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作业指导书.doc_第1页
工程测量作业指导书.doc_第2页
工程测量作业指导书.doc_第3页
工程测量作业指导书.doc_第4页
工程测量作业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测量作业指导书一、等级控制测量(平面)作业指导书作业前准备工作项目测量组长获得任务后,立即收集相关资料到实地进行踏勘。编写技术设计书。项目测量组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作业准备。组织相关作业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测量规范和技术指示或技术设计书,确定作业任务的性质和要求。继续完善测区资料的收集(包括测区所在地点、范围、道路、交通、控制点等)。 项目测量组长根据平面控制等级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并对仪器进行相关的检校,包括全站仪、电子手簿或一般记录手簿、脚架、觇牌、棱镜、气压计、温度计等的完好状态,是否处在检定期内,有不合格项目不得用于作业。项目测量组长组织相关人员熟悉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对仪器进行参数设置如气压、温度和加乘常数。进行气压、温度改正。2选点、埋石2.1按城市测量规范 CJJ 8-99选点密度按P8 2-2条实施。导线等级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备注三等11501结点间的长度是附合导线长度的0.7倍2特殊工程对平均边长要求另编技术设计一级4.0500二级2.4250三级1.2100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的地方或坚固稳定的建筑物顶面上,邻点之间通视良好。测线离开障碍物和地面距离在1米以上,离开高压线宜大于5米。点位应选取在便于架设仪器和便于观测作业。标混凝土桩便于长期限保存的地方,同时应保证方便低等级加密。选点埋桩时除考虑工作因素外,还要考虑到人身安全的因素。埋桩制标木桩规格为:上面5厘米5厘米,下底3厘米3厘米,深60厘米。可用钻孔后水泥现场浇灌。3.1制标木桩按要求挖坑,打进后混凝土浇筑。3.4点之记的绘制3.4.作业人员熟悉地形表示及要点,在外业及时绘制点之记。3.4.点之记绘制与实地相符,用指北针确定北方向,绘制草图比例不能失调,确定标桩所处位置,记录交通路线、电杆号码等情况。4.精度指标4.1各等级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及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测回数仪器型号三等一级二级三级DJ141DJ26211DJ6432方位角闭合差3101624总长104.02.41.2平均边长1600500250100测角中误差1.55812相对闭合差1/400001/150001/100001/70004.2各等级导线测量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按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P13 2-3-11、P39 3-5-8条执行。见下表:等级仪器型号重合读数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2c互差同一方向测回差垂直角互差三等DJ1169610DJ23813915DJ61824255.观测和记录5.1注意安全,爬高标时一定要系安全带,在交通繁忙地区注意车辆,穿安全服装。5.2观测前注意事项5.2.1选择合理的作业时间,成像应清晰。按照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P11 2-3-3、P18 2-4-7条执行。5.2.2导线网节点,尽量一次测完所有观测方向,否则进行测站平差。5.2.3作业时前后视应加觇牌,观测时要照准觇牌;作业时要严格对中、整平;观测超限要立即重测;严禁转抄手簿。5.3架设仪器5 3.1仪器整平,无论是架设全站仪还是反射棱镜,都应保持脚架稳定和对点器准确对中,圆气泡和长水准器居中。架设时,先用光学对点器对中,踩紧脚架三条腿,然后调整脚架的两条腿使圆气泡居中,调整基座脚螺旋角,使长水准器居中。5.3.2移动基座精确对中,保证对点误差不大于1毫米。5.3.3在现场把温度、气压输入全站仪。5.4水平角、天顶距、距离观测二、等级水准测量作业指导书本指导书等级水准测量专指三等水准、四等水准,等外水准可参考本指导书。本指导书中提到的规范条文均出自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水准测量外业测量原则采用“段段清”原则,往返测量原则采用“8字形”原则。1.任务接收项目测量负责人必须明确任务的技术要求和作业工期。2.作业前准备工作2.1项目测量负责人获得任务后,立即收集相关资料到实地进行踏勘。编写技术设计书。2.2项目测量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作业准备,包括设备检校等。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仪器i角应小于20”、标尺的米间隔平均真长与名义长之差,应小于0.50mm,有不合格项目不得开始作业。3.选点、埋桩3.1标桩分为:基本水准标桩、普通水准标桩。具体尺寸各等级高程控制点标桩按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P156-P159附录G 要求进行埋桩。也可参考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执行。工程使用的水准点可按照客户设计和要求执行。3.2水准点标桩选在坚实稳固与安全之处,避免大河、湖泊、峡谷、滑坡、管线、冻土,便于寻找、长期保存和引测,按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3-2项执行。3.3各等水准观测,需待埋设标桩稳定后方可进行。3.4点之记的绘制3.4.1作业人员熟悉地形,在外业及时绘制点之记。3.4.2点之记绘制与实地相符,首先用指北针确定北方向,按比例绘制草图,确定标桩所处位置,记录交通路线、电杆号码、门牌或户主名,用Autocad绘制点之记图。4.精度指标及限差4.1各等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按照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P30 3-1-7条执行。4.2各等水准测量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照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P34 3-3-5条执行。当读数由于大气遮光影响抖动时,需把前后视距差缩短使读数稳定,当成像清晰、稳定时三等、四等水准观测视线长度可放长20%。4.3各等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要求按照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P34 3-3-6条执行。4.4各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05或DS1级仪器,读记至0.05mm或0.1mm,对于区格式木质标尺读记至1mm。5 观测与记录5.1观测注意事项5.1.1选择合理的水准路线,各等水准 路线应选择沿坡度较小、土质坚实施测方便的道路布设。5.1.2选择合理的观测时间,各等水准观测,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5.1.3水准仪设站应在稳固地方,须严格整平,三脚架要踩紧,读数要果断;记录人员要重复读数,并得到确认后方能记录;跑尺人员要使气泡严格居中,集中注意力将尺扶稳、扶直;如果碰动水准仪和尺垫应测站重测。5.1.4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线路方向的左侧与右侧;同一测站上不得两次调焦;仪器应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往返测站数应为偶数。5.1.5作业中测站仪器及标尺和尺垫必须有人看守,以保证仪器等设备的安全。5.2水准观测5.2.1水准观测顺序如下:a.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b.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5.2.2三等水准测量使用S3水准仪时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观测;使用N3水准仪和因瓦标尺时采用光学测微法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两种方法每站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5.2.3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直读距离,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附合、闭合线路采用单程测量。水准支线应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见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P33 3-3-3-4条。四等水准测量可用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宜在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成三维附合、闭合导线配合红外测距。5.2.4水准测量成果的重测和取舍5.3记录 5.3.1为保证记录的正确性,待观测人员读数后记录人员应重复读数,得到观测人员确认后记录人员方可记录。5.3.2采用电子手簿记录观测值,根据各等级水准测量的要求,调出相关的记录程序,在观测的同时记录员手工健入观测数据,电子手簿检查计算合格后,转站进行下一站观测。5.3.3手工记簿超限立即通知观测人员重新观测,记录严禁涂改尾数、转抄数据。5.3.4 每天观测结束后,应必须及时将电子手簿中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并保存好原始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性。6 平差计算及内业资料整理6.1检查观测数据是否完整、正确,各项内容填写是否齐全。对野外用手工记录的观测数据,设置好各种参数,手工输入电子手簿;对于野外采用电子记簿,可用连接电缆直接传入微机内。6.2检查 项目负责人指定专人对成果进行100%自检。6.3非常情况的处理:精度达不到要求时,根据平差改正数及闭合差情况判断找出有问题线路进行重测或补测。6.4 平差计算手簿整理6.4.1技术设计;6.4.2埋石点点之记手簿;6.4.3仪器检验资料;6.4.4等级水准控制测量外业记录手簿;6.4.5等级水准控制测量平差计算手簿、成果表、平面展点网图;6.4.6技术总结;6.4.7作业单位验收报告;三、 地形测量(采集)作业指导书1、任务接收项目负责人明确任务的技术要求和作业工期。2、作业准备2.1.项目负责人接到任务后,仔细阅读任务的要点、地点、性质、作业周期等有关内容。2.2.收集资料、实地踏勘、编写技术设计方案。2.3.项目负责人指定专人准备外业工具,其中包括:全站仪、电子手簿、对讲机的准备与充电,及脚架、钢尺、木桩、锤子、地钉、红漆等的准备。要保证仪器作业处于完好状态,能够正常工作。3、图根控制3. 1.图根点可以采用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和RTK布设,可同级附合一次。A)图根选点要选择易通视,并且避开人群密集、不宜观测地段,且周围无强磁场和反光物。图根点要打入木桩或地钉作为标记,尽量避免只画红漆的情况出现,软土地木桩应选布设在稳定、开阔、好架仪器的地方。 B)测站人员首先架设仪器,严格对中、整平;然后检查已知点间的距离。表 已知条件检测限差检查内容限 差已知边长与检测边较差5cm(d300m)5cm+d/300(d300m)已知高差与检测高差较差4cm(d300m)4cm+d/300(d400m)已知方向角与检测角较差2(mn、mO为相应于新、旧成果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注:1.d为检测边边长或检测已知点高差的距离; 2.已知方位角与检测角较差,最大不得大于40。 C)摆站时间长的测站要经常检核零方向,若归零超限立即重测。D)图根控制一般宜采用三连架方式施测,前视一条线方向上严禁同时架2个不同距离的棱镜。前视、后视基座应严格的对中,整平、架设棱镜;若是对中架,气泡要居中;仪器高和棱镜高采用小钢尺量至毫米。棱镜架设后,要注意安全,严禁离人。 E)搬站时,检查脚架螺旋是否连接好,主机水平制动螺旋、垂直制动螺旋要松开。 F)支导线观测时要照准花杆根部,传递高程时要返测垂直角,跑棱镜人员支点时要用小钢尺量棱镜高至毫米;设站后必须首先观测导线点和支点。 H)测站观测人员与前后视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若三脚架移动了要及时提出,进行重测。3.2.图根控制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图比例尺和地形条件而定,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准,平坦地区图根点密度不宜低于下表规定,复杂地区要加大密度。依照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P124 表8-2-1。测量比例尺图根点密度(点/平方公里)1:200041:1000161:500644、碎部点采集在控制点上架设仪器, 应严格的对中、整平,对中误差不应大于3mm,水准管气泡不应超过1格。先定向,然后观测地物点,当观测点较多时,中途要进行归零检查,若归零差大于1分,该段观测数据甚至该测站应立即重测。4.1.采集地物点时棱镜前后左右应改正,保证碎部点精度。地物采集时必须绘制草图,采集点要输入编码。4.2 跑尺人员要熟悉规范要求,掌握好地形地物取舍标准。太细没有必要,还增加图面负担;过于宽松又达不到规范要求。4.3每天采集完成后须留有一定时间进行巡视、装绘和检查,看采集点有没有到位,严禁少测或漏测。4.4注意事项A)项目负责人要组织好人员,合理安排工作。B)野外作业人员要注意人身安全及仪器设备的安全。5、内业处理5.1.计算机只能在密码状态才能共享,保证资料的安全、可靠。5.2.外业采集结束后,及时将采集数据从全站仪导入计算机。5.3.导入计算机的数据,应及时绘制成图。在计算机绘图时,应采取点捕捉模式,避免绘图误差产生。5.4.内业编辑完成后喷绘一套纸图进行外业巡视,对漏绘、错绘及误差较大的点必须加以处理,保证成图质量。5.5.装订手簿A)手簿的内容包括:作业说明、已知点成果表、导线略图、成果表、观测手簿等,按一定的顺序整理。B)说明中除说明作业目的、测区情况、采用的已知点、图幅号、作业仪器等外,该次作业的特殊情况加以说明。C)整理手簿,在手簿封面上填写有关的内容,如:测区、地点、委托单位、作业者、时间等。D)手簿装订后,项目负责人应检查一下,如签名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装订顺序是否正确等。6.成果提交项目完成后,项目组长需提交如下资料:6.1 技术设计6.2 原始资料观测手簿、平差计算手簿6.3 技术总结6.4 电子地形图或地形蓝图附:地形测量作业流程 四、 线路测量作业指导书(本作业指导书中凡是涉及规范具体要求的条文均是参考城市测量规范的规定,作业中应根据具体执行的规范来确定)。一.任务接收检测中心综合办公室接受任务,由项目负责人,明确任务的技术要求和作业工期,对其进行评审,能接受时,综合办公室主任下达测量任务。二、作业准备1. 项目负责人接到任务后,核对委托方提供坐标是否正确。2. 项目负责人收集相关资料,确定是否需要布设图根控制。3. 复核放样资料的正确性,手续是否齐全,图纸资料是否有授权签字,对于签字放样,项目负责人应把相应文件、红线图复印装钉在手簿中。5. 检查甲方提供的道路坐标、河道坐标及弯道半径、路幅宽度等已知条件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及时退回,并做好记录。对甲方的资料在使用中应加以保护和保密。6. 根据道路坐标、弯道半径、路幅宽度等已知条件推算里程桩号、圆曲线各要点坐标、是缓和曲线各要点坐标等。7. 项目负责人指定专人准备外业工具,其中包括:全站仪、电子手簿、对讲机的准备与设备充电、棱镜、计算器、三脚架、钢尺、木桩、地钉、锤子的准备,保证仪器出班前处于完好状态。8. 作业人员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查,全站仪的锁度盘、归零、测平距等功能是否正常。9. 精密工程定线,作业部门根据工程要求,编写技术设计书,报技术负责人批准,然后进行定线,技术设计书中要特别注意作业仪器、作业方法。三、外业作业1. 首先作业人员寻找控制点,测量前实测控制点间距离,并且与反算距离核对。在测站上检测已知点边长和高差。表4.3.1 已知条件检测限差检查内容限 差已知边长与检测边较差5cm(d300m)5cm+d/300(d300m)已知高差与检测高差较差4cm(d300m)4cm+d/300(d400m)已知方向角与检测角较差2(mn、mO为相应于新、旧成果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2. 图根导线 道路定线一般用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布设,可同级附合一次。主要技术要求按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P96 7-2-3条执行,见下表4.3.2,导线长度不应超过规定1.5倍。支导线不超过500米,不多于4条边,见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P48 4-2-10条。A)导线点要选择易通视,且避开人群密集、不宜观测地段。图根导线的起算的高等级点之间的距离要进行联测检查。前视人员把道钉钉入路牙边或不易破坏的沥青路面,并用红漆作好标志。表4.3.2导线类型导线总长平均边长测回方位闭合差相对闭合差绝对闭合差最多边数附合导线1200m100m13001/50000.26m12F2注:n为测站数,S为检测点到定向点距离,m0为测角中误差,ms为点位中误差,此处ms为15 , ms为0.05m B)测站人员架设仪器应严格对中,整平。全站仪开机调整好,观测后视的正倒镜,观测前视的正倒镜。作业中观测超限,重新观测。 C)摆站时间长的测站要经常检核零方向,若归零超限立即重测。 D)前视、后视基座应严格的对中,整平、架设棱镜。;若是对中架,气泡要居中,棱镜架设后,要注意安全,严禁离人。 E)搬站时,检查脚架螺旋是否连接好,主机水平制动螺旋、垂直制动螺旋要松开。F)支导线观测时要照准花杆根部,传递高程时要返测垂直角,跑棱镜人员支点时要用小钢尺量至毫米;设站后必须首先观测导线点和支点。 G)测站观测人员与前后视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若三脚架移动了要及时提出,进行重测。3.采集碎部点若要实测现状道路,然后根据条件推算道路坐标,按下列步骤进行采集碎部点;签字定线、甲方提供坐标的项目可直接进入放样过程。A)图根控制点架设仪器和后视定向, 严格对中,整平。全站仪开机调整好,先观测后视的正倒镜,然后观测地物点,当观测点较多时要进行归零检查。B)对于一些不易到达的地物点,可以构造有利的图形进行前方交会测量。C)当观测的部分地物点无法测出时可以测其延长线或平行线,数据采集要到位,不能有遗漏。D)采集地物点时棱镜前后左右应改正,保证碎部点精度。E)观测规划总图或红线图要求的地物点时, 采集完后要巡视一遍,看采集点有没有到位,严禁少测或漏测。F)根据实测现状道路,然后根据条件推算道路坐标。4.道路中线定线A)图根控制点架设仪器严格对中,整平。在测站上应检测已知点边长和高差,限差要求按照表4.3.1执行。B)计算已知点、各坐标点方位角及距离,并记录和检查。检查环节特别重要。C)用已知点方位角锁度盘;仪器定向;测已知点距离进行核对;解度盘;设置平距方式放样各坐标点。此方法称为极坐标放样法。D)道路某一段里程桩在一条直线时,可以用全站仪架在中线上,用远方IP点定向,根据里程桩直接用平距施放。各曲线上各点一般直接放坐标。E)跑棱镜人员,要使花杆气泡严格居中,不能望呆,及时调整距离和方向。F)测站与放样点距离很近时可用钢尺拉距,钢尺要拉紧,量至毫米。G)按以上方法逐一放样各坐标点,放样完后要用钢尺检查放样点之间距离,并作好记录。H)定线精度,道路中心点相对于临近高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5厘米。见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P96 7-2-2条。I)发现问题逐一检查以上步骤,必要时要立即返工。5.精密工程放样按具体技术设计书作业A)首级控制精度要高,按控制测量作业文件执行。B)用高精度的仪器。C)先粗放,然后精放进行调整。D)按具体技术设计书作业方法施测,例:用几台高精度的方向交汇、距离交汇等。E)以及用其它方法施放。6.纵断面测量A)道路中线定线完成后,才可进行纵断面测量。某些工程无须纵断面测量,可不进行。B)用等外水准的方法施测道路中线上各里程桩、以及高差变化点、地物点、池塘、水面、公路、铁路、河流等。等外水准见等外水准作业流程。认真记录,手簿须提交。7.横断面测量 A)道路中线定线完成后,才可进行横断面测量。某些工程无须纵断面测量,可不进行。B)用等外水准的方法,在道路中线上的各里程整桩上架设仪器、皮尺拉距离的方法进行,特别要注意横断面左右不能错。等外水准见等外水准作业流程。认真记录,手簿可不提交。也可在实地直接绘横断面图,无须手簿。四、内业资料的整理与检查1.根据外业采集的地物成果、定线成果、及甲方提供的规划总图、红线图绘制道路中线放样图。放样图的绘制要清晰、规范、数据要正确、不能出现遗漏现象。2. 绘制道路中线放样图3.道路定线放样手簿包括手簿封面、放样图、作业说明、已知点成果、导线及碎部成果表、精度统计、导线及碎部观测数据、道路中心线坐标计算表、放样手簿、纵断面水准手簿。A)手簿封面要填写建设单位、作业地点、作业人员、作业时间。B)作业说明要详细说明作业过程,作业中遇到的客观异常现象需详细注明。C)道路放样手簿应是外业原始手簿,观测者和检查者要齐全。4.纵断面、横断面图的绘制A)按一定比例绘制纵断面图,按照我公司的格式进行绘制,注意高程是否正确。B)在实地直接绘横断面图,无须手簿,特别要注意高程是否正确。C)按一定比例绘制纵断面图,按照我公司的格式进行绘制。D)纵断面、横断面图也可用本院编写的程序绘制成dwg文件。E)自检纵断面、横断面图,检查的绘制格式、高程、距离是否正确。5.一般应把整桩号及高程展绘在1:500图上,提供给甲方,检查c整桩号的高程与地形图上的是否有差,并要找出原因,进行解决。若是外业原因,该返工应立即返工。6.道路放样手簿内所有内容均要项目负责人指定人员进行检查,确保质量。并填写好工程传递单。五、资料的提交1. 所有工作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将完整的资料提交检查。2. 对查出的问题,退回后,项目组无条件改正。六、其它事项1.对于由于项目负责人准备工作不足,造成工作无法开展产生的损失,由项目负责人负责。2.对于由于外界客观原因造成资料返工,项目负责人应书面报告。如甲方规划变更、图纸未及时提供、甲方要求返工等。3.野外工作造成的财产损失(如丢失仪器、损坏仪器)项目负责人应及时汇报,项目负责人负相关责任。附:线路测量流程图五、 沉降观测、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一.任务接收检测中心综合办公室接受任务,由项目负责人,明确任务的技术要求和作业工期,对其进行评审,能接受时,综合办公室主任下达测量任务。二.仪器准备1.项目组长在作业前指定专人按城市测量规范 CJJ 8-99 P32 3-3-1要求对水准仪、水准标尺进行校验和校正。2.不定期检查、校正仪器,特别是i角。3.测量人员检查水准仪整平、读数及不同标尺的刻划情况。三观测标志、工作基准点的设计1.了解自然条件及变化,即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的物理性质。由于基础的地质条件不同,有的稳定,有的不稳定,会引起建筑的不均匀沉陷,使其发生倾斜。2. 了解与建筑物本身的荷重,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及动荷载的作用。3. 根据基础的地质条件,建筑结构,内部应力的分布情况, 标志、工作基准点布设在最有代表性的地点,同时考虑便于观测,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连结牢靠,使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沉陷情况。4.一般沿建筑的周边每隔10-20m布置一个观测点,四角点,中点,转角处。5.根据工程的要求,设计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水准等级。一般设计为二等水准精度。四.工作基准点的埋石1.根据沉降、变形观测设计方案,规定和选择水准标石。2.工作基准点的选择应远离工程建筑物(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进行深埋(一般埋设三个)。3.沉降、变形观测,需待工作基准点稳定后方可进行。4.普通水准点标石应选在坚实稳固与安全之处,便于寻找、长期保存和联测,按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3-2项执行。五.多次联测工作基准点沉降观测开始前必须对基准点互相联测,当发现有异常沉降时也必须对基准点互相联测,每次联测的相对高差应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存在高差异常,分析基准点的稳定性。第一次的观测成果为原始资料,其必须精度要高;以后沉降观测 ,根据基准点的变化情况,选择比较牢固的基准点,来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六.沉降观测1.前后距离尽量相等,避免前后视距离过大,转点应选择比较稳定的地方。2.工作时要注意安全,因为沉降观测环境条件比较差。3.扶尺人要用辅助杆把尺子扶直、扶稳,气泡应居中。4.仪器必须要严格整平,清楚读取主分划、辅助分划。5.记薄者听到每个数字,要重复回报一次。闭合差为0.6(N 为测站)。七五、六两项组成一次沉降、变形观测,重复进行五、六两项。八.内业处理1.计算出本次沉降量、累计沉降量是否小于设计要求。日均沉降量是否小于、等于0.04mm/日。2.沉降观测结束后,先通过计算机计算,然后打打印成果。算出本次沉降量,累计沉降量,日均沉降量。九.检查验收1. 项目组长应100%检查,如有问题应立即处理,如认为无问题交到检测中心。2. 资料由检测中心提供给甲方,项目组长或项目负责人无权直接向甲方提供资料。十.提交最终成果报告1. 观测标志点点位图。2. 提供每次成果表。3. 最终观测结束后,绘制建筑物沉降量(图、表)和日均沉降率(图、表)。4. 分析建筑物的发展趋势,日均沉降率若小于0.04mm/日建筑物进入稳定期。附:沉降观测、变形测量作业流程附:沉降观测、变形测量作业流程六、基坑监测作业指导书一.任务接收检测中心综合办公室接受任务,由项目负责人,明确任务的技术要求和作业工期,对其进行评审,能接受时,综合办公室主任下达测量任务。2 作业准备指监测单位、监测人员在接到任务书后,编制监测方案至进场监测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现场踏勘、对拟投入使用的设备进行检查及选用符合技术要求的仪器、设备、监测材料等。3 外业作业3.1 监测点的布设围护体系监测点的布置应充分考虑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围护体系的类型、形状、位置以及分段开挖长度、宽度和基坑施工进度等因素。监测点布置应能反映各类围护结构体受力和变形趋势;基坑围护墙侧边中部、阳角处、维护结构受力和变形较大处宜布置监测点,周边环境有重点监护对象处应加密检测点;不同监测项目的检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监测点布置尚应满足设计和施工单位要求。3.3.1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要求:1)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及有代表性的围护体外侧;2)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2050m,且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3)监测点垂直间距宜为35m,宜布置在土层中部,可预设在迎土面及迎坑面入土段的围护墙侧面。3.3.2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要求:1)监测点宜布置受力较大围护墙体内;2)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2050m,且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3)监测点竖向上宜布置在支撑点、拉锚位置、弯矩较大处,垂直间距宜为35m。3.3.3冠梁及围檩内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要求:1)监测点宜布置在支撑内力较大的支撑上;2)每道支撑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并且每道支撑内力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上保持一致;3)对钢筋混凝土支撑,每个截面内传感器埋设不宜少于4个;对钢支撑,每个截面内传感器埋设不应少于2个;4)钢筋混凝土支撑和H型钢支撑内力监测点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钢管支撑采用反力计测试时,监测点应布置在支撑端头;采用表面应变计测试时,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钢管支撑采用反力计测试时,监测点应布置在支撑端头;采用表面应变计测试时,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3.3.4基坑外地下水水位监测包括潜水水位监测和承压水水位监测,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布置在邻近搅拌桩施工搭接处、转角处、相邻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相对密集处等,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外侧约2m处;2)潜水水位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处应适当加密;3)潜水水位观测管埋置深度宜为68m;4)对需要降低微承压水或承压水水位的基坑工程,监测点宜布置在相邻降压井近中间部位,间距宜为3060m,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观测孔埋设深度应保证能放映承压水水位的变化。3.3.5基坑内地下水水位监测包括潜水水位监测和承压水水位监测,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潜水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相邻降水井近中间部位;2)潜水水位观测管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以下3m;3)对需要降低微承压水或承压水水位的基坑工程,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相邻降压井近中间部位。观测孔埋设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3.3.6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布置,竖向间距宜为45m,涉及多层承压水层时应适当加密;2)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个。3.3.7土体深层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应布置在邻近需要重点监护的地下设施或建(构)筑物周围土体中;2)监测点布置间距宜为围护墙侧向变形监测点布置间距的12倍,并宜布置在围护墙体顶部水平偎依监测点旁,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3)土体深层侧向变形(测斜)孔埋设深度宜大于维护墙(桩)埋深510m。3.3.8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按剖面布置在基坑中部;2)监测剖面间距宜为2050m,数量不应少于2条;3)剖面上监测点间距宜为1020m,数量不宜少于3个。3.3.9基坑周边建筑物及道路沉降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物上应埋设观测点、点位和数量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它与基坑大小、开挖周期、结构、以及地质条件等有关。一般观测点是均匀设置的,但在距离基坑开挖面较近处,应加设观测点。2)高层建筑一般沿建筑物四周每15-20米设置一个观测点,在建筑物转角、沉降缝两侧、纵横墙的连接处均应设置观测点。3.3.10基坑周边建筑物裂缝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建筑物发现裂缝时,除了要增加沉降和倾斜观测的次数外,还应系统地进行裂缝的变化的观测。同时要根据这三方向观测的资料研究和查明其原因,以判定该建筑物以否继续正常使用。2)为了观测裂缝的发展情况,要在裂缝处设置观测标志。对设置标志的基本要求是:当裂缝开展时标志就能相应地开裂或变化,并能正确地反映建筑物裂缝发展情况,其标志形式一般采用如下三种:石膏板标志:用厚10mm、宽约50-80mm的石膏板,长度视裂缝大小而定,覆盖在裂缝上,两侧与裂缝牢固地连在一起。当裂缝继续开展和延伸时,石膏板也随之开裂,从而观测裂缝继续发展情况。白铁皮标志;用两块白铁皮,一片150150mm的正方形,固定在裂缝的一侧,使其一边和裂缝边比重对齐。另一片为50200mm,固定在裂缝另一侧,并使其中一部份紧贴相邻的正方形白铁皮。当两块白铁皮固定好以后,在其表面涂上红色油漆。如果裂缝继续发展,两块白铁皮逐渐拉开,露出正方形的铁皮上原被覆盖没涂油漆的部份,其宽度即为裂缝加大的宽度,可用尺子量出。金属标志:在裂缝两边凿孔,将长约10cm直径10cm以上的钢筋头插入,并露出墙外约2cm左右,然后用水泥砂浆填灌牢固,标志上面刻划十字线或中心点,作为量取间距的依据。当裂缝继续发展时,则金属棒间距也就不断加大,定期量测两棒之间并进行比较,可掌握裂缝开展情况。3.3.11基坑圈梁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按剖面布置在基坑圈梁顶部;2)每15米左右布设1个水平位移监测点。3)以小角度法观测其角度变化,从而计算出位移量。3.2 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3.2.1土压力量测1)一般规定土压力量测主要是指量测作用在挡土墙即围护墙体上的侧向土应力。2)设备和仪器土压力量测主要的元件为土压力盒,采集数据的设备为数字式频率仪。3)埋设与安装土压力量测前,应选择合适的土压力盒。土压力盒的传感器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要求,其上限可取最大设计力的1.2倍;分辨率不大于0.2%(F.S),精度为0.5%(F.S);稳定性强、坚固耐用、防水性能好,并具有抗震和抗冲击性能;匹配误差较小。现场量测,采用袖珍式数字频率接收仪。 土压力盒的现场埋设和安装土压力盒埋设于压力变化的部位即压力曲线变化处,用于监测界面土压力。土压力盒垂直埋设间距原则上为盒体间距的3倍以上(0.6m),土压力盒的受压面须面对量测的土体;埋设时,承受土压力盒的土面须严格整平,回填的土料应与周围的土料相同(去除石料)用人工分层夯实,土压力盒及其电缆上压实的填土超过1m以上,方可用重型碾压机施工。数据采集a 在施加土压力盒预应力前,把土压力盒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并进行土压力盒的初始频率的测量,并记录在案。b 施加在土压力盒预应力达设计标准后即可开始正常测量。3.2.2支护结构内力的量测1)一般规定支护结构内力的量测是指深基坑工程中采用的围护墙(桩)、支锚结构、围檩及防渗帷幕等支护结构的内力(应力、应变、轴力与弯矩等)。2)仪器和设备支护结构内力的量测的所选用的元件对于不同的测试对象分别为钢筋测力计、反力计(又称轴力计)、表面应变计等,数据采集设备为数字式频率仪。3)埋设与安装支护结构内力的量测前,根据不同的测试对象选择相应的应力元件(钢筋测力计、反力计(又称轴力计)、表面应变计等)。应力元件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要求,因大于设计力的1.2倍;分辨率不大于0.2%(F.S),精度为0.5%(F.S)。在现场量测中,接受多采用袖珍式数字频率接收仪,使用携带方便,量测简便快捷。3.2.2.1钢筋测力计测量钢筋测力计的现场埋设和安装钢筋测力计安装有:碰焊法和绑焊法两种;碰焊法:可用连接杆与钢筋先碰接,然后与钢筋测力计连接,连接后再制钢筋笼;绑焊法:准备与钢筋主筋直径相同的的钢筋若干,长度一般为:2535cm,用两根2535cm的钢筋等距离夹在连接杆与主筋接头处两旁,单面满焊即可。如用单根2535cm的钢筋应双面满焊,然后连接钢筋计后再制钢筋笼;绑焊接时为了避免温度过高而损坏仪器,焊接时仪器要包上湿棉纱并不断地浇冷水,直到焊接完毕后钢筋冷却到一定温度为止;一般直径小于25mm的仪器才能适用对焊机对焊,直径大于25mm的仪器不宜采用对焊焊接。钢筋测力计数据采集a 在施加钢筋测力计预应力前,把钢筋测力计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并进行钢筋测力计的初始频率的测量,并记录在案。b 施加在钢筋测力计预应力达设计标准后即可开始正常测量。c 测试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d变化量的确定:一般情况下,本次支撑内力测量与上次同点号的支撑内力的变化量或与同点号初始支撑内力值之差为本次变化量。使用数字式频率仪对钢筋测力计进行数据采集,填入监测日报表中,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支撑内力变化曲线。3.2.2.2反力计(又称轴力计)的测量 反力计(又称轴力计)的现场埋设和安装a由厂家配套提供的反力计安装架,安装架圆形钢筒上没有开槽的一端面与支撑的牛腿(活络头)上的钢板电焊焊接牢固,电焊时必须与钢支撑中心轴线与安装中心点对齐。b等待冷却后,把反力计推入焊好的安装架圆形钢筒内并用圆形钢筒上的4个M10螺丝把反力计牢固的固定在安装架内,使支撑吊装时,不会把反力计滑落下来c把反力计电缆妥善地绑在安装架的两翅膀内侧,使钢支撑在吊装过程中不会损伤电缆。把反力计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d钢支撑吊装到位后,即安装架的另一端(空缺的那一端)与围护墙体上的钢板对上,反力计与墙体钢板间最好再增加一块钢板250mm*250mm*25mm,防止钢支撑受力后反力计陷入墙体内,造成测值不准等情况发生。数据采集a在施加钢支撑预应力前,把反力计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并进行反力计的初始频率的测量,并记录在案。b施加钢支撑预应力达设计标准后即可开始正常测量。c测试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d变化量的确定:一般情况下,本次支撑轴力测量与上次同点号的支撑轴力的变化量或与同点号初始支撑轴力值之差为本次变化量。使用数字式频率仪对反力计进行数据采集,填入监测日报表中,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支撑轴力变化曲线。3.2.2.3表面应变器表面应变器的现场埋设和安装a先将模件固定在两个支座上,支座底面一定要同一个水平面上;b然后将支座焊接到监测点上,方向一定要与钢支撑受力方向平行,然后把支座焊接在钢支撑上;c待支座冷却后方可将表面应变器元件安装在支座上,安装时务必使表面应变器的初始值在一定范围内。数据采集a在施加表面应变器预应力前,把表面应变器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并进行表面应变器的初始频率的测量,并记录在案。b施加表面应变器预应力达设计标准后即可开始正常测量。c测试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d变化量的确定:一般情况下,本次支撑内力测量与上次同点号的支撑内力的变化量或与同点号初始支撑内力值之差为本次变化量。使用数字式频率仪对表面应变器进行数据采集,填入监测日报表中,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支撑内力变化曲线。3.2.3孔隙水压力与地下水位的量测(1)一般规定 在深基坑施工中,往往需要进行降水,降水则可能对领近建筑物或管线产生不均匀沉降或开裂的危害,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所以需测量孔隙水压力或地下水位的变化。(2)仪器与设备测量孔隙水压力或地下水位的变化 ,需要用孔隙水压力计或水位计来进行测定。 测量孔隙水压力主要使用的设备为孔隙水压力计与数字式频率仪。孔隙水压力计应满足下列要求:a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要求,其上限可取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之和的1.2倍;b分辨率不大于0.2%(F.S),精度为0.5%(F.S)c稳定性强、坚固耐用、防水性能好,并具有抗震和抗冲击性能。 测量地下水位的主要设备为水位管和水位计。(3)埋设与安装3.2.3.1孔隙水压力孔隙水压力计的使用场合很多,埋设安装应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进行考虑。我们主要是用于测量土壤的空隙水压力。 孔隙水压力计应在基坑降水前1周埋设,埋设前应符合下列要求:a孔隙水压力计应浸泡饱和,排除透水石中的气泡;b检查核对孔隙水压力计的出厂率定数据,整理压力频率(或压力电阻)曲线,并用回归方法计算各空隙水压力计的标定系数,提供不同压力的标定曲线。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钻孔直径宜为100130mm,并且保持钻孔圆直、干净;b观测段内应回填透水填料,并用膨润土球或注浆封孔;c当一孔内埋设多个孔隙水压力计时,其间隔不应小于1m,并采取措施确保各个元件间的封闭隔离。数据采集a 在测试孔隙水压力之前,把孔隙水压力计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并进行孔隙水压力计的初始频率的测量,并记录在案。b 变化量的确定:一般情况下,本次孔隙水压力测量与上次同点号的孔隙水压力的变化量或与同点号初始孔隙水压力值之差为本次变化量。使用数字式频率仪对孔隙水压力计进行数据采集,填入监测日报表中,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3.2.3.2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采用钻孔内设置水位管的方法测试。潜水水位管应在基坑降水之前设置,钻孔孔径不应小于110m,水位管直径为50mm70mm。水位管上段应用膨润土球封至孔口,水位管管口应加盖保护。承压水水位管直径为50mm70mm,滤管长度应满足监测要求,与钻孔孔壁间应灌砂填实,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间应采取有效隔水措施,含水层以上部应用膨润土球封至孔口,水位管管口应加盖保护。数据采集水位管埋设后,应采用水位计逐日连续观测水位,测试值为观测值与初始值之差,监测值精度为1cm,填入监测日报表中,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水位变化曲线。3.2.4位移测量(1)一般规定土体位移是控制工程成败的关键,位移变形主要包括:深层水平位移、坑底隆起。(2)仪器与设备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的主要设备为测斜仪和测斜管。测斜仪的分辨率不应大于0.01mm/m,精度为0.1mm。测斜管采用PVC工程塑料或铝合金材料制成,直径在4590mm,管内应有两组互相垂直的纵向导槽。 坑底隆起主要采用的仪器为沉降管、沉降环、数字式频率仪。(3)埋设与安装3.2.4.1深层水平位移侧斜管埋设与安装测斜管埋设可采用钻孔法,在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排桩、SMW工法桩等围护结构中采用绑扎法、钢抱箍法。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至少一周前埋设,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测斜管长度应与围护结构深度相同;b测斜管保持垂直,其中一组导槽应与需要测量方向保持一致;c每相邻节测斜应紧密对接,保持导槽顺畅;d测斜管与钻孔之间孔隙应填充密实。数据采集a测斜管埋设后应在基坑开挖至少2d前测定侧向变形初始值,取至少2次观测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b深层水平位移测试时:测斜仪探头应沿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稳定1015min后,自下而上以0.5m或1m为间隔,逐段测出需量测方向上的位移;每测点应进行正、反两次测量。c量测数据填入监测日报表中,进行内业整理,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深层水平位移变化曲线。3.2.4.2坑底隆起坑底隆起埋设与安装沉降仪的安装,需在土层里钻孔,再将预先设计好的测管及沉降环放入坑底预测土层中,每个测点埋设两个沉降环,以便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再在外侧利用膨润土球填实。数据采集监测点宜在基坑开挖前一周埋设,至观测数据稳定后,测读各监测点的初始高程。使用数字式频率仪对坑底隆起进行数据采集,填入监测日报表中,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坑底隆起变化曲线。3.2.5沉降位移测量(1)一般规定所谓沉降观测实质是根据水准点用水准仪定期进行水准测量,逐次测定建筑物上观测点的高程,从而计算出沉降量。位移观测实质是观测计算出圈梁顶部在开挖过程中出现的微小变化量(2)仪器与设备沉降监测的主要设备为水准仪位移监测的主要设备为全站仪(3)埋设与安装沉降观测点选用专用的沉降观测螺栓在基坑开挖前埋设在基坑周边建筑物四角,拐角处及沿墙每隔15-20米或每隔断23个单独柱基上布设一个观测点,位移观测点采用膨胀螺栓埋设在基坑支护圈梁上。数据采集监测点宜在基坑开挖前一周埋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