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一高考命题点四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一高考命题点四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一高考命题点四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一高考命题点四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一高考命题点四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命题点四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所谓“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对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文言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文言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解答文言翻译题要准确译好文言文中的关键实词、虚词,还要正确把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高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既单独设题,也放在文言翻译中考查;对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一直不单独设题,都隐含于翻译题目中。这四个点都是文言文翻译的评分点。对文言实词、虚词,前面已作专门讲解。这里重点讲解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如果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或不理解,就会造成文言文阅读的障碍和语句翻译的不通畅。近年来,浙江卷中经常涉及这一点,因此考生要给以足够的重视。一、文言句式考试说明规定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等。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隐含在文言文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通过翻译和断句的方式进行考查。(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判断句的类型例句“者,也”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句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也”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无标志句刘备天下枭雄“为”字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是”字句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被动句的类型例句“于”字句: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见”字句:见谓语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受”字句: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为”字句:为动词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所”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无标志句而刘夙婴疾病(三)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省略句的类型例句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省略谓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略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省略兼语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四)变式句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变式句的类型具体情况例句主谓倒装谓语在前,主语在后渺渺兮予怀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然,籍何以至此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图定语后置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中心语数量定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介词结构后置动词以宾申之以孝悌之义动词于宾能谤讥于市朝形容词于宾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五)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非常有帮助。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如下: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译文: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译文:天刚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中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呢?6“如何”,译为“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7“奈何”,译为“把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译文:我总会有可以用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译文: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12“庸乎”,译为“哪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14“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译文: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译文:民谚中说的“面颊与牙床骨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17“孰与”“以孰”,译为“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怎么样呢?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译文: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19“有者”,译为“有个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译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20“与其孰若(毋宁)”,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里比得上奋起抵抗拯救我们的村庄?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2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即时小练一、宾语前置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2014重庆卷)译文:这是区区小事,_?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答案:有什么艰难(有何难)2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译文:要使我们的国君长寿,_。答案:视金玉为贱物,视人民为宝贝(或: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贱金玉,宝人民)3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全国卷)译文:_,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首领当面谴责他们,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答案: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不索吾)4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2015湖南卷)译文: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_。答案: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不能救我)5有滏阳人焦通(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2015上海卷)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_,而将他带到州学,强令他到孔子庙去观摩学习。答案:梁彦光没有治他的罪(弗罪之)6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2015天津卷)译文: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_?答案: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为曷)7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2012四川卷)译文:世间即使要重用我,_?答案:但我拿什么来受到重用呢(以奚)8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2014江西卷)译文:_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答案:(大家)又为什么已经来了(为奚)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译文: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_?答案:能有什么功效呢(有何功)二、定语后置10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译文: _,案子拖了很久没有结案。答案:桂阳有个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乡民(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民)11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译文:_,把沈周的名字报了上去,于是被传唤进去画墙。答案:乡里一个嫉恨沈周的人(疾周者里人)1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2015重庆卷)译文:_,_,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答案:(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人有一良之方,一善之言)1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怎么能让清白的身体_?答案:去蒙受污浊的外物呢(汶汶之物)14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4湖南卷)译文:_,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答案:跟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于孟祥交之缙绅)1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译文:_,存在之处都这样。答案:敲打能发出铿然声响的石头(铿然有声之石)16甫抵里閈,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2014重庆卷)译文:刚到达乡里,_,肩挨肩,脚跟脚。答案:来嘘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亲戚朋友(问寒温表庆贺之亲故)三、被动句17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2014四川卷)译文: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_。答案:在当时与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18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2012山东卷)译文: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_。答案:很受亲近信任19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译文: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术拜谒高官大臣,_。答案:经常不被听从、信任20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2015上海卷)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侍奉双亲礼数缺失,_。答案:被他的堂弟告发2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2014江苏卷)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_,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答案:正被浮薄的世人嘲笑谩骂2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译文:不这样,_!答案:你们都将被他俘虏2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译文: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之地吗?24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译文:而你_,所以燕王想跟你结交。答案:被赵王宠幸四、状语后置25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011山东卷)译文:答案: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来制止百姓。勿以罪惧(民),勿以力止(民)26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2011湖北卷)译文:古代安葬,_,埋葬在原野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后来的圣人_。答案:用柴薪把死者厚厚地裹住用棺椁替换了这一习俗(以薪厚衣之以棺椁易之)27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文:晋侯、秦伯派兵包围了郑国,_。答案: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仪(以其于晋无礼)五、判断句28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2015重庆卷)译文: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_,而找巫师太晚了。答案:这是医生的失误29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2013江西卷)译文:有个姓华的先生,世代家居江北,_。答案: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30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_。答案:这是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 六、主谓倒装3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_。答案: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吾贫甚矣)七、其他习惯用法3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2013湖南卷)译文: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_!答案:恐怕不是办法吧33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译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_?”答案:(先生)莫不是吕徽之吧34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013天津卷)译文: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到这个地步,_?答案:恐怕有些过分吧35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译文:现在我们要使他投降却反倒杀掉他的使者,_?答案:恐怕不可以吧36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2013重庆卷)译文: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_?答案: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37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译文: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_!答案:大概只有管夷吾了二、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里,名词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构成“名动词(谓语)”现象,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名词作状语。具体判断方法是名词用在动词前,不作主语,因为这个名词前有主语,那这个名词就用作状语。类型举例翻译表状态其一犬坐于前;天下云集响应;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翻译为“像一样”的形式表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翻译为“像对待一样”的形式表工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翻译为“用(以)”的形式,“用(以)”有时也可以省略表处所廷见相如;面刺寡人之过者翻译为“在(当)”的形式表频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日饮食得无衰乎;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翻译为“每(天、年等)”的形式表层递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日削月割;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翻译为“日益”的形式(二)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类型举例翻译名名(代)冠切云之崔嵬;左右欲刃相如翻译为相应的动词,有时也可以附带上相关的状语,“冠”译为“戴着”,“刃”译为“用刀杀死”能愿动词名词云青青兮欲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能官能民翻译为相应恰当、得体的动词,“雨”译为“下雨”,“水”译为“游泳”,“官、民”译为“做官、为民”所名置人所罾鱼腹中翻译为相应恰当、准确的动词,“罾”本意为“网”,这里是“用网捕(的)”的意思副名失时不雨,民且狼顾;不翼而飞;不毛之地翻译为相应恰当、准确的动词,“雨”译为“下雨”,“翼”译为“长翅膀”,“毛”译为“生长(草木)”(三)名词用作使动即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简而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其特点如下: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病”译为“使病态”,“王”译为“让为王”。(四)名词用作意动即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其特点如下:翻译为“认为(怎么样)”或“把当成(什么)”。“宾客”译为“把当成宾客(款待)”,“粪土”译为“把看成粪土”。(五)动词用作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一个动词的用法,使其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这一用法,就叫动词用作名词。如:惧有伏焉;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翻译为“语境动词相应的名词”。“伏”译为“伏兵”,“继”译为“后继人”或“继承人”。(六)动词用作使动即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简而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动”。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序八州而朝同列;外连衡而斗诸侯。其特点如下: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的兼语式,或“及物动词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后补式动词。“闻”译为“使听到,传到”,“朝”译为“使朝拜”,“斗”译为“使相斗”。(七)动词用作为动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产生这个动作)。如:等死,死国可乎;庐陵欧阳修自序其诗;帝感其诚;既泣之三日。翻译为“为(怎么样),对(怎么样),被(怎么样)”等。“死”译为“为而死”,“序”译为“为作序”,“感”译为“被感动”,“泣”译为“对哭泣”。(八)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个形容词就用作了名词。如:吊有忧,贺有喜;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翻译为“语境形容词(补出的相应的)中心词(名词)”。“忧”译为“忧事”,“喜”译为“喜事”,“旧”译为“旧交情”,“远”译为“远方的国家”。(九)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翻译为相关的动词,有词语关系的,要把词语关系体现出来。“善”译为“跟交好”。(十)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必先苦其心志;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其特点如下: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的兼语式,或“后补式动词”。“高”译为“抬高”,“苦”译为“使痛苦”,“弱”译为“使弱,削弱”。(十一)形容词用作意动即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成以其小,劣之;渔人甚异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其特点如下:翻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劣”译为“认为低劣”,“异”译为“觉得与众不同”,“耻”译为“认为是耻辱(的事情)”,“美”译为“认为美”。所有词的使动用法都可以这样判断:主语使宾语发出了这个动作。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主语“臣”使宾语“之”发出了“活”这个动作。即时小练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解析:选B。A.名词作状语,向下;B.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C.名词作状语,向西;D.名词作状语,亲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火尚足以明也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解析:选A。A.形容词作动词,照明;B.形容词作名词,圣人;C.形容词作名词,深度;D.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B无乃尔是过与C刑人如恐不胜D年十七,好古文解析:选D。A.名词作动词,出现龙;B.名词作动词,责备;C.名词作动词,处罚;D.形容词作动词,喜欢。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拔剑撞而破之B骊山北构而西折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而相如廷叱之解析:选A。A.形容词作动词,击碎、击破;B.名词作状语,向西;C.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D.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侣鱼虾而友麋鹿C序八州而朝同列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解析:选B。A.使动用法,使跳舞;B.意动用法,以为朋友;C.使动用法,使来朝见;D.使动用法,使为王。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小学而大遗D将军身被坚执锐解析:选B。A.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B.形容词作动词,缩小、削弱;C.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D.形容词作名词,铁甲。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皆指目陈胜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则其至又加少矣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解析:选C。A.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B.名词作动词,游水;C.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D.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却匈奴七百余里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吾得兄事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选A。A.使动用法,使退却;B.名词作状语,向上;C.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D.名词作状语,每天。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沛公军霸上D此其志不在小解析:选D。A.名词作动词,出现虹;B.名词作动词,穿;C.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D.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既来之,则安之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C谨拜表以闻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解析:选B。A.使动用法,使来,使生活安定;B.意动用法,把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C.使动用法,使知道;D.使动用法,使止,阻止。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B下江陵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解析:选C。A.名词作动词,灭族;B.名词作动词,攻下;C.动词作名词,收藏的珠宝;D.名词作动词,种植。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以愚黔首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解析:选A。A.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囊一样;B.使动用法,使来;C.使动用法,使愚昧;D.使动用法,使跟从。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后世必为子孙忧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D秋毫不敢有所近解析:选D。A.形容词作名词,卑贱的人;B.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C.形容词作名词,善行;D.形容词作动词,接近、接触。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常以身翼蔽沛公C头发上指D有泉侧出解析:选A。A.意动用法,以为鉴;B.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C.名词作状语,向上;D.名词作状语,从旁边。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籍吏民,封府库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驴不胜怒,蹄之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解析:选D。A.名词作动词,登记;B.名词作动词,焚烧;C.名词作动词,用脚踢;D.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顺流而东也B履至尊而制六合C谨庠序之教D渔樵于江渚之上解析:选C。A.名词作动词,向东进;B.名词作动词,登上;C.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D.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则修文德以来之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C外连衡而斗诸侯D以弱天下之民解析:选B。A.使动用法,使来;B.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C.使动用法,使斗;D.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素善留侯张良C无因怒而滥刑D乃使其从者衣褐解析:选B。A.名词作动词,归罪;B.形容词作动词,交好;C.名词作动词,用刑;D.名词作动词,穿。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夜驰之沛公军B前辟四窗C沛公欲王关中D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解析:选C。A.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名词作状语,在前面;C.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D.名词作状语,像腰部。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B深山中则四月花C范增数目项王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解析:选D。A.名词作动词,弹琴;B.名词作动词,开花;C.名词作动词,使眼色;D.为动用法,为办丧事。三、翻译近几年,文言翻译考查越来越趋向于全面,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涉及,而且重点也尤为突出,注重考查对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推究和把握能力。而对句子的选择标准则是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或者是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往往是高考翻译评分时的采分点。(一)文言文翻译的三大标准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二)文言文翻译的两条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得到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三)文言文翻译的七种方法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如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以及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官职、书名等的专有名词。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保留法:(1)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例如:“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可译为“因此君子有终生无法忘记的忧心之事,却没有短暂的忧心之事”。(2)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如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年号、帝国、国号、职务、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例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可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3)成语可以保留不译。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可译为“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即时小练1(2018全国卷,T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可保留的词有:诸葛诞、魏帝、芝、寿春、荆州。采分点有:“叛”,反叛;“先驱”,先锋。译文: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叛乱被平定以后,鲁芝升任大尚书,掌管刑狱审理。武帝即位,鲁芝转任镇东将军,爵位晋升为侯。所谓“删”,就是略去不译。文言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白话中没有相当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例如:“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而且”。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合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再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即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义,不译。即时小练2(2015浙江卷,T20)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可删削的词有:之。采分点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把“王侯”翻译准确,不能翻译成“王侯将相”。译文: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有一位经过的客人感叹说:“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现在的当涂,还是过去的当涂,来担任太守的,哪一个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却唯独忘记修葺,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是力量达不到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侯解除百姓的担忧,把他们引入安乐的地方,用他的余力重新修葺这个学校,没有役使老百姓,用下巴示意一下就办成了。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所谓“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在翻译文言语句时,替换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1)有些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了,应换成现代词语;有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独立使用,应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可译为“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其中“思”就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思考”替换了。(2)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如:“距关,毋内诸侯”可译为“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其中的“距”就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3)古今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偏义复词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沛公居山东时”可译为“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就换成了“崤山以东”。(4)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吾从而师之”可译为“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师”。(5)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即时小练3(2016北京卷,T12)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可替换的词有:“应”换为“应对”;“奉”换为“带领”;“归”换为“归顺”。采分点有:除以上词语以外,句子缺少主语,结合语境要补充出“衡山之君”。 译文:(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天下各国听说了这件事,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十七个月,施行购买粮食的策略五个月,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臣(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三国也立即带领自己的使者回国。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南部,齐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北部。(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4. (2016山东卷,T13)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可替换的词有:“乃”,副词,却;“致”,使动用法,使到来,这里应翻译为“使归附”;“过”,错误。采分点有:“乃”“致”,固定句式“不乎”,“过”。译文: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百姓结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所谓“增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1)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例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是“(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2)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即时小练5(2018全国卷,T13)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可增补的句子有:为(之)立祠(于)安阳亭西。采分点有:“辄”,就;“弦歌”,奏乐歌咏;“立祠安阳亭西”状语后置等。译文: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所掠夺,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有被官吏侵夺冤枉,所以前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祠堂全部毁掉,只特别下诏让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所谓“调序”,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调序法:(1)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译为“你不聪明,到了极点”。(2)宾语前置句。例如:“大王来何操”可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3)定语后置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可译为“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4)状语后置句。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更深”。即时小练6(2018全国卷,T13)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可调序的句子是:威风猛于涣。采分点有:“狱”,案件;“文理”,条理。译文: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县令,(但挑选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以剧县县令渤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的职位上离世。所谓“凝缩”,就是把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分析:上面的句子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词语都是“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之意;“意”“心”意思也相同。因此,可以凝缩翻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的雄心”。即时小练7(2014安徽卷,T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可凝缩的词有:趋谒、势要。采分点有:“既”,副词,已经,在以后;“趋谒”是动词,趋附巴结;“势要”指有权势,居要职,此处指有权有势的人。译文: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先生性格刚直,疾恶如仇,世俗之人不敢到他的门前,贫穷的读书人有一点美德,他就赞不绝口。他在京师时,用车子载着酒要和他交往的人,车辆堵塞了道路;他所到之处,跟从游学的有几十上百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所谓“贯通法”,就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例如:(1)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2)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