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素材.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素材.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素材.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素材.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素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民俗视野下重新审视云南的歌会的文章结构文章作者:汪昌友来源:语文教学通讯2009-12-11 11:15:38 专家博客: 余映潮:向你介绍一种傻瓜式阅读法 程韶荣:奇异的博客留言带给我温馨的回忆 胡涛海:教师要经营自己,别丢掉你的“个性” 一、文学视野下云南的歌会文章结构及定位的审视。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极富情趣的散文,所处单元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作者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传统解读云南的歌会一般认同文章结构是并列的逻辑关系。在“歌会”的大标题下,并列地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第一部分为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第二部分为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第三部分为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对该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一般定位为:1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2过程和方法目标是“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对此,笔者仅仅认同其知识和能力目标。由于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定位错误,导致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位的两大错误:一是对于民风民俗浮光掠影般肤浅的猎奇,二是停留在关注物质细节的琥珀状态,凝固了人类活动最终要追求的精神皈依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其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从这样的理念出发,去理解“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教材的单元说明),才是真实有效的解读。 二、了解作为历史文物研究家的沈从文是重新审视云南的歌会的前提。 1写作的时代背景。 该文选自过节和观灯。过节和观灯写于1963年,发表于人民文学,原文由三篇小文章组成,分别是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灯节的灯。课文所选部分来自第二篇。此文写作背景大可研究。1948年,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沈从文的作品尽被销毁,不行于世。沈从文压力很大,内心紧张,他甚至想用保险片自杀割脖子上的血管。他确实觉得创作不好写了,难得很,就借一个机会转到文物这一行,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在馆里鉴定、收藏文物,当展览会的解说员。1963年的沈从文,已近20年没有进行文学创作,每天只与文物打交道,落寞而自得其乐。然其时沈从文正在半百之年,正如将坠之夕阳,实难舍辉煌。考证文物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因为害怕现实而只有极力想法贴近过去”。因为缺少表达的自由,他只能在给妻子的书信里倾诉内心:“笔如还有机会能用,还有点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来用,会生长一点东西的”,“给我一点时间,在我生命中投一点资,这点天地悠悠感就会变成一份庄稼而生长,而成熟”他的心实在仍在写作上!没办法公开地写,他也就只能在心底里暗暗回味,偶或透露于文字的,书信日记之外,我觉得是写于1957年的新湘行记、湘西民族的艺术以及这一篇过节和观灯。所以该文看似普通,其实隐含着我们可怜的作家的一个“梦”,一个寻找家园的“梦”。 2创作原理的背景。 沈从文默默地把精力用在文物工作上,在短短的时间里,他陆续出版了一些编著:中国丝绸图案(1957)、唐宋铜镜(1958)、明锦(1959)、龙凤艺术(1960)、战国漆器(1962)。19581960年期间沈从文还担任装饰杂志的编辑。在晚年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 作为历史文物研究家的沈从文,其基本的创作原理是“行为采录”。行为是非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注重“怎样”与“如何”,所指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使用者的社会生活”。这是“非物质”的重要内涵。这也是困居馆舍所难以得到的,只有在田野调查的参与观察中才能体察在特定情境中的“原生态”民俗行为。因而,在田野调查中对“行为”进行抢救性或者阶段性的记录,是十分必要的。(关昕博物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三个层次)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是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就是沈从文作为历史文物研究学家对云南民俗云南的歌会的一种“行为采录”,是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对于民俗文化一种特殊的“抢救性发掘”。 三、在民俗视野下重新审视云南的歌会。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阐述,我们对“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是并列的逻辑关系”产生了疑问,也许“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民俗现象,第二部分是民俗产生的自然环境原因,第三部分是民俗传承光大的社会原因,从而形成因果的逻辑关系”才是文章真正的内在结构。其主要理由有三: 第一,民俗本身强调的是“怎样”与“如何”,而不仅仅是细节。如果文章是并列关系的结构,那么三个场面都是细节。作为历史文物研究家的沈从文非常清楚:民风民俗是时代的缩影,如果能把每一时期的文化加以整理,使它能延续下去,对社会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这是历史文物研究家的社会责任。同时,他更清楚:如果没有理性的历史观为依凭,单纯地收集与罗列一些历史镜头与物质碎片,也不过是一种貌似精神化的拜物癖。(潘鲁生离开锅灶端起碗)因此,文章不是文学的感性解读下的并列关系,而是民俗视野的理性解读下的因果关系。 第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口头创作都是以该民族所居住的自然环境为背景的。法国艺术史学家丹纳说过:“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由心境、四周的自然环境和习俗所造成的一般条件所决定的。”云南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清美秀丽却又近乎封闭的生态空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外界的一些文艺娱乐活动很难进入云南地区,他们便在耕作之余自然而然地去摹仿山林中的鸟鸣蝉虫,进行自己特有的文艺娱乐活动。文章也正是在第二部分揭示了云南歌会这种民俗产生的自然环境原因。 第三,民俗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广大民间社会所接受,进而形成了民俗传承中的集体文化事项。“金满斗会”本身就是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是云南歌会世代相传的必须。这正应和了文章的第三部分,即揭示民俗传承光大的社会原因。 此时,也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文章是因果的关系,那么这篇文章就应该是一篇民俗方面的学术论文,不应该有如此优美的描写,让人心旷神怡。确实!回答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只能是沈从文不仅是现代著名作家,而且是历史文物研究家。他当时表面放弃了写作,从事着历史文物研究,但是他的骨子里浸泡的、血液中澎湃的都是作家的艺术灵感和创作天赋。 仅仅从文学的视野解读云南的歌会,是无法感受沈从文的内心世界的。正如王安忆分析张爱玲的走红:“张爱玲笔下的上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