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学习适应性障碍的案例报告.docx_第1页
一例学习适应性障碍的案例报告.docx_第2页
一例学习适应性障碍的案例报告.docx_第3页
一例学习适应性障碍的案例报告.docx_第4页
一例学习适应性障碍的案例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例学习适应性障碍的案例报告点亮心灯(大连心理咨询师)摘要针对一名小学生因环境不良学习适应性障碍,运用认知疗法对求助者心理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进行解释和分析,通过调整认知,协调环境,指导其行为,使其树立信心,改善情绪和行为。 关键词学习适应障碍 认知 自信心一、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求助者李某,男,12岁,大连市人,某小学五年级学习,是超生第二胎。其父在外地个体经商,母亲全职家务,姐姐已工作。2、个人成长史李某足月顺产,身体健康,6岁以前由母亲在家看管,没上幼儿园。7岁上一年级,一到三年级学习还算用心,但有些力不从心。四、五年级之交,常有违反纪律的事件发生,表现为上课的小动作多,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其家长认为是“多动症”,服药(利他林)2-3个月,效果不明显后停服。停药后,学习成绩仍旧很差。李某情绪不稳定,纪律散漫,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与同学说话,影响周围同学学习,与同学相处不太融洽,许多好同学不愿与其接触,为此他很气愤。班主任找其谈话总不吱声也不正面抵触,对科任老师的批评教育从来不服气。3、心理测验韦氏智力测验结果为IQ100,因此排除智力方面因素。二、主诉与个人陈述1、主诉学习成绩差,易激动,管不住自己,近一个学期常怨恨别人。2、个人陈述喜欢父亲,因每次回来都带丰厚的礼物,很少过问学习,和父亲在一起感到快乐,但又惧怕父亲,发起火来态度粗暴,就得饱受皮肉之苦;讨厌母亲,因总唠叨学习,对其管得太严,双休日总让其参加各种特长班,听到老师“告状”就动手打,骂其“不争气”。李某达不到妈妈的要求,感到学习有压力,不开心。在学校里,上课总想认真听讲,但不知道怎么,不知不觉就说起话来。李某也曾下决心刻苦学习,赶上队伍,但由于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总出错,老师说其“弱智”,同学嘲笑他“傻”,家长说其“不要强”学习再努力也没用,自己认为别人总戴有色眼镜看他。后来,李某干脆不写作业,即使写也是胡乱写,不动脑子。自己讲其已习惯周围人的“白眼”,很想和同学们在一起玩,可别人都远离他,他很生气、烦恼。三、观察他人反映父亲长期在外地孤身做生意,只要回来就给李某买吃的玩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不合理的),用这种方式来补偿对孩子的关心和疼爱;对李某出现问题偶尔过问,态度粗暴;但“狂风暴雨”之后,马上出现“彩虹”;李某若有进步,就开始金钱刺激,百般娇宠。母亲是李某家庭教育的具体承担者和学校的联系者,一直为女儿没考上大学而遗憾,于是全部精力和爱心投入到李某身上,对李某关怀备至,百依百顺,天天开车接送上下学。四年级发现李某学习实在吃力,无心学习,经常违反纪律,老师多次请家长,感到自己丢了面子,非常生气和痛心,一气之下采取了放弃的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普遍重视,学生间争竞争激烈,有对学习差、纪律差的学生排斥的现象。科任老师反映,李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搞小动作,有时和同学讲话,干扰课堂教学,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有抵触情绪。认为李某没有上进心,破罐破摔,要想把他教育好,比登天还难。一些同学认为李某学习太差,简直是个“弱智”,还认为李某上课影响他人学习,很讨厌。一些好同学不愿意和他玩,认为他习惯不好,怕自己受影响。四、评估与诊断(一)评估1、亲情需要缺乏父母给李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生活上母亲对其百般呵护,在学习上绝不含糊,实行“高压政策”。后来,母亲见自己付出得不到回报,认为李某不可救药,由爱生恨,最终对其学习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种家庭温暖和爱子之情略显畸形。2、归属需要缺乏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表现自我、获取新生的需要越来越明显,但因李某学习差,行为习惯不良,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所以李某表现自我、获得承认与新生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3、成功体验需要缺乏李某从四年级开始,在学习上无成功感,老师和家长对他要求偏高,能力所不能及。开始自己也很努力,后来长期没有成功体验,丧失了信心,从而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由于基本需要的缺乏,导致心理严重失衡,由此带来了行为反应偏差,如厌学、违纪等,更加重了环境对他的拒绝。李某的每一次努力,均以失败告终,恶性循环的结果使李某丧失了自信心。(二)诊断与诊断依据本例求助者主要症状为学习成绩差,效率低;纪律散漫;师生关系较差,人际关系不适应;医院查未患有器质性疾病,身体健康;心理测验结果提示智力在正常范围内。根据非精神病心理紊乱系统分类诊断标准,“心理问题”是指那些在时间性质方面有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问题的内容未泛化而只局限在引发事件自身;其反应强度不甚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的心理紊乱(1)。由此明确该求助者是由于环境不良造成的学习适应障碍,属非精神病分类诊断中的心理问题。注释:(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下册,2002年4月第一版,第112页。五、咨询目标的制定通过与求助者协商,制定了以下咨询目标:近期:调整心理状态,增强上进心,改善母子、师生关系。远期:适应环境,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及耐受挫折能力,增强自信。终极目标:挖掘潜能,完善人格。六咨询方案的制定对李某的咨询指导,咨询师主要采用了认知疗法。认知疗法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行为技术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咨询方法。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阿龙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做出错误的推论,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1)。咨询期间双方要密切配合,求助者主动向咨询者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问题;咨询者要对采访者的言行保密,并积极主动地向求助者提供心理援助。根据李某的情况,必须采取综合性辅导策略。从李某本人来说,要帮助其调整认知,指导其行为,树立起自信心。而环境的协调对其本人咨询失败或成功尤为重要,这包括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其中学校环境的协调是关键。咨询时间六个月,每小时120元,注释:美国JUDITH SBECK博士: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1月第一版,第23页。双方明确权利、责任、义务。七、咨询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与李某建立咨询关系,诊断,确立咨询目标。第二阶段:利用疏导的方法帮助李某调整认知。包括多找老师和家长沟通,寻求理解与帮助。(摘录第五次谈话)咨询师:你把这段时间的情况说一说,然后我们再一起考虑。求助者:和同学相处挺好的,班主任对我也好,但对课任老师看不惯。咨询师:继续说下去。求助者:他们看不起我,总是认为我差,认为我老是影响别的同学(哭泣)。咨询师:你觉得自己很委屈,是吧?(递给他纸巾)求助者:是的,老师看不起我,我该怎么办?咨询师:你说课任老师看不起你,能说说原因吗?求助者:(沉默)咨询师:谈谈你上学的目的好吗?求助者:好好学习,掌握知识,长大当一名解放军。咨询师:你说的很好!理想也很远大,相信你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求助者:(表情很兴奋)我也相信。咨询师:老师也是人,是人都会犯错误,你说是不是?求助者:嗯。咨询师:你来上学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呢,还是看老师对你好不好呢?求助者:当然是学习知识了。咨询师:说得非常好,那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要想学好知识必须怎样要求自己好吗?求助者:好,好!第五次谈话后,李某按照咨询师与其在谈话中的约定,注意遵守学校纪律,试着与同学多接触,遇有不会的问题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与同学的磨擦明显减少,在校的心情有所好转。一周后来找咨询师时,他脸上已带有一点喜色,告诉咨询师说:“你教我的办法还挺管用的,我现在不再那么害怕上学,不再那么讨厌老师和同学了。”之后,咨询师又先后与其进行了五次谈话,和其一起,对他们班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学生进行了分析,从别人身上总结经验,从不同侧面引导其正确看待老师的批评,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并帮助其确立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与此同时,咨询师还先后与其父母和老师进行了沟通,取得他们的协助。通过咨询,使求助者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不再把自己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老师对他的态度上了,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明显改善,各方面都有了进步,还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第三阶段:协商李某的母亲和老师,对其行为和心理情况进行跟踪了解,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在之后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李某因为与同学吵架、顶撞老师等问题,又先后几次出现情绪反复,找咨询师咨询。咨询师对其进行疏导,并教给其调节情绪的一些方法,使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期中考试成绩比以往显著提高(语文70分,过去总是不及格),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全部及格。对课任老师时而还有不满,但无抵触情绪,有问题会主动求询。与同学相处融洽,其母也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注重其性格培养和心理发展。八、咨询效果评估求助者自我报告:学习成绩明显上升,遵守课堂纪律,愿意与母亲交谈,与同学关系改善。咨询师观察到:该生在认知、情绪上明显进步,社会功能改善,有了上进心和自信心。因此,基本达到咨询目标。通过对本案例的咨询,我们发现目前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是与本人的性格因素、青少年发展段的心理因素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