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生理生物技术ppt课件.ppt_第1页
呼吸生理生物技术ppt课件.ppt_第2页
呼吸生理生物技术ppt课件.ppt_第3页
呼吸生理生物技术ppt课件.ppt_第4页
呼吸生理生物技术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呼吸生理 respiration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这种气体交换过程称为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外呼吸 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通气 以及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是指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摄取的氧运送到组织细胞 又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的过程 内呼吸或组织呼吸 是指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的生物氧化过程 第一节肺通气 一 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和功能二 肺通气原理 一 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和功能 肺通气 pulmonaryventilation 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 肺泡和胸廓 一 呼吸道 上呼吸道 鼻 咽 喉下呼吸道 气管 支气管 终末细支气管 呼吸道功能 没有气体交换功能 其黏膜具有加温 湿润 清洁 过滤空气 其平滑肌具有调节呼吸道阻力的作用 呼吸道平滑肌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支配 迷走神经兴奋 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与气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 引起平滑肌收缩 交感神经兴奋 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与 2受体结合 引起平滑肌舒张 体液中的组胺 5 羟色胺和缓激肽均可引起呼吸道平滑肌收缩 为什么咳嗽病人晚上比白天重 肺泡是肺内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 成人约有3 4亿个肺泡 总面积100m2 二 肺泡 呼吸膜 指隔在肺泡气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极薄的膜性结构 构成了肺泡气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气 血屏障 表面张力 Laplace定律 P 2T r 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 型细胞分泌 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作用 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维持肺泡内压的相对稳定 阻止肺泡积液 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 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二 肺通气原理 一 肺通气的动力 吸气肌 肋间外肌 膈肌呼气肌 肋间内肌 腹肌辅助吸气肌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呼吸肌 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 吸气过程 平静 吸气时 膈肌 肋间外肌收缩 胸廓扩大 肺容积扩大 肺内压降低 大气压 气体进入肺 完成吸气 用力吸气时 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 呼气过程 平静 呼气时 膈肌 肋间外肌舒张 胸廓缩小 肺容积减小 肺内压增加 大气压 气体排出肺 完成呼气 用力呼气时 呼气肌也收缩 胸廓进一步缩小 肺内压进一步增加 更多气体排出肺 胸式呼吸 主要由肋间外肌舒缩使肋骨和胸骨运动而产生的呼吸运动 表现为胸部起伏明显 腹式呼吸 由膈肌舒缩而产生的呼吸运动 表现为腹部起伏明显 胸腹式呼吸 混合式呼吸 肋间外肌和膈肌都参与呼吸运动 胸腹部都有明显起伏运动 呼吸运动的形式 胸膜腔 测定方法 直接法间接法 胸内压 胸膜腔内的压力 称为胸膜腔内压 成因 两种方向相反作用力的代数和胸内压 大气压 肺回缩力胸内压 0 肺回缩力 迫使脏层胸膜回位 迫使脏层胸膜外移使肺扩张 肺弹性组织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 肺回缩力 大气压 肺内压 肺通气的原动力 呼吸肌的舒缩形成的呼吸运动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呼吸运动引起的肺的被动扩张和回缩所形成的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差 胸内负压是实现肺通气的必要条件 概括肺通气的动力如下 肺的弹性阻力 胸廓的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 惯性阻力 组织粘滞阻力 弹性阻力 70 非弹性阻力 30 静态阻力 动态阻力 二 肺通气原理 二 肺通气的阻力 第二节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肺换气是指肺泡气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组织换气是指当血液流经组织毛细血管时 发生在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动力 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速率 扩散速率 D 气体的扩散 气体分子总是不停地进行无定向的运动 当不同区域存在分压差时 气体分子将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 这一过程称为 顺着气体分压差扩散 肺泡气中的O2透过呼吸膜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内 而血中的CO2透过呼吸膜扩散进入肺泡内 O2与CO2的扩散极为迅速 当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全长约1 3时 已基本完成气体交换 肺换气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呼吸膜的厚度反比 呼吸膜的面积正比 通气 血流比值 VA Q比值 概念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VA 和每分钟肺血流量 Q 之间的比值 正常情况下 VA Q 4 2 5 0 84 几点说明 VA Q or 换气效率 缺O2和CO2潴留的症状 但以缺O2为主 原因 A V血间PO2 PCO2 功能性A V短路时 A血PO2 的程度 V血PCO2 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 CO2的扩散速 O2 不易出现CO2潴留的症状 A血PO2 和PCO2 时 可刺激呼吸 增加肺泡通气量 有助于CO2的排出 而几乎无助于O2的摄取 O2和CO2解离曲线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血液运输气体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物理溶解方式 另一种是化学结合形式 以物理溶解方式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量 虽然很少 但很重要 一 氧的运输 物理溶解形式的运输 仅占1 5 化学结合形式的运输 占98 5 形式为HbO2 Fe2 快速性和可逆性 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过程是氧合而非氧化 一分子血红蛋白可结合四分子氧 血氧容量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血氧含量 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氧量 血氧饱和度 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Hb与氧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氧合Hb为疏松型 R型 去氧Hb为紧密型 T型 血红蛋白与O2结合特征 PO2 氧合 PO2 氧离 HbO2 鲜红色 暗紫色 氧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氧分压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其横坐标为血液氧分压 纵坐标为血氧饱和度 氧解离曲线的上段反映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的部分 氧解离曲线的中段反映HbO2释放氧的部分 氧解离曲线的下段反映的是血红蛋白与氧的解离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P50 表示Hb氧饱和度达到50 时的Po2 血液PCO2和pH 血液PCO2上升或pH下降时 氧饱和度下降 P50增大 曲线右移 反之 氧离曲线左移 血液PCO2和pH改变对氧离曲线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温度 温度升高 氧饱和度下降 曲线右移 反之 氧离曲线左移 2 3 二磷酸甘油酸 2 3 DPG 当血液中含量增加时 氧离曲线右移 一氧化碳 Hb自身性质 二 CO2运输 物理溶解形式的运输 占5 化学结合形式的运输 碳酸氢盐占88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占7 在血浆中CO2主要以碳酸氢钠的形式运输 CO2 H2OH2CO3HCO3 H 在红细胞中以碳酸氢钾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 碳酸氢钾形式的运输 氯转移 HCO3 扩散入血浆的过程中 又有等量的Cl 从血浆扩散入红细胞 以维持红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静电平衡 这种Cl 与HCO3 的交换现象 称 在组织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 霍尔登效应 氧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 而去氧Hb则容易与CO2结合的现象称为 CO2解离曲线 血液中CO2含量与CO2分压关系的曲线称之为 一 神经调节二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脊髓呼吸运动的初级中枢低位脑干 脑桥和延髓 一 神经调节 呼吸中枢 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它们分布在大脑皮质 间脑 脑桥 延髓和脊髓等部位 三级呼吸中枢学说 即在延髓内有喘息中枢 产生最基本的呼吸节律 脑桥下部有能兴奋吸气的长吸中枢 脑桥上部有抑制吸气的中枢 称呼吸调整中枢 呼吸神经元的分布 延髓背内侧部 DRG 使吸气肌收缩 引起吸气延髓腹外侧部 VRG 引起呼气肌收缩 产生主动呼气脑桥头端背侧部 PRG 限制吸气 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 低位脑干 脑桥和延髓 大脑皮层 通过皮层脑干束和皮层脊髓束在一定程度上随意控制低位脑干和脊髓呼吸神经元的活动 以保证其他与呼吸相关的重要活动的完成如说话 吞咽 咳嗽等 还能在一定限度内随意屏气或加深加快呼吸 二 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一 化学感受性反射 颈A体 主要调节呼吸 主A体 主要调节循环 适宜刺激 血PO2PCO2H 作用 使呼吸加深加快 外周化学感受器 脑脊液及局部细胞外液H 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适宜刺激 H 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C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缺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CO2 H 和O2对呼吸的调节 二 肺牵张反射 1868年奥地利医生JosefBreuer与德国生理学家EwaldHering实验中发现 在麻醉动物 肺扩张或向肺内充气可引起吸气活动的抑制 而肺萎陷或由肺内抽气则可引起吸气活动的加强 切断迷走神经后 上述反应消失 说明上述现象是由迷走神经参与的反射性反应 这种由肺扩张引起的吸气抑制或由肺萎陷引起的吸气兴奋的反射 也称为黑 伯反射 肺扩张反射 肺扩张时抑制吸气活动 促进吸气转换为呼气的反射 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 动物的吸气过程延长 呼气加深 呼吸变得深慢 肺萎陷反射 肺萎陷时增强吸气活动或促进呼气转换为吸气的反射 三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四 防御性呼吸反射 指呼吸肌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受到牵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