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保证制度若干问题研究-法律硕士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保证制度若干问题研究-法律硕士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保证制度若干问题研究-法律硕士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保证制度若干问题研究-法律硕士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保证制度若干问题研究-法律硕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证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212005131319 法学院 法律硕士 马付华 金 岩 副教授 2007 10 南开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 密 时 间: 年 月 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 5 年(最长 5 年,可少于 5 年) 秘密 10 年(最长 10 年,可少于 10 年) 机密 20 年(最长 20 年,可少于 20 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 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中文摘要 I 中文 摘要 本文主要运用逻辑分析法,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保证制度本身以及司 、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保证制度的完善应该 紧紧抓住保证是增强债务人信用的手段这一本质特征,破除把保证看作是保障 债权人利益的措施的陈旧观念,全面审视平衡 债权人、债务人和保证人的 各自 利益 。保证合同是保证责任的基础,在保证合同的订立过程中要尊重三方的独立意思表示。对保证人承保意思表示以及合同形式的瑕疵,要从我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以及缺乏现代法律观念的实际出发,做出合理推定,不能过分强调债权人的利益、加重保证人的责任。对保证债务、保证责任的含义作出科学界定,既有利于民法体系的统一严谨,也有利于对保证人的行为进行科学评价。保证债务与主债务是紧密相连的,主债务的变动和效力对保证债务、保证责任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对这一影响作出合理评价 是准确认定保证责任的前提。我国立法及司法解释对这一问题的规定尚待完善。我国担保法对保证人主体资格作出了要求,但没有规定相应的制裁条款。司法解释的出台为该类案件的处理提供了依据,但其合理性受到了不少学者的批评。对司法解释的批评还包括关于物的担保与保证并存时,物的担保合同无效或者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对保证责任的影响的规定。最后就是保证合同无效的处理要重视引入因果关系原则,完善无效保证合同的构成要件理论,消除责任泛化的现象。 关键词: 保证制度;本质特征; 平衡 ;保证责任I of in In to we is to s is as to s To we is of in of we to of of of we is an of of on of of a of be of to a s As of or of on of to a of is of of of to be s no is by in of is or it is to to to of 录 引 言 . 1 第一章 保证合同 . 2 第一节 保证合同订立的意思表示 . 2 订立保证合同是否需要征得债务人的同意 . 2 保证的意思表示能否推定 . 3 第二节 保证合同的形式 . 5 保证合同的形式 . 5 对保证合同形式的评析 . 15 第二章 保证债务与保证责任 . 9 第一节 保证债务与保证责任的含义与区别 . 9 证债务与保证责任的混用 . 9 保证债务与保证责任的区别 . 11 保证债务与保证责任的内涵 . 11 保证债务的内涵 . 11 保证责任的内涵 . 12 第三节 保证债务数额的确定 . 13 当事人约定的保证债务 . 13 法定的保证债务 . 14 第三章 被保证 债务 对保证合同效力的影响 . 16 第一节 被保证 债务的范围 对保证合同效力的影响 . 16 第二节 被保证 债务对保证 合同效力 的影响 . 17 主债务无效对保证合同效力的影响 . 18 可以撤销的债务对保证合同效力的影响 . 19 第四章 保证人主体资格对合同效力的影响 . 20 第一节 禁止保证 . 20 目录 国家机关保证问题 . 20 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性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保证 . 21 关于企业法人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保证问题 . 22 第二节 保证人的代为清偿能力 . 23 保证人代为清偿能力的立法理由 . 23 保证人代为清偿能力对保证合同效力的影响 . 24 第五章 主债变更对保证责任的影响 . 26 第一节 内容变更 . 26 相关立法的发展阶段 . 26 现行立法及司法解释存在的问题 . 27 主合同擅自变动 并部分履行 缺乏规定 . 27 司法解释与担保法第 24 条并不一致 . 27 对立法缺陷的克服 . 28 完善立法应坚持的原则 . 28 应坚持的原则 . 28 对主债务变动是否有利于保证人的判断标准 . 29 第二节 主体变更 . 30 债权转让 . 30 债务转移 . 30 第六章 物的担保对保证 责任的影响 . 33 第一节 保证与物的担保范围 . 33 第二节 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对保证责任的影响 . 34 放弃行为 的认定 . 35 放弃行为对保证责任的影响 . 35 第三节 物的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 . 35 第七章 保证合同无效的民事 责任 . 37 目录 V 第一节 无效保证责任的性质及构成要件 . 37 无效保证责任属于缔约过失责任 . 37 无效保 证合同责任的构成要件 . 38 无效保证缔约过失责任自身的特点 . 38 第二节 无效保证民事责任的承担 . 39 无效保证合同责任承担的范围 . 39 无效保证合同责任的适用 . 40 主合同无效导致保证合同无效时的民事责任 . 40 主合同有效而保证合同无效的民事责任 . 41 第八章 结论 . 42 致谢 . 43 参考书目 . 44 个人简介 . 46 引言 1 引 言 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保证制度本质上是债务人借助保证人的信用增强自己的信用的一种手段,客观上能够促进资金融通,降低债权人的交易风险,从而确保交易安全,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秩序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市场诚信体制的建立、健全,保证担保以其特有的人身依赖性、便捷性会愈来愈受到交易双方的青睐。 但我国的保证制度理论研究还很薄弱,保证制度立法也很不完备,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研究、揭示保证合同的订立、保证合同的效力、保证人承担的民事责任等方面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立法与司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包括 八 部分,第一部分是保证合同,分析了保证合同的订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分析了保证债务与保证责任的联系,澄清了这两个术语各自的内涵与外延,为分析保证人承 担的民事责任的性质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被保证债务的范围以及被保证债务对保证责任的影响;第四部分分析了保证人主体资格对保证责任的影响以及司法解释对担保法的立法宗旨的背离;第五部分分析了主债的变动对保证责任的影响;第六部分分析了保证与物的担保并存时,物的担保对保证责任的影响;第七部分分析了保证合同无效时保证人承担的民事责任。 第八部分是结论。第一章 保证合同 2 第一章 保证合同 现代法律所规定之保证责任均来源于保证合同。 确认保证合同的有无 、内容 及其效 力 ,就成了准确处理保证责任纠纷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本文拟 以 保证合同的订立 为 切入点, 进而对保证债务的 内涵和数额做出界定 并将其与 近似概念 保证责任 做了 区分 , 然后 结合 被保证债务和 保证人主体资格 两大因素 对保证合同的效力 进行静态的分析 。 最后从保证合同有效和 无效 两个方面对保证责任 的 具体承担展开了分析 , 其中对有效的保证合同重点分析了 主债变更 和物的担保对保证责任的影响 。 第一节 保证合同订立的意思表示 认定保证合同的有无首先要查明当事人有无订立保证合同的意思。在考察订立保证合同的意思时,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探讨和明确的:订立保证合同的意思表示由谁做出?意思表示能否适用推定?承保的意思应该如何判断 ? 订立保证合同是否需要征得债务人的同意 根据现行的担保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保证合同只需保证人与债权人达成协议即可成立,没有考虑债务人的意愿对保证合同成立的影响。在实践中大多数保证人都是应债务人的请求提供担保的, 通常人们 也把他人自愿 为自己的债务提供担保 看作 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因此立法和司法解释没有规定 、 学界也没有人论述此类保证合同的效力。 但是否可以据此认为不需考虑债务人的意愿仍需探讨。保证人与债权人、债务人的利益是各自独立的,保证人并不依附于主合同的任何一方,这就意味着保证人的保证行为有可 能损害主合同当事人任何一方的利益。在保证人与债务人合谋提供无担保能力的保证时,就会损害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反之则可能损害债务人的合法利益。尽管债务人不是保证合同的当事人,但债务人是保证人所承担的保证责任的最终承受着,因而保证合同的订立必须考虑债务人的意愿。 笔者认为认定该类合同的效力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保证人的保证纯属“慈善”性质的行为。即基于对自己的财产处分权,自愿为债务人的债务提供担保,其追偿权能否实现具有或然性,完全依赖于其对债务人的信用情况的判断或者没期望一定会实 现追偿权。在此种情况第一章 保证合同 3 下,丝毫不会损害债务人的利益。笔者认为可以认定保证合同是成立有效的,假如债务人拒绝承认保证合同,其可以通过继续履行债务的方式单独行使拒绝权,丝毫不妨碍其意愿的自主决定。 第二种:保证人对债务人享有到期债权,债务人与债权人基于双务合同互享债权互负债务,保证人单方为债权人提供保证并自动履行保证责任,然后以抵销的方式行使追偿权。在这种情况下不宜认定保证合同成立有效。因为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种种不同程度的违约现象,保证人单方提供保证并且自动履行的行为必然会将债务人置于事 实上的不利境地,增加债务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成本。 保证的意思表示能否推定 保证的意思表示是指保证人同意承保的内心意愿表达于外部的行为。保证意思的推定是指应该如何认定保证人没有明确表示对主债务承保但在保证人处签章的行为的法律意义。 考察有关国家或地区的民法典,不难发现,保证的意思表示都要求明示。例如法国民法典第 2015 条规定:“保证不得推定,应当明示之。”意大利民法典第 1937 条规定:“提供保证的意思表示应当是明示的。”澳门民法典第 624 条第一款规定:“提供保证之意思表示应以对主债务所要求之方 式作出明确表示。”规定保证人承保的意思表示应当明示,不得推定,确有其合理性。因为保证人为主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对主债权人本无债务,且通常保证为单务无偿合同,所以从公平角度而言,在认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时应当审查保证人有无承保的明确意思表示。 由于我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且法律意识普遍缺乏,有些保证人碍于情面,一方面不愿直接拒绝为他人提供保证,另一方面又企图不承担保证责任,因而没有将提供保证的意思表示明确表示出来,如果要求保证的意思表示必须明示,不得推定,在保证人依据债务人的委托提供保证的情况下,对于保护债权人的合 法权益显然不利且有失公平。因此,我国在立法及司法解释中都保留了推定的表示方式。例如, 1994 年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保证的若干规定第 3 条以及2000 年最高人民法院担保法解释第 22 条第 2 款都规定:“主合同中虽没有保正条款,但保证人在主合同上以保证人的身份签字或者盖章的,视为保证合同成立。”我国担保法第 19 条、第 21 条第 2 款都体现了推定方式。 第 19条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第 21 条第 2 款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当对全部 债务承担责任。 第一章 保证合同 4 由于在实践中大量的保证合同并不像主合同那样约定完备的条款,因而准确理解保证合同约定“明确”的含义,成了准确认定保证责任有无及其范围大小的前提。对于保证人承保的意思表示判断,我国学者存在以下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对于当事人在成立保证债务上的意思表示是否一致,应从客观上解释,而不能采取从主观意思上解释的方法。也就是说,只要保证人在客观上有承担保证责任的表示,保证合同都应成立。例如,第三人在主合同上于保证人的栏目签名盖章,而未做其他另外的说明,则应推定其有承担保证债务的意思表示,该第三人即为 保证人,保证合同成立,该第三人不能以自己不愿意承担保证或者并未表示承担保证责任为由否认保证的存在。又例如,有的第三人为债务人担任保证人,但并不了解作保证人的后果,认为只不过是在保证合同上盖章或者签名而已,其并没有为债务人代偿债务的真实意思。这种因法律上的无知或误解,也不能影响保证合同的成立,仍应认定双方在关于保证债务上的意思表示一致。”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司法实践看,判断当事人有承保的意思表示,一般通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判断。首先,客观方面,主合同文本抬头上如果明确设置了第三方当事人作为保证人的,或 者主合同上设置有保证人签章栏目的,当事人在该主合同上签章,即表明该当事人有确定的承保的意思表示。其次,主观方面,当事人作为第三方在主合同上签章,并不否认承保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是承保的,可以认定该当事人属于保证人。关键看客观方面。” 笔者认为,在判断保证人承保的意思表示上,不应过分强调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苛求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仅凭保证人的签章,而不考虑签章人的主观方面,特别是不考虑签章人是否了解签章的法律意义就推定签章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是有失公允的。固然欠缺法律知识不能成为签章人免责的法定事由,但至少应该 补充例外规定,即在签章人有证据证明主合同当事人对签章的法律意义作出了虚假解释从而导致自己做出了违背内心真实意愿的签章行为的情况下,签章人不承担保证责任。正如法律赋予主合同当事人对重大误解的救济途径一样。 比如,签章人在主合同当事人的误导下将保证错误理解为见证。 郭明瑞担保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3 曹士兵中国担保诸问题的解决与展望 基于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105 第一章 保证合同 5 第二节 保证合同的形式 保证合同的形式 根据我国担保法及担保法司法解释之规定,保证合同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签订书面合同,即保证合同采用书面形式,由保证人与债权人就保证合同的主要条款,依法达成书面协议,保证合同即告成立。保证合同签订的要 点与一般经济合同是一致的,必须是在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的基础上签订的保证合同,方为有效。 单独出具保函,即保证人以书面信函形式向债权人表示,当被保证人不履行债务时,由其代为履行或者承担连带责任,被债权人接受的,保证成立。这里的保函完全是单方自愿的行为表示,保证人以主合同所确定的债务为依据,规定自己代被保证人承担的责任,这种保函在实践中最为常见,产生的纠纷也较多。其采用的名称有的叫保函,有的称承诺书,还有的冠以安慰函的名称,虽称谓不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即均是保证行为。这种书面保证不是以保证合同的形式出现 的,而是以单方意思表示出现,只要为债权人明确知晓,其就是成立的。 在主合同中订有保证条款或在保证人栏内签字、盖章。即保证人在债权人与被保证人签订的订有保证条款的主合同上,以保证人的身份签字或盖章,保证合同成立;或者主合同中并没有订明保证条款,保证人在主合同上的保证人栏内,或以保证人的身份,在主合同上签字或者盖章,亦视为保证合同成立。当前产生的保证纠纷中,有些就属于这种情况,保证人往往以保证条款不清或未设定自己的保证责任为由,逃避承担债务,也有的保证人以自己虽在主合同上签字、盖章,但并未出具保证为由,拒绝履 行保证义务。 对保证合同形式的评析 虽然法律肯定了上述三种方式均为保证合同的有效形式,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但其合理性仍值得探讨。 首先看一下第一种形式。我国担保法第 13 条规定:“保证人与债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学术界对该条的理解分歧较大,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成立要件说。该观点认为,一般而言,保证合同不采取法律规定的形式,保证合同不成立。在民法理论上,保证合同并非绝对的要式合同,当事人订立保证合同的意思表示欠缺书面形式时,若有证据或者其他行为表明当事人第一章 保证合同 6 之间成立 保证合同的,保证合同亦属有效。 二是倡导规定说。该观点认为担保法第十三条将书面形式作为一种要求、一种倡导,而未规定不以书面形式订立的保证合同即属无效。 三是生效要件说。该观点认为“应当”不应理解为倡导性规定, 即 当事人口头达成的保证合同不发生法律效力。但 当 保证人 实际 履行债务时, 保证合同形 式上的欠缺消灭。 四是折衷说。该观点认为,从合同法第 36 条的规定来看,法律行政法规对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的规定是介于强制性规定和任意性规定之间的一种规定,即在未实际履行义务之前,违反法定形式导致合同不成立;若实 际履行主要义务,其效力不受违反法定形式的影响,也即违反法定形式不作为确认合同不成立或者无效的事由。保证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未采用书面形式时推定保证合同未成立,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保证人已履行代偿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 五是证据作用说。该观点认为担保法第 13 条中“应当”的含义应当解释为一种不具有选择性的含义,只具有对义务主体的应为性含义。理由是:第一,保证合同实际上是一种附条件的和附期限的诺成合同。只有当合同约定的条件成就,即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才可依合同约定的条件向保证人行使代偿请求 权,而保证期间是保证合同的重要内容,它始于保证合同生效,终于保证消灭。在保证期间到来前,保证合同不生效。因此保证合同采用书面形式,有利于清晰界定合同的具体内容,明确保证人和被保证人的权利、义务,以利于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第二,书面形式的保证合同,作为诉讼中的书证,是一种最有效力的证据形式。目前,中国的审判机关正在进行审判方式改革,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乃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书面形式的保证合同,将有利于诉讼当事人进行举证、质证,也便于审判机关认证,从而有助于保护权利人的权利。而口头保证合同,因举证困难 ,使权利人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在审判实践中口头保证一般被认定不成立。 上述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现行的法律及司法解释作了诠释,对于深化学术研究、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学术研究可以百家争鸣,但是从司法的角度必须确定统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确定保证人 应 否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既有合理性也存在着偏颇。试析如下: 邹海林,常敏 京:法律出版社, 1998 54 郭明瑞,杨立新担保法新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隋彭生合同法论 律出版社, 234 孔翔俊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 邓曾甲中日担保法律制度比较北京:法律出版社, 109 第一章 保证合同 7 成立要件说存在明显的的逻辑矛盾。该观点一方面承认保证合同欠缺法定的形式要件不成立,另一方面又承认其他证据或行为也可以证明合同成立。并没有明确的回答“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保证合同”在欠缺书面形式时究竟成立不成立。 倡导规定说仅仅将“应当”作为一种倡导,不顾“应当”一词在我国立法体系中作为命令性规范标志的特殊含义,势必造成“应当”一词在我国立法中的语义混乱。 生效要件说对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做了区分,但笔者认为这种区分意义不大。根据合同法第 44 条之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认定合同成立也就认可了合同的生效。对于采取书面形式订立的保证合同,也是自成立时生效的。 证据作用说舍本逐末,将证据规则与合同成立与否及其效力的判断混为一谈,同样没有回答“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在 欠缺书面形式时究竟是否成立、是否有效,没能解决在有证据证明保证合同存在但是没有采取法定形式情形下的处理。 笔者倾向于折衷说,但理由不同。对于保证合同效力的确认,应该本着鼓励交易、稳定现有经济秩序的原则进行。该原则体现在合同法第 10 条、第36 条以及第 37 条。合同法第 10 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合同法第 36 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 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合同法对合同形式的立法本意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在未采用书面形式之前,应当推定合同不成立。但是形式不是主要的,重要的在于当事人之间是否真正存在一个合同。如果合同已经得到履行,即使没有以规定或者约定的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也应当是成立的。 如果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就是有效的。” “方式之强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于可能涉及当事人重大利益的行为,于其成立或生效前提醒当事人再次审慎考虑其将产生的法律后果”。 笔者以为,法律之所以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68 李仁玉等著合同效力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13 第一章 保证合同 8 规定保证合同的签订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是为了保护保证人的利益,目的在于警告当事人签字后即将受到合同的约束。因此,签字是保证合同订立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签字之前,合同是不成立的。但确认合同成立与生效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保障合同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实现。在保证合同欠缺书面形式并已经实际履行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判断合同有效的根据不是原来 的口头合同,而是以双方的实际履行行为所反映的内心真实意愿,因为在私法领域,签订书面合同的必要性在于合同的订立与履行并非同步的,正如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买卖行为并没有明确的订约过程一样,双方的订约过程与履行过程完全是同步的。 关于保证人单方出具担保函问题。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 22 条,第三人单方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出具担保书,债权人接受且并未提出异议的,保证合同成立。这里需要探讨的是保证人提供担保是否需要应债务人的请求或者征得其同意。认可第三人单方提供保证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我们不妨假定如下情况: 万元,在诉讼时效届满前一天张某出具担保函并在诉讼时效届满后清偿了债务,张某能否依据担保法第 31 条之规定向王某追偿? 王某多次向李某索要欠款 1 万元未果,张某知悉后即向王某出具担保函并承担了保证债务 。因为张某欠李某 1 万元, 张某 以 行使追偿权 的方式 抵销了欠李某的债务 1 万元。这是否符合保证制度的立法宗旨? 笔者认为,保证制度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是为了增强主债务人的信用,从而促进交易。债权人之所以要求债务人提供保证,是因为对债务人的信用持怀疑态度。如果 债务人不提供保证,债权人在主合同订立前就会拒绝订立合同;在主合同订立后履行完毕前则会行使不安抗辩权或采取其它手段避免损失。如果允许第三人以无因管理管理的方式提供保证,不考虑保证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委托关系,会损害债务人或者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利。 关于保证人的签字、盖章问题。合同法第 32 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有学者据此分析认为:“对法人所签定的合同,并不强行要求同时签字、盖章,而是只要有签字或者盖章,意思表示就成立,即在订立合同时,只有法人的法 定代表人的签字,合同即可成立。” 2000 年最高人民法院担保法解释第 22 条第 2 款规定:“主合同中虽没有保证条款,但是,保证人在主合同上以保证人的身份签字或者盖章的,保证合同成立。”该解释对自然人适用笔者没有异议,但对法人是否适用 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26 第一章 保证合同 9 就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若仅有法人的公章,应该认定保证合同是以法人名义代表法人的意思,保证人是法人。但仅有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签字,则要看主合同抬头是否注明了保证人为法人,如果注明了则认定保证人为法人,如果没有注明仅有法人法定代表人的签字,应该认定为个人担保,不应该仅凭签字人的身 份推定其行为代表了法人。但对于法人授权的代表人的签字,因为法人的授权书是对特定事项的授权,已经表明了保证的意思,可以认定合同成立。 第二章 保证债务与保证责任 保证合同成立后,保证人基于保证合同承担的义务在性质上属于保证债务还是保证责任呢 ? 我国担保法在保证一章中专节规定了保证责任,此节的诸多条文均使用了“保证责任”。最高人民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