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人教版知识精讲_第1页
高三历史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人教版知识精讲_第2页
高三历史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人教版知识精讲_第3页
高三历史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人教版知识精讲_第4页
高三历史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人教版知识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章 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第二节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二. 重点、难点:1. 重点: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 难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和认识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一)隋的建立和统一1. 隋的建立和统一情况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力日强。589年,他派杨广率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2. 隋统一的原因主要有首先,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其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三,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第四,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3. 隋统一的意义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二)隋朝的建设隋文帝在立国初年开始了多项建设。隋炀帝时,建设规模更加扩大。隋朝重要的建设项目有:1. 兴建两都:长安大兴城,东都洛阳。隋初,文帝令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营建大兴城。炀帝时,又令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城。两都宏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2. 广设仓库。隋朝在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有洛口仓、含嘉仓等。仓库规模之大,积储之多,前所未有。3. 开通运河。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学习中扩展思维:大运河开凿的条件、地理范围怎样?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如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大运河开凿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条件: 我国的主要河流,其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南北交通不便。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 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 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 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劳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地理范围:隋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心在洛阳,由四段组成,顺序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流经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影响: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促进作用,有利于国家统一。 大运河的开凿使运河两岸的经济发展、城市兴起,例如杭州就是由原来的一个小镇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主观动机: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 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客观效果: 最主要的是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应该看到,运河的开凿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是隋炀帝始料未及的,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4. 修筑驰道。隋炀帝为了巡游,令人在北方修筑了两条大道,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1. 隋炀帝的暴政第一,炀帝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时,炀帝令人修建豪华宫殿,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第二,四处巡游,奢华无度。第三,好大喜功,三征高丽。第四,严刑酷法。隋律规定,凡反抗朝廷者,皆斩。2. 隋的灭亡隋炀帝的暴政,使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百姓被迫起来反抗。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发动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风雨飘摇。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思考:秦、隋的相似之处 春秋战国之后的秦朝和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朝有很多相同之处,具体表现在:(1)都对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秦完成了中国封建制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长期分裂局面。 (2)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创立了不少新的制度,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秦的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文字等措施,隋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 (3)都完成了一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分别为秦长城和隋大运河。 (4)都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秦始皇攻打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又南攻越族,统一珠江流域;隋炀帝派人去流求,又派人去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5)都实行了暴政。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把人民逼上绝路,导致秦末和隋末的农民起义。 (6)都是短命王朝。在统一朝代中秦是最短的,15年就亡。隋朝的命也不长,统一后才29年就灭亡了。灭亡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暴政引起了全国农民大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导致崩溃的。 (7)两朝末年的农民战争教训了新的统治者,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促进繁荣,如西汉前期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期的空前繁荣,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第二节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一)唐朝的开国1. 唐朝的建立原因:a. 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b. 农民起义军在中原浴血奋战,牵制了隋军主力;c. 关中隋都长安守备力量薄弱;d. 李渊早已做好取隋而代之的打算。过程: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势力发展迅速。李渊打着安定隋室的旗号,进军关中,攻克长安,618年称帝,建国号为唐。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仅用了一年时间。2. 唐朝统一全国李渊父子不满足于割据一方,面对群雄纷争的形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事业。几年以后(624年),唐朝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二)贞观之治1. 贞观之治出现原因 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基础。2. 贞观之治概念: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3. 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政治方面。一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贞观一朝,人才济济。贤相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名将有李靖、李勋等。太宗虚怀纳谏,朝臣进谏成风,著名谏臣有魏征等。二是革新政治。贞观时期,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经济方面: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隋炀帝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迫使农民起义,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封建统治者立国的基础在农业,此项措施可以看做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 戒奢从简。这与上面的措施互为表里,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贞观之治”的出现,与这种风气不无关系。 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兴科举是继承隋制,以儒为师是继承汉制。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大办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设置,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四)武则天的统治1. 武则天称帝唐高宗懦弱多病,皇后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逐步掌权。唐高宗去世几年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2. 武则天的政绩首先,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五)开元之治1.“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 唐玄宗结束政局动荡混乱局面,社会相对安定。 唐玄宗即位前,亲历了不少政治斗争,有一定社会经验,比较留心政治,即位后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做到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重用有才干的人。 人民的辛勤劳动。2. 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第一,选贤任能,刷新吏治。其目的在于克服武则天以来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官府办事效率。第二,大力发展生产。这是“开元盛世”出现的根本。第三,限制佛教。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有很大发展,隋唐时更为盛行,武则天大力倡佛给社会造成危害,劳动力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人民赋税负担加重,限佛与大力发展生产是一致的。第四,实行募兵制。其目的是加强对边疆与内地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第五,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本节内容是阅读内容,学生掌握大概内容线索即可。(一)安史之乱1. 安史之乱原因(1)政治腐败。a. 穷奢极欲,息于政事,宠爱杨贵妃;b. 任用奸诈李林甫、杨国忠为相。(2)军事举措失当。一是设军镇,造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二是军备废弛,毫无战斗力。开元年间,唐玄宗为加强边防,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长官叫做节度使。边镇节度使兵力不断扩大,有的节度使兼管几个边镇,如安禄山,兵力更大。这就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二是军备废弛。唐朝中央的兵士多是市井之徒,不能作战;地方的兵器大都腐朽,不能使用。2. 安史之乱情况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在范阳发动叛乱。叛军很快攻下洛阳、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 叛军占领长安后,太子在灵武即位,就是唐肃宗。他任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兵平叛,同时借回纥兵帮助,收复长安、洛阳。战争期间,先后称帝的安禄山、史思明都被儿子所杀。内部的争夺削弱了叛军的力量。叛军到处烧杀抢掠,也遭到军民的顽强抗击。唐军逐步转败为胜。763年唐军最后打败叛军。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历史上叫做“安史之乱”。3. 安史之乱影响安史之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破坏了北方的经济。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百姓流离,商旅断绝,人口锐减。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废墟。其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唐军将领拥兵自重,安史部将也只是名义上的归降。他们各自独霸一方,不服朝廷管辖。第三,边防空虚。安史之乱时,唐朝边防军主力调到内地平叛,留下的多属老弱残兵。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唐朝边疆地区不时告急。第四,北方人口的南移。安史之乱时,北方人口部分南迁,主要迁到长江中下游。他们对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用。 (二)藩镇割据1. 藩镇林立局面的形成唐朝廷为安抚叛将,奖赏平叛功臣,增设了大批节度使,如有“河北三镇”之称的卢龙节度使李怀仙、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承德节度使李宝臣。以后在山东、河南、江淮、关中等地都设有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2. 藩镇特点政治上:有自主权,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 经济上:有财权,不向中央交赋税,“四州征赋,皆为己有,未尝上供”。 军事上:拥有强悍武装,军队不听中央调动,“虽为藩臣,实非王臣也”。3. 藩镇割据的危害 一是时间长,藩镇割据局面自安史之乱持续一百多年,一直至唐朝灭亡;二是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长年战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 宦官专权 唐玄宗后期,宦官逐步参政。唐肃宗即位,宦官李辅国因拥立有功,参与机要,统领禁军,任免宰相。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定,朝臣、节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他们把持。唐朝的宦官专权远甚于东汉。2. 朋党之争唐朝后期,朝廷的高官相互结成朋党,排斥异己。其中最突出的是“牛李党争”。李党以李德裕为首,多出身于世代公卿;牛党以牛僧孺为首,多出身于进士。两党斗争长达四十多年。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唐朝统治力量,促使唐朝衰落。(四)唐末农民战争1. 唐末农民战争的原因(1)统治者的腐朽和政权的衰败。其表现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治的纷乱引起统治力量的削弱,使唐朝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2)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3)山东、河南一带连年大旱,农民只能以野菜、草籽、树皮充饥,官吏仍旧催交租税,王仙芝、黄巢起义便首先在此爆发。2. 情况875年,山东、河南农民几千人,由王仙芝、黄巢领导先后起义。王仙芝发布檄文,指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几年以后,王仙芝战死,起义军由黄巢领导,采取流动作战的方针,转战大半个中国。后来,起义军攻入洛阳,占领长安,黄巢称帝,国号“大齐”。唐僖宗逃往成都。起义军没有乘胜追击唐军,唐僖宗得以集结力量反扑,黄巢被迫撤出长安,兵败自杀。 【模拟试题】一. 选择题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隋统一的条件的是( )A. 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 B. 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C. 隋朝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D. 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 2. 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 A. 建隋代北周 B. 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C. 创建三省六部制 D. 大力弘扬佛教3. 隋朝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内经济联系的措施是( ) 开凿大运河 巡游江都 营造洛阳 派人去流求和西域 A. B. C. D. 4. 617年,经水路从余杭到长安,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应是( ) 广通渠 永济渠 通济渠 江南河 黄河 邗沟 A. B. C. D. 5. 隋炀帝开通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 加强南北交通 B. 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C. 巡游享乐 D. 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6. 隋炀帝时,客观上改善了北方交通状况的史实是( ) A. 修筑驰道 B. 开通运河 C. 最早开通江淮的江河 D. 修筑驰道和开通运河7. 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 ) 炀帝的暴政 开通大运河 农民大起义 部将的反叛 A. B. C. D. 8. 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实现了改朝换代 B. 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 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 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9. 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 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 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10.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过,他勤于政事,不仅仅是体恤老百姓,更是想让大臣们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 A. 稳定社会秩序 B. 维护地主阶级长久利益 C. 忧怜百姓 D. 完善各项政策11.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 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 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强调“存百姓”思想12. 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 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 B. 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C. 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 她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13. 下列哪一项内容与武则天有关( ) A. 虚怀纳谏,知人善任,量才授职 B. 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C. 戒奢从简,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 D.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和禁建新寺14. 下列哪一项内容与唐玄宗有关( ) A. 戒奢从简,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 B. 虚怀纳谏,知人善任,量才受职 C. 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D.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和禁建新寺15. 西汉与唐朝兴盛的共同原因是( ) A.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B. 实行十五税一 C.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 减轻刑罚,废除肉刑16. 导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最突出的原因是两朝统治者( ) A. 重用贤臣 B. 励精图治 C. 善于纳谏 D. 勤于政事二. 材料解析题1. 阅读下列几首唐朝诗人评价隋朝大运河的诗:材料1 胡增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2 宗元鼎炀帝冢:帝业兴亡是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材料3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材料4 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回答:(1)根据以上4个材料,把几位唐朝诗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不同看法,根据提炼,逐条列出。(2)综合你所列出的不同看法,谈谈你的认识。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2: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3:(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摘自旧唐书回答: (1)根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拟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保持了怎样的局面?(3)材料3与材料2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4)综观这三段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三. 问答题1.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隋朝为什么是既繁荣又发展而又短暂的朝代? 2. 史称“得人者昌”,“失贤者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试题答案】一. 选择题1. C 2. B 3. C 4. D 5. B 6. A 7. D 8. C 9. C 10. B11. C 12. C 13. B 14. D 15. C 16. A 二. 材料解析题1. (1)胡诗与宗诗认为隋炀帝开运河、游江都是隋亡的主要原因,李诗在承认运河劳民伤财的同时,更肯定了运河给社会带来的社会效益;皮诗认为开运河造福后代,功大于过,若没有巡游江都之事,其功可与大禹治水相比。 (2)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统治。隋炀帝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