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云雾的缭绕,寻找阳光的世界 ——网络痴迷倾向个案辅导_第1页
拨开云雾的缭绕,寻找阳光的世界 ——网络痴迷倾向个案辅导_第2页
拨开云雾的缭绕,寻找阳光的世界 ——网络痴迷倾向个案辅导_第3页
拨开云雾的缭绕,寻找阳光的世界 ——网络痴迷倾向个案辅导_第4页
拨开云雾的缭绕,寻找阳光的世界 ——网络痴迷倾向个案辅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拨开云雾的缭绕,寻找阳光的世界 网络痴迷倾向个案辅导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刘秋红一、案情介绍星期天下自习时,我刚走出教室,只听后面有人着急地唤我:“老师,老师”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副班长小梅芳,见我停下脚步,她朝前对我说道:“老师,今天下午理综考试小辉和小新没来考试,不知有没请假?”一听这话,心想“这两小子太不知天高地厚了,高三了竟敢无故旷考,而且还胆敢没支会我。 ”我说:“按照旷课论处,其他事情我来解决。 ”本想到休息室暂作停歇,这下没得闲了。因为我早把这两人列入“黑名单”了,上星期这个小辉就有这样的“案底” ,本想给他个机会自行纠正,毕竟高三了,无需班主任“苦口婆心”反复唠叨,学生会腻烦,但哪想他们却未能体会我这“良苦用心” ,硬是要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来谈。我又回头折回教室,放眼一看,那趴在桌上呼呼大睡的就是那小子,再看那最后一排的高个小新,见我进来,就下意识地瞅我,低垂着眼睑不时地瞟我,显然是做贼心虚!有悔改之意,可以挽救之人,自然要先展开,就从“知错”之人的小新开始,我把他叫到休息室,倒了杯水,故作没事样地问及下午的去向。刚开始这个大男生支支吾吾地说:“没,没去什么地方。 ”“那没去什么地方,下午考试你怎2 / 9么没参加呀?”我故作轻松地接着问,期待着他能自己“坦白” ,结果答案仍是“没去什么地方” ,这下我可不能再平静,因为这孩子有说话不老实的底,我只好说“是不是又去网吧了呢?”听了我这话,他就低下了头,也不言语。 “不想跟老师说说。 ”我又试探性地发问, “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去玩嘛!”听这口气,心里有股气,我根据对这学生欺软怕硬脾性的了解,也提高嗓门说:“那问什么不考试,都高三了,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 “整天考也没什么用?” “是啊,那上网有什么用呢?你没来考试家长知道吗?不来考试,你向我或科任老师请假了吗?”在我的“逼问”下,小新没在说任何话。虽然我特别期待小新能跟我说说他心里的想法,但最终,还是以沉默结束了。临走时,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希望什么时候你能跟我说说你的真实想法,老师知道你还是很有上进心的,我等你!”二、案例分析在对待小新这一有“网络痴迷倾向”的问题上,我并没被他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考虑是否还有其他一些深层的,平时被我们忽视的原因。后来与他的几次交谈让我了解到,也找到了他乃至更多的学生迷恋网络的真正原因。1、高中留守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留守学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高中生一样积极的追求,成长的渴望,丰富的情感,但家长外出打工赚钱而将他们交由祖辈、亲戚看管或自己独立管理,物3 / 9质上给予十二分的满足,但实际由于空间距离的遥远,进而导致心理距离的疏远,出现了留守学生特有的逆反、放纵、散漫、组织、纪律性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和个人行为不良等种种情况,更有甚者思想偏激、顽固不化。家长由于长期在外,即使是定时的电话联系,仍然是无法真实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因而才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沉迷于网络等家长最不想看到的情形,但这恰恰是疏于心理上的关心导致的。2、排解无法承受的压力,发泄情绪。爱玩、追求快乐是孩子的天性,而现实中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的是沉重的课业负担,尤其是家长的高期望让孩子们感受到无法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而网络世界无奇不有,新鲜刺激,对他们是一中诱惑,置身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网络游戏中无拘无束又好玩,可将成长的烦恼暂时抛之脑后,又何乐而不为。事实上,这本身也是一种不错的发泄、调节的方式,只不过青少年自控力差的心理特点,才使得他们“一发不可收拾” 。而小新一开始接触网络就是这方面的原因。记得过了几天,小新自己来找我,看来他的情绪平静了许多,我们就这么坐着,我看着他,他避开了。过了一会儿,他才开口:“老师,我并不想一直这样!我让你们失望了,是吗?” “从家长和老师的角度来说,从他们对你的期望来看,也许是这样的。不过你自己呢,你怎么看的,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 ”沉默了一会儿,4 / 9他咬着嘴唇低沉地说:“我挺恨我爸妈的。 ”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看到他强抑住眼中的泪水。原来,小新父母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所以,在小新的记忆中,自己的时间几乎都被剥夺了,学习、学习、再学习。本来成绩一直都不错,但不知怎么地,他自己其实一点也不快乐。过重的学习压力使他在中考前与其他同学借助网络来排遣压力,学习上的重压与网络中的轻松形成鲜明的反差,他经便经常插空往网吧钻,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中考发挥失常,继而带来的连锁反应,后遗症便是进入高中之后继续沉迷网络。学业成绩不理想,家长心急如焚,把原因归于孩子不努力、高中学业负担繁重,却根本不明就里。3、满足被认可、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有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当青少年接触、进入网络空间时,他们是带着获得自我同一性的任务的。他们会在网络上继续寻求自我同一性,在自我探索、尝试不同行为的同时,也积极寻求别人对自己观点、态度的认同。网络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的是“摆脱内心的孤独” ,或者说是能够“寻找一种满足与成就感” 。尤其是网络游戏,让我们的孩子不可自拔的原因,恰恰是它容易满足孩子亟需被人肯定、被人尊重的心理。而这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教育工作着的疏忽和不当的方法造成的他们的心理需求的缺失。小新说自从那次之后,他频频地找借口偷5 / 9偷去网吧。一直到高中,母亲亲自来照顾,发现孩子有异常,跟踪发现了。很快爸爸知道了,非常生气,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中考失利、高中学业不良及种种过失都归结为上网。 “其实进入高中之后,我也很想认真读书,但由于基础不好,总也学不好,这时就又想到网络了,再加上我再怎么努力,他们也总觉得不好,总说是我懒,他们为什么不自己好好想想,是他们对我的要求太高了,整天在我耳边唠叨。 ”由此可见小新也明白网络的危害,也很想把书读好,但网络世界中的那份轻松太让他着迷了。所以,虽然父母对他管得更严了,零用钱也开始严加控制,但在这更激起他对电脑的迷恋。 “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一次,我去上网,被妈妈逮到。她丝毫不顾及我的面子和自尊,在网吧里把我痛骂了一通。我已经这么大了,在公共场合,那么不留情面,我觉得自己在他们面前一点尊严都没有了,觉得自己被人遗弃了,只有在网络里,我还有我自己。我恨我自己,也恨妈妈。 ”虽然我并不认同小新的行为,但我却也开始有点读懂他的心。很多中国父母都以为满足孩子的需求就是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即使和孩子交谈,也常常用命令的语气和他们说话,不去了解他们的真正想法,因此,青少年往往无法从家庭中得到认同。小新因为学习压力以及父母的不理解,导致对网络的好奇,进而发生兴趣,本来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应该鼓6 / 9励他,帮助他,并且给他正确的指导,但很可惜的是小新母亲的言语态度和方式不当,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所幸的是老师发现及时与家长联系,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达成共识。在恰当的时间,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并借助自己的周旋润滑,使得孩子在家长面前,将问题的根源直接道出,虽然家长的权威和自尊受到挑战,但却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孩子和家长之间能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最想看到的结果。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反思我们的想法和行为,问问孩子,之后再评判他们的行为。毕竟,现实生活中如果无法得到理解与认同,自然只有转而投向那虚拟的网络世界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的父母很多如小新的父母一样, “恨铁不成钢” ,但却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需要。爱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去爱,结果适得其反。三、辅导策略通过与小新的多次谈话和沟通,我明白了:上网无节制、网络痴迷实际上只是一种表象,反映的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如小新的自我认同的困惑;同时也暴露出了我们老师和家长的不当的教育方法,我们往往只看到了结果,并把这个结果当成了原因,未能从源头上去帮助孩子,反而让他们离我们的爱越来越远。针对小新网络痴迷倾向的原因,我的辅导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站在小新的立7 / 9场,接纳他的行为,帮助他找到导致他迷恋网络的真正原因。2、和小新一同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网络游戏、网络信息、网上人际交往。让他认识到沉迷网络之后会给自己身体、心理以及学习上带来危害,让小新认识到自己对网络的使用已经是无节制的,并已经造成不良后果旷课、逃学、成绩下降。从认知上让他知道自己的网络痴迷已经是行为失当,继而转变他对网络痴迷和依赖的认知成分。3、和小新一起讨论分析,帮助他认识到导致他无节制上网行为的潜在心理问题。正是因为潜在的心理问题使他逃离正常的生活而出现了无节制上网行为。协助小新面对现实,处理潜在的心理问题并非沉迷网络就可以的,这只能使问题更加恶化,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4、引导俊新制定改变网络痴迷倾向的具体行动计划,主要就是协助他恢复自身的生活规律,恢复其生物钟,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引导他寻找有益的兴趣生长点,扩大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具体包括限制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引导他采用心理暗示法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积极参加班级体活动,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等等。5、与小新家长的交流,引导他们改变态度和方法。寻求他们的协助在这次辅导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解铃还需系铃人” 。具体包括:首先引导他们对网络有所了解,寻找与孩子的共同语言,不能因为网络有负面作用就一概加以否定,使他们8 / 9能够明白网络并不是毒蛇猛兽,没那么可怕,如果合理地使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帮助,所以不能一味地禁止。接着帮助他们了解俊新上网的动机是为了放松、为了寻求尊重、认同、理解与接纳,明确告诉他们:你们对小新痴迷网络表现出的焦虑是可以理解,只不过反应过激带来的态度、方法不当,对改变孩子的网络痴迷倾向是没有帮助的,不仅不能切断孩子与网络的联系,反而由于缺少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与接纳,而将问题的解决打上了“死结” 。因而对俊新的辅导,目前作为家长所要面对的就是要能够接纳自己的孩子,以父母的理解与关爱给予他更多的爱和支持,和网络进行一次爱的争夺。不要再采取讽刺、挖苦、不信任的软暴力和其他一切强制的措施,取而代之的是,应是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经常性地组织一些家庭活动,如出去郊游,一起去参加户外锻炼,一起做家务等,以此来增进彼此间的亲情。这样小新慢慢地就能从父母那得到肯定和认可,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缺乏自制力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还需要家长与学校一起对小新上网的次数和时间进行监督。6、由他人监控向自我监控的过渡,让小新在回归正常的生活之后,能进行自我监控以维持辅导的效果。总的说来,对小新的辅导,我始终坚持以小新父母对俊新的接纳、认可、关爱为主,坚持“网开一面”和“自控”与“他控”相结合的9 / 9原则来进行。四、辅导效果 经过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以及小新个人的努力,经过几个月的持续辅导,小新已经从每天都要去上网减少到一个星期上一次网,甚至有时可以不去。小新的学习和生活回归到正常的轨道,看到他们一家其乐融融地走在校园小路上,我感到无比的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