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岳麓版 25-28课 知识点小结.doc_第1页
高一历史 岳麓版 25-28课 知识点小结.doc_第2页
高一历史 岳麓版 25-28课 知识点小结.doc_第3页
高一历史 岳麓版 25-28课 知识点小结.doc_第4页
高一历史 岳麓版 25-28课 知识点小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冷战”的兴起1含义:泛指美苏之间除直接的军事行动外的其他一切敌对形式。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等2 原因(1)“二战”后由于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被打败,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把苏联看做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3)苏联则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根本原因),2表现(1)高潮:柏林危机(2)政治: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杜鲁门公开宣称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对抗,标志冷战正式开始。从此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3)经济:马歇尔计划:即1948年提出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苏联成立“经互会”对抗。(4)军事: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控制,1949年成立北约。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成立华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3影响:A美苏“冷战“关系压倒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 B两个超级大国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毁灭性核战争威胁下。C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D两国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世界和平。二、 冷战中的“热战” : 1、侵朝战争:1950-1953,美国战败2、侵越战争: 1961-1973,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在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美国。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一、欧共体的形成1、原因:A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依附美国恢复经济对抗苏联。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它是一堆瓦砾,是藏骸所,是瘟疫 二战后丘吉尔如是说B、50年代,西欧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从美国阴影下走出。C、各个实力无法与美苏相比,需要联合起来保障安全,发挥作用 战后初期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3、措施: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4、影响 A西欧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B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19651972年出口增长率1972年在资本主义出口总额所占比重美 国80%13.4%欧 共 体150%33.7% C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74年,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D美国霸权地位削弱,调整对欧政策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三、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一个美国老兵的回忆: 二战结束后,我被派到日本,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第一眼看到这片土地的情景,满街都是爆炸后留下的残砖碎瓦,一片满目疮痍,眼睛里除了绝望就是愤怒,所有的工业设备几乎都被炸毁了 1原因: A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追随美国 B冷战后,美国扶植日本C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封建因素。D重视科技教育。E制定经济计划,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发展。2、发展:1956-1972,国民生产总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领土面积377748平方公里,人口约1392万,日本投降时,国家经济陷于破产,战争中物质财富损失率达36%,全国有119座城市被美国的飞机炸为废墟,236万户住房被烧毁。但到60年代末,日本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9万美元,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国家之首。3、影响:(1) 向美国一边倒变为日美为核心的全方位外交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3) 经济多极化挑战美国霸权。(4) 冲击两极格局。四、不结盟运动兴起1、背景:A二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解放浪潮,诞生新兴国家。B新兴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要求改变不合理状况2、成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宗旨,标志不结盟运动诞生。3、主张:不是消极中立而是积极反对殖民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代替冷战,实行全面裁军。4、影响:标志第三世界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两极格局瓦解1、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七十余年之久的苏联国旗落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从地球上消失了。 苏联的解体,不仅给原苏联各共和国带来了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的冲击,而且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戈氏改革:1985年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转而政治改革:取消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民族纷争迭起-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2)1991年“8*19事件”成为解体催化剂,加盟共和国独立步伐加快(3)1991年12月,俄罗斯等国建立独联体,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2、东欧剧变:向西方靠拢。1990年德国统一。1991经互会和华约解散,苏联在欧体系崩溃。二、世界局势:缓和与动荡并存1、主流缓和:两极瓦解,结束两大集团对峙,军事竞赛减弱,总体趋势缓和, 和平发展成为主流。2、并存动荡 A、打破原有力量平衡,民族宗教领土矛盾暴露B、美国力图主导世界,霸权主义恐怖活动威胁和平C、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是北约首次未经联合国授权,向主权国家采取军事行动三、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1、特点:A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B美国唯一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C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多极趋势日益明显2、影响: A有利于抵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B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D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第 28课 新中国外交一、建国初期1、基本原则: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2、成就: (1)第一年与17国建交(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3)日内瓦会议:1954年第一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4)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周恩来二、70年代成就:(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131个成员国,76票赞成, 35票反对,17票弃权,3票缺席欧洲国家只有马耳他投反对票,希腊、卢森堡、西班牙投弃权票。除了这4国,统统投赞成票。投赞成票的,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建交,这次居然有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原因: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获得广泛支持(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A原因: “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美国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与苏争霸处于守势地位 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中国 利于改善国际地位 利于解决台湾问题B 过程时 间事 件意 义1971.4美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1972.2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重大突破,正常化开始1978.12中美发表建交公报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1979.1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C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对抗,开始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阶段,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使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意义;(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订联合声明A:原因:1)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2)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3)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4)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意义:结束了中日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新时期外交1、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2、成就: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参与亚太经合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