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管桩及主要技术措施.doc_第1页
预制管桩及主要技术措施.doc_第2页
预制管桩及主要技术措施.doc_第3页
预制管桩及主要技术措施.doc_第4页
预制管桩及主要技术措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预制管桩的主要技术措施?预制管桩施工工艺 我摘抄的某个公司的技术要求,可能有些地方和规范不同,两个都看看,不同的地方按照规范执行。锤击桩:主要控制项目a) 施工前应对成品桩做外观检查验收,预制桩应在强度与龄期均达到要求后,方可锤击。预制管桩及接桩焊条应符合图纸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书。b) 在大面积打桩前,应由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选择典型位置进行试桩,并通过试桩确定收锤的贯入度指标及桩端持力层。c) 在打桩过程中,遇有贯入度剧变、桩身突然发生倾斜、移位或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或破碎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施打该桩及其所在承台其余未施工的桩,并及时通知项目工程部进行处理。d) 接桩焊接时,应先将四角点焊固定,然后沿桩四周对称连续焊接,并应分层施焊;焊接层数不得少于二层,每层焊完后必须把焊渣清理干净,方可进行下一层施焊,以确保焊缝质量和设计厚度。焊接完成后应使焊缝在自然条件下冷却 8分钟后方可继续沉桩。e) 桩端承载力宜采用静载荷或大应变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当为高层建筑时宜采用全部或部分静载荷试验的方式。(顺德地区对非甲级地基没要求必须采用静荷载检测桩承载力,宜优先采用大应变试验,外地项目如条件允许时可参照顺德地区执行)。当采用静载荷试验时检验桩数取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当采用大应变试验时,检验桩数取总数的5%,且不应少于5根。此外,还应采用小应变试验对桩身质量应进行检验,检验桩数取总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主要技术要求及质量控制措施a) 预制桩进场后的堆放要求:当场地条件允许时,优先考虑单层堆放;当采用叠层堆放时,外径为500600mm的桩不超过四层,外径为300400mm的桩不超过五层。若桩叠层堆放超过两层时,应采用吊机取桩,严禁拖桩。b) 工程桩桩位偏差控制n 沉桩施工前,项目工程部和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按放线验线要求对轴线及桩位定点进行复核,确保放线准确无误。其中项目设计部参与建筑物轴线验线工作。n 沉桩施工前,项目工程部必须会同监理单位对桩基施工单位(包括操作工人)进行书面技术交底。n 沉桩过程中因桩机移动或土体挤压容易使原桩位定点产生偏移,所以要求每根桩在沉桩前必须重新复核桩位定点的准确性,并检查与相邻已施工桩位的相对几何尺寸是否准确。沉桩完成后桩位偏差超过国家规范要求时,严格按不合格桩处理,产生补桩、承台扩大等相关费用由桩基施工单位负责。c) 打桩顺序:由一侧开始向单一方向进行;自中间向两个方向对称进行;自中间向四周进行。第一种打桩顺序,打桩方向宜“Z”型逐排推进,以免土体朝一个方向挤压而导致土壤压缩不均匀,对于同一排桩,必要时还可采用间隔跳打的方式;对于密集桩群,应采用自中间向两个方向或向四周对称施打的顺序。当一侧毗邻建筑物或有其他须保护的地下、地面构筑物、管线等时,应由毗邻建筑物处向另一方向施打。d) 预制桩的桩尖应满足设计要求,特别是钢桩尖应注意检查其高度、钢板和焊缝厚度是否满足要求。e) 打桩应采取重锤低击的原则:首节桩开始施打时,锤的落距应较小,以免桩下沉过快而导致偏移,待桩入土至一定深度且稳定后,再按规范要求的落距锤击。f) 施工过程中应检查桩体的垂直度、沉桩总锤数、贯入度、桩顶完整状况、电焊接桩质量、电焊后的停歇时间等指标,并在打桩记录表中体现。g) 打桩时,应注意避免出现桩锤偏击而导致桩顶破碎的情况。h) 首节桩沉桩后接第二节桩前,应按设计要求长度浇捣桩端封底砼,然后再继续沉桩。i) 当贯入度无法达到设计要求而不能收桩时,应停止施打该承台桩,并及时通知项目工程部组织处理。j) 送桩深度不宜大于2米,特殊情况不应大于6米,送桩时应采用专制钢质送桩器,不允许用工程桩作送桩器。k) 当桩基础为大面积密集桩群或场地土质为饱和粉细砂、淤泥、淤泥质土、黏性土时,桩施工过程中每个承台应预留不少于一根桩露在地面以便进行桩顶上涌和水平位移监测(应分别测量收桩时和14天后的桩顶标高),若发现存在上涌时应全面实施一次复打,此类情况送桩深度宜不超过500mm。l) 当桩需复打时,应严格按重锤低击原则操作,如需截桩,必须对截桩后的桩顶进行磨平处理。复打时需垫麻袋或纸皮,确保复打桩头不受到破坏。m) 打桩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桩基工程的桩定位验收。n) 按标高控制的桩,桩顶标高的允许偏差为-50+100mm。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倾斜角系桩的纵向中心线与铅垂线间夹角)。o) 桩施工过程中应加强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线等的观测,若发现邻近建筑物被震裂或地下管道破裂涌水等异常情况应马上停止打桩,并及时通知项目工程部组织处理。p) 截桩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桩顶标高,桩截断后应采用机械将截除段垂直吊离,吊离过程中严禁碰撞临近工程桩。静压桩主要控制项目a) 施工前应对成品桩做外观检查验收,预制桩应在强度与龄期均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压桩;桩及接桩焊条应符合图纸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书。b) 场地地基承载力不应小于压桩机接地压强的1.2倍,且场地应平整。c) 在大面积压桩前,应由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选择典型位置进行试桩,并通过试桩确定终压的压力值、贯入度指标及桩端持力层。d) 在压桩过程中,遇有贯入度剧变、桩身突然发生倾斜、移位或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或砼剥落、桩无法到达持力层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施压该桩及其所在承台其余未施工的桩,并及时通知项目工程部组织处理。e) 接桩焊接时,应先将四角点焊固定,然后沿桩四周对称连续焊接,并应分层施焊;焊接层数不得少于二层,每层焊完后必须把焊渣清理干净,方可进行下一层施焊,以确保焊缝质量和设计厚度。焊接完成后应使焊缝在自然条件下冷却 8分钟后方可继续沉桩。f) 桩端承载力宜采用静载荷或大应变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当为高层建筑时宜采用全部或部分静载荷试验的方式。(顺德地区对非甲级地基没要求必须采用静荷载检测桩承载力,宜优先采用大应变试验,外地项目如条件允许时可参照顺德地区执行)。当采用静载荷试验时检验桩数取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当采用大应变试验时,检验桩数取总数的5%,且不应少于5根。此外,还应采用小应变试验对桩身质量应进行检验,检验桩数取总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主要技术要求及质量控制措施a) 预制桩进场后的堆放要求:当场地条件允许时,优先考虑单层堆放;当采用叠层堆放时,外径为500600mm的桩不超过四层,外径为300400mm的桩不超过五层。当桩叠层堆放超过两层时,应采用吊机取桩,严禁拖桩。b) 工程桩桩位偏差控制。n 沉桩施工前,项目工程部和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按放线验线要求对轴线及桩位定点进行复核,确保放线准确无误,其中项目设计室参与建筑物轴线验线工作。n 沉桩施工前,项目工程部必须会同监理单位对桩基施工单位(包括操作工人)进行书面交底。n 沉桩过程中因桩机移动或土体挤压容易使原桩位定点产生偏移,所以要求每根桩在沉桩前必须重新复核桩位定点的准确性,并检查与相邻已施工桩位的相对几何尺寸是否准确。沉桩完成后桩位偏差超过国家规范要求时,严格按不合格桩处理,产生补桩、承台扩大等相关费用由桩基施工单位负责。c) 压桩顺序:由一侧开始向单一方向进行;自中间向两个方向对称进行;自中间向四周进行。第一种压桩顺序,压桩方向宜“Z”型逐排推进,以免土朝一个方向挤压而导致土壤压缩不均匀,对于同一排桩,必要时还可采用间隔跳压的方式;对于密集桩群,应采用自中间向两个方向或向四周对称施压的顺序;当一侧毗邻建筑物或有其他须保护的地下、地面构筑物、管线等时,应由毗邻建筑物处向另一方向施压;当场地土质局部含砂、碎石、卵石时,宜先对该区域进行压桩;当持力层顶部埋深变化较大时,宜先施压长桩后施压短桩。d) 预制桩的桩尖应满足设计要求,特别是钢桩尖应注意检查其高度、钢板和焊缝厚度是否满足要求。e) 第一节桩下压时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0.5%。f) 每节桩在接桩前应连续施压,最后一节桩的截桩后有效桩长不宜小于5米。g) 当采用抱压沉桩时,抱压力不应大于桩身允许侧压力的1.1倍。h) 终压标准:当桩的入土深度8米时,复压次数取3次;当桩的入土深度8米时,复压次数取5次;稳压压桩力不得小于终压力,稳压压桩时间宜为510秒。i) 压桩过程中应检查压桩力、桩身垂直度、桩顶完整状况、电焊接桩质量、电焊后的停歇时间等指标,并在压桩记录表中体现。j) 每根桩在压桩施工时应连续进行,不得中途停顿,以防因间歇时间过长使压桩力骤增,造成桩压不下去或把桩头压碎等质量问题。k) 首节桩沉桩后接第二节桩前,应按设计要求长度浇捣桩端封底砼,然后再继续沉桩。l) 当沉桩出现断桩或无法达到设计持力层、无法满足贯入度控制指标等情况时,应停止施压该承台桩,并及时通知项目工程部组织处理。m) 当桩基础为大面积密集桩群、多数有效桩长15米、场地地层土为饱和粉细砂、淤泥、淤泥质土、黏性土或桩端持力层为风化软质岩时,桩施工过程中每个承台应预留不少于一根桩露在地面以便进行桩顶上涌和水平位移监测(应分别测量收桩时和14天后的桩顶标高),若发现存在上涌时应全面实施一次复压。n) 当已明确存在上述第m点所述情况必须复压时,未施压部分不宜送桩,个别需送桩时深度不大于1.5米;当桩正常施工且桩长15米、桩身垂直度偏差1%时,送桩深度不应大于2米。送桩时应采用专制钢质送桩器,不允许用工程桩作送桩器。o) 压桩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桩基工程的桩定位验收。p) 按标高控制的桩,桩顶标高的允许偏差为-50+100mm。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倾斜角系桩的纵向中心线与铅垂线间夹角)。q) 桩施工过程中应加强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线等的观测,若发现邻近建筑物被挤裂或地下管道破裂涌水等异常情况应马上停止压桩,并及时通知项目工程部和设计室进行处理。r) 截桩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桩顶标高,桩截断后应采用机械将截除段垂直吊离,吊离过程中严禁碰撞临近工程桩。1111谈预制混凝土静压桩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有哪些?桩基础是一种能适应各种地质条件、各类建(构)筑物荷载要求的基础。它具有承载力大、稳定性好,变形量小、收敛快等工程特性。 预制砼桩种类繁多,可用各种材料、不同制作方法,生产出不同的桩型,本文简述预制砼静压方桩施工的质量控制问题。 一、静压桩施工 1、对静压桩施工的要求 1)静力压桩与锤击相比具有无噪音、无震动、无污染、安全等优点,但在饱和软粘土地区压桩与打桩一样,都可能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压桩期间,应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对已有建筑物和管线进行跟踪动态监测。 2)要做好施工现场的排水工作,以保证在沉桩过程中场地无积水,施工用水、用电已接入到施工现场规定之处。 3)检查打桩机械设备、起重机具、压力表等。 4)压桩机安装必须按设备说明书和有关规定程序进行。 5)启动门架支撑油缸,使门架微倾15度,以便插预制桩。 6)当桩尖插入桩位后,微微启动压桩机油缸,待桩入土至50厘米时,再次校正桩的垂直度和平台的水平,然后再启动压桩机油缸,把桩徐徐压下,施工速度一般控制在2米/分钟以内即可。 7)当压桩力已达到两倍设计荷载或桩端已达到持力层时,应随时进行稳压。 8)压桩施工时,应派专人或开启自动记录设备,做好沉桩施工记录。 9)沉桩施工前,应先试桩。试桩数量不少于两根,以确定贯入度及桩长,并校验压桩设备和沉桩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是否符合实际要求。 2、静压桩施工工艺流程 静压桩施工顺序及工艺流程:测量放线桩机就位起吊预制桩稳桩压桩接桩送桩检查验收转移桩机。 3、静压桩施工准备 1)施工前,场地要达到“三通一平”要求,使施工桩机设备能顺利进入施工现场。 2)熟悉施工图纸,参加设计图会审,做好施工放线工作。编好桩位号和压桩行走路线程序等各项准备工作。 3)做好现场清理地下空间障碍物工作,如旧建筑物的基础防空洞、地下管线等。 4)边桩与周围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应大于4米以上,压桩区域内的场地边桩轴线外5米范围用压路机压实。 5)为做好静压桩施工控制,必须备足必要的测量仪器。 4、静压桩的验收、起吊、搬动、堆放 1)预制静压桩大多由专业厂生产供应,进场后应与监理单位共同按“预制钢筋砼方桩(04G361)”和设计图纸及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对静压桩进行验收,并要生产厂家提供预制方桩合格证、检测报告等有关质保资料。 2)预制桩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方可起吊,强度达到100%方可运输。桩在起吊和搬运时,必须做到平衡,不得损坏。水平吊运可采用二点起吊,吊点距桩端0.207L(L为桩长);一点起吊,吊点距桩端0.29L(L为预制桩长,在10米 3)预制钢筋砼方桩的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面平整、密实,掉角深度不超过10毫米,局部蜂窝和掉角的缺损面积不得超过全部桩表面积的0.5%,并不得过分集中;砼的收缩裂缝深度不得大于20毫米,宽度不得大于0.15毫米,横向裂缝长度不得超过边长的1/2;桩顶与桩尖处不得有蜂窝、麻面、裂缝或掉角。 4)预制静压桩的堆放 预制静压桩的堆放场地要求平整坚实,不得产生不均匀沉陷。堆放层数不得超过4层,不同规格的桩应分别堆放在不同地方。堆放必须二点垫高、垫平、垫实。垫点为0.21L,要求垫点对齐。 二、静压桩质量控制 1、静压桩沉桩时,压桩的压力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通过对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平均值和标准贯入试验N值评估沉桩的可能性,选择好压桩机械设备。 2、根据地质条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以及布桩密集程度等因素,压桩机应按定额总重量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