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 (3)_第1页
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 (3)_第2页
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 (3)_第3页
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 (3)_第4页
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 (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北京四中李硕棠 教学模式介绍教学模式介绍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 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 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 实践 思考 运用 解决的学习体系 设计思路说明设计思路说明 本单元有三个任务 分别是 学习演讲词 撰写演讲稿 和 举办演讲比赛 课文 作为学习素材 首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学习演讲词 本篇课文学习重点 要学习作者言之有 物 条理清晰的论证风格 把握作者论证问题的思路 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以上能力的 提升 对于学生下一阶段任务 撰写演讲稿 会有很大帮助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议论文能为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示范作用 课上要以分析课文为手段 培养学生由感 性到理性 由形象到抽象发展思维的能力 把零碎的含混的思维状态转为有序的逻辑性强 的论证过程 提倡学生避免人云亦云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体会本文结构 让学生充分展示出 不同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了解丁肇中演讲的背景 领会演讲的科学精神 2 在对文章结构和观点的分析中 提高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在对文章结构和观点的分析中 提高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 了解作者丁肇中的科学研究项目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一 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 高分低能 会读书不会研究 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丁肇中 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 年 1 月 27 日出生于美国 三个月后随父 母回到中国 1956 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1976 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 J 4 粒子获 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 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 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二 任务一 辨析文章结构 总结演讲的观点二 任务一 辨析文章结构 总结演讲的观点 在预习中 有同学这样分析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 1 2 段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 3 12 段 分析问题 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 会根源 第三部分 13 段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 希望 你同意他的梳理吗 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可能会提出 第一段并不是 提出问题 此文是一篇讲演稿 第一段只是讲演开 始前的概括介绍 介绍这次讲演的内容和范围 还可能会提出 文章不能分为三部分 而应分为两部分 第一自然段是一部分 如前 所述 其余是一部分 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或者认为说第 2 5 自然段是论述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也不准确 太宽泛了 准确 的说应是 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可以进一步把文章结构梳理为 第一部分 1 段 概括交代讲演内容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 第二部分 2 12 段 论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又分 4 层 1 2 段 格物致知 的出处和意义 2 3 5 段 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3 6 12 段 实验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 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4 13 段 得出结论 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 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 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学生如果有其他能自圆其说的分层方式和依据也要鼓励 凝神思索和思维交锋是这个 任务环境的特色 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沉潜阅读和表达的自由度 三 小结观点并板书三 小结观点并板书 我们可以把第一段最后一句做这样的扩充处理得出本文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 论题 的见解和主张 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 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四 任务二 局部精读四 任务二 局部精读 阅读 2 5 自然段 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说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 最重要的书是 四书 四书 是什么书 格物致知 出自何处 作者对 大学 格物致知 的主张怎样评价 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 格物 和 致知 吗 为什么 作者用什么证明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 证明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有格物致知这种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中国学生在研究学术和应付世界环境上都应该有格物致知这种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参考资料 格物致知 及其出处 格物致知 出自 大学 开篇之 大学之道 原文是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 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 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 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 大学 的 三纲领 八条目 格物 和 致知 即 八 条目 之二 王阳明是什么人 王阳明 格竹子 是怎么回事 课文是怎样介绍的 想深入了解请 参看王阳明 传习录 原文 格天下之物 的思想出于何处 二人 格竹 的结果如何 他们得出什么结论 这样 格 竹子的方法对吗 为什么 参考资料 关于王阳明格竹 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 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 用来阐述王阳 明的哲学思想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王阳明 传习录 第 318 钱德洪序 先生曰 众人只说 格物 要依晦翁 何曾把他的说去用 我着实曾用来 初年与 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 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 因指亭前竹子 令去挌看 钱子 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 竭其心思至于三日 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 某 因自去箬格 早夜不得其理 到七日 亦以劳思致疾 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 去格物了 及在夷中三年 颇见得此意思 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 其格物之功 只在 身心上做 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 便自有担当了 这里意思 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参读胡适 格致与科学 节选 回答下列问题 1 格致 有哪两种意思 2 胡适写此文想说明什么 3 胡适与丁肇先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的观点相同吗 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 竹子为什么失败 然后提供佐证材料 王阳明 传习录 在叙 述 格竹子 后说 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 其格物之功 只在身心上做 讨论 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 竹子应当怎样 格 胡适的文章 格致与科学 此文论述王阳明格竹的故事 观点与丁肇中先生相似 可以为佐证 现节选与本课相 关部分 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 没有相当的译名 当时的学者就译做 格致 格致是 格物致 知 的缩写 大学里有一句 致知在格物 但没有说明 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样做 到了宋 朝 许多哲学家都下过 格物 的解说 后来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界说 其中最有势力的 一个解说是程子 程颐 朱子 朱熹 合作的 程子朱子确实有了科学的目标 范围 方法 何以他们不能建立中国的科学时代呢 他们失败的大原因 是因为中国的学者向来就没有动 手动脚去玩弄自然界实物的遗风 明朝有个理学家王阳明 王守仁 他曾讥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 他说 即物穷理 是走不通的路 我们曾实地试验过来 有一天 一位姓钱的朋友想实行格物 我叫他去格 庭前的竹子 钱先生坐在竹子边 格了三天三夜 格不出道理来 我就自己去试试 一连 格了七天 也格不也道理来 我们只好叹口气 说 圣贤是做不成的了 因为我们没有那 么大的精力去格物 王阳明这段话最可以表示中国的士大夫从来没有研究自然的风气 从来没有实验科学 的方法 所以虽然有 格物致知 的理想 终不能实行 即物穷理 终不能建立科学 阅读 6 12 自然段 讨论下列问题 提示这一段大意的语句哪一句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哪一句 实验精神 与 格物 致知 是什么关系 作者认为 在今天 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其具体 表现是什么 作者用什么证明中国学生 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这个例子典型吗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 真正的意义 有 哪两个方面 五 小结并给出课后任务五 小结并给出课后任务 要有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对事物客观的 有想象力的 有计划的探索 积极主动 地去探究吧 送给同学们三句话 争做有努力探索精神的人 争做有勇于实践精神的人 争做 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人 请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 了解丁肇中先生是如何践行这种精神 从事 实验科学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