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鸡重要呼吸道传染病(AI、ND、IB)的危害及防控策略_第1页
当前鸡重要呼吸道传染病(AI、ND、IB)的危害及防控策略_第2页
当前鸡重要呼吸道传染病(AI、ND、IB)的危害及防控策略_第3页
当前鸡重要呼吸道传染病(AI、ND、IB)的危害及防控策略_第4页
当前鸡重要呼吸道传染病(AI、ND、IB)的危害及防控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鸡重要呼吸道传染病(AI、ND、IB)的危害及防控策略韦 平广西大学2014.3.24.成都.,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冬春季常见呼吸道疾病,1、禽流感2、新城疫3、传染性支气管炎4、传染性喉气管炎5、传染性鼻炎6、支原体感染7、大肠杆菌病,病毒性感染(大多为原发感染),大多为 继发感染,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生物安全,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Fig. 1. Pyramid structure for the factors associated the health of bird,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E.coli, Mg, ICSalmonella,IBV, NDV,ILTV, AIV,免疫抑制性疾病,免疫抑制性疾病,MDV, IBDV,CIAV, REV,ALV, ReoV,冬春季发病严重的主要原因,1、需要保暖 室内通风不良 空气废气浓度高 呼吸道上皮受到损害 易被病原感染;2、室内鸡密度高、通风不良 空气病原浓度高 易被病原感染;3、冬春气候应激因素多 机体抵抗力下降;4、冬春传统节日多、新年生产开始 鸡的饲养量大、交 易量大、流通频繁 传染病易于传播和扩散。,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疾病防治原则,1、雏鸡保暖同时,注意通风换气;(定期换气)2、要控制呼吸道疾病,首先要做好病毒性疾病的 预防免疫;3、尽量避免或降低应激的发生和不利影响;4、预防(免疫、应激前给药)为主,治疗为辅;5、药物治疗前先做药敏试验。,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雏鸡的温 度,温度要求: 第1-5天 35C, 以后每周降低2-3C,直至维持在保温后期的28C或者以上。 目观以鸡群均匀分散、表现活泼为宜。房间内温度分布均匀 煤炉的位置及距离:鸡舍的中央全天保持恒定 特别要注意夜间和中午的温度注意防止热源废气直接排放在鸡舍内或者倒流,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湿 度,保温膜: 最多四周,至少天花板不能用垫 料: 干爽不结块(但是不起飞尘),厚度5-10 cm 刨花木糠谷壳稻草(切短成15-20cm长),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密 度,以均匀分散,活动没有多少限制为宜注意及时扩群 纯土鸡:12-14天 快大(土2、土3)品种:7天饲养后期: 大部分时间在运动场 -种树、遮阴网 -要有足够的水、料桶,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空气的卫生,1、废气:H2S和NH4 (粪便、潮湿)、CO 、 CO2 (煤气)等。 2、病原:消毒不全、邻近大鸡:MDV、IBV、NDV, 粪便:E.coli , 沙门氏菌 密度大: E.coli、葡萄球菌等。、尘埃:(垫料干燥) E.coli , 沙门氏菌等病原附着物。,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1.流行与历史 又名真性鸡瘟、欧洲鸡瘟,国际兽疫局(OIE)列为A类传染病。 定义:具有危害严重,传播迅速和穿越国界的,有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和在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 中重要的传染病。 各国政府需要经常向OIE报告A类传染病,发生疫情后必24-48小时内报告OIE。附:OIE认定的List A and List B diseases(Table 1,2).,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 AI),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国 外 禽 流 感 动 态:1878 首次发现于意大利 (鸡)1975,1985 Australia(H7N7 ) 1979 England 1983-1984 USA Pennsylvania(H5N2 )1983-1984 Ireland 1993,1994,1995 Mexico(H5N2) 1994 Pakistan, Australia (H7N3) 2003-现在 亚洲各国的H5N1、H5N2,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2. 病 原 属正粘病毒的A型流感病毒 (Fig.1),病毒株之间毒力相差很大。从引起隐性感染到致死性疾病均有。 亚型很多, HA116, NA19。2.1 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 HPAIV)的界定标准美国动物健康协会(AHA)、家禽及其它鸟类传染病委员会 (CTDP),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 皮下接种1:10稀释的病毒尿囊液( 0.2ml胚) 的1一6周龄的易感鸡,在10天内死亡6、 7、 88羽; 病毒的血凝素(H)抗原为5、7,虽未达到 标准,但具备HPAIV血凝素裂解位点的氨 基酸序列特 征; 虽不属于H5或H7亚型,但攻毒后使15羽 的易感鸡死亡,而且在不加胰酶时可在细胞 培养上生长。,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2.2 病毒保存宿主 自由飞翔的鸟类:迁徙的水禽(特别是野鸭) 及滨鸟; 野鸟群中60的青年鸟被感染并排泄病毒长达 30天; 感染后未扑杀的带毒的禽鸟。,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2.3 抗原变异 抗原飘变(drift):病毒受免疫选择压的作用,HA 或NA 编码基因发生位点突变所致。 抗原移位(shift):当2个病毒同时感染1个细胞时, 病毒间核酸片段发生交换重组,产 生一个新的病毒。,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2.4 细菌的并发感染 细菌分泌的蛋白酶可帮助AIV中、弱毒株 HA的裂解,从而使之感染力提高,毒力增强。背景:AIV 对细胞感染之先决条件:HA0 HA1和HA2 控制细菌的并发、继发感染,蛋白酶裂解,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3临床表现3.1 症状与病变(Fig.2 ) 为一种感染或疾病综合征。表现: 亚临床感染 温和的上呼吸道疾病 减蛋(1一30) 急性致死性的疾病,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3.2经济损失包括:扑灭疾病的费用(检测、防疫、免疫); 因采取扑杀政策而支付给养禽主的赔偿金; 患病禽生产性能(增重、产蛋等)的下降; 死亡(0一100不等)。,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4扑灭AI的措施 包括:严格的检疫; 对疫区所有禽群进行 HPAIV感染的 流行 病学、血清学、病毒学调查; 环境消毒,消除污染源; 强化生物安全(biosecurity)的教育; 对受威胁的地区使用灭活油乳剂苗。,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OIE A 类疾病,共15个其中列入的禽病是:(1)高致病性禽流感 (2)新城疫,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OIE B类疾病,其中列入的禽病12个(1)传染性囊病(IBD) (2)马立氏病(MD) (3)禽支原体病(MG) (4)禽衣原体病 (ACH)(5)鸡伤寒和鸡白痢(FT+PD) (6)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7)禽传染性喉气管炎(ILT) (8)禽结核(ATB)(9)鸭病毒肝炎(DVH) (10)鸭病毒肠炎(DVE)(11)禽霍乱(FC) (12)家禽肠炎沙门氏菌感染,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是分节段的,有大小不同的8个片段,总长为13.6 KB,编码不同的病毒蛋白。目前已鉴定出10种蛋白质即PB1、PB2、PA、HA、NP、NA、M1、M2、NS1、NS2,,抗原性,细胞受体,跨种传播能力,关于支气管分叉及末端堵塞的病变,H9: IB: ILT: ND: ,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禽流感的免疫,雏鸡的免疫3周龄内免疫主要依赖母源抗体(种鸡的免疫)3周龄以后:依赖出壳后免疫,至少需要免疫后2 周的时间第一次免疫:1012d龄(夏季)、5-7d龄(冬春), 第二次免疫:一免30d后H5、H9均要免疫,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种鸡的免疫,一般开产前免疫4次: 第三次免疫:90-100d,H5 第四次免疫:开产前10d,H5H9 生产高峰后:补一次H5H9,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鸡的新城疫,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历史背景,新城疫于1926年首次暴发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英国的纽卡斯尔。1926年以前,在中欧即有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确定的ND报告。Levine引证Ochi和Hashimotoin的报告认为朝鲜早在1924年就可能已有此病。Macpherson认为1896年苏格兰Western Isles所有鸡的死亡是由ND引起。,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为了避免与其他疾病的描述性名词相混淆,Doyle就临时命名为“Newcastle disease”,其病毒即为NDV。虽然近年来该病毒的同义名禽副粘病毒1型(APMV-1)逐渐普及,但80多年来,仍然没有找到比其更好的名称。,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新城疫仍是许多国家禽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属A类传染病(OIE),也是国际家禽及其产品贸易中严格控制的疾病之一。禽型副粘病毒(APMV-1)长期以来一直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病原之一。,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之前,APMV-1主要引起鸡的新城疫和鸽的型副粘病毒病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水禽(如鹅和鸭)对APMV-1的抵抗力最强,即使强毒感染也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但1997年,王永坤等首次报道江苏的鹅群发病。最近国内还有鸭子发病的报道。韦 平等从9种临床发病的禽/鸟类分离到APMV-1。由此可见,APMV-1感染并致病的宿主范围有扩大的趋势。,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病原学,禽型副粘病毒(APMV-1): 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病毒。 ICTV(2002年)将其归属于:Mononegavirales Paramyxoviridae Paramyxovirinae Pneumovirinae Respirovirus Pneumovirus Rubulovirus Metapneumovirus Morbillivirus Henipavirus “TPMV-like Viruses” Avulavirus(Avian Rubulovirus )禽腮腺炎病毒属 Avian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19 (APMV-1APMV-9) Type species: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该属共有9个血清型即禽副流感病毒(avian parainfluenza virus)血清19型(但简写仍沿用原来的禽副粘病毒即APMV-1APMV-9)。NDV属APMV-1,也是属的代表种 。,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新城疫病毒粒子,新城疫病毒结构,病毒毒力、抗原,病毒感染、抗原,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ND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能在环境中顽强生存。新城疫暴发后28周,仍能从鸡舍、蛋壳、羽毛等物质中分离到病毒。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处理,例如热、射线(光和紫外线)、pH效应和各种化学药物均能破坏病毒的感染性。,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NDV能凝集人、两栖类、爬行类和禽类红细胞。所有毒株都可凝集人、小鼠和豚鼠红细胞,但凝集牛、山羊、绵羊、猪和马红细胞的能力则随毒株而异。NDV依靠其HN蛋白结合于红细胞表面的含唾液酸的受体,凝集成较大颗粒。这一特性能被特异性抗血清所抑制,成为病毒鉴定的有效方法 。,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禽I型副粘病毒(APMV-1)为有囊膜的RNA病毒,基因组不分节段,单股负链。病毒至少含6种结构蛋白(L、P、NP、M、F、HN),均由病毒基因组编码,还有一种来源于宿主肌动蛋白(非结构蛋白“V”)。,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这些基因组的排列序列为3-NP-P-M-F-HN-L-5,其中三种与病毒的囊膜有关:即固定在病毒囊膜表面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糖蛋白(HN)、融合蛋白(F),以及衬于囊膜内面的非糖基化膜蛋白(M);,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另外3种:核衣壳蛋白NP、磷蛋白(P)、及大分子量蛋白(L)围绕着病毒RNA形成核衣壳。目前研究证明,与APMV-1感染宿主范围和毒力密切相关的主要是HN蛋白和F蛋白。,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新城疫病毒基因组结构,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F蛋白的生物学功能,F蛋白是使病毒脂蛋白囊膜与宿主细胞表面包膜融合的主要因子,同时也是决定APMV-1毒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副粘病毒粒子吸附到宿主细胞后,在表面糖蛋白F的参与下将核衣壳送入胞浆中。,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激活融合(F)蛋白活性的先决条件是一个特异的裂解修饰过程。所有F蛋白首先是以无活性前体F0的形式存在,其在复制时需裂解成F1和F2后,病毒才具有感染性。这种翻译后的裂解是由宿主细胞蛋白酶调理的。若裂解失败,则产生非感染性的病毒颗粒。,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HN蛋白的生物学功能,HN蛋白主要负责病毒粒子趋向细胞,并与细胞受体(细胞膜上寡糖链末端的神经氨酸)的结合,并使之破坏。HN与受体的结合还使F蛋白充分接近宿主细胞,从而促进病毒与细胞的融合。,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APMV-1的变异主要发生在F基因和HN基因。对不同毒株F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不同毒株F基因的序列有差异,而这种差异与毒株间的亲源关系有关,即亲源关系越近差异越小,反之差异越大。,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不同来源和不同毒力株APMV-1 F蛋白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信号肽区(1位25位残基)和裂解位点区(112位117位残基)。,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NP蛋白的生物学功能,NP上分布了三类活性位点: P蛋白结合位点、 NP-NP相互结合位点、 病毒基因组RNA结合位点。NP在病毒复制方面具有几种功能: 包裹基因组RNA,使之免受核酸酶分解; 在RNA转录和复制过程中,与RNA多聚酶作用; 在组装病毒粒子时和M蛋白作用。,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致病机理,不同NDV毒株的致病性差异很大,影响病毒毒力的主要因素是F蛋白的前体F0能否被宿主细胞的蛋白酶有效地裂解。病毒的其它成分也与毒力有一定关系。,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通过对大量NDV毒株的分析发现,F0在裂解部位的氨基酸序列呈现明显的规律性: 强毒株为RRQK/RRF, 弱毒株为GK/RQGRL。对强毒株来说,由于裂解部位的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F0能够被很多组织细胞的蛋白酶所识别,因此融合活性高。,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而NDV弱毒株的F0在裂解部位由中性氨基酸替代了碱性氨基酸(尤其是112和115位氨基酸),不能被大多数细胞内的蛋白酶所识别,仅能被上呼吸道或鸡胚尿囊液中分泌到细胞外的胰酶样蛋白酶(trysine-like proteinase)修饰,因此膜融合活性低。,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在体外细胞培养物中,NDV弱毒株的F0不能被切割,因而不能产生融合性致病作用;加入外源性胰蛋白酶后,即可表现出致病性。,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流行病学,ND在世界上曾有过三次大流行:第一次是于1926年起源于东南亚,经亚洲向欧洲缓慢运动,经30年时间传播到世界各地;第二次大流行于60年代末起源于中东,至1973年就已波及大多数国家。这次大流行之所以快,可能是因为养禽业已发生一次重大变革,已发展为一个具有巨大国际贸易的商业化产业。,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第三次大流:该次大流行于70年代末起源于中东,到1981年传至欧洲,然后传至世界各地,赛鸽、观赏鸽和食用鸽是主要的传播者。 给世界养禽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此后许多国家对进口笼养鸟也加强了控制,但是鸽等新城疫的潜在威胁却被人们所忽视,这正是导致ND第三次大流行的原因。,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90年代以来,虽然没有出现世界性ND大流行,但局部地区的流行和暴发时常发生(如台湾、西欧、南非等地)。虽然我国各地所有鸡群对鸡新城疫采取了强化的免疫预防措施,包括多次使用弱毒疫苗和灭活油乳苗,但鸡新城疫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在ND第三次大流行中,学者们对从病鸽分离的病毒进行研究,发现该病毒与鸡NDV在病毒分类上均属禽I型副粘病毒,大多数学者认为,前者是鸡NDV长期适应鸽体内环境,并发生了某些变异的结果,因此将之称为鸽新城疫变异株。Alexader等为了和鸡新城疫相区别,将鸽新城疫独立出来并将其命名鸽禽I型副粘病毒病,该病病原称为鸽禽I型副粘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 type 1 , PPMV-1)。,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1985年,PPMV-1传入香港,有57个鸽场暴发该病。1985年8月,我国珠海拱北动物检疫局从台湾引进种鸽中检出PPMV-1,同年底,深圳某鸽场由于从香港引入种鸽导致暴发鸽禽I型副粘病毒病。从此以后,本病在广东不断扩展,并向周边省份蔓延。目前,我国华南、华东、华北地区大部分省份都有该病的流行和发生。,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新城疫病毒很少感染鹅,即使感染也不表现临床症状。任 涛等曾用国内NDV标准强毒株F48E8攻击28日龄的鹅,发现其对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0。Rosenberger和Shortridge等分别在加拿大、香港等地从健康鸭、鹅等水禽体内分离到NDV毒株,它们均属于弱毒株,且不会使水禽感染发病。,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1997年,王永坤等在江苏鹅群中发现一种鹅的烈性传染病,经实验证明该病病原为禽型副粘病毒强毒株。任 涛等也在广东分离到感染鹅的禽型副粘病毒强毒株。,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研究证明,禽型副粘病毒的发病和流行不仅仅限于在鸡,同时,也在鸽和鹅等禽类发病和流行,目前还有鸭发生禽型副粘病毒病的报道。我们实验室从临床发病的鸭最近分离到2株APMV-1,经毒力测定为对中等毒力的毒株。,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临床症状及病变,发病鹌鹑表现羽毛松乱、扭颈、肢体麻痹和角 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病死的鹌鹑则缺乏新城疫的典型病理变化。,发病鸽子表现精神不振,拉黄绿色稀粪;部分病鸽出现震颤、呆立、单侧或双侧翅膀麻痹、头颈扭曲、转圈和昏迷倒地等神经症状。病死后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胰腺有白色坏死点,脾脏出血或有白色坏死点,直肠和泄殖腔弥漫性出血,在自然发生的家禽新城疫病例中,由于年龄、品种以及感染毒株不同,病理变化的差异极大:轻症病例出现气囊炎和肺充血,伴有呼吸道的非特异性病变。重症病例发生时,病毒从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先在局部繁殖,然后迅速经血流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病毒损伤血管壁,引起出血、浆液渗出和坏死变化,由此产生严重的消化功能紊乱;由于循环障碍引起肺充血和呼吸中枢扰乱,出现呼吸困难。病毒破坏全身淋巴组织,胸腺、法氏囊和脾脏受害严重,造成免疫抑制。在慢性病例,病毒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髓中,引起脑脊髓炎变化,出现神经症状。,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肠道病变部位,Necrosis and hemorrhage in intestinal lymphoid aggregates evident from the: serosal surfac (E) and mucosal surface (F).,Enlarged and necrotic cecal tonsils (Disease of Poultry 10th Edition),Peritonitis with fibrin deposition(Disease of Poultry, 10th Edition),病死鹅胰脏有大量的坏死灶,Ovarian follicles with hemorrhagic stigmata.(Disease of Poultry, 10th Edition),Splenic necrosis on the capsular surface (C) and cut surfac (D).,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诊断,传统禽型副粘病毒病的诊断方法急性的禽I型副粘病毒病,通常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尸体解剖即可做出初步诊断。但鸡的慢性NDV易与其它呼吸道疾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 混淆,较难作出诊断,所以必须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诊断。,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但NDV普遍存在缓发型毒株(包括野生型及接种的疫苗株),因而即使分离出NDV,也不能确诊,还要作病毒特性的鉴定致病性试验。目前国际上采用三项体内试验: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1日龄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但是,这些试验费时(需5天左右)、费钱(需用SPF鸡作试验),又烦琐,往往延误了控制疾病的时机;血清学方法包括血凝试验、鸡胚中和及蚀斑中和试验等。但是,这些方法不能鉴别新城疫各个毒株。所以,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不能反映感染毒株的情况,诊断意义不大。,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对于鸽禽I型副粘病毒和鹅副粘病毒的诊断也应进行病毒分离和病毒特性鉴定,但由于鸽的MDT、ICPI、IVPI这三项指标不稳定,往往难于作出确诊。,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单克隆抗体可以检测抗原性的微小差异。因此,不但可以检测毒株间的差异,而且可以检测病毒亚群间的差异。因此,单克隆抗体除用于常规诊断外,还可用于对病毒分离株的鉴定和归类。例如已报道了用于区分常规疫苗株Hitcher B1和LaSota的2组单抗,其它一些单抗可区分疫苗株和某一地区的流行毒株。,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我国严维巍等也用单抗的方法将基因型的鹅源APMV-1和鸡源F48E8、LaSota区分开来。Alexander用直接针对NDV Ulster 2C HN1位点的单抗不能抑制PPMV-1的血凝活性,据此可快速鉴别PPMV-1和大部分其它禽源APMV-1。,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后来,Alexander用9株针对NDV Ulster 2C HN1位点的单抗通过间接免疫酶联试验检测了来自15个国家的57株PPMV-1,结果有53株仅与481、38和479三株单抗反应。因此将PPMV-1在APMV-1分类上归为一个特殊的组P组。,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单抗技术为区分禽副粘病毒I型的抗原差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但有但有鉴别意义的单抗制备较困难,目前尚无商品供应,因此应用也受限制。由于传统的诊断方法在特异、敏感、快速、实用、安全方面均存在一些缺陷,人们把目光瞄准了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RT-PCR技术及其应用于禽副粘病毒型强弱毒株鉴别诊断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991年,Jestin等首先将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技术应用于NDV的检测与诊断。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技术是在PC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RT-PCR 技术应用于NDV鉴别的主要根据是NDV强弱毒株在F基因上的差别。F糖蛋白在决定NDV的致病力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负责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融合,以使病毒穿过细胞膜进入宿主细胞,发生感染作用。,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F蛋白首先以惰性前体F0的形式合成,经宿主细胞蛋白酶裂解产生二硫键连接的F1和F2两个亚基之后才具有融合活性。水解位点位于距F0蛋白氨基端116个氨基酸处,也就是在第394位核苷酸处(因为第146位核苷酸不编码氨基酸)。不同种属的副粘病毒,甚至同种内的不同毒株,在F0蛋白水解位点的精氨酸、赖氨酸的数量和距离都各不相同,两氨基酸成对则标志着易于水解,致病性强。,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不同种属的副粘病毒,甚至同种内的不同毒株,在F0蛋白水解位点的精氨酸、赖氨酸的数量和距离都各不相同,两氨基酸成对则标志着易于水解,致病性强。 Collins等根据17株NDV F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推测出F0前体的氨基酸序列,加上以前报道的9株NDV病毒的序列,对其中11株弱毒株和15株速发型或中发型毒株进行比较,,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结果发现所有病毒F2蛋白C端裂解位点的第116位氨基酸为精氨酸,弱毒株F1蛋白N端第117位为亮氨酸,第113位为另一个碱性氨基酸,故在这些毒株裂解位点仅有两个单个的碱性氨基酸,所以仅被存在于宿主少数组织器官(如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皮)的细胞的类胰蛋白酶(trypsin-like enzyme)所识别和裂解。,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相对而言,所有速发型或中发型毒株的第117位为苯丙氨酸,(只有一株例外),除第113位和116位外,第115位和第112位均为碱性氨基酸,因此形成了第112-113和第115-116位两对碱性氨基酸的序列。这意味着强毒株能被广泛存在宿主各组织器官的细胞的多种蛋白酶所识别和裂解,因而能广泛地感染,即全身感染,致病力也就更强。,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因此,鸡NDV的毒力强弱可根据病毒在F基因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构成来确定。中外学者的研究也证明鸽禽I型副粘病毒和鹅副粘病毒的毒力也可以用此方法来确定。各种禽源I型副粘病毒不同毒力株F基因序列上的差异正是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别其毒力的引物的靶。,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从组织匀浆提取RNA用RT-PCR鉴别诊断APMV-1,1994年,Jestin等首先从组织匀浆提取RNA,直接用RT-PCR技术进行NDV的检测。但他们并不能用RT-PCR来鉴别强弱毒株。1997年Kant等对Jestin的方法进行了改进。,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他们合成了四个寡核苷酸片断A、B、C、和D,其中A与F基因的第141159位碱基互补;B与F基因的第485503位碱基互补;C和D 都与395380位碱基互补。,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A和B组成一个引物对,用于检测所有的NDV毒株;引物对A+C用于检测致病性的NDV毒株;引物对A+D则检测无致性的NDV毒株。为了证明PCR产物的特异性,他们还设计了两个探针L和M(如表1)。,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曹殿军等建立了一种既可从感染鸡胚尿囊液又可从组织匀浆检测鸡NDV并鉴别其毒力的RT-PCR方法,但他们没有报道能检测其它禽源的APMV-1。,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2000年,Kho等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 PCR)结合酶联免疫分析技术代替RT-PCR和电泳技术,提高了鸡NDV的检出率和减少了所需的时间。他们发现该方法比电泳的方法分辨率高10倍,巢式PCR的方法比PCR的方法敏感100倍。遗憾的是,尽管他们的方法能检出所有APMV-1毒株,但却不能鉴别其毒力。,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我们实验室依据APMV-1的融合蛋白(F)基因裂解位点的核苷酸序列与其毒力的相关规律,分别设计合成了四条寡核苷酸引物,建立了一个可迅速检测不同禽源禽I型副粘病毒并可鉴定强、弱毒株的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建立的方法能从组织匀浆中直接提取病毒RNA,只用一个反应即可检测不同禽源分离的APMV-1毒株并可区分强弱毒。我们对多重PCR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由于本试验中PCR产物的分子量相差不大,分别为362bp,254bp和123bp,只要通过对引物用量和PCR条件进行优化,最终保证三种产物的量相对平衡。,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所以,我们所设计的多重PCR可在一个反应内同时检测出APMV-1强毒(PCR产物为362bp和254bp两条带)和弱毒(PCR产物为362bp和123bp两条带)。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本方法还可以检测不同禽源的APMV-1毒株,临床可疑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80.6%(近500份病例)。,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我们建立的多重PCR方法能从病料组织匀浆直接提取病毒RNA,进行一个RT-PCR反应即可检测出APMV-1的存在与否,并判断出是强毒或弱毒,或强、弱毒混合感染,仅需8小时即可完成全过程。本方法特异性高,灵敏度高,操作快捷、简便,可以满足临床诊断和兽医检疫的需要。,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防治,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用预防接种作为控制新城疫的主要措施。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国家制备和应用各种不同的弱毒疫苗以及灭活疫苗。基因工程苗尚处在研究和开发阶段,还没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活疫苗,弱毒疫苗: B l株(II系疫苗) F株(III系苗) La Sota株及C30株( IV系苗) V4株(无毒力、肠道株)中等毒力疫苗: Mukteswar(I系苗),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优点:活疫苗毒力低,适用于幼雏作鼻内/或眼内滴注或作气雾免疫,也可混合饮水服用,免疫后抗体产生快。缺点: 效价低,对呼吸道有应激作用,中毒活疫苗对幼雏具有一定的致病性。,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灭活油乳剂疫苗,灭活苗具有安全、易于贮存、免疫鸡副反应小等优点。此外,可用两种或者多种抗原一起乳化制成二联或多联疫苗,减少劳动力。 生产该类疫苗的毒种包括F48E8、分离株、LaSota、C30等。,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防 制,1、鸡群带毒比较普遍。 因此,通过加强免疫,使鸡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力(包括全身和局部免疫)尤为关键。发生AI后易继发。2、免疫时,活苗和灭活苗配合使用。3、注意预防免疫抑制性病的侵害。 最常见的是:IBD、真菌毒素中毒、肿瘤病。,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新城疫的免疫,免疫依赖:母源抗体(种鸡的免疫) 雏鸡的免疫(活疫苗)第一次免疫:刚出壳在孵房喷雾 或者 1-2天点眼滴鼻免疫(不能饮水) 新-支( H120或者MA5)二联) 第二次免疫:1012天龄,点眼滴鼻(不能饮水) 与禽流感一起进行油苗的免疫第三次免疫:25-30d后与禽流感一起进行油苗的免疫,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种鸡的免疫,一般开产前免疫油苗4次: 第三次免疫:90-100d,H5 第四次免疫:开产前10d,H5H9 生产高峰后:补一次H5H9,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近年来我国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病原变异以及防控的策略,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背景: IBVs 相关的问题,冠状病毒 的代表成员,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原发感染: 导致机体广泛部位的上皮细胞损伤 (Cavanagh, 2003),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气管炎症:呼吸道问题如呼吸困难、罗音、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等。,肾病变:,肿大并在肾小管和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着,输卵管病变:蛋产量和质量下降,假母鸡: 输卵管萎缩、堵塞,肠道感染:炎症,腹泻消化、吸收障碍肠道细菌的感染:肠炎,饲料转化率下降,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继发感染:,促进细菌/支原体等的感染。 如气囊炎、心包炎、腹膜炎等。,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鉴别诊断ILT,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广西IBV的研究及主要发现:,1985-2013期间从临床已免疫但仍然发生疑似IBV感染的鸡群举行病毒分离;对所有分离株举行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析(其中已完成全基因测定4株,其他的重要基因S1也完成测定);对这些病毒的抗原性进行研究;生产免疫情况的检测。,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AAAA,1a,1b,S,3a,3b,E,M,5a,5b,N,3UTR,5UTR,S1,S2,RRSRR/RRFRR,Figure 1. Classical Genome Organization of IBV,Signal Peptide,Transmembrane domain,Ribosomal Frameshift,LS,TRS,nsp(1-16),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广西 60个分离株,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8,结果 1,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S1 genes of Guangxi IBV isolates and reference IBV strains ( 1985-2008, 2009-2012),VI,Guangxi UniversitySince 1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