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园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_第1页
广东省园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_第2页
广东省园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_第3页
广东省园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_第4页
广东省园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2006 年度研究 园地 整理 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 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课题组 2008 年 1 月 1 研究目的 . 1 2 基本原则 . 1 3 引用标准名称及标准相关内容规定 . 2 间道路系统 . 3 排渠系统 . 输水工程 . 排水工程 .壤改良措施 . 客土回填 . 表土剥离 . 原土壤掺砂 . 土地翻耕 . 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改良土壤 .护林带配置 . 标准内容研究分析 .间道路系统 . 田间道路等级的划分 . 控制要素 . 路线 . 路基 . 路基排水 . 103 面 . 104 涵 . 105 排渠系统 . 110 水工程建设 . 110 水工程建设 . 124 壤改良措施 . 133 护林带配置 . 134 沙工程 . 134 田防护林 . 139 态保持工程 . 145 5 应用成果 . 147 园整理工程 . 147 区设置 . 147 路系统 . 148 排系统 . 148 壤 . 149 护林带配置 . 150 园整理工程 . 151 区规格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路系统 . 错误 !未定 义书签。 排系统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壤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护林带配置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园整理工程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区规格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路系统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排渠系统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壤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护林带配置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作园整理工程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区规格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路系统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排系统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壤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护林带配置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 1 研究目的 以增加 园 地 面积 和提高 园地 质量为主要目标的 园地 整理工程 是 必不可少的 一项建设 性 工程 。通过 园地整理 可 达到地块规整,土层增厚, 交通便利,灌排通畅, 增加有效 园地 面积的目的。在进行 园地 建设时, 既要 结合 灌溉排水、田间道路 等工程布局, 又要 采取合理的地力保持措施以保证整理后的 园地 质量。因此, 依据土地管理法及国家 、广东省 有关土地开发整理的 法律、法规、政策、规程等要求 ,通过对 国家跟试点省份 园地整理工程 建设标准以及相关 规定 的 分析 , 在充分 研究 不同园地类型的小区规格、道路系统、灌排系统及防护林配置的基础上 , 从广东省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建立一套适宜广东省当地的,科学、完善的园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2 基本原则 1 整体性、系统性 园地整理 工程作为一个系统 性 工程,涉面广,从 灌排渠系统 到土壤改良等,内容 丰富,与相关行业关系密切,建立的体系要充分考虑到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工程体系。 2 目的性 园地整理 工程是以 提高 交通运输 、 园地土壤质量、 灌溉均匀度以及排水畅通度为目的 ,各项内容有其非常明确的服务对象,必须紧紧围绕提高 园地 生产效能,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中心,进行体系研究和建立工程体系,为标准编制服务。 3 阶段性 园地整理 工程 相对复杂,涉及面广。 因此,要充分做好各项工作,划分各时期具体工作,明确阶段性任务,保证阶段性工作顺利进行。 4 实用性 园地整理工程 应满足 园地 排水畅通 、提高 园 地 质量、 保持 园地 肥力 等切实要求。 2 3 引用标准名称及 标准 相关 内容规定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1011 1013 2000);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01 2003) ;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61 200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30 2004); 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技术规程( 80 98);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40 2002) ;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技术(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井灌区部分)( 153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99);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4 1999); 农田排水技术规程( 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风沙治理技术(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 造林技术规程 ( 15776 江苏省园地、养殖水面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 广东土壤 。 由于园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地域、不同的园地类型对 园地整理工作的要求是不同的。加之国内有关园地整理方面的标准和设计规范不多,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重点加入江苏省园地、养殖水面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等省标准成果和广东土壤等广东当地的参考材料,求分析成果更客观、全面。 3 间道路系统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1011 1013 2000)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总则、内容、程序、方法、成果等的基本要求和项目设计的原则、内容及技术要求。土地开发整理标准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编制与实施,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初步设计和 施工图设计,并作为与设计有关的概预算、审批等方面的依据。 现有标准内容规定 路宽度:干道路面宽 6 8 m,高出地面 .0 m;支道路面宽 3 6 m,高出地面 .7 m。 路纵坡:主要指干道。平原地区一般应小于 6;丘陵山区应小于 8,个别大纵坡地段以不超过 11为宜。 路弯道半径:根据地形、工程难易及行驶安全确定。平原地区或丘陵地区弯道半径不小于 20 m,山区最小半径可为 15 m,对翻山越岭回头弯道半径一般可采用 12 m。 间道设施设计原则 a)道路中心线以平直线为主,路长最短,联系简捷。 b)道路坡度、转弯角度等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c)应与田、林、村、渠、沟等布局相协调,有利于田间生产管理。 d)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间道纵坡 大纵坡:宜采取 6 8。 小纵坡:以满足雨雪排除要求为准,一般宜取 多雨地区宜取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01 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对公路工程总体控制要素、路线、路基路面、桥 涵、隧道、汽车及人群荷载、路线交叉等方面进行了界定,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本标准只列出同控制公路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有关的技术指标,其他相关技术指标均移至相应设计规范。 现有标准内容规定 4 1 总则 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1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2500055000 辆; 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4500080000 辆; 八车道高 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60000100000 辆。 2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1500030000 辆; 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2500055000 辆。 3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500015000 辆。 4 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三级 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20006000 辆。 5 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2000辆以下。 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400 辆以下。 级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高速公路和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 20 年预测;具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以及二、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 15 年预测;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 2 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 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 3 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充分考虑走廊带范围内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影响。 2 控制要素 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确定公路等级的各汽车代表车型和车辆折算系数规定如表 2 一、二级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按路侧干扰因素计。三、四级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每辆折算为 4 辆小客车。 表 汽车代表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 汽车代表车型 车辆折算系数 说明 小客车 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 2t 的货车 中型车 19 座的 客车和载质量 2t 7t 的货车 大型车 质量 7t 14t 的货车 拖挂车 质量 14t 的货车 级公路设计速度规定如表 表 级公路设计速度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100 80 60 80 60 40 30 20 级公路建筑限界应符合图 规定。 4 一条公路应采用同一净高。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净高应为 级公路、 四级公路的净高应为 m。 3 路线 般规定 1 路线设计应根据公路等级及其功能,正确运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确保行驶安全、舒适。 2 确定路线走廊带应考虑走廊带内各种运输体系的分工与配合,据以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和提高公路总体综合效益。 6 3 公路选线必须由面到带、由带到线,在对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调查与勘查的基础上论证,确定路线方案。 4 路线线位应考虑同农田与水利建设、城市规划的配合,尽可能避让不可移动文物、自然保护区,保护环境且同当地景观相协调。 5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做好总体设计,使各种技术指标的设置与平、纵线形组合恰当,平面顺适,纵面均衡;各构造物的选型与布置合理、实用、经济。 道宽度应符合表 定。 表 道宽度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车道宽度( m) 车道时为 肩宽度应符合表 定。 表 肩宽度 设计速度( km/h)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 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120 100 80 60 80 60 40 30 20 右侧硬路肩宽度( m) 一般值 最小值 路肩宽度( m) 一般值 车道) 最小值 车道) 注: 1)“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最小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 2)设计速度为 120 km/h 的四车道高速公路,采用 m 的右侧硬路肩;六车道、八车道高度公路,采用 右侧硬路肩。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在右侧硬路肩宽度内设右侧路缘带,其宽度为 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分离式断面时,应设置左侧硬路肩,其宽度应符合表 定。左侧硬路肩宽度包含左侧路缘带宽度。 7 表 离式断面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左侧路肩宽度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左侧硬路肩宽度( m) 侧土路肩宽度( m) 八车道高速公路宜设置左侧硬路肩,其宽度应为 侧硬路肩宽度内含左侧路缘带宽度。 级公路采用 设置错车道。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应不小于 级公路路基宽度应符合表 定。 表 级公路路基宽度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车道数 8 6 4 8 6 4 6 4 4 路基宽度 一般值 45 8 44 6 32 3 最小值 42 - 26 41 - 0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设计速度( km/h) 80 60 40 30 20 车道数 2 2 2 2 2 或 1 路基宽度 一般值 12 10 车道) 车道) 最小值 10 - 注: 1)“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最小值”为条 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 2)八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度“一般值”为设置左侧硬路肩、内侧车道采用 的宽度;八车道高度公路路基宽度“最小值”为不设置左侧硬路肩、内侧车道采用 的宽度。 1 各级公路路基宽度为车道宽度与路肩宽度之和,当设有中间带、加(减)车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错车道等时,应计入这些部分的宽度。 2 二级公路因交通量、交通组成等需设置慢车道的路段,设计速度为 80km/路基宽度可采用 计速度为 60km/ 8 3 四级公路宜采用双车道路基宽; 交通量小的路段,可采用单车道 4 确定路基宽度时,中央分割带宽度、左侧路缘带宽度、右侧硬路肩宽度、土路肩宽度等的“一般值”和“最小值”应同类项相加。 距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停车视距应符合表 定。 表 速公路、一级公路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停车视距( m) 210 160 110 75 2 二、三、四级公路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应符合表 定。 3 双车道公路 应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 4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三级公路,应采用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 表 、三、四级公路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 设计速度( km/h) 80 60 40 30 20 停车视距( m) 110 75 40 30 20 会车视距( m) 220 150 80 60 40 超车视距( m) 550 350 200 150 100 5 积雪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增长。 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一条公路的直线与曲 线的长度设计应合理。 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 定。 表 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一般值( m) 1000 700 400 200 100 65 30 9 极限值( m) 650 400 250 125 60 30 15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m) 路拱 5500 4000 2500 1500 600 350 150 路拱 7500 5250 3350 1900 800 450 200 线与小于表 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应设置回旋线。回旋线参数及其长度应根据线形设计以及对安全、视觉、景观等的要求,选用较大的数值。 四级公路的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可不设置回旋线,用超高、加宽缓和段径相连接。 大纵坡应符合表 定。 表 大纵坡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 4 5 6 7 8 9 1 设计速度为 120 km/h、 100 km/h、 80 km/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 1。 2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 40 km/h、 30 km/h、 20 km/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 1。 3 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 200 500均纵坡不应大于 相对高差大于 500均纵坡不应大于 5。任意连续 3 坡长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纵坡的最小坡长应符合表 定。 10 表 同纵坡最大坡长 120 100 80 60 40 30 20 3 900 1000 1100 1200 - - - 4 700 800 900 1000 1100 1100 1200 5 - 600 700 800 900 900 1000 6 - - 500 600 700 700 800 7 - - - - 500 500 600 8 - - - - 300 300 400 9 - - - - - 200 300 10 - - - - - - 200 3 连续上坡(或下坡)段时,应在不大于表 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 3,其长度应符合纵坡长度的规定。 路纵坡变更处应设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符合表 表 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凸形竖曲线半径( m) 一般值 17000 10000 4500 2000 700 400 200 极限值 11000 6500 3000 1400 450 250 100 凹形竖曲线半径( m) 一般值 6000 4500 3000 1500 700 400 200 极限值 4000 3000 2000 1000 450 250 100 竖曲线最小长度( m) 100 85 70 50 35 25 20 4 路基路面 般规定 1 路基路面应根据公路功能、公路等级、交通量,结合沿线地形、地质及路用材料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路面面层应满足平整和抗滑的要求。 设计速度 ( km/h) 最大坡长 纵坡 坡度 ( ) 11 2 路基设计应重视排水设施与防护设施的设计,取土 、弃土应进行专门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和诱发路基病害。 3 路基断面形式应与沿线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因深挖、高填对其造成不良影响。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采用浅挖、低填、缓边坡的路基断面形式。 4 通过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必须查明其规模及其对公路的危害程度,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增强公路防灾、抗灾能力。 5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面不宜分期修建,但位于软土、高填方等工后沉降较大的局部路段,可按“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 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 定。 表 基设计洪 水频率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设计洪水频率 1/100 1/100 1/50 1/25 按具体情况确定 基高度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使其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边缘标高,应高出规定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 基压实度和原地面处理要求: 1 路堤基底应清理和压实。基底强度、稳定性不足时,应进行处理,以保证路基稳定,减少工 后沉降。 2 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 定。 表 基压实度 填挖类别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 m) 路基压实度()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零填及挖方 0 94 96 95 填方 0 96 95 94 94 94 93 93 92 90 12 注: 1)表列数值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 2)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的路基压实度,表列数值可适当降 低; 3)三级公路修筑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路基压实度应采用二级公路标准。 面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 100 面面层类型的选用符合表 定。 表 面面层类型及适用范围 面层类型 适用范围 沥青混凝土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水泥混凝土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沥青贯入、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 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砂石路面 四级公路 面结构层所选材料应满足强度 、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同时路面垫层材料宜采用水稳性好的粗粒或各种稳定类粒料。 基路面排水应符合以下规定: 1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应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并与沿线排灌系统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水源。 2 根据公路等级,结合沿线气象、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设置必要的地表排水、路面内部排水、地下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排水系统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 3 特殊地质环境地段的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必须与该特殊工程整治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 5 桥涵 般规定 1 桥梁应根据公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及抗洪防灾要求,结合水文、地质、通航、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 2 特大、大桥桥位应选择河道顺直稳定、河床地质良好、河槽能通过大部分设 13 计流量的河段,不宜选择在断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 3 桥梁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并考虑因地制宜、便于施工、就地取材和养护等因素。 4 桥涵的设置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考虑排灌的需要。 5 特殊大桥宜进行景观设计;上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桥梁,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6 桥梁结构应考虑桥面铺装进行综合 设计。桥面铺装应有完善的桥面防水、排水系统。 涵分类规定如表 表 涵分类 桥涵分类 多孔跨径总长 L( m) 单孔跨径 m) 特大桥 L 1000 150 大桥 100L1000 4050 中桥 30 L 100 2040 小桥 8L30 520 涵洞 5 注: 1)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 2)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岸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车道长度; 3)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 4)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准;拱式桥和涵洞以净跨径为准。 梁全长:有桥台的桥梁应为两岸桥台侧墙或八字墙尾端间的距离;无桥台的桥梁应为桥面系长度。 桥涵的跨径小于或等于 50 采用标准化跨径。 桥涵标准化跨径规定如下: m、 1.0 m、 m、 1.5 m、 2.0 m、 2.5 m、 3.0 m、 4.0 m、 5.0 m、 6.0 m、 8.0 m、 10 m、 13 m、 16 m、 20 m、 25 m、 30 m、 35 m、 40 m、 45 m、 50 m。 14 涵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 定 1 二级公路的特大桥以及三级、四级公路的大桥,在水势猛急、河床易于冲刷的情况下,可提高一级设计洪水频率演算基础冲刷深度。 2 沿河纵向高架桥和桥头引道的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本标准第 表 涵设计洪水频率 公路等级 设计洪水频率 特大桥 大桥 中桥 小桥 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物 高速公路 1/300 1/100 1/100 1/100 1/100 一级公路 1/300 1/100 1/100 1/100 1/100 二级公路 1/100 1/100 1/100 1/50 1/50 三级公路 1/100 1/50 1/50 1/25 1/25 四级公路 1/100 1/50 1/50 1/25 不做规定 下净空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通航或流放木筏的河流,桥下净空应符合通航标准及流放木筏的要求。 2 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被交叉公路、铁路、其他道路等建筑限界的规定。 3 桥下净空还应考虑排洪、流水、漂流物、冰塞以及河床 冲淤等情况。 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 桥上纵坡不宜大于 4,桥头引道不宜大于 5。 位于市镇混合交通繁忙处,桥上纵坡和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 3。 桥头两端引道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 6 汽车及人群荷载 15 车荷载分为公路级和公路两个等级。 汽车荷载由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组成。车道荷载由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组成。 桥梁结构的整体计算采用车道荷载;桥梁结构的局部加载、涵洞、桥台和挡土墙土压力等的计算采用车辆荷载。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的作用不得叠加。 级公路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应符合表 定 . 表 车荷载等级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 公路 公路 公路 公路 二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且重型车辆多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级汽车荷载。四级公路重型车辆少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级车道荷载的 ,车 辆荷载效应可采用 。 道荷载 1 公路 级车道荷载的 均布荷载标准值为 m;集中荷载标准值 : 桥涵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 5 180 桥涵计算跨径等于或大于 50 360 桥涵计算跨径大 于 5 m、小于 50 采用直线内插求得。 计算剪力效应时,上述集中荷载标准值应乘以 系数。 公路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 集中荷载标准值 公路级车道荷载的 。 2 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应满布与使结构产生最不利效应的同号影响线上;集中荷载标准值只作用于相应影响线中一个影响线峰值处。 8 路线交叉 离式立体交叉 二、三、四级公 路间的交叉,直行交通量很大,在不考虑交通转换或地形条件适宜时,宜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 路、铁路相交叉 16 路、铁路相邻时,铁路用地界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用地界相距不应小于 10 m;与二、三、四级公路用地界相距不应小于 5m。 路、管线等相交叉 道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相交叉且采用下穿方式时,应埋置地下通道;管道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相交叉时,应埋置套管。通道与套管应按相应公路等级的汽车荷载等级进行验算。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公路桥涵 设计通用规范吸取了多年来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在公路桥梁荷载方面,恒荷载、汽车荷载、人群荷载、汽车冲击力、风荷载、温度作用等都进行了全国性的调查和测试,取得了大量的较具代表性的数据,运用统计数学的方法寻找各种荷载的统计参数和概率分布类型;对于可变荷载,以随机过程概率模型来描述,最终求得在设计基准期内最大值的概率分布。本规范的其他作用(或荷载),尽管未作专门研究,但也是根据国内外最新资料并经多次研讨确定的。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各级公路桥涵的结构设计。 现有标准内容规定 1 总则 统一公路桥涵 设计技术标准,贯彻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