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品味生活,冲破分析课文的樊笼.doc_第1页
感悟生活,品味生活,冲破分析课文的樊笼.doc_第2页
感悟生活,品味生活,冲破分析课文的樊笼.doc_第3页
感悟生活,品味生活,冲破分析课文的樊笼.doc_第4页
感悟生活,品味生活,冲破分析课文的樊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悟生活,品味生活,冲破分析课文的樊笼庐江县万山镇长岗中学张为民内容提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是分析课文,只见课文,不见生活。这种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陷入困境:越教越找不到出路,越研究也越研究不到出路。目前已不是分析课文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分析课文的问题。根据时下的局势看,不彻底改变教学方式,是不能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的。因此,我把分析课文改为分析生活,把课文当作生活来学习。从字词学习到文章内容和写作,都从生活出发,感悟生活,品味生活,分析生活。此法简便有效,好像平地一声春雷,给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完全摆脱分析文章的任何羁绊,使语文教学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关键词:感悟生活、品味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驾驭生活正文: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文教学。如何理解课文内容,传统教学的方式是老师分析课文,讲解课文,学生听讲。这种方式有两个问题,一是只见课文,不见生活老师只分析课文,很少触及课文反映的生活,学生只理解课文,只理解语言文字,没有品味课文反映的生活,没有体味语言文字反映的生活。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通病,但没有被重视,成为语文教学的隐形杀手。二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只接受现成结论,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教学形式方面的问题,被引起高度重视,因而新课程改革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张,但实际教学中自主变成了自流,合作变成了表演,探究变成了摆设。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是自主合作探究改变的只是课堂教学的形式,没有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依然是就课文分析课文,就课文讲解课文,没有感悟品味课文反映的生活。要知道,生活是课文的本源,课文反映生活,课文来源于生活,那些只分析课文不品味生活舍本逐末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凑效的,是必然受到客观规律惩罚的。因此我们要转变思想,不要把课文只当作文章来学习,而要把课文当作生活来学习,创建阅读课文就是阅读生活,理解课文就是理解生活,学习课文就是学习生活的教学体系,让课堂内容改革和课堂形式改革两者有机结合,走出分析课文的阴影,冲破分析课文的樊笼,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出困境。那么,我们怎样阅读课文,感悟生活,把课文当作生活来学习呢?多年来,我一直研究语文教学,终于摸索出一种经得住实践检验的感悟生活品味生活教学法。此法本着以生活为中心的理念,围绕“生活”二字组织语文教学,安排课堂教学过程,通过理解生活来理解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写作,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因为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因为不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就不会听说读写,就不会生活,不会驾驭生活,不会做人。下面分步说说感悟生活品味生活教学法的一般程序。1、对应生活,学习词语,从学习字词起就开始感悟生活品味生活。具体做法是把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激活生活体验,再参照词语解释把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必须和词语解释不同)说出来自己“解释”一番,感悟生活,并判断自己“解释”是否准确。这样学习词语就不再只见词语,不见生活,不需死记硬背词语解释。如学习“月朗星稀”,先引导学生把“月朗星稀”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激活生活体验,激活学生心灵,再参照解释“月亮明亮,星星稀少”用自己的语言把“月朗星稀”的情景说出来自己“解释”一番,体验生活品味生活,并判断自己“解释”的准确性。这样对应生活创造性地学习词语,不需记忆词语解释却胜过记忆词语解释,因而不再枯燥无味,相反其乐无穷。只见词语不见生活地死记硬背词语解释,使词语学习陷入了绝境。2、大胆想象联想,再现课文反映的生活,感悟生活,品味生活,分析生活,既能达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的目的,又能达到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目的,并养成阅读生活品味生活的习惯。具体做法是:每篇课文教学布置预习时,我就提出两个自主探究问题“课文反映什么生活”和“课文怎样反映生活”,要求学生驰骋想象展开联想,再现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把课文诠释成生活,把课文当成生活来阅读,阅读课文反映的生活,品味课文反映的生活,并养成阅读生活品味生活的习惯,然后在课堂上分别交流探究这两个问题,对话生活,交流生活,让课堂沉浸在生活的气息中,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下面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说说如何用这种崭新的方法来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进行课文教学,我的一整套教学思路是先通过预习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把课文内容诠释成生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准备在课堂上交流;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和对话,共同感悟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共同品味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其对话交流要点预设如下:课文反映孔乙己科举失败不能进学却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好喝懒做自欺欺人的生活情景;课文反映孔乙己到处被人嘲笑被人欺凌被人摧残的生活情景;课文反映科举时代的社会生活情景,反映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对整个社会造成深深毒害的情景,反映作者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深刻批判的情景。交流探究这些生活情景后,再追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具体感悟文章反映的生活,具体理解文章反映的生活,进而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如孔乙己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孔乙己几次来到酒店,每次到店时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短衣帮嘲笑孔乙己的情景怎样?孔乙己教“我”写“茴”字的情景是怎样的?邻居小孩哄抢孔乙己茴香豆的情景是怎样的?丁举人打折孔乙己的腿的情景是怎样的?孔乙己悲惨生活的根源是什么?这些生活情景弄清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也就不言自明了,不必灌输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给学生。更为有益的是,这样教学能促进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因为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理解课文时,学生能看出作者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水平和方法,因而潜移默化自觉学习的。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只是初步目标,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才是终生受用的目标。因此,可以说只见课文不见生活的分析课文危害语文不浅。 3、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理解课文的写作,学习课文表现生活的方法。孔乙己是一篇小说,其反映生活的方法预设交流要点如下:1)课文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来反映生活的。这是小说反映生活的基本方法。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教育的牺牲品。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却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作者借助这个形象深刻批判了封建教育、封建科举和封建社会,反映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对整个社会的毒害至深。教学到此时,老师先追问学生:课文是怎样塑造典型人物反映生活的?接着探究后请学生回答:作者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反映孔乙己穷困潦倒、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生活。第二次追问:孔乙己外貌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学生回答和分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一外貌很典型,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的贫困潦倒和好喝懒做。第三次追问:孔乙己说话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请学生回答:“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透露封建教育的陈腐,反映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最后追问:孔乙己哪些动作神态给你印象最深?学生探究后回答:他第一次到酒店“排”九文大钱,最后一次“摸”四文大钱,他教“我”识字和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的动作和神态等。 2)、课文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反映生活。提到这个方法时,老师就追问学生: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学生探究后请学生回答:一是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比,反映孔乙己穷困潦倒、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二是科举考试的失败者孔乙己与获胜者丁举人的对比,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三是邻舍孩子与大人对待孔乙己的不同态度对比,反映封建文化教育使人们逐渐丧失良知和仁爱而变得冷漠无情。总之,这篇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很耐人寻味,但不必面面俱到再说了。也许有人说所谓反映生活的方法就是课文的写作方法,但我认为反映生活的方法这个提法更科学,让学生产生写作表现生活的意识,形成写作表现生活的习惯,有利于学习写作。相反,只见课文不见生活的课文教学法只提写作方法和写作特色,不提反映生活的方法,使学生产生一个特大的误解:好像课文是作者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的,不是创造性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结晶。这严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反映生活的习惯,不利于学习写作,不利于培养写作能力。语文教学繁杂,但不管问题怎样复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都是简单的。感悟生活品味生活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就很简单,但不简单的是能够以简驭繁,能够把繁琐复杂的课文分析变成品味生活享受生活,能够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课堂对话交流很自然很真实很精彩,真正冲破了分析课文的樊笼。参考文献:1、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2、中学语文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3、有效备课(初中语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4、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二版。5、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6、初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