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叮叮小文库教育学绪论 教育与教育学1、 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2、 广义教育p1: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3、 狭义教育p1: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4、 学校教育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5、 学校教育活动基本要素p2: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6、 教育学p2: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7、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p3:(1) 孔子p351) 贡献:一是他晚年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二是他开创了我国私人讲学的先河,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2) 主要教育思想:A. 教育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B.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C. 教育目的: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D. 教育内容:四教:文、行、忠、信E. 教育原则与方法:a)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朱熹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b) 启发诱导的原则c) 学思结合的方法d) 谦虚笃实的方法F. 道德修养:a) 立志有恒b) 自省自克c) 身体力行d) 改过迁善(2) 孟子p6持志养气、反求诸己(继承孔子)、动心忍性(3) 学记的教育思想p7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善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经验和思想的总结。学记教学原则:教学相长、预时孙摩、课内外结合、长善救失、启发诱导的原则。(4)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p8: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5)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p8:理想国(6)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p9:1) 实施体、德、智三育2) 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主张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即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行教育。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为欧洲后世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7) 昆体良p10:古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原本应为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要的教育专著。8、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p10:(1)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奠基人。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百科全书式教学内容,泛智教育。)(2) 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基础上,是“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是科学教育学之父。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的主张,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教学方法:提出教学的阶段论,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清楚明确的感知新教材)、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成概念)、系统(新旧概念结合)、方法(练习)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后来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提出“教育性教学”的原则(3) 杜威(美国): 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流派。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定教育的目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提出教学的五步骤:1)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2) 给学生提供足以产生问题的资料3) 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4) 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5) 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提出儿童中心论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区别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中心上: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传统教育学派)而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现代教育学派)(4) 洛克(英国):绅士教育思想,白板说。(5) 卢梭(法国):培养自然人。培养自然人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遵从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培养自然人: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9、 教育学分化阶段p14: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 杨贤江: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用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2) 克鲁普斯卡娅(苏联)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3) 凯洛夫(苏联)教育学,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重视智商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 现代教育理论:3) 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 教育的起源说p20:(1)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洛;英国,沛西能。观点: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2)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孟禄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3)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者认为,教育的起源只能在人类社会中探索。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一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1)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人类在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无法通过遗传来传递,为了社会发展,由年长一代将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2)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2、 教育的发展p22:(1) 原始教育形态1)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2) 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3) 教育内容简单4) 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2) 古代学校教育1) 奴隶社会教育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在夏朝,出现了“庠”“序”“校”等早期学校;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称为“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学校的出现。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目的是培养巩固和维护奴隶社会统治的大小奴隶主。“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教育脱离生产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 封建社会教育建立完善的选士、科举制度。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儒学,四书五经。3)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A.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教育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B.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C.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有等级性。D.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道统性,专治性,刻板性,象征性。E.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3) 现代学校教育1) 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2) 工业社会的教育与知识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特征表现在:A. 工业化(主要特点)B. 民主化C. 制度化D. 专门化3)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A. 教育的生产性B. 教育的科学性C. 教育的世俗性D. 教育的国际性E. 教育的终身性F. 教育的革命性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经济对教育的作用p38:(1)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3)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4)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教学组织形成2、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p40:(1)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2)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1) 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控制教育的领导权2) 统治阶级通过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3) 统治阶级还通过意识形态来影响和控制教育的领导权(3)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4)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3、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p42:(1)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 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3) 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4) 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 科技对教育的作用p44:(1)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2)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3)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4) 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p46:(1)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2)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3)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4)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2、 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p48:(1)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2)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3) 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3、 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p49:(1)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 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要看,可辨析)p55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1、 人的发展p58: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人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2、 人的生理发展p58: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制的增强两方面。3、 人的心理发展p58: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方面。4、 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p58:(1) 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要求(启示):教育工作要遵循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2) 人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启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3) 人发展的不平衡性1)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指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2) 要求(启示):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关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人发展的互补性要求(启示):首先,教育者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有障碍、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其次,要求教育者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人的优势,长善救失,激发其信心和积极性。(5) 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 表现:首先,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其次,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不尽相同。最后,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也不同。(注:比较不平衡性与个别差异性:不平衡性:同一人不同阶段关键期;启示:关键期。个别差异性:不同人的同一阶段;启示:因材施教。)2) 要求(启示)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5、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p62:(1) 内法论(2) 外铄论(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看下)6、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p62:遗传、环境(包括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7、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63:第一,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第二, 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第三,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8、 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p63:第一,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第二, 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避免陷入“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9、 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p64:(具体可看书,并未划)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10、 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68: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环境与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11、 学校教育在人类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p68(重点):(1)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2)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3)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2)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1) 加速人的发展2) 发掘人的潜力3) 提升人的价值4) 健全人的个性12、 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的(辨析,要看,重点)p691)条件: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促进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否则将陷入“教育万能论”的错误中。人的发展是各种因素结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实践活动的结果。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和促进作用也是不可能的。第四章 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p72: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2、 教育方针p72: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3、 学校培养目标p72: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规定。4、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重点)p72:(1)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 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5、 西方教育目的理论p74:(1) 宗教本位论(2)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等。(3) 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等。6、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p80:第一,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二,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7、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p80:马克思,资本论,阐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8、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p80:(1)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 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5) 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9、 素质教育p81: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10、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p82:(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 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第五章 教育制度与法规1、 教育制度p88: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2、 义务教育p93: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与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发源于德国,1619。3、 义务教育制度的基本性质p94: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普及型。4、 终身教育制度发展p100:(1) 终身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希腊教育家和哲学家柏拉图关于哲学的教育思想,此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闲暇教育思想同样具有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本质性萌芽。(2) 1929年英国耶可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3) 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4)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终身教育理论得到迅猛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保罗朗格朗1970年出版的终身教育导论,埃德加富尔1972年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舒瓦茨于1972年出版的终身教育21世纪的教育改革等。(5)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世界性教育潮流,其发展上升趋势达到顶峰,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的发表为标志。5、 终身教育p100: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6、 终身教育两个本质特征p100: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它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7、 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01:(1) 形成了对教育的全面认识、全新理解(2) 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整个社会学习化(3) 加强学校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4) 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重视人的“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8、 教育法规规范作用p103:(1) 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2) 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3) 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4) 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9、 教育法律p104:(1) 教育法(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在1995年3月18日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施行。(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1993年10月31日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我国第一部以职业人员为对象的法律。(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1991年9月4日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4) 教师节的决定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教师节的决定。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新义务教育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由2006年9月1日起施行。10、 教师的权力构成p107:第一, 教师本人实施或不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力。第二, 教师要求相对的义务人履行法律义务的权力。第三, 当教师的权力受到侵害时,有诉诸法律,要求确认和保障其权利的权力。11、 我国教师权力p108:(1) 教育教学权。(2) 学术活动权。(3) 指导评定学生权。(4) 报酬待遇权。(5) 参与教育管理权。(6) 进修培训权。12、 教师的义务p109:(1) 遵纪守法义务。(2) 教育教学义务。(3) 思想品德教育义务。(4) 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5) 保护学生义务。(6) 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13、 学生的权力就是教师的责任p109: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中所享有的主要的权力,可归纳为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三项基本内容。(1)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1) 学生入学权2) 学生上课学习权3) 学生受教育选择权4) 学生升学权(2)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权:1) 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2) 禁止搜身或搜查学生个人物品3) 禁止非法利用学生的肖像4) 保护学生隐私权,禁止私自查阅信件、电子邮件或日记等(3)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财产权1) 禁止没收学生物品长时间不予发还2) 禁止损坏学生物品14、 教师资格制度p114:是指国家对教师进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15、 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p114:(1) 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2) 热爱教育事业。(3)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4) 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5) 具有教育教学能力。16、 教师资格的限制与丧失p115: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1、 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师范教育的开端。2、 教师p121: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首先,教师是一类“专业人员”。其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责任”的专业人员。3、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点p122:第一, 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教师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培养人的事业。第二, 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三, 专业训练和资格。第四, 专业自主。第五, 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第六, 专业地位。4、 教师劳动的特点p125:(1)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2) 劳动手段的主体性(3)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4) 劳动空间的室内性(5) 劳动成果的精神性5、 教师角色p127: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映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或身份。6、 教师应扮演的角色p127:(做法看书)(1) 诊断者(2) 传授者(3) 指导者(4) 评价者(5) 管理者(6) 研究者(7) 协调员7、 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p132:(重点)(1) 教师的一般综合素养1) 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2) 良好的人品3) 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4) 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2) 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1) 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 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的知识3) 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4) 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3)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 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2) 先进的教育理念3) 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4)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A. 爱国守法B. 爱岗敬业C. 关爱学生D. 教书育人E. 为人师表2)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A. 立足实践 面对现实B. 持续提升 崇尚先进C. 自我反思 自主发展8、 教师专业发展p136: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9、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p141:(1) 参加培训(2) 专业阅读(3) 网络学习(4) 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5) 教育考察与观摩(6) 校本教研与培训(7) 行动研究10、 学生的特点p144:(1) 发展性(2) 差异性(3) 主动性(4) 独立性11、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p145(难点,要看书):(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2)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2、 师生关系p146:是指师生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定义)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形成师生关系的基础。师生关系包括师生的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第七章 课程1、 课程p150: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2、 课程的意义和作用p150:(1)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2) 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3) 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 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3、 课程的分类p151:(1) 学科课程(2) 活动课程(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3) 综合课程(4) 隐性课程(最要提出:美国,杰克逊,1966)(5) 必修课程(6) 选修课程(7)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一级课程。它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强调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共同性和发展性,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8) 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定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它是一种为突出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满足地方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它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9) 学校课程4、 课程计划p156: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还叫教学计划)5、 学科课程标准p158:又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6、 教材p158: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音像制品。7、 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p160:(1) 选择化和个性化(2) 平衡化具体包括:不同目标(认知、情感、技能)之间的平衡,不同学科之间的平衡,不同层次(从学前到大学)之间在教育内容分布上的平衡,学校和校外之间在内容分布上的平衡,民族的和普遍的价值观之间的平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平衡,不同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平衡,根据不同层次分别强调语言和图像的重要性之间的平衡。(3) 综合化(4) 管理上的多极化第八章 教学1、 教学p175: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2、 教学的任务p176:(重点)(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3)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4)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3、 教学过程的特点p177:(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 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4、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p177:(1) 激发学生动机(2) 感知教材(3) 理解教材(4) 巩固知识(5) 运用知识5、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178:(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 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3)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2)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 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3)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辨析)(重点)1)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2) 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3) 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又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 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6、 主要教学原则及其运用p182:(1) 直观性原则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基本要求:1)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2)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 启发性原则含义: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基本要求:1) 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2)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 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4)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3) 巩固性原则含义: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牢固、熟练地掌控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巩固性原则是中外教育经验的总结。是由学生认识活动规律决定的。基本要求:1)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 抓好学生的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 3) 教学生复习和记忆的方法 (4) 循序渐进原则含义: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认知规律和教材逻辑体系决定,中外教育经验的总结。(不陵节而施)基本要求:1) 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 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3) 教学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5) 因材施教原则含义: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身心发展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教育目的决定,我国优秀教育经验的总结。基本要求:1) 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2) 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要求:1) 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2) 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3) 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7、 教学工作基本环节p185: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8、 备课的意义和内容p185:意义: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它可为上好课做充分的准备。内容: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学。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了解学生,包括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班级的情况和每个学生的特点等。设计教学,就是选择和设计教学的目标、进程、方法、形式、手段等。9、 备课的要求p188:第一, 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第二,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第三,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第四,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10、 上课p188:(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第一, 目标明确第二, 内容正确第三, 方法灵活第四, 学生主动第五, 语言艺术第六, 学生思维活跃11、 班级授课制p190: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为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2、 讲授法p192: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1) 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4种方式。(2) 优点: 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 缺点:没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作出反馈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易发挥。(4) 基本要求:1) 讲授的内容上,要有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讲清难点,突出重点2) 讲授的方式方法上,要有启发性,不是简单的灌输3) 讲授的语言上,要生动、通俗、形象要清晰、准确、精炼、有条理,语速适当13、 演示法p194:是指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手段,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基本要求:1) 演示前: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弄清演示的目的,选好演示的教具,明确演示的关键,做好演示的准备。2) 演示时:要结合讲授进行。 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 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活动 演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3) 演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观察到的结论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14、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美国,布鲁纳,“发现法”,教育过程第九章 德育1、 德育p200: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来说,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2、 教育的组成部分四个基本方面p200: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3、 德育的任务p201:(1)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教育) (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思想教育)(3) 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法纪教育)(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道德品质教育)4、 德育过程的矛盾p203: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过程,矛盾是其运动的动力。在德育过程中,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矛盾,分别是:(1) 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2) 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3) 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5、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204:(1)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4) 德育过程是长期和反复的过程。6、 主要的德育原则p207:(1) 方向性原则;(2) 知行统一原则;(3)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5)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7、 德育的途径p209:(1) 教学;(2) 社会实践活动;(3) 课外活动;(4) 团队活动与集体活动;(5) 班主任工作;(6) 志愿者活动8、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p211:(1) 说服教育;定义:是借助语言事实,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使用注意:运用说服教育,教育者切不可空洞说教,以势压人,注意以下四点: 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态度真诚、热情 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心弦,增强教育效果。(2) 榜样示范;(3) 指导实践;(4) 陶冶教育;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5) 品德评价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2、 班级的教育意义p218:(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2) 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12T 598.5-2015 天津市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第5部分: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 中职校长在新学期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稿(8篇)
- 个人自我小结
- 报关实务-教学课件 第四章 海关税收
- 航空航天用带沉头窝的MJ螺纹减小型角形托板自锁螺母 征求意见稿
- 老师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骨科的课件教学课件
- 怎么修改课件教学
- 2025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 关于项目工程实测实量质量奖罚办法的通知g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24修订)解读
- 培训员工的课件
- 2025年九省联考新高考 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行政学》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三)试题及答案
-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知识总结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四年级语文)部编版期中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解读
- 骨科护理安全管理
- 2022年北京市中考满分作文《那个星期天》2
-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 DB31∕T 1481-2024 儿童青少年裸眼视力和屈光度评价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