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古地图看北京城的变迁2008-02-20 14:27古都北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从先秦时期的燕都到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直至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自1153年金正式迁都北京(当时称中都)起,作为一代王朝的首都,北京至今已有853年的建都史,这期间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北京古旧地图。这些古旧地图承载了大量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对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金中都】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占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是北京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即首都的开端。将大定、贞祐年间(1160年1215年)的金中都图与今天的北京地图作仔细对比可以看出,金中都的位置相当于今宣武区的西部及相邻的海淀区、丰台区的一部分。其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一带(现在此处辟有金中都城遗址公园),西北角在军事博物馆南的黄亭子,东南角在今北京南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图上金中都城呈正方形,辟十三门,其中会城门这一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据载,当时金中都城墙周长37里余。图中清晰显示了都城、皇城与宫城嵌套的金中都平面格局。中都的中心位置是皇城,皇城分宫城和同乐园两个区域。宫城内有美丽的皇家御用花园鱼藻池,即今天宣武区的老游泳池所在地。今白纸坊桥往西的青年湖,乃皇家园林同乐园内的太液池遗址。如今的莲花池当时为中都城外一方圆不过三里的湖泊(金中都图因只绘至城墙范围而未表示该湖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西湖。自西湖发源的一条小河叫洗马沟(今莲花河),不过数千米,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湖一河,却维持了金中都及其前身蓟城近2000年的生存。现在此建有莲花池遗址公园。【元大都】元朝在筹建都城时,根据当时的水源等地理条件,放弃了金中都旧址,在中都城的东北郊,规划建造出一座面积相当庞大,“整体呈正方形,周长二十四英里,每边为六英里,有一土城墙围绕全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描述)的棋盘状新城市元大都。元大都的北城墙在今北三环之外,即今北京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东、西城墙在现在的东、西二环路内侧,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即古观象台自东向西的延长线上,并从此为后世预留下一条东西贯通的街道空间。城墙共辟11门。从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的元大都城图来看,元大都分都城、包含太液池(今北海)的皇城与宫城(大内禁城)三重,宫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当时全城分为50坊,原金中都城内(元代称“南城”,元大都城图未标出)仍有人居住。元大都城图呈现出一棋盘状整齐的城市街道格局,东西、南北向各9条大街构成了全城的主干道,主干道相交形成若干长方形居住区,各居住区内又由若干条胡同平直分割。这一街道格局自此一直保留至今。这幅图即可作为北京城的特色之一 胡同始于元大都城的重要佐证。据史料载,元时北京有胡同413条,明时约1170条,清时则达到约2077条。据统计,2003年北京旧城胡同只剩下1559条。从这幅图中还可看出,从丽正门(今天安门南)向北经宫殿区至中心阁(今鼓楼所在的位置),有一条贯穿全城南北的中轴线,这条线就是今天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雏形。元大都的建成,标志着北京城址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粱河水系上来,为日后北京城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明北京城】从今天的北京地图来看,二环路以内的整个区域,为一典型的“凸”字形轮廓。这种平面格局始于明代。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初为便于防守,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在现在的北二环路建起新的城墙,并将积水潭西部隔于城外,因地势形成日后的北京城西北的斜角。在今天的地图上可以发现,西直门桥到积水潭桥之间的二环路走向与东直门桥到雍和宫桥间的二环路走向并不对称,其因正在于此。此后,因皇城和中央各衙署规划建设的需要,将南面城墙向外拓展二里,移至现今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明迁都北京后,增筑城南一面外墙,自此北京城有了内城、外城之分,形成一特有的“凸”字形平面轮廓。全城共分为36坊,面积约62平方公里,设内城9门外城7门,明形成的这种北京城市平面格局历经清、民国未变,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为了发展需要,城区才逐步向外扩延。明北京城的规划重点是在宫城和皇城的建设上。宫城即紫禁城(今故宫),建筑群分外朝和内廷,另在宫城后面人工堆起万岁山(清起改称景山),为当时全城制高点和几何中心。宫城外筑有皇城,承天门(清起改称天安门)乃皇城的正门,今在皇城东墙处辟有皇城根遗址公园。著名建筑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天坛等均兴建于明代。以上这些在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年1644年)的明北京城图上都有确切反映。【清北京城】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将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年间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些在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现今,在畅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山公园。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地名。【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在日伪统治期间,北京城在格局上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修理厂试用期合同样本
- 公司运营投资合同样本
- 2025微型工厂租赁合同样本
- 专业分包总价合同样本
- 买卖公司车合同样本
- 2025年土地买卖合同无效案例分析
- 代理车辆贷款合同范例
- kv制作合同标准文本
- 不签用人合同标准文本
- 丝网合同样本
- JT-T-1045-2016道路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规范
- FZ/T 50009.1-1998三维卷曲涤纶短纤维线密度试验方法单纤维长度测量法
- 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管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课件
-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分布图
- 小学生飞机知识科普课件
- 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制度
- 德阳巴蜀文化介绍
-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4.1 整体与部分 ▏沪教版 (23张PPT)
- 住 用 房 屋 租 金 计 算 表
- 7.4.2超几何分布 课件(共14张PPT)
- 晶状体相关的继发性青光眼进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