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大学生弱 势群体论文(定稿)》.doc_第1页
《论文大学生弱 势群体论文(定稿)》.doc_第2页
《论文大学生弱 势群体论文(定稿)》.doc_第3页
《论文大学生弱 势群体论文(定稿)》.doc_第4页
《论文大学生弱 势群体论文(定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大学生弱 势群体论文(定稿) 关于当前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思考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当前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了解我国当前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性质和现状,紧紧围绕弱势群体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行动指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合格后备军。 这是引起政府、高校、乃至社会各界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及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这个问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需要,对于维持高校的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字新型弱势群体高校高等教育。 目录第一部分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成果 三、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设计和研究方法地区第二部分 一、当前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类型及表现 二、当前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 三、当前高校新型弱势群体面临现状 四、当前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存在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五、正确对待当前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对策第三部分结论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制度改革,当前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规模、类型不断扩大和增多。 了解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政府、高校,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注重,包括智育、德育,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强,但仍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如解决问题的方式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等,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弱势大学生的各种需要。 本选题主要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文化等方面入手,全面探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因此,本选题的研究对于维持高校的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成果目前,国内外对于当前高校弱势群体问题有不少研究,如温静在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中通过分析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形成与现状,及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杨永欣在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现状及对策中从家庭、社会、教育、自身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全面的分析,主张学校从经济、心理、人格等方面支持和帮助这些弱势大学生群体;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奥斯卡刘易斯在五个家庭关于贫困文化的墨西哥人实例研究一书中,从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层面,对贫困文化作了系统研究,认为贫困现象存在的根源是文化的缺失等等。 三、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诚然,高校弱势群体这一问题在前人的研究与努力下已经取得极大的发展,弱势大学生群体的现状也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观。 但这些研究尚不够全面,现阶段,国内高校对大学生教育比较重视科学知识文化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相对地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 加上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不断的转型和变迁所带来的复杂的文化冲突使得高校新型的弱势群体不断出现,相当一部分弱势大学生的处境仍不容乐观。 而主要原因在于原有对策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没有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因此,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坚持不懈的研究和实践,推陈出新,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思考,要因“型”施教,形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链,从经济、心理、文化、技能等方面入手,齐抓共管,只有这样才能在应对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问题上取得良好的效果,进而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促进高校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四、设计和研究方法本选题的研究主要通过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等方法确定文章主题,引入论证,并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资料;与同学进行探讨;与老师交流并请老师指导等途径斟酌文章的论证与用词的合理性,对文章细节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修正,以尽可能的减少纰漏。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学习、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等现象的出现,直接和间接导致当前高校弱势群体的规模、类型不断扩大和增多。 由原来的以生理缺陷和经济困难为主要原因引发的大学生弱势群体演变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新型弱势群体,其特点是成因更复杂、表现更多样、应对更困难、影响更突出等。 高校及社会管理人员应准确把握其特点与思想脉搏,全面了解其心理,着重对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导向的积极作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当前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类型及表现(一)学习弱势型据调查,“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98.54%顺利完成了学业,获得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进入求职或更高学历阶段的深造和学习,有1.56%的大学生基本达到毕业标准,但学位证书因学分、或单科成绩不能达标却无法得到。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期都有一段光辉历程,他们成绩名利前茅,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同学们的仰慕者,家长们的骄傲。 但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会削弱甚至丧失,从“鹤立鸡群”变成了“平庸之辈”,对他们来说各种评优、评奖、担任职务的可能性不大,这就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 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差、积极性不高;存在消极型心理,常常会自怨自艾、报怨生不逢时,学习态度不端正,整天浑浑噩噩度日,毫无规划可言,缺乏自信,对前途渺茫。 (罗景林.建设和谐校园,重视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和谐)(二)双困生弱势型据教育部统计,贫困生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除贫困生外,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也是高校要关注的一个很大群体。 贫困生与心理障碍学生是两个相交集,而不是并列集。 也就是说,贫困生中有不少存在着心理障碍。 这就是所谓的双困生。 有调查显示: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方志华,宋富军,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维护高校稳定)这些双困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经常有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不能尽快适应环境,具体表现为生活拮据、营养不良;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自立能力欠缺,并由此而引起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兴趣狭窄,没有特长,自我封闭,甚至固执孤僻,同时又自尊、敏感,情绪忧郁,心神不宁,沉默寡言,心理负担过重,得不到及时排解和消除,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罗景林.建设和谐校园,重视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和谐)等等。 (三)生活能力弱势型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不可否认地存在一些学习较好但其他能力较弱的同学,他们在社会交往、处人待物甚至基本生活技能方面都存在困难,近年来,一些高校出现个别同学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主动退学的现象,是高校学生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等能力弱势的极端表现。 (沈昕.论加强对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辅助*)个人常识贫乏,眼界狭小,生涯无打算,有强烈的极乐世界偏向(四)行为能力弱势型行为弱势群体目前在高校中还是比较多的,这一群体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生活在自我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交际范围狭窄、不善于沟通,不能接受其他同学或不能被其他同学及集体所接受,性格孤僻,有的甚至在四人组合的寝室里也不能和睦相处;自理自立自控能力差,耐挫折能力不强、考试作弊、沉溺于网吧或违规校纪受处分的学生等都属于行为弱势群体。 (朱建良.和谐社会视野中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教育管理的研究)其表现为心理不成熟,情绪控制能力弱;感情脆弱,自尊心强,自卑抑郁心理严重;自身综合素质差,能力不高;对学校和社会不满(罗景林.建设和谐校园,重视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和谐) 二、当前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一)新环境的不适应与心理落差新环境中不仅人才荟萃,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与中学又大相径庭,学习优势对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说已不复存在,强烈的心理落差的形成是学习型弱势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 首先,中学时的他们是同学们中的佼佼者,深受老师和家长的关注与宠爱,很多高中生对大学报有很高的期待,高期待必然带来升入大学的满意度普遍偏低,特别是进入大学后发现优秀者比比皆是,自己在同学和老师眼里是如此普通,学习和生活都得不到原有的关注,这有可能使他们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例如,xx年的一项调查表明,30%的大学生环境适应存在问题,对学习生活环境很不满意;25.3%的大学生学习耐挫力差,遇到挫折就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而更令人震惊的是60.2%的大学生对置学业于不顾,厌学逃学、沉迷于虚拟世界等耽误学业的行为持中立和赞同态度。 其次,大学校园外来干扰太多,比如网络无处不在,校园恋情泛滥成风等等,使他们无法像中小学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容易会产生惰性,就算一时兴起,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并制定一个貌似合理的学习计划,但坚持不了几天就会找一大堆借口而放弃。 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阶段,却形成了成了松散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合理的规划,养成自由散漫,无规律的作息时间等不良习惯。 大学生健康调查系列报道指出91%的学生在晚上11点以后入睡,其中43%的学生在凌晨1点后入睡;其中有9%的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在4小时以下;35%的学生能够有规律的作息,58%的学生会在周末打破作息规律,晚睡晚起;18%的学生无日常作息规律。 再者,在上大学以前,他们虽然成绩都还不错,但那时通常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看管与督促下进行学习的,因此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并没有形成,相反,他们往往自制力弱,学习依赖性强。 而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学习方式以自习为主,他们往往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又不能正确的自我定位,同时受到自身素质的影响,思维已成定势,难以改变。 另外,由于报考专业时对专业性质不够了解,或是出于各种不得以的原因而选择了并非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导致他们对自己本专业感到不满,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学习起来感到很吃力,即使努力了,成绩也还是不理想,于是整日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 在这样的外在环境和心理落差下,他们往往表现得迷茫不知所措,生活自理能力弱,学习没有规划,像无头苍蝇似的,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最终导致学习和生活困难、学业成绩差等结果。 (二)高校素质教育的缺陷自1995年开始,国家教委就大力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1998年,教育部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并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这无疑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使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 尽管如此,高校素质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 1.素质教育严重脱离生活,脱离青年成长的实际需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观念的有无与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一个现代人学习和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 而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成为目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课程设置缺乏培养学生对社会事物做出全面的、正确的判断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 使素质教育停留在对学分和荣誉证书的追求层面,以致学生缺少必要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2.高校素质教育对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从近年毕业生的实习和分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 步入社会后,难以适应新环境,工作上仍按照原来的思维方式去操作,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的不足,让他们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普遍的、长期的、深层次的,高校素质教育的缺陷是高等院校弱势群体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家庭环境因素1.弱势家庭导致弱势孩子的形成弱势家庭是指那些经济不富裕、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低下的贫困家庭,其中以农村家庭居多。 首先是经济处于弱势低位。 在当今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金钱和利益的争夺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些家庭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只能勉强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开支,而每年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给弱势群体学生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家庭“贫困亚文化”的影响。 1959年,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在五个家庭关于贫困文化的墨西哥人实例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贫困文化”的概念,他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贫困现象存在的根源,并从社会、家庭、个人等层面入手,对其作了系统研究。 他认为,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的穷人,就很容易形成一套特定的生活模式、行为规范、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即“贫困亚文化”。 此种亚文化可以从个人的思维、话语、行动表示出来,便会对其周围的人,特别是穷人的后代产生一定影响,甚至代代相传,贫困于是在这种亚文化的保护下得以维持和繁衍。 2.家庭教育不科学导致弱势孩子的形成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对人心理健康的培养和价值取向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和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和教育方式的不科学、不合理都可能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 2.1偏重经济支持,忽视家庭教育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人格的影响尤为重要。 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责任感。 认为孩子的教育完全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为其提供经济支持就足够了,很少花时间去关心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 2.2偏重应试教育,忽略全面发展教育但是有的学生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更多的是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培养,为了让孩子全心全意投入学习,对其生活大包大揽,导致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差和心理承受力弱3家庭关系处理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家庭不睦,如父母婚姻不和或父母与子女缺乏必要的沟通与理解等这些不和谐因素,容易导致小孩形成孤僻自闭、敏感多疑、自卑易怒的不良品格,甚至产生消极、厌世的极端情绪;另外,家长对小孩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给小孩的正常成长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而不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使得他们对父母和家庭产生反抗、厌恶情绪,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动力。 (四)就业机制的转变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求职艰难是每个学生充分体会到的,由于职业事关重大,它给人的压力也格外沉重,这种压力对学业一般的同学来说尤为突出。 对就业的强烈欲望、对未来职业和生活的不确定、对就业市场竞争的无能为力,使他们惶惶不可终日。 加之毕业就业的一些不正之风,导致弱势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淡化和自信心匮乏。 表现为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失去信心,整体处在苦闷、抑郁、落落寡欢之中,许多人陷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而不能自拔。 (罗景林.建设和谐校园,重视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和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实行了相应的改革,即由原来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转变为“自主择业”,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人才市场既为毕业生带来满足个人择业志愿的机遇,也要求毕业生必须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人才市场的建立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与前几年相比,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参与竞争、接受挑战的意识明显增强。 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下的就业压力冲击了那些原本在生理上、经济上、心理上、学习上处于弱势的大学生,使他们对个人前途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因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自身定位模糊,择业信心不足,三心二意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听天由命。 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依赖学校,认为双向选择的市场中要凭关系就业等,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 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处“弱势”地位不敢正视,对造成“弱势”的原因不做认真理性地分析,不从自身找原因,而一味找客观原因。 他们一般缺少社会生活的经历体验,其独立生活、适应环境、调解心理问题能力均不强,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烦躁、紧张、无奈、悲观等心理不适,“不少毕业生面对在学校学习和求职时激烈的竞争,心理负担很重;家庭经济贫困,却不愿勤工俭学;学习成绩差,又不愿努力;明知个人生理有缺陷或疾病、心理不健康也不去进行积极地治疗和锻炼等。 4(李忠华.谈加强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五)社会网络的不良影响。 现代社会信息量大,报刊杂志,特别是网络的兴起更使学生的信息量激增,网络技术的快捷性、便利性和交互性,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包罗万象、数量巨大、更换迅捷的信息满足了人们特别是广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一些学生甚至通宵达旦的上网,迷恋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在这些信息流中,绝大部分是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但也有一些虚假、低级、庸俗、暴力、封建迷信的信息在网上流传,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4“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5(王金霞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分类、特征及教育对策) 三、当前高校新型弱势群体面临现状(一)弱势大学生群体的经济状况及高校扶贫方式仍令人堪优弱势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条件差。 经调查,大部分贫困生家庭经济单一,收入微薄,无力承担学生的学费和生活开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需要贷款来完成学业。 虽然国家采取了如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学金、助学金等这样的助学措施,并不断加大助学力度,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由于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门路相对来说具有岗位少,薪酬低等特点,想自己打工赚钱付学费和供应生活费很困难。 加之,目前我国的助学贷款制度还不是很完善,执行力度不够大,同时,学生的诚信也受到质疑,这都给贫困生获得相应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带来很大的限制,贫困生的经济状况难以有大的改变。 仍有很多贫困学生的学费无着落,给他们的学业和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经济上的贫困不仅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导致了“自我实现”机会的丧失,面对许多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他们也是力不从心。 这对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是非常不利的。 而且从目前来看,高校的扶贫工作以造血式扶贫方式为主,忽略了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即只重视物质资助,忽视机会扶持,其效果只能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 (二)心理脆弱,人格缺陷是高校弱势群体的通病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原因,造成了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贫困,成为“双困生”。 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过分自尊和封闭的心理定势,心理承受能力异常偏低,精神经常高度紧张,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极其敏感,也不善于与别人进行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对周围的同学和老师极度不信任,防范意识强,心胸狭窄,因而也很难被他人所接受。 这些学生缺乏自信和主见,并且比一般的学生更经不起挫折和考验,他们迫切追求成功和荣誉,而不能经受失败的打击,稍遇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悲观绝望。 他们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却又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一旦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不一致,他们就会陷入困惑和绝望中。 加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存在心理辅导机构设置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等方面的欠缺与不足,导致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弱势群体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援助,使他们在精神上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萎靡不振,人际交往孤僻自闭,造成人格上的缺陷,给人一种颓废、懦弱的感觉。 (三)知识结构不完善,“高分低能”现象严重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 “高分低能”是指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能够获得高分数,但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实际中却表现较差,自立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的现象。 即我们常说的“书呆子”。 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差,贫困生无一例外的都把学好知识当作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方法。 所以他们从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遵循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座右铭。 只要是学习以外的事,一概不闻不问。 对于一些人际交往活动,则更是不理不睬。 这就限制了这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弱势群体中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甚至是贫困山区,他们比起城市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本来就少,在大学期间本应多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又放弃了这样的机会,这就造成了这些贫困生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真正成为人们口中的“高分低能”的学生。 他们一旦步入社会,就会发现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从而加剧了他们适应社会的难度,也限制了他们以后的发展。 (冯硕当前高校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四)教育机会不平等仍是我国教育现阶段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及的分配不均等原因,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 1.起点上的不公起点公平问题体现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 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实际得到的入学机会却有差别。 如北京学生考取清华、北大,上海学生考取复旦、交大,其比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在我国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产生了各类特殊生,大致有四:一曰“条子生”,即领导批条子进入大学或重点大学的学生。 二为“公款生”,即利用公款攻硕读博的领导干部。 三乃“优惠生”,即进入高校时享有优惠的本校教职工子女。 四是“缴费生”,即达不到入学标准,通过缴纳高额学费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 这些特殊生既夺取了他人的入学机会,又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升学考试制度。 2.过程中的不公过程公平问题体现在学生享有公共之多寡与优劣上。 近年推行的“211工程”“985工程”和“111工程”,对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工程的实施使得公共大量流入这些“工程”院校;凭借不公平的招生名额分配方式与其他种种不良手段而进入这些院校的学生,挤占了大量的公共。 3.结果上的不公结果公平问题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上。 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在帮助大学生搜集求职信息、实现就业目标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弱势阶层学生当初“由于经济和文化等社会资源条件相对较弱,无法在效用较高的高等教育场域中与优势群体相抗衡,因而只能退而求其次,去追逐效用相对较低的高等教育机会”。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至少有三种重要功能,其一是“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显著地改变其生存状态的平等化功能”,可惜这种功能因教育结果上的不公而丧失殆尽。 人们虽然享有法律上的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如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已成为决定学生学业成就的最核心因素”,一些学生因家庭社会地位或富裕程度不同,在入学机会与就业方面自然就产生了不均等。 罗尔斯的差别原则认为,要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必需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教育补偿。 (王文余,胡建。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四、当前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存在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一)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加大了学校育人的难度一部分弱势学生由于成为精神和心理上的“双困生”,他们无心学习,甚至厌恶学习,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一部分弱势学生因受处分,精神振作不起来,从而影响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学校的发展。 弱势学生的长期存在还会在很大程度影响那些正常发展的学生,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风气,对学生健康成长造成长久的危害,学校育人的难度加大。 (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大了学生就业的难度为了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也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技术创新活动。 而弱势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和经济原因,不能参加这些活动,从而觉得自己是“多余人”;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方、能熟练而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而弱势学生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 (三)影响国家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多的极度悲观是直接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案例屡见不鲜。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处在发展的新时期,迫切需要各种应用型人才。 高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发展程度直接会影响国家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培养,最终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步伐。 由此可见,高校弱势群体问题确实不容忽视,任其发展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成效、学生的成长,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稳定,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温静.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五、正确对待当前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对策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将影响到学生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关怀,采取稳妥的措施解决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从而实现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发展和学校、社会的和谐建设.(胡素珍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特征及解决措施)(一)加强高校对新型弱势群体的关怀与支持 1、建立“学校社会工作”体系随着高校扩招的进一步扩大,高校贫困生问题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来解决。 因此,我国教育系统应及时建立“学校社会工作”体系,同时把高校的学生扶贫工作交给这些专业人员去完成。 教育各部委应建立与教育相关的社会工作机构让这些机构去研究“学生社会工作”的相关宏观政策问题,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宏观对策。 同时整合社会各种扶贫力量(譬如各种基金会、扶贫捐款等),让这些力量和能量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为实现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这一机构有助于解决目前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过于分散而缺乏规模优势的矛盾。 另外,针对有勤工助学意愿的大学生,学校可以成立勤工助学支援中心,为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便利。 学院还可以开展对勤工助学先进集体和个人评比活动,这是对经济弱势群体的肯定与支持,不仅仅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而且给以荣誉上的鼓励。 (王先达对升格后的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工作的思考) 2、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2.1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对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心理教育辅导等,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能更好地面对各种现实矛盾和挫折;矫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调节情绪发展和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起到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赵丽荣,高健。 关于高校贫困生扶贫措施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所以,建立一支专业的、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势在必行。 这支队伍除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专职人员外,还可以聘请一些有专业知识、热心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兼做。 并定期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在时间精力上保证学生的需要。 2.2建立情绪宣泄的有效机制。 如成立班级观察小组,设立学生倾诉中心。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以班级为单位选任心理委员,但其作用不明显,甚至沦为“挂牌干部”。 成立班级观察小组,其成员最好遍及所有寝室,或直接由寝室长及学生党员担任,一旦发现有心理障碍或表现异常的学生就可及时找他们聊天、谈心,如果学生之间就能解决的心理问题,没有必要都跑到心理咨询中心去,有时候同学之间的话聊、闲聊效果更明显。 若有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另外途径。 班级观察小组成立后,学校要有意识的组织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使他们能够逐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成效性,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王先达对升格后的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工作的思考)2.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跟踪调查工作新生入校后,学习走上正轨,可以着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测查学生有关的心理指标及反映问题的倾向,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的有机配置。 对入校就存在心理问题或有心理弱势的学生,要及时开展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并且要通过观察小组的协助,进一步做好这部分学生心理状况的跟踪调查工作。 3.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信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 可以说,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要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光靠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的平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善于运用校园网络进行教学活动,按照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在网上进行教学、指导、辅导、评论。 学生从网络上接受信息,进行学习、质疑、讨论,通过网络教学可以迅捷而广泛地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掌握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性。 另外,利用校园网优势拓展阵地校园信息网应解决网络信息内容太少、信息更新太慢、专业科研信息缺乏等问题,建立较为完善的FTP权威的专业学术站点镜像,设立有实在内容的专业学术主页,多装一些最新软件以供下载,将学校的宣传板制成网页,定期推荐一批好的网址,指导学生上网。 在此基础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风格上力求新颖,时尚而不乏理性,内容上既要以主导思想为主,又要兼顾大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使之具有吸引力。 倡导网络道德自律,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帮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能力。 (程淑红,张典范,刘琳.高校弱势群体成因分析及其疏导对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既要及时地探讨对策,限制其负面作用,又要以建设性的态度去积极开发和利用知识经济造就的各种新的途径去进行教学。 (王金霞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分类、特征及教育对策)4创新教育模式,着重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虽然高校德育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模式,但因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群体性特征,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不能仅仅停在解决学习、生活困难等表面层次上,还应探究深层次问题,有针对性地实行专门教育,要从教育内容、形式、方式、理念上进行创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例如,根据大学生各自的成长背景、成才愿景、性格特点制定专门的成长成才对策;搭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一对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解决心灵困惑;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第二课堂活动使大学生之间加强交往,克服一些不良心理因素等等。 总之,除了完善奖、贷、助、捐等帮助形式之外,更要深入学生内心,着重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良好品格和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以促进弱势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达到提升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目标。 (张希新形势下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模式新探)另外,弱势群体比其他大学生更需要关心、支持、认同、帮助,适当倾斜情感,培养他们积极的信念。 在把握客观公正的原则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把情感向那些更需要理解和帮助的学生倾斜,多接触他们,多给他们一点微笑、鼓励、信任,多一些关怀,以唤醒他们被压抑的人性,激起被埋藏的自尊,给他们相对宽容的环境,才能帮助弱势学生消除自卑心理。 在工作中首先要充满爱心,做到精诚所至!,用真情去打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他人的温暖;在有爱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的言谈举止,从话语和行为中细心地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由于心理等各方面原因,在做思想工作时,可能会遇到弱势群体的抵触、冷淡,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检查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恰当,自己的言语是否考虑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从而加以改进,用良好的耐心去交流、沟通、说服,跨越交流障碍,遇到问题严重者,可邀请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一道与学生交流,达到“金石为开”的教育目的。 (赵永峰浅谈对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教)(二)加强社会对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关怀与支持1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爱弱势群体的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经济问题。 对于改革中的弱势群体,最根本的改变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广开就业门路。 同时,要提倡各级领导特别关注、全社会特别关爱这部分人员,优势群体要通过赞助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开辟就业门路。 要继续广泛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为弱势群体奉献爱心。 通过慈善机构和组织进行各种义举、募集资金、帮扶结对,常送温暖。 要通过舆论宣传,比如各种媒体要多作公益性广告,弘扬社会互助的美德,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救助帮困的良好氛围。 让更多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和先富起来的人们热心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要建设一支从事社会救助帮困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充分扩大其影响、发挥其作用,并形成示范效应。 (政协大连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党派团体提案xx-01-07)通过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援助,缓解弱势家庭的经济负担,这样也间接的解决了由于经济贫困而形成的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 2.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和再就业,解决弱势大学生群体的后顾之忧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及社会应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相关工作,开设就业指导课,定期举办传授求职经验的培训班,搜集发布就业信息,联系企事业单位开设校园招聘会,学校相关部门也应“以学生为本”,简化相关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师妍。 高校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另外,政府应该积极宽泛社会就业容量,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的发展,更多的吸纳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不断改善就业环境,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 同时,应加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技能培训,以增强大学生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 3.以学生自助为主,社会扶持为辅社会扶持即我们通常所称的“开发性扶贫”,是通过或借助政府或社会提供的资金、技术、人才、机会等必要的资源的支持,使贫民或贫困户中有一定劳动能力者能因此缓解、摆脱贫困,乃至逐步走向富裕。 社会扶持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和社会救助等福利制度相辅相成,为贫民的脱贫。 通常人们将福利制度形象地称为“输血机制”,将社会扶持政策称之为“造血机制”。 社会福利和社会扶持政策确实对缓解弱势大学生群体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自助意识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没有学生的自助为前提,社会扶持也只能是空谈。 勤工俭学就是一种典型的学生自助方式。 学生不仅可以兼职学院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在社会上寻求一些工作,如家教、短期打工、去幼儿园等机构教学等等。 大学生弱势群体通过勤工助学不仅仅可以获取一定的报酬,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实践中增强了他们的劳动观念,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同时还解决了图书馆的一些实际困难;通过一些活动安排接受助学金、勤工俭学的同学们经常聚会,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和生活的种种心得,互相启发、彼此鼓励、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各种困难,造成一种心理相融的气氛。 (三)加强家庭对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关怀与支持孩子的教育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其中,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为最大。 古代先贤说养不教,父之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着重要作用,他们对孩子的亲情影响是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 所以,在面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时候,家庭、父母应该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社会,给予这些孩子最重要的帮助。 父母应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