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的虚实结合.doc_第1页
论《三国演义》中的虚实结合.doc_第2页
论《三国演义》中的虚实结合.doc_第3页
论《三国演义》中的虚实结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论三国演义中的虚实结合摘要:“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此即虚实,虚实结合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学样式都会选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其虚无缥缈有带又真切感的直观感受让各类文学作品熠熠生辉。本文我们将就三国演义的总体结构、内容、艺术手法展开讨论,看看三国演义中有何虚实。关键字:结构 内容 艺术手法在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中,三国演义以其“世代累积”的优势,反映并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它折射上层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它沉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这是三国演义的“性质”。也就是这种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三国演义是一部虚实结合的文学作品,下面,我们就从该小说的总体结构、内容和艺术手法出发,来看看三国演义中的虚实观。一三国演义总体结构上体现的虚实罗贯中版三国演义主要取材于陈寿的三国志与裴松之的注,他对这个古代故事情节的发展在于他在还原史书中重要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同时,采用了民间经典片段,引入了民间情感倾向,添加了自己的历史想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确实如前代学者所说,贯彻着“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原则。以上是三国演义虚实结合的总体结构的一个方面,即整体框架。三国演义虚实结合的总体结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即核心主题。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皆以历史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描述三国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历史,但要论这两部作品的差异,最重要的就是感情取向了,这决定了罗贯中三国演义核心主题的虚实特性。按三国志,陈寿以曹魏为正统,但是到了罗贯中,他以自己的标准做出了判断和抉择。书中,罗贯中对刘备、孙权、曹操的雄才大略都予以了肯定,但是到了道德标准,我们可以看到罗贯中明显地偏向了刘备,在我看来,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了。这一点我们看出,罗贯中并没有延续前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将民众的思想倾向寄予作品,迎合民众的小说品味,这就是三国演义在核心主题上的虚实结合。二三国演义内容上体现的虚实三国演义的内容情节跌宕,使读者感觉口人心弦,但是将其与三国志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三国演义实际就是对三国志的拓展,加之生动描写,加之历史想象,加之烘托反衬。下面,我根据两者对比,将三国演义内容上体现的虚实分为三类:(一) 人物虚构人物虚构在三国演义内容虚构中占较小的比例,因为三国演义虽然添加了罗贯中的个人联想,但是主要还是基于历史史实的,其人物虚构多是过分渲染。下面我用两个例子来体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人物虚构,这两个例子的主人公就是我们感官上“天生的宿敌”,诸葛亮和周瑜。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神化的人物。诸葛亮出场较晚,他的亮相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但是罗贯中前后文衔接非常好,前文就有铺垫,诸葛亮即是徐庶口中的卧龙先生,这样的描写手法让诸葛亮的出现不仅不突兀,更有惊喜的感觉。就如前所说,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是一个神化的形象,他通天文,晓地理,明阴阳,精阵法,算风云,擅火攻水淹、陆战水战车战马战,最重要的一点,他人格上没有明显缺点,对刘备是鞠躬尽瘁。这样的人物,在现实当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完美之人,但历史上真有这样一号人物吗?不尽然。历史上,包括三国志中确有诸葛亮这样一个人物,他确实是刘备身边一个得力的助手,但他却不是一个神人,就如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这一章的描写,书说周瑜和诸葛亮同时在自己的手心写下一“火”字,再有了火烧曹船的计谋,但实际上,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的:“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由这一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在对诸葛亮的描写上是说了假话了。“既生瑜何生亮”,发出这句感慨的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另一个人物,周瑜。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对其的描写明显是不公平的,罗贯中笔下,周瑜心胸狭隘,屡战屡败,但事实上,陈寿为他写的传中,对他的评价是不低的,他一生战果辉煌,为人豁达。仍就上述“火烧赤壁”的环节说,三国志写黄盖想出了火烧曹船的计谋并具体地执行了它,而周瑜则是“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最终逼得曹操出逃。这整个的事件完全没有诸葛亮的参与,所以用诸葛亮来反衬周瑜的“恶”是罗贯中人物虚构的一个方面。(二) 情节虚构情节虚构在三国演义内容虚构中占较大的比例,而且这种虚构都较为明显。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表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情节虚构。首先,“温酒斩华雄”片段。三国志中仅用了24个字来表现了“斩华雄”这一片段,即“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从这些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斩华雄的并非关羽,而是孙坚。而三国演义中呢?用1640个字描述了此段情景,以“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作结,完全凸显了关羽的英勇形象,符合了关羽在民众眼中的“仁义”形象。再是,“三顾茅庐”片段。三国志中这样描写:“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相对比,三国演义用了整整一个半篇幅来描写了这一片段,其中还描写了他们在见诸葛亮过程中见到的一些人和事,过程可以说是相当“坎坷”,但我们也不得不说,经过艺术加工的“三顾茅庐”更为生动,因此民间也对这一情节加以渲染,使其成为坊间的一段佳话。三三国演义艺术手法上体现的虚实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大著作,其中艺术手法多样,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中体现虚实观的一些艺术手法:(一)有目的性的将人物形象进行移植,凸显人物独特个性。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地方作者对历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篡改”。就如上所说的“斩华雄”,完成这一伟绩的是孙坚,而不是关羽,作者在此做这样的处理不过是要凸显关羽的英勇无敌;再如“火烧曹船”,这以计谋明明是黄盖智慧的结晶,作者却将这“智慧”的荣耀赋予诸葛亮,为的就是凸显诸葛亮“神人”的形象;另外,“鞭打督邮”,这桩事明明是刘备做下,但作者却将这罪责推到张飞身上,这一方面是凸显张飞火爆的脾气,为他的最终的命运埋下伏笔,另一方面是要彰显刘备的仁义宽厚,这样才能有“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二)采用传说,用民间文化渲染历史史实。陈寿三国志之后,经过民间社会的“艺术加工”,三国故事相较过去已有大不同,罗贯中三国演义所做就是将民间的情绪或者说是情感倾向赋予作品,迎合大众口味。就如刘备三顾茅庐。其实这本不是一个大事件,不过是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一个典故,但是作者却用民间的一些口头文化对这个故事进行渲染,是的“三顾茅庐”成为世界史上的一段佳话。(三)运用大量联想,丰富生动了故事情节。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本“军书”,上面有各种作战谋略,但事实上,这些谋略本身并不存在,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一些较为合理的联想。就如“空城计”,这在之前的史书中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作者经过合理联想,插入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环节,既分别凸显了司马懿和诸葛亮多疑和机智的特点,又生动了小说,使文字扣人心弦。 以上,即是我对于三国演义中虚实结合的情况的一些分析。小说中还存在着不少虚实结合的片段,这些片段不仅是罗贯中先生的智慧,更是广大中国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