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考查50题_第1页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考查50题_第2页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考查50题_第3页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考查50题_第4页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考查5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考查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 分为即位诏 遗诏 表诏 密 诏 手诏 口诏等 属于命令文体 B 古代举行仪式 授予官职称作 拜 如 史记 廉颇蔺相 如列传 中的 拜相如为上夫 C 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 最常见的是 卒 早亡一 般用 殇 而 薨 则专指帝王之死 D 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 意为继承 继位等 如嗣王 意为 继位之王 嗣君 意为继位的君主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牙门与牙旗一样 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 耀和威武之意 B 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 父母死后 子女要守丧 谓之 丁忧 C 征 辟指征召布衣出仕 与 察茂才 举孝廉 一样 是 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D 乡 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 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 家乡故里 父老乡亲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孝廉 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 以任用官员的一种 科目 孝廉是 孝顺亲长 廉能正直 的意思 后代 孝 廉 这个称呼 也变成明朝 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 拜 指授予官职 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 迁 谪 转 徙 改 移 补 等 其中 迁 谪 都 指贬官 C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 夫死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朱治地位较高 故死为 卒 D 三国志 和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并称 前四史 其中 史记 分为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五部分 4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尤未能也 中 尤 通 犹 通假字 是中国古书的 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 就是 通用 借代 的意思 即用 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B 卒于鲁也传之 中 鲁 指 鲁钝的曾参 曾参虽然天 资鲁钝 但勤奋努力 日三省其身 曾参上承孔子之道 下 启思孟学派 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和 建树 C 吾欲之南海 中的 之 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南 海 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D 四库全书 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 由纪昀等多位高官 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 史 子 集四部 故名四库 基本上 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 故称 全书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明经 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 始于汉武帝时期 至 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故以 明经 为名 B 行在 也称行在所 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第二释义 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 社稷 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 平 五谷丰登 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社稷也 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后来人们就用 社稷 来代表国家 D 视事 视察 巡视政事 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 政事 考核官员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死了叫 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 了也可以叫 薨 B 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组成 称 三 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 顿首 是古代的一种礼节 即拜跪于地 引头至地 头顿 地再举起 D 乞骸骨 就是官员自请退职 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 归葬故乡 7 下列对文言文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颜氏家训 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 思想 学识以 告诫子孙的著作 从此方面来看与 论语 相似 B 素业 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 先世所遗之业 清白的操守 本业 古代重农抑商 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 C 秘书 现在既指政党之内的要职 也指写字楼及商业机构 内的文员职位 而文中则是官名的总称 D 古以为瑞草 服之能成仙 芝草 治愈万症 其功能应验 灵通神效 故名灵芝 又名 不死药 文中是对杰出人士 的称赞 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东 地理区域名 最早始于战国时期 当时称崤山 以东的地区为 山东 B 万世 万代 讳指国君死 讳称死 还有 崩 薨 卒 不禄 等 C 睚眦 发怒时瞪眼睛 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 要报复 形容心胸狭窄 D 史记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原名 太史 公书 共 130 篇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箕踞 坐时两腿前伸 形如箕 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 战国策 燕策三 轲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 箕踞以 骂曰 B 足下 敬词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战国策 秦 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 幸无我逐也 C 剖符 符 凭信 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 将符一分为 二 一留帝王处 一授诸侯或功臣 称为 剖符 史记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 北面 面北 面向北 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 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史记 项羽本纪 汉王 曰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10 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润例 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 而将所定 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 阳文 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 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 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 金石 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 涉及文字 历史 书法 文学等 D 闲章 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 章 内容广泛 意趣盎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中 初举明经 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 明经 汉朝 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始于汉武帝时期 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 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故以 明经 为名 B 甚得夷夏之心 中 夷夏 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 是古 代汉民族的自称 在古代 以中原为中心 人们将处于东 西 南 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 西戎 南蛮 北狄 C 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 中 弱冠 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以示成年 但 体犹未壮 还比较年少 故称 弱 冠 帽子 指代成年 D 授 迁 补 擢 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常见 的还有 拜 转 徙 升 等 授 拜 转 补 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擢 升 是关于提升职务的 徙 迁 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解褐 谓脱去布衣 担任官职 B 外姻 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 临幸 专有名词 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 博士 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每个皇帝 对应着一个年号 如文中的 嘉靖 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 年号 B 署 有代理 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 文言文中假 代 摄 权 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C 太师 一职为周代首设 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 并 无实职 D 行伍 是古代军队编制 二十五人为行 五人为伍 后世多 用 行伍 泛指军队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中 初举明经 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 明经 汉朝 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始于汉武帝时期 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 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故以 明经 为名 B 甚得夷夏之心 中 夷夏 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 是古 代汉民族的自称 在古代 以中原为中心 人们将处于东 西 南 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 西戎 南蛮 北狄 C 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 中 弱冠 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以示成年 但 体犹未壮 还比较年少 故称 弱 冠 帽子 指代成年 D 授 迁 补 擢 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常见 的还有 拜 转 徙 升 等 授 拜 转 补 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擢 升 是关于提升职务的 徙 迁 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5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崩 指帝王和王后的死 而诸侯死曰薨 大夫曰不禄 士死 曰卒 庶人曰死 B 称制 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 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 由皇 后 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 仗节 是手执符节的意思 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 候 皇帝授予他们符节 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 屯田 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 生产组织形式 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1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兵部主事 指兵部职方司 全称 职方清吏司 是明清兵 部四司之一 掌理各省之舆图 地图 武职官之叙功 核过 赏 罚 抚恤及军旅之检阅 考验等事 至清朝时 兼掌关禁 海禁 B 翰林 是我国古代官名 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 唐玄 宗时 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 充任翰林学士 专掌内命由皇 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 如任免宰相 宣布讨伐令等 C 会试 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应考者为各省的举 人及国子监监生 录取者称为 进士 第一名称为 会元 D 讣闻 又叫 讣告 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 讣 原指报丧 告丧 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的意思 告 是让人知晓 讣告就是告知某人去世消息的一种丧葬应用文 体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字 又称 表字 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不管男女 只有 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 比部 魏晋时设 为尚书列曹之一 尚书 门下 内史三省是隋 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 勤王 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 而臣下起兵救援 称为 勤 王 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 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18 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若大王守籓端拱 一句中 端拱 一词有多个义项 在这 句中 应为 闲适自得 清静无为 之意 B 从文中的表述来看 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 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它确立于隋朝 此后一直到 清末 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 文中最后一段出现 解职 一词 这与 致仕 词义恰好相反 D 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 迁 在古代还有 左迁 右迁 的说法 右迁为升官 左迁为降职 1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一项的是 A 迁谪 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其中 迁 指官员的调动 有升有降 但 左迁 必是升职 B 母艰 就是 母忧 指母亲的丧事 C 河北 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 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与现代 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 自号 旧时给自己取的号 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 因 均属通晓翰墨之人 无不别出匠心 各有所爱所好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赐姓 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 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 B 持节 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 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 有使持节 持节 假节 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 吏 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 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 践祚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类似用语现象很多 例如 践阼 践极 践统 践位 践国 践帝 践政 践袭 践莅 践事等等 D 薨 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 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或 者封王的贵族 2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中 第 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进 士 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 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 拜中书舍人 指 授予中书 舍人一职 徙明 亳 沧三州 指 调任明州 亳州 沧州知 州 C 丁母艰 是指母亲去世 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 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 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 六经 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 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 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 论语 诗经 尚书 礼经 乐经 周易 2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出通判泉州 中的 出 指的是京官外调 如白居易 琵 琶行 中有 予出官二年 B 庠序 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 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 子 中有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 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是中国古 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 中国古代官署名 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 六部之一 长官为户部尚书 2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刺史 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 是检核问事之意 即监察之职 史 为 御史 之意 B 大业 义宁 隋代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 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 从中原看 地处长江之外 故称江表 D 弑 封建时代称子杀父 臣杀君 侄杀叔 甥杀舅等为 弑 24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黄老之言指 黄老思想 黄 指黄帝 老 指 老子 黄老 也称黄老学说 道教别称之一 B 迁 古代称调动官职 一般指升职 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 晋 加 超迁 拔 擢 左迁和拜 C 战国时期 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 指崤山以东 后秦人 也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 山东 在战国七雄中 除秦国以外的韩 赵 魏 齐 楚 燕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 故有 山东六国 之称 D 庶人 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 左传 昭公十二年 中曾记 载 三后之姓 于今为庶 是指夏 商 周三代帝王的后代 到如 今成了平民 25 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丁卯 己巳 戊申 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 可以用来纪 日 纪月和纪年 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 具体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是指司马 司徒 司空 C 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 般人死则称之为 卒 D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 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2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稷 契 周 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 其中稷 指后稷 周 朝始祖 教民耕种 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 周公则留下了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的佳话 B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 贵族子弟 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 致仕 旧指交还官职 即辞官 致仕制度 即官员的退休制度 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典籍中习见的 致事 下 车 告归 乞骸骨 等 也都指的是 还禄位于君 D 兄弟为参 商 指的是兄弟不合睦 参星与商星 二者在星空 中此出彼没 彼出此没 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 不和睦 2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总角 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 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 部伍 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 部曲行伍 泛指部队 C 嗣位 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 嗣 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 子 D 伯 是古代爵位称呼 旧时周代爵位有公 侯 伯 子 男 五种 2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明经 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始于汉武帝时期 汉代设 置这一科 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故 以 明经 为名 B 茂才 即 秀才 西汉时 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 将 秀才 改为 茂才 后来有时也称 秀才 为 茂才 C 迁 徙 迁 调动官职 一般指提升官职 左迁 指降低官职 也说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 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右迁 指升任官职 徙 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 印绶 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 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 佩带 在身 2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策论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 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宋金科举 曾用以取士 这里是指孔文仲殿试时的文章 B 馆阁是北宋以后掌管图书 编修国史之官署 宋沿唐制 置 昭 文馆 史馆 集贤院 三馆和 秘阁 龙图阁 等 C 贡 指 贡士 古者天子之制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 举 指乡举里选 贡举是指古时地方官府要向帝王荐举人才 后 来泛指科举考试 D 军 在这里并不是指军队 而是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 与府 州 监同属于路 3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兼 领 均表示兼任官职 行 守 均表示代理 官职 署 权 则表示暂代官职 B 表 即 奏表 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常含表志 陈情 诉说心曲之意 如 出师表 陈情表 C 视事 指官吏到职办公 下车 指官吏初到任 乞骸骨 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致政 致仕 则指辞官 D 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同时它也是二 十四史之首 3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古代男子 18 岁时举行加冠礼 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 子 但体犹未壮 还比较年少 故称 弱冠 20 岁才为成年 B 进士及第 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科举殿试 时的一甲三名 赐 进士及第 的称号 即状元 榜眼 探花 C 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 南郊祭天 北郊祭地 是儒 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祭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 地衹 人鬼 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 死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 故死为 卒 32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迁 在古代称调动官职 一般指升职 如 升迁 也指贬谪 放逐 如 迁谪 指贬官远地 迁客 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 官 B 原文 宣德二年 中的 宣德 是年号 习惯上 唐朝以前对殁 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 如汉武帝 隋炀帝 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 后 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 则改称庙号 如唐太宗 宋太祖等 到 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文中的年号还有 英宗 C 明年进都督佥事 中 明年 指 第二年 而在现代汉语 中 明年 指 今年的后一年 古今意义不同 进 在文中 指 晋升 提拔任用 D 文中 谥武勇 的 谥 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 高级官吏 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 品德修养 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 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 为靖节征士 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王安石为王文公 范仲淹为范 文正公 3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河东 古地区名 黄河流经山西 陕西两省 自北而南的一段 之东部 指今之山西省 B 卜筮 古时预测吉凶 用龟甲称卜 用蓍草称筮 合称卜筮 古 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 黔黎 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 指百姓 黔 黑色 黎 古通 黧 亦指黑色 也有 众多 的意思 D 五行 即儒家所说的 五常 仁 义 礼 智 信 又可指 孝的五行 即庄 忠 敬 笃 勇 34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嗣位 即位 特指皇帝登上皇位 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 践阼等等 B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 60 年周而复始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 年号干支兼用 法 生肖纪年法等 C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 称为进 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D 习惯上 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 如汉武帝 隋 炀帝 唐朝以后 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 则改称庙号 如唐太宗 宋太祖等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文中的年号有 英宗 正统 3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 称为进士 明经 进士两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 文章 明 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B 太子詹事是中国古代官职 是内侍职官之一 秦朝起开始设立 担任该职务的人掌管整个宫中的事务 C 晋书 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 唐房玄龄等人合著 记载上起 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 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 D 古代称诸侯之死为 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在 唐朝 二品以上称薨 五品以上称卒 自六品到庶人则称死 3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大学士 又称内阁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等 为辅助皇帝的 高级秘书官 B 振恤 即赈济与抚恤 即面对灾荒来袭时 各级政府和民间 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诏 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 专指 帝王的文书命令 D 致仕 致 意思是 获得 仕 意为 官职 致仕 指获得官职 3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 皇帝在殿廷上 对乡试录取的 贡士亲自策问或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主管 以定甲第 录取分三甲 皆可统称进士 B 在我国古代官职任职授官中 除 是任命 受职的意思 辟 是征召 由中央官署征聘 然后向上荐举 任以官职 C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三种 干支纪年法 王公纪年法 年号 纪年法 文中 至和元年 属年号纪年 D 每年农历初一称 朔 十五称 望 十六位 既望 最 后一天称 晦 正月朔旦 即正月初一早上 3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年号多指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 如皇兴 永乐 乾隆 康熙 B 掖庭是嫔妃居住的地方 在皇宫中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 也泛指 皇宫 C 爵位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的等级 常见的爵位有公 侯 伯 子 男等 D 崩是古代对诸侯之死的称呼 古代很看重诸侯之死 常用山崩 塌来比喻 3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解褐 褐 粗布或粗布衣服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使其从 者衣褐 即为此意 褐 常用来指贫贱的人 故后来多以 解褐 比喻入仕做官 B 服阕 古代官员服丧期满一年脱去丧服 一般情况 斩衰三年 期服一年 大功服九个月 小功服五个月 C 致仕 交还官职 即退休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 致仕 古 人还常用致事 致政 休致等名称 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 汉以后形成制度 D 开皇 隋文帝年号 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亦可 以作为表示年份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 汉武帝继位后首创年号 历代帝王遇到 天降祥瑞 或内讧外忧等大事 要事 一般都要更 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 多则十几个 40 下列是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舍人 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 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 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 舍人 B 老庄 老子和庄子的并称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道家主张 清静无为 顺应天道 人性本善 逍遥齐物 等 思想 C 岱宗 泰山的尊称 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是历代帝王封禅 的神山 是佛道两家的圣地 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 左氏春秋 简称 左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4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舍人 本指官名 私门之官 通常指门客 战国及汉初王公贵 族常养一些食客 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 后来也用来俗称 显贵子弟 B 孝文帝即汉文帝 孝文 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 诸侯 贵 族 大臣 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 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 修养所给予的称号 用来褒扬死者 如齐宣王的 宣 周厉王的 厉 C 谏 主要指规劝君主 尊长和朋友 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 使改正错误 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 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 如汉朝的 谏大夫 谏议大夫 唐朝的左 右拾遗均是谏官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D 皇后 皇帝的正妻 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 是众妃子之主 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 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 或中宫 中宫 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4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衿 古代服装的交领 衣服前襟左右相交 交领左衽是汉族 传统服饰典型特征 B 棺 棺材 棺椁指棺材和套棺 套在棺材外的大棺 柩 也称 灵柩 指死者已入殓的棺材 C 童子试也称童试 指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 分为县试 府试 院试 是 功名 的起点 诸生 明清未经考试录取而进入 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庠生 秀才 D 府尊 明清史对知府的尊称 又称太守 亦称黄堂 侍郎 古 官名 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长官 地位仅次于尚书 明府 汉 人用为对太守的尊称 唐以后多用以称县令 4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进士 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 以进授爵位之人 B 给事中 为加官 秦时始置 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 常侍皇帝 左右 备顾问应对 明朝所设的给事中 有监察六部诸司 弹劾百 官的权力 与御史互为补充 C 畿辅 畿 京畿 辅 如同汉代的三辅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D 未几 表示时间很短 古代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还有 立 遽 少时 少顷 俄顷 寻 久之 既而 须臾等 4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稷 契 周 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 其中稷 指后稷 周 朝始祖 教民耕种 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 周公则留下了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的佳话 B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 贵族子弟 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 致仕 旧指交还官职 即辞官 致仕制度 即官员的退休制度 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典籍中习见的 致事 下 车 告归 乞骸骨 等 也都指的是 还禄位于君 D 兄弟为参 商 指的是兄弟不合睦 参星与商星 二者在星空 中此出彼没 彼出此没 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 不和睦 4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东 古地区名 黄河流经山西 陕西两省 自北而南的一段 之东部 指今之山西省 B 卜筮 古时预测吉凶 用龟甲称卜 用蓍草称筮 合称卜筮 古 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 五行 即儒家所说的 五常 仁 义 礼 智 信 又可指孝 的五行 即庄 忠 敬 笃 勇 D 黔黎 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 指百姓 黔 黑色 黎 古通 黧 亦指黑色 也有 众多 的意思 4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黜陟 指人才的进退 官吏的升降 其中 黜 指对官员的 晋升或进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