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doc_第1页
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doc_第2页
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doc_第3页
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doc_第4页
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如: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二、略读课文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在继续教育培训中,教研室的张岩老师曾作过关于“讲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环节的专题培训,在此基础上,经过教学实践的探索,我们初步构建了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流程,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同时,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又构建了若干个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教学变式,如自主选择式、质疑解疑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1、基本教学流程:自读交流积累(扩展)即先由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或交流自读体会,或就课文的内容、写法展开讨论;最后视课文特点安排积累、扩展、延伸方面的练习或实践活动。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自读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我们对略读课文理解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默读速度的培养应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略读、浏览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交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积累、扩展阶段既可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又可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对积累或扩展延伸的内容应有所选择,不宜贪多求全。1、从阅读策略来看:“精读在于深入,准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略读”意在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从整体上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致意思,判断阅读材料的重点 和要点;“2、从阅读的过程看,略读”是大略地读,只求粗知大意,讲求一定的阅读速度;3、略读课文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半独立地阅读文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从精读课文教学中初步习得阅读方法,要借助略读课文教学进一步熟练掌握,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为课外自读做好准备。(目的、功能是迁移学过的方法)4、定位比较:精读课文教学:学习新的阅读方法,基于教师指导的阅读。略读课文教学:尝试运用阅读方法,基于学生合作的半独立阅读。(二)教学目标比较精读课文教学:知识:明其含义;能力:学习和渗透;过程:学会;方法:朗读、范读、研读。情感:渐进、内化。略读课文教学:知识:观其大略;能力:运用和迁移;过程:会学:方法:默读、速读、批注;情感:体会、感受。(训练型的课文,不是讲读型的课文)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略读越位精读化”、“略读移位随意化”、“略读错位简单化”等误区。1、“略读课”不等于“略读”。“略读”作为方法,是以训练学生掌握略读方法、培养学生略读能力的为首要目标或基本任务。2、“大略地读”不等于“不读”3、“自主阅读”不等于“自学”。教师只需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指导 。(二)目标意识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显性目标层面:即“连接语“中提出的阅读应解决的问题。二是隐性目标层面: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提升。略读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粗知文本大意,抓住主旨,适当地学习语言。能力目标:略读能力包括整体阅读的能力 、自主获取信息的独立学习能力、全面概括大意的能力、快速理解内容的能力、理解重点的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过程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方法目标:学会略读、浏览、跳读、扫读、猜读、抓重点读等方法。特别是要把从精读课文中学的阅读方法,运用于本篇略读课文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阅读成功的喜悦,激发读书的兴趣,产生课外阅读的冲动,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四、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一)功能特点1、丰富单元主题。新课标指引下的现行语文教科书都是以单元主题来组元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补充和丰富单元的主题内容,共同完成单元的教学目标。2、训练专题学法。3、巩固迁移。4、拓展延伸。(1)内容的延伸。(2)思想的拓展。(3)文体的拓展。(4)方法的拓展。(二)编排特点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有三:一是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二是培养学生独立(三)教学特点1、多样阅读。略读当然不反对朗读,对于课文精彩片断,需要朗读,提倡朗读,但更大量地应采用默读。(1)速读式阅读。对于课文从整体上快速理解的阅读方法,速读的主要程序是了解文章题目、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自己的感受等。(2)寻找式阅读。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提示所提示的问题寻找信息,也可能根据自己在整体性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寻找信息。(3)浏览式阅读。只求了解大体内容。(4)摘录批注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谅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进行思考批注。2、自主阅读3、延伸阅读五、略读课文教学的模式(一)常式:自读交流(抓出最主要,选择几个作为精读)积累(拓展)。这是最一般最基本的模式。教学步骤大致是:自读阶段:通读、批注。交流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积累阶段。(二)变式1、整合贯通式。2、质疑解疑式。3、比较阅读式(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比较;同一主题不同作品比较;同一内容不同作品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比较。)4、重点突破式。5、语文积累式。6、头脑风暴法。(三)个性设计。六、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一)在略读课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有所引导,不同年级,预习课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1、三年级。一般是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会文章内容。2、四年级。预习从课内到课外。3、五、六年级。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二)略读课文前面都有阅读提示。提示语不仅实现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内容上的自然衔接,而且明确提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及要求,为师生指明了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在学习略读课文之前,可引导学生先关注“阅读提示”,对“阅读提示”所示的要求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阅读提示是编者告诉我们探寻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一条重要。提示重点内容的理解处。提示在精彩语句的描述处。提示在学习方法的迁移处。提示在写作方法的异同处。提示在学习方法的积累处。(三)略读课文教学体现的是简约语文的思想,以简略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进程、简洁的教学语言、简明的教学线条、简约的教学风格为标志。1、略教师的教,不略的是学生的学;略的是老师的精讲,不略的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应当是“教”略,“学”要丰。2、略内容的学。略化字词教学;简化情节学习(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就行);淡化朗读教学(可以淡化一些出声的朗读)。(四)略读课文教学三大减法:生字新词,不求甚解;强化默读,淡化朗读;以读为主,减少练笔。略与不略:略逐词逐段地分析,不略重点难点品读;略教师精讲细析,不略学生语言实践;略教师精密预设,不略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求略,部分求精(五)精略相辅,略中有精。略读更需要精心教。(六)“放养”助学把“圈养”改成“放养”,所有的教学活动,应力求是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略读课,不宜频繁进行师生交互性活动。小结:1、略读课堂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半独立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更多时间,更多的机会让位给学生独立提问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