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_第1页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_第2页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_第3页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_第4页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让每一个孩子成才(周洪宇 )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人才,创造幸福。教师和家长应该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孩子们虽然天赋上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么大,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弥补的。经过教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特别是孩子自身的努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从教近30年,接触了大量学生和家长,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的关承华老师就是秉持这样一种基本信念来写这本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的。在她看来,“有问题”并不都是孩子的错。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理解必须有了解作前提。高明的家长要会倾听。要注意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要加强家校合作。家长要真正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要学会赏识孩子,多给孩子以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些观点和主张看起来一点都不深奥,但真理本身就是朴素的。与关老师长期从事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不同,我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近年来在参与行政工作之余,也兼作一点教育实验,以深化理论思考。尽管分工不一,各有侧重,但我们对教育的见解颇有共识。我认为目前的教育患上了“灰色教育症”,必须用“阳光教育”来治疗,提倡“阳光教育论”,倡导“意商”和“合育”等教育新理念。其中不少观点与上述关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我看来,使每个孩子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充满爱心的人,让他们对未知世界葆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生活力和创造力,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是教育应该达到也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本不应该成为什么问题。然而审视我国当今的教育,就会不无遗憾地发现,恰恰在此方面,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 家庭教育,都患了一种怪病,我将其称之为“灰色教育症”。“灰色”是一种比喻,也是一种意象。灰色是介于白色和黑色,或者亮色和暗色之间的一种色调。以“灰色教育症”来论称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说,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充满了矛盾和悖论,好坏交织,利弊兼存,让人爱恨交加,难以一言以道之。目前,我国有数以十万计的中学和小学,还有千余所各类高校。这些学校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就目前来看,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明显,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必须尽快改革。概括起来,当前中小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对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不力。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的教育方针曾有过明确的表述,就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对教育方针又作了新的表述,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看出,两代领导集体都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促成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加以强调。但是,这些并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切实的落实和执行。具体表现为,学校工作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数尖子学生;不是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图促成学生智力的均衡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不是传授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关的知识,而是偏重于传授那些与高(中)考相关的知识。这样,教育工作的具体目标一偏再偏、一窄再窄,结果造就出了许多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培养出了许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畸型“人才”。二、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偏、难、窄、怪。当前的不少中小学,仍然把工作的重心紧紧锁定在应付各种考试、竞赛上,搞变相的应试教育,加班加点,培训培优。学生非考不学,教师非考不教,各种机械操练、题海战术层出不穷。其结果是教育内容之偏之难与日俱增,之窄之怪花样翻新,教育工作陷入积重难返的发展怪圈和尴尬境地。三、教学形式与方法相对陈旧。教育目标的定位偏狭,教育内容的繁难窄怪,对教学形式与方法有着直接的决定与影响,使之陈旧有余、创新不足。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师传徒受的接受型学习仍相当严重,而长于思考、善于探究、勤于动手、乐于参与的研究型教学远未确立。学校教育仍缺乏相应的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四、师生关系不够和谐。与上述相联系,在不少学校,学生依然被看成可以被塑造、被训练、被加工的对象,处于相对的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合作、互动等良好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确立。这就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容易导致“千人一面”的不良结果。学校教育的弊端学校教育的弊端给年轻一代带来以下不良影响:一是感觉钝化。教育目标的偏狭、教育内容的繁难、学业竞争的激烈,迫使学生每天想着学习、考试、分数、名次,常常对周围的一切不是无暇他顾就是熟视无睹。这样日积月累,必然会令他们对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无动于衷,进而造成感觉的麻木与钝化。二是疾病增多。疾病主要是由心理的失衡、锻炼的减少和活动的单调引发的。面对学习与升学的巨大压力,学生往往感到紧张、压抑甚至恐惧,进而引发失眠、头痛、焦虑、抑郁、免疫力下降等功能性、器质性疾病。专家近年来所发现 的“感觉综合失调症”、“注意力缺乏综合症”等稀奇古怪的病症,也与学生巨大的学习压力有着直接的关联。三是人格扭曲。我们的教育一向声称是培养人的,但事实上,在由机械操练、强行灌输所构筑起来的教育模式里,学生原本鲜活可爱的人格被割裂、被剥蚀,风格迥异的个性被忽视、被压抑,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成为这种模式的必然结果。这些情况,加上独生子女的日益普遍,这样在学生中间,就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孤僻、自私、自闭、自傲、自卑、消沉、怯懦、情感冷漠、言行过激、意志脆弱、性别倒错等人格的扭曲和不健全。四是能力不强。教育本来是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要使人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和谐、自由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却畸型发展了学生的部分能力,而置其他许多能力于不顾。且不说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自制能力、生存适应能力等相对较差,就是与学习有关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也未得到有效的培养。我们教育出来的许多学生,已逐渐成为不会生活、没有激情、不会创造的一代人。在 家庭教育方面,问题也相当严重。现在我国家庭中绝大多数的年轻一代都是独生子女,都多少会受到长辈(父辈与祖辈)的呵护和宠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家长的共同愿望,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却使得家庭教育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并且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现象。就目前来看,有几种现象应特别值得注意:第一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第二是独断专行、强迫命令;第三是纵容溺爱、包办代替。不管家长们有多少“理由”,也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这些做法肯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因而必须引起家长们的警惕。还有一种现象则是人们往往习以为常,但却应该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那就是不少家长把家庭教育变成了变相的“第二课堂”,或者学校活动的延伸。有的家长亲自出马,或者聘请家教,在家里为孩子加班加点,增开“小灶”;有的则威逼、利诱孩子去学习各种乐器,或者参加各种培优培训,而不管孩子的天赋、个性、承受能力和发展可能性究竟如何。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并且被家长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冠以种种堂皇的理由;一旦孩子不从,家长往往振振有辞地抱怨孩子少不更事、不识苦心,或者甚感委屈,或者暴跳如雷。殊不知,这种对孩子的过分关心、设计与期望,恰恰是对孩子的活泼成长最大的戕害。这种家庭教育,也是一种典型的“灰色教育症”!以上做法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极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和行为错乱,如孤僻自私、自卑消沉、情感冷漠、言行过激等;其次,这会使孩子失去真正的童年,因为各种加班加点、培训培优,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时间,使他们整天疲于奔忙,结果是不堪其负、难耐其苦,失去了生命应有的鲜活和生活的乐趣;再次,这极易造成孩子的个性压抑和兴趣的单一,因为孩子的一切活动都是家长已经设计、安排好的,孩子只需照做,也只能照做。孩子的兴趣爱好被忽视,他们的天赋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和开发。长此以往,他们的个性必然被压抑,会继而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对周围一切的反感、厌恶、怨怒和仇视。家长的一厢情愿不仅不会促成孩子的成长,相反还会扼杀孩子本来具有的兴趣爱好,使孩子的生活失去应有的乐趣。可悲的是,有不少家长却恰恰是这样做的,而且还认为做得是那样的理直气壮、天经地义!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批判旧教育的时候,就发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呼声,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此,他要求人们要把自己摆在儿童之中,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以“赤子之心去了解儿童,认识和发现儿童的力量,相信儿童的力量”,只要深入到人们之中去,便会“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那么怎样来培养小孩的创造力呢?陶行知提出了“六个解放”:第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他认为,儿童的头脑往往被“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 头布缠了起来”,把人裹成了“三寸金头”。他主张解放儿童的思想,就是要儿童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思考,得到自己的认识;他说要学生“奉头脑作总司令”,就是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对对学生封闭式的注入式的甚至压制、对抗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学生经过自由的探索得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才能产生创造的力量。唯有这样的品格,才能“成人”,成为开拓创造的人才。第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他说:“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中国的爱迪生”往往就是这样被“枪毙”了。他多次赞扬爱迪生的母亲敢于让孩子动手玩化学药品,动手实验,使他一步步地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希望我国的保育员、教师“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不要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第三,要“解放儿童的眼睛”。他呼吁要祛除遮蔽孩子眼睛的一切东西,使他能观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才会聪明。第四,要“解放小孩子的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但中国一般的家长、教师的习惯是不允许小孩子多说话。他认为,应当使儿童得到“言论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第五,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他说:“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让孩子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接触“大社会中的土、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解放儿童的空间,才能得到丰富的资料,“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第六,要“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一向十分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学校以无穷无尽的考试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会使儿童失去创造的欲望,“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给今天的学校和 家庭教育以深刻的启迪。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或者说,应该成为学校教育不良影响的消蚀剂和缓冲剂。这样的家庭教育,当然首先要有爱,因为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仅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该弄清给予孩子的是怎样的爱,以及怎样给予孩子爱。爱孩子,是每位家长都能做的事;但并非每位家长都能对爱做出恰当的分析。常见的父母之爱主要缘于:一、爱孩子是因为他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二、爱孩子是因为他是夫妻爱情的结晶;三、爱孩子是因为他是传宗接代的象征;四、因为在生育、哺育、养育方面花费了心血,所以爱孩子;五、因为孩子能给生活带来欢乐和笑声,所以爱他;六、因为孩子能给自己的人格带来骄傲和满足,所以爱他;七、因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萎缩,而孩子能给自己带来安慰、寄托、开脱和解脱,所以爱他;八、孩子是自己的财富,是今后生活的依靠,所以爱他。以上种种爱都是人之常情,有的还相当高尚,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些爱都是从父母立场上出发的,是出于某种目的、基于某种需要、作为某种投射而产生的爱,因而严格说来,这些都只是父母爱的动因,绝非爱的实质内容,而且由于是从父母自身的利益出发,就很容易导致“爱的过度”。家庭教育所需要的爱,应该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孩子的发展着想,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愿望、个性、潜能、气质、天赋等作出分析,再施以父母的爱;具体内容则表现为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沟通、欣赏、鼓励与关怀。这才是家庭教育应有的爱。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对孩子施以这样的爱,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之爱的博大精深、入情入理、无微不至,才能真正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活得潇洒,笑得灿烂,玩得开心,最终实现自由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阳光教育治疗灰色教育症面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灰色教育症”,应该用什么来治疗呢?我认为,可以用“阳光教育”来治疗。阳光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教育。它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它要求教师和家长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孩子,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阳光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爱的教育。我们知道,爱是教育的出发点。要使孩子能够成为一位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充满爱心的人,教师和家长就得首先有爱心。因此,教师和家长只有自己内心先“阳光”起来,才能以此“照亮”孩子;而一旦孩子“阳光”起来,他就能像“光源”一样,既“照亮”他人,也“照亮”社会,使每个人都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都能彼此学会关心、关爱、关怀、关注、关切和关照。因此,“阳光教育”乃是一种使自己阳光,给学生阳光,让大家共同阳光的教育,是一种相互感染、呵护和促进的教育。阳光教育又是一种公平公正的教育。阳光教育要保证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受教育权,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使每一个孩子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成长。阳光教育还是一种主体的教育。它将每一个孩子视为独特的生命主体,具有自身思想和情感的鲜活的生命。它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活体验。它提倡对学生多理解,多赏识,多鼓励,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阳光教育更是一种合作的教育。它认为人不仅是自然人、生物人,更是 窗体顶端文化人、社会人,因而合群、合作、合享应是人所必备的一种素质。随着未来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分工的日益加强,合群、合作、合享更应为人所必需。所以它提倡合群、合作、合享,使孩子既能善待自己,又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和社会,成为合群、合作、合享的一代新人。窗体底端从某种意义上说,阳光教育既是一个内涵丰富、现实针对性强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还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家长多向互动的教育过程。阳光教育并不是玄而又玄、不可捉摸的。要实施阳光教育,应该从五个方面着手: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给予孩子理解和信任两种关爱;培养孩子的智商、情商、意商三种品质;使孩子做到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四个学会;对孩子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合育五种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提供一个环境、给予两种关爱、培养三种品质、做到四个学会、实施五种教育。上述五个方面既可以看成是阳光教育的五大组成部分,同时它们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具体说来,提供一个环境是阳光教育的前提,给予两种关爱是阳光教育的动力,培养三种品质是阳光教育的内容,做到四个学会是阳光教育的目标,实施五种教育则是阳光教育的途径。创设一种适宜的环境创设一种适宜的环境,是成功进行某种教育的必要条件。适宜的环境,可以成为教育作用的增效器和教育影响的催化剂;不和谐的环境,则会削弱甚至抵消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俗语中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可见环境的作用是很大的。阳光教育是要促成年轻一代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因而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宜的环境。这种环境,其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宽松。宽松当然就不是强制与强迫,不是条条框框地对人给予约束,但宽松也绝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无原 则地迁就和随心所欲。宽松乃是寓规范于无形,是一种张弛有度、交流畅通、互动和谐、其乐融融的状态。有了这样一种环境或者氛围,孩子置身其中,就能够无拘无束地成长、快快乐乐地生活,家长的期待与要求也易于变成孩子的内在驱动力,阳光教育的目标就有望达成。可能有些人会担心,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孩子会不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会不会在某些能力的发展上滞后于其他孩子?应该说,这些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首先,如上所言,宽松绝不是放任自流的同义语。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缺点和毛病,家长当然有责任进行批评和纠正。由于有了这种宽松的或者说能够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之爱的环境作保证,而且是在交流畅通、互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家长的批评就不会引起孩子的敌意,相反,孩子会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会把父母的殷殷教诲转变成前进的动力,因此,家长的第一点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其次,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的确有可能会使孩子的能力发展在一段时间内滞后于其他孩子,因为目前各种培训班、强化班等层出不穷,接受各种培训的孩子也如过江之鲫。但是,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一方面,这反映了家长们攀比、盲从、浮躁等不良心态,另一方面,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须知,过早地对孩子实施高强度定向训练,虽可收一时之效,但这不仅戕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剥夺了他们童年的快乐,而且阻塞了他们今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窒息了原本丰富多彩的创造性,因而是后患无穷的。所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不仅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全,而且能使他们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宽松的环境作为阳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只是为阳光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氛围、条件和前提。要使阳光教育顺利进行,还需要具有相应的动力,就是要给予孩子理解、信任两种关爱。先说理解。我们成年人都渴望理解,呼唤“理解万岁”,其实,在我看来,孩子才是最应该受到理解的。现在孩子面临着许多压力,有来自学校的,有来自周围社会环境的,还有来自同伴的。例如,现在学校动不动就搞竞赛、排名次,孩子会感受到压力;周围的同伴好像一个比一个“聪明”,经常获得这奖那奖,孩子也会感受到压力。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面临的处境,不设法给孩子减轻压力,而是提出一个又一个目标,孩子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生活的乐趣。因此,孩子需要家长的理解,当然,更需要教师和社会的理解。又如,现在很多人都抱怨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比如自私、孤僻等等。殊不知,这与孩子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与以往多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着极大的不同。以往多生子女在家里共同生活,共同游戏,共同分享父母的爱与期待,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学会了怎样与人相处,懂得了权利与义务,不会感受到父母特别的关注。现在则不同,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玩友,没有竞争的对手,只能与成人为伴。这样,他就很容易受到过多的呵护,或者被过多的期望所压迫,很难有一个和谐自由的人格发展空间。因此,孩子身上出现了毛病,大人不应大惊小怪,而是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再如,有的家长总抱怨孩子喜欢流行歌曲,迷恋港台歌星。大人们只要静心想想就会明白,孩子正是在流行歌曲充斥的氛围中生活的,又处于模仿力极强的年龄,怎么能不受到流行歌曲的影响?这与老人们迷恋 京剧、中年人爱听“样板戏”是同样道理。其实,只要家长们静心去听,就会发现流行歌曲并非一无是处,这还是要靠理解。说到底,孩子需要理解,也渴望受到理解。对于他们,“犯错误”是天经地义的,不犯错误倒十分可怕。他们的错误其实不能叫“错误”,而是叫“探索”,叫“成长”。用这样的眼光看孩子,家长就会少一分错怪,多一分宽容;少一分埋怨,多一分释然。有理解才有沟通,有沟通才能消除代沟,消除代沟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真诚的爱,才能如人所言“亲其师而信其道”,乐于接受父母的期待与关怀,从而为阳光教育的实施注入动力。信任是滋润人心田的清泉其次再说信任。如果说理解是实现沟通的桥梁,那么信任就是滋润人心田的清泉,鼓励人前进的风帆。在我看来,孩子固然需要理解,但更需要的是信任。理解只是一种换位思考,它能消除人们之间的瑕罅,扫除人心头的阴霾;信任则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是对人能力和力量的一种肯定,能催人奋发,给人信心。孩子都是独生子,往往置身于一个成人世界里。面对身高体健的成人,孩子往往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弱小与无能。如果成人能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受到了肯定、认可与尊重,会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完成任务的力量,增加知难而上的信心。因此,给予关爱的第二个要义,就是信任。说到给予信任,可能有的家长和教师会有所顾虑,他们担心孩子能力有限,难以把事情做好。这种担心并不奇怪,因为孩子从某些生理方面来说,的确是比较孱弱的。但是他们没有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其力量之大足以令人吃惊。比如,孩子有为达到目的不顾一切的意志;有为完成工作废寝忘食的精神;孩子往往不知疲倦,其运动能力足以令专业运动员相形见绌;孩子的绘画作品,在不少人眼里无异于涂鸦之作,但孩子却能从中演绎出一段故事、一篇童话,其创造与想像能力常常使许多训练有素的艺术家都自叹弗如。可见,孩子身上并不缺少能力,缺少的是成人的发现、发掘、鼓励和信任。信任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触媒、一星火花,能够触发孩子的创造才能,点燃他们的信心之火。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幼苗,那么孩子的潜能就是叶绿素。只要给予他们理解的阳光、宽松的空气和信任的水分,他们就能够产生光合作用,能够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情商和意商对于人事业的成功比智商更为重要如果说,光合作用的比喻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宽松、理解与信任的关系,那么,要使幼苗根深叶茂,仅仅依靠空气、阳光和水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氮、磷、钾等养分。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氮、磷、钾”就是智商、情商和意商三种品质。现在人们都很重视培养孩子的智商,可以说在此方面是不遗余力的,却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健康的情感和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其实良好的情感和意志不仅是人成功必不可少的两大条件,而且也是人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两大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情商和意商对于人事业的成功比智商更为重要。智商人们都明白,是指人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值,反映的是人的智力品质及其发展水平,在此不赘述。我想着重来阐述一下情商、意商的内涵,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智商、情商和意商。先说情商。严格地说,情商应该叫情绪智力,而不是像人们望文生义地认为是情感商数或情绪商数的简称。那么,什么是情绪智力呢?按照我国著名情绪心理学专家郭德俊教授的说法,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个分支。人们在面临许多社会问题时,都需要在情绪、情感信息的参与下才能正确地解决。这种对情绪信息加工的能力就是情绪智力”。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和梅耶教授在近期发表的什么是情绪智力?一文中,对这一概念作了如下阐述:情绪智力包括准确地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并产生情感以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及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成情绪与智力发展的能力。我国情商说研究者在综合各方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情绪智力说。该学说认为,把动机、兴趣等排除在情绪智力之外是不恰当的,因为动机、兴趣与人的情绪关系极为密切,甚至有时就表现为一种情绪或情感。基于此,该学说对情绪智力作了重新定义,认为情绪智力乃是人认识、调控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绪,寻求自身心理平衡,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和动机与兴趣相结合的机制,以及妥善对待与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虽然用情商来指称情绪智力有欠准确,但鉴于情商一词已为国内大多数人所接受,在此我也沿用了这一概念。在我看来,情商是人在情感过程中产生的,用来调控自身情绪,寻求心理平衡、协调人际关系、驾驭人生风帆的素质和能力。所谓培养情商,具体说来就是要使人尽力做到以下四点:一、认知和调控自己的情绪;二、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三、构筑和形成动机、兴趣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动力机制;三、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既然情商也叫情绪智力,它也就应该算是智力的一种了。那为什么不用“智商”来统而称之,非要再搞“情商”这样一个新名词呢?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大致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首先,这与智商说以及传统的智力观有关;其次,与人们对智力的深入探讨有关。先说前者。传统智力观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与人的认识过程相联系的一种能力,可分为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智商就是用来测定这些能力的一个概念,是人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值。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智商越高的人就越聪明,反之则越愚笨。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甚至在一些国家,学生的入学性向测验也一度是基于这样的观念设计的。这种观念近些年来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学者们研究发现,一方面,大量的成功人士并非那些智力测验中智商很高的人;另一方面,许多被认定为智商很低,甚至是弱智的人却在某些领域表现出了突出的才能和聪明过人之处。这样的例子生活中不胜枚举,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智商不高的人未必就不“聪明”!这种现象迫使人们思考:以往的智商理论能否完全测定人的聪明程度?其背后的智力观能否涵盖人类智力的全部?人类的智能结构究竟如何?说到底,就是人们应该如何来理解智力这一概念?智力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为了正确认识人的智力成分和智能结构,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智力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是多元的。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美国的桑代克、瑟斯顿等人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斯腾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智力三元论,认为智力是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三个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个体智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不同组合。之后,塞西提出了智力的领域独特性理论,认为每一学科或职业领域的活动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方式,因而从事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的人或不同职业领 域工作的人在智力活动方式上存在着差异。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智力的本质,促使人们对智力做出更深入的探讨。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总结上述成果的基础上,于1983年出版了心智的结构一书,对于智力作了重新的定义,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基于此,他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而且也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他看来,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又都具有多种表现方式,因而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于各种成功人士,我们只能说他们在哪个方面聪明和成功,以及他们怎样表现了聪明、获得了成功,却不能说谁最聪明、谁最成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的智力可以有多种分类。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八类: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以上各种相对独立的智力以不同程度和方式有机组合在一起,就使得每个人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智力特色。以上就是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智力观充其量只是部分地揭示了人类智力的内容,因而与此相关的传统智商说既不可能精确测量出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也不可能全面反映出他的智力面貌。情绪智力说便应运而生了。作为20世纪90年代盛行至今的一种理论,情绪智力说是在吸收了多元智力理论的成果尤其是综合了自知自省和交往交流两大智力的基础上,并参照了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可见,情商说有着传统智商说所无法涵盖的内容,二者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其次再说意商。所谓意商,是用以反映人的意志品质及其发展水平的一个概念,包括意志的自控性、果断性、坚毅性、持久性等。它是与人的意志过程密切相关的,是人在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如克服干扰、知难而上、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等等。这是我在吸收了心理学家关于意志问题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后提出来的。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不仅仅基于对“独生子女综合症”日益严峻的现实,还考虑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在社会竞争已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可以肯定,未来的社会竞争必将更加激烈。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求他要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创造才能和平稳而健康的心态,更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一往无前的精神和直面竞争的勇气。因此,优秀的意志品质,是未来人才不可缺少的一大素质。既便是对普通人来讲,一生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坎坷。只有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他才能够迎接各种风浪的考验,驾好人生之船。大凡成功人士都有这样的体会:天赋和机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多元智力理论要使孩子具有较高的智商、情商和意商,我认为,应该学校、家庭双方密切配合,共同促成年轻一代的健康发展。在此方面,多元智力理论给了我们以重要的启示。这一理论向人们指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八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同。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确立积极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都是具有自己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可造之才。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学生的问题就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了,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基 于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展现智能的情景,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的潜在智能,充分发挥其个性。其次,要确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即因材施教与对症下药。由于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无论何时,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善于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势必造成许多学生智力的僵滞与萎缩,这对个人对社会无疑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充分尊重学生不同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智能结构,使他们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再次,要确立一种正确的评价观。现在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名次和升学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观念在作祟。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我们必须抛弃这种陈腐观念,树立一种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能够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能力的评价观,这样才能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以上所说对于 家庭教育同样适用。对家长来说,首先要改变观念,摒弃一些不良做法。比如,不要太看重孩子的分数、名次,不要搞加班加点,疲劳战术,更不能把家庭变成“第二课堂”。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使他们始终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或情感。有人说,天才是“夸”出来的;有人说,鼓励是家庭教育永远的第一语言;有人说,家庭教育最好的语言是“你能行”,最坏的语言是“你不行”。这些都很有道理,因为这些说法都充分重视了心理暗示的作用。再次,要鼓励孩子与别人交流和交往,特别是要鼓励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通过交往,孩子才能逐渐祛除骄娇二气,学会认识与调控自己的情绪,识别与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使情商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至于如何培养意商,同样也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既然意商与人克服困难密切相关,家长就不应该对孩子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点挫折和困难大惊小怪、揪心焦虑,更不能借口孩子能力不足而事事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而是要鼓励孩子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协助孩子积极地去克服困难,甚至可以创设一些适度的困难情景,让孩子独立去面对。要相信孩子身上有着家长未曾发现的、比家长想象的要大得多的潜力,要相信只有通过困难和挫折的砥砺,孩子才能真正成熟起来。对于学校而言,更应该在学生意商的培养方面责无旁贷。然而我发现,尽管挫折教育已在教育理论界提倡了好些年,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并没有把它放在应有的位置。如果我们培养的是一些除了会读书、能应考就别无所长的“专才”,培养的是一批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奇才”,培养的是一群一有挫折便“缩头”,偶遇困难就“袖手”的“怪才”,那么我们就造就了一代精神上的“缺钙”者。这将是学校教育最大的失败和悲哀。要使年轻一代都能成为“站直了,别趴下”的一代强者,我认为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确立新观念,把培养学生的意商放在与智商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认识到加强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其次,要制订与培养智商同样详密的计划,把培养学生的意商有系统、有步骤地加以安排,并真正落到实处;再次,要加强评价与督导,把意商的培养状况作为衡量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一项必备内容。只要切实采取以上措施,就能够把学生培养成自理、自立、自制、自强的一代新人。阳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孩子获得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具体目标则是要使他们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等四个学会。四个学会是与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密切相合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过一份报告,题目就是学会生存;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北京举行过一个国际性会议,即“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让孩子“学会关心”;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交了一份报告,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到应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其支柱就是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阳光教育四大目标就是参考上述报告和会议的精神,并结合个人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体会提出来的。不过从提出的角度和内容上来说,四大目标与上述报告都有所不同。教育独生子女四个学会现在城市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这是我国教育方面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国情”之一。四个学会就是立足这一最基本的“国情”并结合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其中也包含着我对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和理解。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着眼于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现状和一般发展趋势来谈教育的角度是有所不同的。至于其内容,简要地说,学会做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为什么要学会做事;二、要学会做什么事;三、怎样做事。学会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认清学习的本质、意义与价值;二、明 确学习的内容;三、掌握学习的方法;四、拓宽学习的途径。学会关心则包括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五个方面,即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和关心人类。学会生存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即学会自理、学会自立、学会自主、学会自信、学会自律、学会自强。当前,由于教育具体培养目标的偏差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不少孩子养成了娇生惯养、好逸恶劳的毛病,生活能力严重缺失。学会做事正是针对这一状况而提出的,它以养成学生生活能力为己任,以关注学生幸福为旨归。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从学校到家庭,人们多以分数高低论英雄,以升学与否定成败;学生则多是读死书、死读书,只擅接受不长获取,只钻书堆不及其余。学会学习与此针锋相对,它视学会知识为次要,以会学知识为鹄的。这既暗合了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与终身学习的时代大潮相吻合。学会关心的提出,则首先是基于对全球生态危机日重的热切关注和人际关系日冷的深深忧虑,其次是基于对儿童社会化障碍日益显明的深层思考。至于学会生存,则不仅包含以上思考,还是对学生中所存在的信仰危机、价值失据及人生迷茫的反思与关切。四个学会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学会做事是人得以生存的最基本保证;学会学习则是信息时代、竞争社会对人生存的客观要求;而人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不仅要能自理、自立,还应学会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因而还需学会关心;而人最终能获得生存,不仅有物质需要,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还要求得精神生活的充实、平衡与满足,学会生存正由此而立。可见,四个学会是一个以学会做事为始基、以求得生存为主线、以学会生存为指向的有机的整体。四个学会皆有着非常丰富的具体内容。这里主要就学会学习、学会关心略作论述。一提起学习,不少人会认为这是个无须深究的话题,因为人们每天都在学习,或者目睹别人学习,所以学习在人们心目中会有一些常识性的观念。陈建翔博士曾对这些“常识”作过如下精炼的概括:第一,学什么?人们的回答往往是:学书本;第二,怎么学?通常的反应是:记住它;第三,何处学?答案常常是:在学校;第四,何时学?有人会不假思索:在课堂;第五,为何学?学生会脱口而出:为考分。以上概括虽然未必十分精当,也不一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至少代表着一些人对学习的通常看法,因而可称之为“常识”。正是这些“常识”,造成了这样一种可笑而又可悲的现象:有些人每天都在“学习”,却还没有真正地学会学习!由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催生出的学习化社会这一新型教育理念,正日益荡涤着人们习焉不察的“常识”,呼唤着新型学习观的确立、铺展和畅行。在我看来,要真正地学会学习,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学习就其本质来讲是人们认识自我和探索未知的一种活动,是人充实自身、日新又新的有效途径。只有把学习当作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项任务,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二、学习的过程固然伴随着艰辛,但也蕴含着艰辛之后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只有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苦差,才算真正理解了学习;三、与上述相联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精神可嘉,但方法有害,只有确立了“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观念,而不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才算真正把握了学习;四、学习的内容固然要来自书本,但更多的要来自于社会、人生这部大“书”,只有明白了“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道理,才算真正领悟了学习;五、学习固然是一种继承,要接受前人积累下来的成果,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学到探索未知的途径和创造新知的方法,因此,只有把学习由接受型变为发现型、研究型,才算真正学会了学习。其次,再来略述一下学会关心。如上所言,学会关心由五个层次的内容组成,即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人类。关心自己并不是要让孩子成为自私自利的人,而是相对于让家长、让别人来关心他而言的,是提倡孩子自己关心自己,学会自理与自立。孩子只有学会了关心自己,才能切实体会到父母、家人和老师对自己的付出是多么的厚重和可贵,才能逐渐具有理解他人、与人沟通的品质与愿望,进而学会关心他人、社会、环境和人类。因此,学会关心自己,乃是整个学会关心的起点。现在教育理论界正在倡导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共生教育、环境教育、全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等。这些教育理念,对于纠正目前学校教育的偏颇,增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理解、信任与合作等都是极有意义的。我认为,五个层次的学会关心可以涵盖这些教育理念,或者至少可以说,与这些教育理念是相契合的。从根本上讲,只有培养年轻一代学会摈弃一己之私,做到不仅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社会、环境和人类,能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内心充满阳光的一代新人。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关心自己开始,逐层推进,孩子的心胸就能够不断开阔,最终成为充满爱心、爱洒天下的人,而且还会像光源一样,照亮他人,照亮社会。我认为,在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的今天,使他们学会关心,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要具体地开展阳光教育,我认为应该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合育。以往谈到全面发展教育时,一般是指德、智、体、美、劳五育。回溯历史,关注现实,展望未来,我认为当今应更加重视合育,强调合育。合育是从当今世界教育界高度重视学会生存、学会交往这一重要趋势出发,以和合、中和理念为指导,对年轻一代实施合群、合作、合享的教育,使他们既能善待自己,又能正 确地对待他人、社会和整个世界。首先,合育应贯彻和合、中和的理念。和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哲学思想,也是21世纪中华文化生命智慧的朗现。其要义是敞开自己,以阔大的胸怀对待周围的一切,成为天地的辅相者、参赞者。中和则首先体现了人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即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同时也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基和依据,即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其次,合育要使年轻一代能够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成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人。但这并不是要使他们变得特单纯、特幼稚、不辨是非,不讲原则,更不是要对他人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对社会不良现象充耳不闻、随声附和,而是要结合着对人、对社会的理解和判断,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和善恶,并且能够扬善抑恶、扬阳隐阴,具有较高的交往智力和社会行为能力。人既是自然人、生物人,又是 文化人、社会人,因而合群、合作、合享应是人所必备的一种素质;随着未来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分工与协作的日益加强,合群、合作、合享更应为人所必备。从这种意义上讲,合育将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其内容来讲,合育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