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有机化学李艳梅老师第三章ppt课件_第1页
清华大学有机化学李艳梅老师第三章ppt课件_第2页
清华大学有机化学李艳梅老师第三章ppt课件_第3页
清华大学有机化学李艳梅老师第三章ppt课件_第4页
清华大学有机化学李艳梅老师第三章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lkanes Hydrocarbons 第三章烷烃 OrganicChemistryA 1 ByProf LiYan MeiTsinghuaUniversity 几个名词和术语 Terminology 碳氢化合物 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 烷烃 碳氢化合物 通常指饱和的碳氢化合物 简称 烃 饱和烃 分子中碳原子以单键相互连接成链 其余的价完全与氢原子连接 分子中氢的含量已达到最高限度 同系列 组成上相差CH2或其整数倍的一系列化合物 同系物 同系列中各个化合物互称同系物 同系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其物理性质一般随分子量的改变而规律性变化 系差 CH2为同系列的系差 构造式 代表分子中原子的种类 数目和排列次序的式子 结构式 除了代表分子中原子的种类 数目和排列次序的之外 还包括了空间及原子 电子 构型 构象等信息的式子 同分异构 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现象 同分异构体 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物质互称同分异构体 饱和烃通式 CnH2n 2 本章重点 Content 3 1Structure3 2Conformation3 3Physicalpropertiesandspectrumdata3 4Chemicalproperties3 5Preparation Learnonyourown 3 6Sourcesandusages Learnonyourown C 1s22s22p2 sp3hybridization 3 1Structure C H H H H 3 2Conformation 3 2 1Chemicalformula3 2 2Conformationofethane3 2 3Conformationofbutane3 2 4Conformationoftheotheralkanes Whatis confirmation Rotationaroundthecarbon carbonsinglebondleadtochangesoftheatomrelativelocations Aspecializedrelativelocationiscalleda conformation 由于单键的旋转形成分子 离子 中各个原子的相对位置不同 这种特定的排列形式称为 构象 由单键旋转而产生的异构体称为 构象异构体 或 旋转异构体 3 2 1Chemicalformula分子立体结构的表示法 perspectivestructure透视式 CH3CH3 Oftenusedtorepresentalocalstructure Sawhorserepresentation Wedgerepresentation CH3CH3 锯架式 伞型式 楔型式 特点 重点表示某个局部 Newmanprojection CH3CH3 NewmanprojectionNewman投影式 将乙烷模型置于纸面上 使C C键与纸面垂直 从C C键上方往下看 用一个点表示前面的碳原子 与这一个点相连的线表示碳原子上的键 用周围表示后面的碳原子 从周围的 向外伸出的线表示后一个碳原子上的键 Staggeredconformation交叉式 能量较低 Eclipsedconformation重叠式 能量较高 原因之一 基团之间的相互距离最远 原因之二 超共轭效应 参考 学生报告 绝密 2002 5 22前 克莱登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试题 有机化学卷 试题一 试解释乙烷构象中重叠式的能量为何大于交叉式 克莱登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试题 有机化学卷 2002年5月22日 重叠型构象中 两个 原子上的 原子相距较近 产生排斥力 而出现空间阻碍效应 Stericeffect 而在交叉型构象中 两个 原子上 原子的相距较远 不会出现空间阻碍效应的排斥力 能量较低 比较稳定 一门新理论层出不穷的生机勃勃的科学 有机化学 化学01班许可化学02班白华 对 试题一 的讨论 在国内外现行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中 对乙烷分子的构象问题大多是按上述方式 空间阻碍效应 解释的 乙烷分子中 C C键长154pm C H键长110 7pm C C H键角为109 3 根据计算 两个重叠型的氢核之间的距离为229pm 而氢原子的范德华 vonderWaals 半径为120pm 两个氢核之间距离小于两个氢原子范德华半径之和 因此有排斥力 这种排斥力是不直接相连的原子间的作用力 因此称为非键连的相互作用 分子处于这种构象 从能量上考虑是最不稳定的 反之 在乙烷的交叉型构象中 两个碳原子上的氢离得最远 根据计算 两个氢核之间的距离约为250pm 分子处于这种构象是最稳定的 只要偏离交叉型的构象 就有扭转张力 这种张力来源于范德华排斥力 基础有机化学 对重叠式和交叉式能量不同的原因还没有统一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 有机化学 乙烷的转动能垒的产生尚未能很好地解释 如果仅由范德华力 原子间的排斥力 所引起 该能垒显然太高 两个碳原子上的氢的大小并不足以引起观测得到的拥挤 R T Morrison R N Boyd OrganicChemistry Prentice Hall 1992 6thed 天衣无缝 尚待讨论 Nature杂志2001年5月的一篇报道指出 文献 V Pophristic L Goodman Nature411 565 568 31May2001 超共轭作用 Pauli电子交换作用 静电作用 Pauli不相容原理 电荷间的库仑力 轨道电子从一个已占据轨道转移到邻近的空轨道而产生的电荷离域作用 空间阻碍效应 决定乙烷构象的因素 Pauli电子交换作用 乙烷的能量随扭转角的变化 0 120 对应于重叠式 60 对应于交叉式 以交叉式的能量为零点 实线为实际情形 虚线为去掉Pauli电子交换排斥作用之后的理论值 Pauli电子交换排斥作用降低了旋转能垒 对旋转能垒的产生起的是 反作用 静电作用 原子核间 nn 电子之间 ee 的静电斥力能随扭转角的变化 0 120 对应于重叠式 60 对应于交叉式 以交叉式的能量为零点 图中 RR 线是指分子骨架固定不变 只有两甲基绕轴旋转的情况 FR 线是考虑了所有静电效应之后的结果 静电作用使得重叠式更稳定 静电作用对重叠式具有更高的能量也无法解释静电作用对乙烷实际旋转能垒的产生所起的也是 反作用 超共轭作用 一个甲基上的一个已占据轨道与另一甲基上的一个未占用轨道间的超共轭作用使得分子更稳定 两个甲基上的C H键轨道 一个键的成键轨道 CH和另一个键的反键轨道 CH 二维图中的实线 三维图中的蓝色表示波函数为正 虚线 黄色表示波函数为负 左侧两图 a 为交叉式 右侧两图 b 为重叠式 更为直观的解释 轨道对称性匹配原理 原子轨道重叠时 重叠部分必须有相同符号才可成键 使能降低 符号相反则为反键 能量升高 类比 周环反应 对超共轭作用的共振解释 试题一 的结论 相邻甲基上电子的传递作用 也就是超共轭作用 是导致乙烷交叉式更稳定的真正 唯一原因 OrganicChemistry T W GrahamSolomons CraigB Fryhle JohnWiley Sons Inc 2004 8thEd p156 有机化学 胡宏纹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3版 p22 周公度 大学化学 16 5 51 52 2001年5月 3 2 2Conformationofethane乙烷的构象 要求 指出几种特殊构象 重叠式和交叉式能画能量变化图 构象异构体 既是不同物质 又是相同物质 各基团空间位置不同 为异构体 常温下相互转换 一般无法分离 3 2 3Conformationofbutane CH2 CH3 CH2 CH3 180o 120o 90o 30o 30o 90o 120o Numerousconformationsalongthe axial 扭转角 torsionangle 二面角 dihedralangle 全重叠式 全交叉式 部分重叠式 部分交叉式 3 2 4Conformationoftheotheralkanes Learnonyourown 极限构象 能峰 能谷优势构象 能量最低的构象构象分析 对构象进行物理 化学分析 3 3Physicalpropertiesandspectrumdata 沸点 b pliq gas分子距离恰好为色散力作用范围a 分子量b p接触面 色散力b 支链b p 3 3 1Physicalproperties 熔点 m p涉及晶格排列a 对称性m p正如盒内堆放有规则 对称的物体时 可装许多 测熔点在实验室中亦重要 分子量m p 奇偶效应 偶数在上奇数在下偶数升高得多一些 密度 比水轻溶解度 1H NMR 10H 0 9ppm20H 1 3ppm30H 1 5ppm C CH3 0 9ppm C CH3 1 7ppm C CH3 1 8 2 8ppm 3 3 2spectrumdata 13C NMR 10C 0 30ppm20C 25 45ppm30C 30 60ppm40C 35 70ppm IR 普通峰 C C伸缩1200 700 w C H伸缩2960 2850 s 特殊峰 1380 13801370 13801370 n 4724 722cm 1 m 少于四个亚甲基时 吸收峰向高波数移动 MS UV 真空紫外 3 4Chemicalproperties 特点一 较稳定 键能 相对较大 特点2 可以反应 C C C H有一定极性 可反应 特点3 自由基型反应 电负性C 2 5H 2 2 不同的C H键其键能不同 但极性都不大 以均裂为主 自由基型为主 氧化反应热解异构化自由基取代反应 3 4 1Oxidation氧化反应 A Autooxidation自动氧化 O2 X Slowandautomatic O2 一般与R3CH 叔氢 反应 过氧化物 继续发生一系列反应 弱键 易断裂发生其它反应 B Inflammation燃烧 CnH2n 3n 1 2O2 nCO2 n 1 H2O Acompletecombustion完全燃烧 Heatofcombustion燃烧热纯粹的烷烃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 kJ mol 放热反应中产物焓小于原料焓吸热反应中产物焓大于原料焓 5474 2 5469 2 5462 1 5455 4 燃烧热可用于判断一类化合物的相对稳定性 C8H18 25 2O28CO2 9H2O 12 5O2 8CO2 9H2O Lessstable Morestable Lessbranched Morebranched 5474 2 5469 2 5462 1 5455 4 支链数最多 C H2 Standardstate Standardstate graphite Heatofformation生成热由标准状态下的元素生成某一化合物的反应中焓的变化 C为石墨O2 g H2 g 标准状态下元素的生成热为零 生成热含义 元素比产物稳定产物比元素稳定 生成热也可用于比较化合物的稳定性 Theheatofformationcouldalsobeusedtojudgetherelativestabilitybetweendifferentcompounds Lessstable Morestable 125 66kJ mol 134 196kJ mol 8 4kJ mol Relationbetweenheatofcombustionandheatofformation 4C 5H2 6 5O2 4CO2 5H2O 125 66kJ mol 134 19kJ mol 2878 0kJ mol 2869 6kJ mol Heatofformation Heatofcombustion 3 4 2Pyrogenation热裂 ThermalfragmentBondbreakingreactionunderhightemperatureandwithoutoxygen Pyrogenation Mechanism Heatinducedradicalreaction Process Carbon carbonbondsaremorefragile followedbyaseriesofbeta fragments 在高温及无氧条件下发生键断裂的反应称为热裂反应 机制 热作用下的自由基反应 过程 一般在碳链中间较易断裂 而后进行一系列的 断裂 如用催化剂进行热裂反应可降低温度 但反应机制不是自由基而是离子型 亦可发生一系列 断裂 自由基可互相结合 Betafragmentation transferofonesingleelectron transferofoneelectronpair Branchedalkanesaregeneratedwhenheatingnon branchedalkanes Catalystsareoftenrequired 3 4 3Isomerization异构化 从一个异构体转变为另一个异构体 在催化剂的存在下 烷烃可异构化 直链烷烃异构化为支链烷烃 A Chlorinationsubstitutionofmethane甲烷的氯代反应 CH4 CH3Cl CH2Cl2 CHCl3 CCl4 Cl2 Cl2 Cl2 Cl2 Underilluminationorahightemperaturebetween250and400oC chlorinationofmethaneoccursasabove Ifoxygenorotherradicalcapturingimpurityexists aninducingperiodisoftenrequired Thelengthoftheinducingperiodisdependedonthecontentoftheoxygenandtheimpurity 3 4 4Freeradicalsubstitution自由基取代反应 事实 1 室温及暗处不反应 2 大于250 可反应 3 室温但有光可反应 4 用光引发反应 5 如果有氧或者其他能捕捉自由基的杂质存在 反应则有诱导期 诱导期长短与存在这些杂质多少有关 Reactionmechanisms反应机理 Step1引发 链引发 Bondenergy 242 2kJ mol 415 3kJ mol 345 6kJ mol Energytobreakonebond 4 023 10 19J 6 899 10 19J 5 741 10 19J Correspondingwavelength 493 7nm 288 0nm 346 0nm Ultraviolet 1 H 242 7kJ mol 生成自由基 Step2增长 链增长 2 H 7 5KJ mol 3 H 112 9KJ mol 消耗旧自由基 生成新自由基 H 104KJ mol 吸热更多 不易进行 简单规律 如果反应的机理相同 相似 可通过反应的能量判断反应的难易 Step3终止 链终止 Step2增长 链增长 2 H 7 5KJ mol 3 H 112 9KJ mol 消耗旧自由基 生成新自由基 Step3终止 链终止 Step1引发 链引发 步 2 3 具体过程 势能变化 步 1 吸热步 2 吸热步 3 放热 一旦反应引发 步 2 3 交替进行 2 3 为放热 105 4KJ mol给予7 5kJ mol的热 反应却不能进行 需要给予16 7kJ mol Ea2 的能量方能越过势能最高点 形成CH3 和HCl 第一过渡态势能 第二过渡态势能 故步 2 慢 决速步 总反应主要由此步反应速度决定 此势能最高点的结构 第一过渡态 步 3 放热 但也需Ea2 8 3kJ mol的能量 才能越过第二个势能最高点 形成CH3Cl和HCl 第二过渡态 小专题 活化能 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反应物能量与过渡态能量之差 过渡态 由反应物到产物之间的新键未完全形成 旧键未完全断裂的能量最高的中间状态 反应热 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热 H H生 H反 E反 E活 反应物键能的总和 生产物键能的总和 断裂的键能总和 生成的键能总和 状态函数 与过程无关 Potentialenergydiagramsandactivationenergy反应能线图 activationenergy reactionenergy Etrans H 0 Potentialenergy Reactionprocess 放热 H 0 吸热 H 0 E1 E2第一步慢 决速步 双向活化能相同正向及反向均易进行如果不断取出C或D可使反应向右移动 Ea2 Ea1反应2的反应速度快 活性 E F的能量 C D的能量反应1的产物更稳定 稳定性 反应时间短 得C D 动力学控制 反应时间长 得E F 热力学控制 PrimaryH SecondaryH TertiaryH 9 2 1 Number Relativeactivity 5 16 5 22 B Chlorinationsubstitutionofotheralkanes其它烷烃的氯代反应 氢原子被取代的难易 叔氢 仲氢 伯氢 Easiertobreak 室温时 平均相对活性 5 4 1当温度大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