是注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案件的分流作用,尤其是完善调解制度;第三是加大对恶意诉讼、滥用诉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同时允许受害者提起损害赔偿之诉,对滥诉行为严格防范;第四是加强立案过程的监督,包括强化已有的法院监督、社会监督,还要增设检察机关监督方式;第五是完善释明制度,规范其限度、范围、适用程序等规则。五、创新点和不足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最新实施的立案登记制进行制度解读和所引发的潜在或已经存在的问题的探讨,并提出完善对策。在立案登记制实施之前,我国一直采用的立案审查制,因此国内学理上对立案审查的研究比较完善,随着新制度的出现,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理论研究。六、参考文献1、专著(译)类:1 方世荣.200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 王学辉.201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3 江必新.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理解适用与实务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4 江伟,单国军.1998.关于诉权的若干问题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5 李中和.2006.人民法院立案审判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6 林莉红.2009.行政诉讼法学M.第3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7 刘志坚,程雁雷.200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8 刘润发.2013.行政公诉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9 纪敏.2000.法院立案工作及改革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 毕可志.2005.论行政救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1 杨寅.2001.中国行政程序法治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2 杨临宏.2015.新修行政诉讼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3 应松年.2005.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4 范愉,齐树洁.2005.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M.第2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5 贺海仁.2007.谁是纠纷的最终裁判者权利救济原理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6 姜明安.2015.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第6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7 胡卫列.2014.行政诉讼目的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8 曾宪义.2008.检查制度史略M.第2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 薛刚凌.1999.行政诉权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 日中村英郎.2001.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陈刚,林剑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1 日原田尚彦.2014.诉的利益M.石龙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期刊类:1 王珂瑾.2012.行政诉讼中“诉的利益”J.法学论坛.(3).2 孙万莲.2015.立案登记改革:平稳有序各种点赞J.上海人大.(7).3 孙谦.2011.发挥司法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3).4 许尚豪,翟娟.2015.立案登记制的本质及其建构J.理论探索.(2).5 李季.1996.行政诉讼起诉条件几个问题之我见J.政法论坛.(3).6 张文显,李光宇.2011.司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衡平分析J.法学研究.(7).7 张坤世.2008.行政起诉权保障与行政案件受理制度的完善J.湖南大学学报.(6).8 张坤世.2009.行政起诉难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法治研究.(10).9 张文显.2014.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国法学.(4). 10 张忠文.2015.新实施与法院立案登记制度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3).11 张海滨.2014.滥用诉权及其法律规制研究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8).12 张燕兰.2011.行政诉讼立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度的设计J.法学研究.(3).13 苏力.1999.论法院的审判职能与行政管理J.中外法学.(3).14 杨伟东.2004.行政诉讼目的探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3). 15 杨阳.2006.行政案件立案审查的若干问题探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5).16 郝红鹰.2011.我国法院审判管理的去行政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6).17 赵明正.2013.行政诉讼起诉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6).18 赵梨渊.2011.行政诉讼起诉、立案、受理问题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19 郭道晖.2002.论立法的目的J.浙江大学法律评论.20 黄先雄,黄婷.2015.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的立法缺陷及应对J.行政法学研究.(6).21 Julieta Arenas Ceballos.2009. Suspension in Prevention as a Precautionary Measure in Administrative Law LitigationJ. CIVILIZAR Ciencias Sociales y Humanas, Vol.09 (16), pp.91.22 Weiping Zhang.2006. Reform of lawsuit system and revision of filing conditionsJ.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Vol.1 (4), pp.550-565.23 Li Cheng.2015.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Committee System of China: From the Quasi-judicial PerspectiveJ. Canadian Social Science, Vol.11 (7), pp.69-76.3、学术论文:1 周艳霞.2011.论行政诉讼立案监督以诉讼角色间的制约为视角D:硕士.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 范志勇.2003.论行政诉讼中的原告适格D:硕士.北京:中国政法大学.3 胡龙.2007.论行政诉讼的功能及其障碍破解D:硕士.湘潭:湘潭大学.4 侯云锦.2012.行政诉讼立案难问题探究基于S省人民法院行政不立案案件的实证分析D:硕士.浙江:浙江工商大学.5 徐欣.2005.行政案件诉讼要件研究D:硕士.武汉:武汉大学.6 崔艳君.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