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讨_第1页
城市区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讨_第2页
城市区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讨_第3页
城市区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讨_第4页
城市区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第一章 城市区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讨第一章 城市区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讨第一节 城市区域概念界定人类社会第一个城市在6000年前就出现了,但是世界人口的高度集中和城市的迅速发展是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新的产业技术革命使得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及生产要素在空间不断聚集,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活动生产、交换、消费的集中地,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体。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7.5亿,到了2000年已上升到30亿,使得世界平均的城市化率接近50%,城市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一、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演进城市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其周边广大的区域及其它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作为人口和产业在空间高度聚集的集中地,其发展的过程也是城市与其所影响的区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定地域上的城市空间体系也越来越复杂,随着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更加密切。研究没有腹地区域的城市(建成区)同研究没有城市的区域一样已没有多少意义。(一)城市与区域概念的界定1、城市概念的界定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在中国古代,“城”是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城者,所以自守也。”,“市”是商品交换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事,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在工业化到来之前,传统社会中城市的基本功能是行政的、商业的、宗教的和行会的。而什么是城市?不同的学科会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场合人们对的城市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理解。关于城市的概念,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密集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发展的中心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4页。城市经济学对城市的解释事实上指出了城市的几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二是城市是经济密集的社会有机体。城市的经济要素在一定的地域内进行高度密集,这些密集要素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是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二是从地理学上的角度理解,城市是在地理空间中的一组充填式布局,是被赋予等级概念的、功能互补的、具有整体效益最大化的一组集合,形成了一个结构和谐的、流通顺畅的、交互有序的、整体高效的网络系统。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通过聚集效应、规模效应、组织效应和辐射效应的,由此引起的功能扩展,具有等级系列特征的、作为区域发展动力的和一组整体演进的高效动态体系。三是从统计学上理解,不同的国家对于城市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无论从哪个角度,如何对城市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最终都要通过统计来反映城市的大小。但事实上,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划一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界线绝非易事,因为城市到乡村是一个渐变,已很难找到一个城市消失和乡村开始的明显标志点。因此为了界定城市概念,各个国家出台不同的、人为的标准,把城市和乡村“截然”分开。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全国的城市人口由居住在“城市化地区”(urbanized area)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个以上“地方”(place)的全部人口组成。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界定人口在100万以上包括有两上或两上以上城市化地区的MSA复合体。如果满足特别标准,要进一步定义“基本大都市统计区”(primary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简称PMSA),以及包含有几个PMSA的大都市复合体则称为“综合大都市统计区”(consolidate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简称 CMSA)。图1反映了芝加哥和旧金山“综合大都市统计区”的概况。根据美国对城市概念的统计,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如下表:表1 美国城市人口比重(1990)城市统计标准统计人口占总人比重(%)城市化地区(包括中心城市和周边人口密集区)63.6大城市区域(包括CMSAs 和 MSAs)77.5我国对于城市也建立了一套城市统计的标准。1993年国务院对1986年的建市标准进行调整,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如下:表2 我 国 现 行 设 市 标 准指 标县 级 市地 级 市原来县的人口密度400100-40012万8万10万7万8万6万市政府驻地非农业户口人口20万县总人口中非农产业人口15万30%12万25%1020%市区人口中非农业25万经济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15亿80%12亿70%8亿60%市区工业总产值25亿全县GDP10亿8亿6亿市区GDP25亿全县第三产业占GDP20%20%20%第三产业占GDP25%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100元/人6000万元80元/人5000万元60元/人4000万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基础设施自来水普及率65%60%55%道路铺装率65%55%50%排水系统较好好较较好此处为地图图1 芝加哥和旧金山“综合大都市统计区”的概况四是从行政区的角度来理解,城市不仅包括城市的市区(建成区),而且还包括其周边的一些县。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全国推广市管县体制。包括辖县在内的直辖市和地级市的市域范围,是中国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行政上地域概念。城市与其影响区域的概念与统计概念并不统一,小城市带很多县(如乐山市),大城市可能只管很少的县(如沈阳市)(表3)。在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下,中国城市人口事实上包括两个概念,即城市市区人口和城市地区(包括管辖县)人口。表3 中国部分特大城市辖区内的县级市概况(1998)城市名称城市市区总人口城市地区总人口辖区内所辖县级市总人口非农人口非农人口比例总人口非农人口非农人口比例广 州39532682.5%66641061.6%番禺、花都、增城、从化重 庆55828851.6%304259419.5%合川、永川、江津、南川哈尔滨29625686.5%91442246.2%阿城、尚志、双城、五常成 都32120965.1%98931832.2%都江堰、彭州、邛崃长 春27820373.0%68327239.8%九台、榆树、德惠大 连25919575.3%54026048.1%瓦房店、普兰店、庄河太 原22117579.2%29319165.2%古交青 岛22717175.3%69525937.3%胶州、即墨、平度、胶南济 南25417066.9%54922941.7%章丘郑 州20014371.5%59719733.0%巩义、新密、荥阳、新郑长 沙16313281.0%57117029.8%浏阳杭 州16913177.5%60720433.6%萧山、建德、余杭、临安昆 明16913177.5%38316442.8%安宁石家庄15412983.8%86019122.2%藁城、辛集、晋州、新乐全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资料整理。2、区域概念的界定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定义,目前影响较大的定义是由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 .M.Hoover)于1970年给出的。他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220221页。区域可以划分为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行政区域是根据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来界定的区域;而经济区域是根据经济特征来界定的区域。而经济区域又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同质区域,二是极化区域(或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同质区域是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与同质区相反,极化区是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很紧密的区域。这种区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组成极化区各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它反映的是一种结构。如图2,区域是由节点、网络、要素运动和均质区所构成的。节点就是经济中心,网络是指联系各节点的通道,运动是指各经济主体之间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换,此处为地图。区域经济学郝寿义7页图2 区域的空间结构要素概括起来,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市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郝寿义,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8页。“区域”既是一个实体概念,又是一个抽象、观念上的空间概念。从空间结构的角度看,区域有三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一是经济中心。任何一个经济区都必然有自己的经济中心,并往往是一个大城市或一组城市。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其集聚和辐射效果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二是经济腹地。经济腹地是一个与经济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如果没有经济腹地,经济中心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没有经济腹地,也就无所谓经济中心。 三是经济联系。经济联系是指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之间劳动力、技术、资金、信息、商品的流通,这种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是建立在一定的制度体系和不断完善的交通运输、通讯网络体系的基础上。经济区内的经济联系越紧密,经济区的一体化程度也就越高。3、城市与区域概念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城市与区域概念的重新梳理,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城市和区域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发达地区城市与乡村间的界线日益模糊,城市之间联系日益紧密,有关单一及多个城市概念的界定更趋复杂。(2)城市与区域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本身随着其场合不同而有不同的概念。城市与区域在有些概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在有些情况下其内涵基本上是相同的。(3)城市与区域的内涵在有些情况下是一样的。如城市理解为建成区和周边县区,而区域是指节点区域时(下表),城市和区域的概念本身就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异质性区域就是以不同规模的城市为主导形成形成的区域;而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异质性区域(或异质性区域的一部分)。表4 城市与区域概念的区域与联系概 念举 例城市概念1城市的建成区广州市区概念2城市建成区与其周边的辖县广州以及周边的番禺、花都、增城、从化区域概念1同质区美国的小麦生产区概念2异质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了界定概念的范围,本本书所讲的城市一般指城市的建成区,而区域指的是节点区域。(二)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演变区域是一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同周围地区形成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换而构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区域内中心城市(群)与其腹地的经济联系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区域内一种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转变的过程。因此,城市和区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区域内部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演变是在不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完成的。自从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经济发展来看,城市化的本质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引起产业在空间聚集,把广大的农村地区不断纳入整个社会分工体系的过程。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必然结果,它也是生产要素在空间不断聚集与扩散的过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生产要素在空间聚集和扩散的强度和规模也有所不同,它也在客观上反映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化的早期,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单一和孤立的,城市与农村是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与广大的区域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其发展表现为单个城市的扩散,由市区延伸至郊区。在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已经开始超越城市与乡村两个相对隔离的单元,相互渗透融合,由对立走向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有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张,新兴城市不断涌现,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由于整个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形成区域多个增长极,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总之,城市由少到多,由分散孤立到形成网络,以至形成组群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区域对城市具有养育、支持的作用;城市对区域具有引导和带领的作用,是区域发展的向导和动力。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区域是城市成长的基础,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范围,城市的发展都有它辐射的经济区域,城市与区域正在形成相互融合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正如希拉斯(Ursula Hicks)所指出,“现在西方国家的城市问题不能再看作是一般的城市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是过于庞大,应当说这些问题是与现已存在的组合城市或大都市区的问题相联系的”。此处为图图3 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演进 姚士谋,中国城市群,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35页二、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没有腹地区域的城市(建成区)同研究没有城市的区域一样已没有多少意义,因为城市与区域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区域关系日趋复杂,与城市相关的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对于城市与区域关系的发展及演变的内在规律及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体系,成为人们理解及进一步研究城市与区域关系演变的理论基础。有关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典理论主要包括区位论、城市体系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几个方面。(一)理论之一: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从区域经济中区位的选择和空间布局的角度揭示有关城市区位选择及合理布局的规律理论,它由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城市区位论等学说组成。1、工业区位论20世纪初,韦伯在对工业布局理论和对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工业分布的综合分析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工业区位选择和合理布局。韦伯假设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匀质的孤立国家,然后引入了运输、劳动力和聚集三个区位因子,并根据对三个区位因子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确定工业生产的最佳区及相应的工业布局。韦伯指出:寻求运输费用最低的“运输指向”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首要因素;劳动力费用是引起工业区位选择的第一次修正因素,要根据“劳动力指数”来选择工业布局是趋向劳动力市场还是消费市场;由运费和劳动费用综合确定的单位还必须根据聚集效益进行再一次的修正,并根据单位产品的成本费用提出费用指数作为“聚集指向”的标准。由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主要从个别企业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对生产力布局的宏观考虑,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补充和完善。2、城市圈层理论192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伯吉斯对城市用地功能区的布局进行研究后指出,城市五大功能区是按同心圆法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有序配置的,并认为这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理想模式。这种模式的空间结构是,从中心向外,分别是中心商业区、过渡性地区、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层住宅区、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呈现出有序的圈层状态。20世纪50年代以后,狄更生和木内信藏对欧洲和日本的城市分别研究,提出了近似的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认为大城市圈层是由中心地域、城市的周边地域和市郊外缘的广阔腹地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从市中心向外有序排列。在城市圈内部,土地利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城市与区域已经成为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有机体,城市起着经济中心的作用,对区域有吸引功能和辐射功能,但城市对区域各个地方的吸引和辐射的强度是不相等的,如不考虑自然因素的障碍,其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距城中心的距离。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距离衰减律”法则的制约,这样就必然导致区域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空间分布结构。(二)理论之二:城市体系论城市体系理论探讨了一定地域上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是如何分布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分布。城市体系理论中最有影响的就是中心地理论、城市等级论和大城市带理论。1、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克里斯泰勒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的等级与空间联系,指出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影响范围大小不一。中心地为周围地区提供的货物越多,服务的范围越广,则所要求的门槛人口就越多,中心地的等级就越高;反之,若中心地对周围地区提供的货物少,服务范围小,则所要求的门槛人口就少,中心地的等级就越低。于是,按照这一规律即可确定不同的城市等级,并形成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克里斯塔勒首先假设:研究的区域为匀质区域;资源、人口和购买力是均匀分布的;在各个方向上的交通运输条件都是同样方便。然后提出了中心地和城市等级形成的三种可能条件及配置方式:市场最优原则、交通最优原则和行政最优原则,从而揭示了大、中、小城市体系合理存在的内在机理。2、城市等级论有关城市等级理论的研究是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上发展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波特从人类采购行为方面揭示了城市等级体系存在的客观性。一座中心城市必然要为其周围的一圈、两圈乃至更多圈域内的城镇和腹地提供货物和服务,而中心城市服务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其等级大小,等级越大,则服务范围广;二是美国城市经济学家贝克曼和贝里等人进一步对城市体系的等级大小规则进行了研究。贝克曼假设:任何城市的大小与它服务的人口成正比;除最低级城市外每一等级的城市都有几个次一级的卫星城镇;把各种相关影响因素作为一种随机变量,则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城市等级体系基本上是一条“J”字型曲线,即以大城市为中心而形成梯度分布的城市等级体系,每一级城市服务的人口都是上一级城市的一半,这与克里斯勒的中心地理论基本上相符合;三是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运用城市等级体系论分析了贸易等级。他把转移成本和市场密度作为决定贸易规模的需求因素,而以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程度,表示供给因素,当中心区的活动进一步聚集并形成不同的等级规模后,具有较大规模的中心地的活动就座落在其它较低中心地活动之中,从而形成了贸易等级体系。于是可以把城市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依赖于外部经济的活动主要位于大城市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粗放式加工及廉价劳动力的活动,主要位于小城镇,这样就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若干小城市围绕其周围的城市等级体系。在城市等级体系中,每一级的中心地都经营较低级别中心地所从事的所有商业活动,再加上一些较低级别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层次的活动。3、大城市带理论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根据对美国东北海岸地区的城市考察,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城市带”理论,从而使城市体系理论有了开创性的新思路。戈特曼在其“大城市带”理论中提出:在美国东北海岸这一巨大的城市化区域内,支配空间经济的已不再是单一的大城市或都市圈,而是聚集了若干个都市圈,并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巨大整体。其基础功能是汇集人口、物资、资金、观念、信息等各种可见与不可见要素,主宰着国家经济、文化、金融、通讯、贸易等方面的主要活动和发展政策的制订,甚至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戈特曼的大城市带理论,紧紧抓住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信息交易为主的服务性经济活动,对美国东北海岸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密集区研究,是具有开拓性的。(三)理论之三: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主要是研究地域空间中经济增长极的产生及其与边缘地区相互作用的理论。所谓空间相互作用,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的机制及作用方式。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增长极理论、中心边缘理论和空间扩散理论。1、增长极理论1955年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弗郎索瓦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它认为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推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和创新特征,其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城市事实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增长极本身所具有的作用,也是城市本身所具有的作用,概括起来,增长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极化效应。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能够对生产要素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增长中心无论最初的扩展的原因是什么,其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累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地位,这一过程是通过资本、货物和服务的流动实现的。二是扩散作用。增长极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对周围地区产生扩散作用。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正效果被称为扩散效果。赫希曼在研究均衡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称为“涓滴效应”。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两种不同的力量,在城市区域的发展阶段其表现的强度有所差异,正是在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区域增长极,并通过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带动,经济要素从核心地区向外围扩散、展延,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城市群内部,多个经济增长极构成网状系统,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使各个城市和城市之间地区都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城市群本身也得到了发展。2、核心边缘理论系统、完整地提出“核心边缘”理论的是美国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Friedmann)。弗里德曼根据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根据缪达尔(G.Myrdal)和赫希曼(Hirschman)等人有关区域间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提出了核心与外围(或核心与边缘)发展模式。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工业化前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成熟阶段、空间相对均衡发展阶段。图4 经济增长空间动态过程三、世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一)世界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自1950年以后的44年间,城市人口增长数量是1900年前100年人口增长的34.4倍,是1950年前50年人口增长的2.97倍。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及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950年全世界只有一座上千万人规模的大城市,其人口仅占世界城市人口的1.7%;而到了1990年,世界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增加到12座,占世界城市人口的7.1%。全球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在一定地域上形成由一系列不同规模和层次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以多个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城市群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若干大城市区域互相重叠、渗透、融合,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大都市区不仅促使各大城市区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且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并支配和影响着世界经济。纽约的GDP总量可以排在世界各国GDP次序中的第14位;日本大东京区的GDP占日本全国总量的19%;大汉城区占韩国全国GDP总量的26%;大伦敦区的GDP占英国的17%。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成为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全球形成了多个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大都市区。在欧洲,逐渐形成了以伦敦、巴黎、莫斯科、柏林等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迅速发展成为欧洲重要的经济中心;北美洲较典型的大都市区主要有纽约、治杉矶、芝加哥和墨西哥城等;随着亚洲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城市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东京、大阪、上海、北京、孟买、新德里、汉城、曼谷、马尼拉等大城市经济区(表5)。表5 世 界 主 要 大 都 市 区 概 况序号大 都 市 区中 心 城 市城市数(个)总面积(KM2)总人口(万人)1伦敦伯明翰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304500036502巴黎鹿特丹鲁尔巴黎、布鲁塞尔、鹿特丹、鲁尔401450046003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3012000023004波士顿纽约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4014000065005芝加哥底特律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3016400048006旧金山洛杉矶旧金山、洛杉矶、圣迭戈108500030007蒙特利尔渥太华蒙特利尔、渥太华、魁北克302700014008达拉斯亚特兰大达拉斯、休斯顿、亚特兰大、1811000013009墨西哥城瓜达拉哈拉墨西哥城、瓜达拉哈拉20134400260010东京大阪东京、京都、大阪、神户2035000600011汉城釜山汉城、釜山、1562840260012新加坡曼谷新加坡、吉隆坡、曼谷1213000250013德里坎普尔德里、坎普尔、勒克瑙2516500500014班加罗尔马德拉斯班加罗尔、马德拉斯1518700600015加尔各答兰契加尔各答、兰契156500300016拉各斯伊巴丹拉各斯、伊巴丹1245000300017孟买艾哈迈达巴德孟买、艾哈迈达巴德、瑙萨里2518600560018开罗亚历山大开罗、吉萨、亚历山大1575000250019墨尔本悉尼墨尔本、堪培拉、悉尼5350001500资料来源:高汝熹,城市圈域经济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198页。(二)世界主要城市及大都市区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区域也从传统的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城市高度密集,城市间的分工和联系日益紧密,大都市区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英国大都市区英国是全球最先完成城市化的国家,目前城市化水平已超过90%。在城市化进程中已形成了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特大城市经济带。该大城市经济带由伦敦城市圈、伯明翰城市圈、曼彻斯特城市圈、利物浦城市圈、利兹城市圈组成。该大城市经济带总面积4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1991年人口达到366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4%;几个主要中心城市面积达4888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2%,人口151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表6 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大都市区(单位:万人 KM2)序号大 城 市 圈核 心 城 市名 称总人口核心城市面积1951人口1971人口1991人口1大伦敦城市圈1270伦 敦15798197456752考文垂伯明翰585考 文 垂6782262372433利兹城市圈469利 兹12551691721854曼彻斯特城市圈632曼彻斯特9822422392855利物浦城市圈718利 物 浦394138127123合 计36654888159515211512资料来源:高汝熹,城市圈域经济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208页。伦敦是英国大城市经济带的核心,是西方国家最早涌现的大城市区域,1800年伦敦初步形成由中心城市和城市郊区所组成的城市区域,此后城市区域的范围不断扩大,1901年伦敦城市区域半径扩大到19公里,城市总人口达到658万。1940年后伦敦逐渐形成了市中心、内伦敦和外伦敦,总面积约1580平方公里。到20世纪70年代伦敦大城市经济区域面积11427平方公里,总人口1268万人,并形成了四个圈层,在跨伦敦市区1290公里处建设了9座新城市,整个伦敦城市区域不断成熟和完善。2、美国大都市区美国城市化起步于18世纪后期,从1800年到1960年实现了城市化,共用了160年的时间。目前在美国已形成了三大城市经济带。即波士顿纽约经济带、芝加哥底特律经济带和旧金山洛杉矶经济带,并形成若干规模不等的大都市区。美国的城市统计由中心城市区、大城市统计区(MSA)和综合大城市统计区(CMSA)组成。MSA和CMSA所包涵的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个城市,是由多个不同规模中心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资料,在1986年美国共有20个CMSA,其中17个最大的CMSA和8个相对独立的MSA共同组成了美国最大的25个城市群,城市总人口占到全国的42%;这一划分正好与美国的商务部按贸易中心等级划分的23个全国中心贸易区(Trade Centerd 简称TC)基本吻合,共同形成了与美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都市区。表7 美国主要大都市区及对比TC综合大城市区和大城市统计区类型人口位次商贸中心区等级纽约新泽西州北部长岛CMSA17961纽 约一级洛杉矶阿纳海姆里弗塞德CMSA13072洛杉矶二级芝加哥加里莱克CMSA8113芝加哥二级圣弗兰西斯科、奥克兰圣约瑟CMSA5874圣弗兰西斯科二级费城威灵顿特伦顿CMSA5835费 城二级底特律安阿伯CMSA4606底特律二级波士顿塞勒姆劳伦斯CMSA4057波士顿三级达拉斯沃恩堡CMSA3658达拉斯三级休斯顿加尔维斯顿CMSA3639休斯顿三级华盛顿马里兰弗吉尼亚CMSA35610华盛顿三级迈阿密劳德代尔保CMSA29111迈阿密三级克利夫兰阿构伦洛雷恩CMSA27612克利夫兰三级亚特兰大MSA25613亚特兰大三级圣路易斯MSA24314圣路易斯三级匹斯堡CMSA23115匹斯堡三级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MSA22916明尼阿波利斯三级西雅图塔科马CMSA22817西雅图综合大城市区和大城市统计区类型人口位次商贸中心区等级巴尔的摩MSA22818巴尔的摩三级圣迭戈MSA22019坦帕彼德斯堡克利尔沃特CMSA19120菲尼克斯MSA19021丹佛博尔德CMSA18422丹佛三级辛辛那提哈密尔顿CMSA16923辛辛那提三级密尔沃基拉辛CMSA15524三级堪萨斯城市MSA15125堪萨斯城市资料来源:高汝熹,城市圈域经济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248页。美国最大的都市区是纽约大都市区。在19世纪美国逐渐崛起,纽约城市人口增加了20倍,到1900年城市人口已超到250万,到1970年达到了786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纽约大都市区规模不断扩张,逐渐形成了以曼哈顿为中心的大都市区。包括三个层次:核心区,主要是指曼哈顿区;纽约城市区,以曼哈顿为中心的城市化地区,人口约730万;大纽约城市区,是指与纽约城市区域相接,经济相联系的纽约综合大城市统计区(CMSA),其总面积10202平方公里,人口1796万人。3、日本大都市区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发达国家。其工业化进程是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及城市群逐渐形成,形成了一个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空间布局(表8)。表8 日本城市规模结构(1991)城 市 类 型城市人口规模(万)城市数(个)占总人口比重(%)占城市人口比重(%)标准城市大城市1001026.634.85010074.45.8中等城市20504514.418.9102510719.225.0小城市104838.315.5合 计 652100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日本形成了三个不同级别的大都市区。一级大都市是东京都市区。东京都市区包括东京都和邻近的崎玉、神奈川、千叶3县。在都市区内,特大城市有东京和横滨,其它城市包括川崎市、千叶市、大宫市、立川市、浦和市、八王子市,以及土浦市、筑波科学园城等。这一都市区人口达到2650万人,聚集了全国经济产业的49%、全国500家大公司总部的70%;二级大都市区包括大阪都市区和名古屋都市区。大阪都市区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和兵库县,其都市区内,以大阪市、京都市、神户市为中心,包括大津市、奈良市和歌山市。名古屋都市区包括爱知县和三重县。其都市区内,以名古屋市为中心,包括岐阜市、丰田市以及四日市;三级大都市区主要有北九州福岗都市区、札幌都市区、广岛都市区、岗山都市区、仙台都市区。以上三级大都市区占到日本近70%的总人口,构成了日本空间经济的基础。纵观世界各国城市的发展,可以看到,大都市区和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城市从传统的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大城市区域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四、城市区域概念的界定在城市化的中后期阶段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已摆脱了单一城市孤立的发展阶段,城市与区域组成一个独特的、复杂的城市区域系统。而在实践上,大城市或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群正在成为整个地区及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城市与城市及城市与区域间的矛盾和冲突出日益加剧,这些都需要从更广的范围、更高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城市及区域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城市区域的概念。(一)城市区域概念的提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城市群在空间高度聚集改变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城乡矛盾日益转化为城市与城市间的矛盾。城市与区域组成一个独特的、复杂的城市区域系统呈现出了新特点,围绕这个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论和新观点。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与城市及城市区域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定地域上的城市空间体系也越来越复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在概念的界定上,不仅出现了urban来表示单一城市的词,而且出现了 polis(城市)、metropolis(大城市)、megalopolis(大城市带)等对城市规模等级进行界定的专用名词,同时也出现了Urban Region(城市地区)、comurbantion(城市聚集区)、metropolitan area 或metropolitan region (大城市区域)等名词来表示的城市化空间。在国内由于不同学者研究的角度、目的不同,在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实践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如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城市带、都市连绵区(MIR)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用来研究城市化空间形式的概念,是地域城市化的特殊空间表现形式,是对由中心城市、城市边缘区、城市远郊区、卫星城市、人口聚集区的中间地带及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地带等空间要素综合归纳的结果。从概念分析上来看,城市连绵区空间范围最大,一个城市连绵区常常是一个国家经济走廊;其次是城市群,一个城市连绵区包括几个城市群;最小的是大都市地区,一个城市群可以包括几个大都市地区。这些概念的提出从总体上来讲,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一定地域空间多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为一个空间上的综合体的形成、发展机制和规律。无论是城市群还是都市连绵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一个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社会分工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过程,但是行政区域与功能区域的空间差异决定了以多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区域发展的诸多问题,它事实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研究在城市群或城市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政府、企业等)间的相互作用,中央政府、城市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的宏观管理模式和企业微观的运行机制在经济转型过程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促进一定地域空间上所有城市协调发展的政府调控及管理模式的形成。因此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区域的概念。城市区域是指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城市建成区与其具有内在的、广泛的经济及社会联系的城乡地区之间在生产要素集聚与扩散中,形成以中心城市(群)为依托,与具有经济关联的和经济辐射所及的腹地城镇共同构成在生产、流通等方面紧密联系、互相协作的经济综合体。对于城市区域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从概念的性质来看,城市区域的概念既是一个具体概念,也是一个抽象概念。不同的概念本身是为不同的目标服务的。城市区域不仅指城市与区域的外部形态(如城市群、都市带)、经济发展,而且包括了城市与区域的管理体制。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城市群、大都市带都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更加关注多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形成演变内在机制和规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仅要关注多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而且更关注城市之间及城市与整个区域内在的经济系,以及这种经济联系与经济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一定地域上的多个城市在经济上的一体化与现行管理的非一体化问题。这是一个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传统的地理学本身只关注了城市群或都市区本身的发展规律。2、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来看,城市区域概念是对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与区域关系的系统化综合概括。城市化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生产方式在空间的一种扩散过程,它是一种城市与农村均质化的过程。在城市化的早期,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城市之间的分工和经济联系极为有限,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城市与周边乡村的关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期,城市数量的增加、不同规模城市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形成了新的空间形态,如城市群、都市区、都市边绵区等,对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描述比较混乱。无论是城市化早期还是城市化中后期,城市与区域的关系都可以纳入城市区域的概念体系中,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等都是城市区域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3、从城市区域的内部结构来看,城市区域是现代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是以城市体系为骨架,构成一个经济网络,城市区域的构成要素在空间上有网络特征。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如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文化中心、旅游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力、吸引力和集散度决定着城市的作用,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4、城市区域构成要素在空间上具有层次性特征。城市区域作为一种地域组织,其空间载体是由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就城市区域的影响而言,核心城市可以依次划分为全国性的、地区性的和地方性的等三个层次。因此在宏观上,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市区域本身将表现为不同规模的地域空间系统。不同的规模城市区域内部反映出不同的空间要素构成密度、等级层次和系统结构。(二)城市区域的范围和内部结构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区域的经济核心,没有城市经济就不能形成统一的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城市经济中的腹地,任何一个城市和城市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都要受到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自然的、经济的、人口的、历史的多种条件的制约。城市同区域的经济联系,都是通过城市对区域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来实现的,而城市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大小,又是由城市的经济实力、市场发育和开放的程度、综合服务能力等因素决定的。城市的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其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区域的范围也就越大,也即城市区域的范围越大。根据核心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及其空间的影响范围,城市区域可以划分成不同的规模和层次,城市区域可以其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城市区域、中等城市区域和大城市区域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664页。不同等级的城市区域具有镶嵌结构的特点,中等城市区域由几个基本城市区域组成,而大城市区域是由几个中等城市区域组成。此处为图图5 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姚士谋,中国城市群,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84页1、基本城市区域一个基本城市区域是指一个城市与其直接影响的农业地区组成的区域。无论是特大城市、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有一个与其有着直接联系的乡村地区,它构成了一个基本城市区域。从城市的外部直接联系和外部景观来看,一个基本城市区域从内到外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1)内圈层。也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该圈层由城市建成区构成,是完全城市化的地区,以工业、商业、金融、服务业等产业的高度密集为基本特征;(2)中圈层。也可称为城市边缘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