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_第1页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_第2页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_第3页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_第4页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学原理报告自选课题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小组成员:环艺132 张洋 自动化132 魏新禹 目录引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儒家儒家思想概述儒家治人理念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法家法家思想概述法家基本管理思想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道家道家思想概述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与法家儒家的关系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引言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思想概述.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证明:人才是一切之根本!一个不懂得珍惜人才的国家和组织是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的!2、“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3、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普遍贯穿着经权观,“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稳定的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势态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方法和策略。这种经权观要求“执经达权”,即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目标;同时要求“通权达变”,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4、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军事典籍中蕴藏着大量的战略管理思想,这已成为今天军事乃至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思想宝藏。在孙子兵法中,孙子着重指出了战略谋划的重要性。5、“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管理思想古代管理思想是以整体和谐观为基础的。也就是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过程,促使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之间达到最佳和谐,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灵魂是和谐观。中国古代管理的思想与的成果,对当今社会中任何一个组织在对外的竞争过程中都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现代企业与组织内部的成绩管理和人员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其思想文化的管理为现代人的进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学与理论指导;中国古代技术与实践的进步是人类智慧 和经验的结晶,现代人更应好好总结经验吸取养份。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儒家思想概述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儒家治人理念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发展和推进有道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人类始终在求索和践履的一个关于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恒问题。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自我主动认识和实践中,人类由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由于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更新递进的社会活动,因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一经形成而不再变化,它将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存在,并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更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这一问题认识实践的丰富智慧的结晶。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对此具有很深的认识。从儒家文化的内容特征上看,还是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说,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关于如何管理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学说。儒家的管理哲学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由于儒家的理论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我们只能对其中一些主要的管理思想进行一些分析。我们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为这么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管什么?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谁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劳心者治人”;最后是怎样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和为贵”。对这三个方面儒家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而表现出来的是恶。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所以,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儒家对于人性的假设,从理论的深度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偏重于道德。从管理的对象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着重于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于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论。至于恶的来源,儒家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来源于天生的,而改变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儒家在对人性的假设方面和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当多的见解,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个人最高的奋斗目标是做圣人,并提出向此目标奋斗的途径。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运行。荀子认为:人们生来就有无穷的要求和欲望,有欲望而不能满足,则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没有一定的限度,则不能不引起争夺,一有争夺就会引起混乱,一有混乱就会导致贫穷。国家的管理者为了制止这种混乱的局面,就要制定礼和义,划分等级,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从而使人们的欲望不至于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资也不至于因为人的欲望而用尽。这就是儒家对于由谁来管理和通过什么管理的要旨。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的内容有这样几点:首先就是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能称上仁,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时,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爱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三次则更为具体了:“居恭处,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二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要有一种爱心,而且还要知道干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克服了困难然后才会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人在一个集体中活动,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仁。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他认为:凡事以民生安定为第一位,这是实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会才会稳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备“德”,再将“德”推广,教导每个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说与国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管理模式。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来,管理者要讲求道德,以之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这样自己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在儒家看来,要治理一个国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带头实行好的道德规范,就足以把国家治理好了。孟子还具体说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实力来使人服从,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的实力本身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过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悦诚服,这样,天下无不心服地归顺于王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的。在儒家看来,道德教化是一个国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种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则;要想使广大人民迅速地归附,这种归附是心悦诚服的,那么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但是儒家并不是不讲外在的管理规则,他们用的是“礼”,即所谓的“齐之以礼”。我们知道“礼”实际上是社会各种活动的一项规则,是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其本质是在于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这是一种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礼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总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的终极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对人的内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转化为诚服的臣民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来施行管理的。儒家的学说,从来没有提到效率和发展生产,这就给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为一个指导全国的文化体系却不能提高生产力,这不能不说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悲剧。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但儒学依然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质为后代所赏识,尽管在中国极度动荡的历史时期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却未能抹杀其光辉,尤其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一直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世界的东方以至于整个世界。其中既有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样也有着封建的糟粕。无论它是什么,历史告诉我们,它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儒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传统的人文伦理精神在当代管理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也得到了西方管理学界和众多中外知名企业的认可。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开会时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近日我们还听到这样的消息,现在有很多企业的老总每周打着“飞机的”来北京听课,他们所学习的不再是什么MBA,而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奉为至宝,不断地从中摄取着精华,并把之深深的融入到了企业文化之中。正如我们所熟悉的海尔的发展观“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自于道德经、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来自于易经一样。国学大师汤一介对此有着其独到而非常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当一个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首先要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意大利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中国宋明时代佛教的兴起皆是如此,因此我们现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同样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传承和发展。1、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搞好企业的经营需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还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人心向背看作是统治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大家才能群策群力,保证企业有强大的竞争力。孔子倡导和为贵,但他也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和”是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而同不讲差别,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这是不可取的。在现代企业中,盲目服从,追求一致是很危险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每天都有这种担心。他说,因为他在海尔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企业其他人就产生了迷信,认为反正张总的决策总是对的,他们也不必深想了,也不认真论证了,即使面前有个坑让他们跳,他们也会跳下去,这是非常危险的。我国大多成功企业者遇到过或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企业就会不断的发展、壮大,否则,企业可能出现决策危机。?如果说和而不同是讲差异性、灵活性和变通性的话,那么和而不流则是指不随波逐流去苟同别人的错误意见,表明了不可调和性,体现了和的刚的一面。孔子在回答子路时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里,孔子认为,真正的强者是与人和平相处而又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之人。可见?,和中有刚,评论了匹夫不可夺志的英雄主义气概。企业内部的和谐,应该是包含能力、业绩上的公平竞争的和谐,而不是同事间相互排挤,倾轧,这种竞争会带来企业中人人力争上游、勤奋敬业的健康风气,从而增强整个企业的内聚力。2、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义利观”是儒家思想最为精髓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中最根本的主张是“以义统利”。孔子说“见利思义”,孟子说“先义后利”,均把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义利之辨的文化思想影响下,到宋明以后,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贸易不欺三尺子,公平义取四方财”的商业道德。而在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称道的晋商更是提出了“利以义修,名以清修”的诚信观,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商业道德上的教育成果。但我们在理解义利关系时,首先要明确儒家思想的义和利的内涵。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只是主张正当致富。而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是权利的利,而是广义的利、长远的利,它认为仁义是利,道德也是利,在儒家思想看来,没有任何一件事不存在着利,而“人之情”,最为根本的是“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趋利避害”。而儒家思想在义利关系上认为:“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衣食足然后礼义兴。”以这种观点看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每个企业追求利润,从而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现象同样是十分一致的。而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很多经营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强调儒家的“义”,强调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以达到“以义统利”,“义利统一”,对于经济发展和企业壮大也是必须的。现代社会中,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回避利与义的选择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就说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利益上的竞争,有利于激活企业,焕发经济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相互之间激烈竞争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求利,即最大的利润。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利”,而是怎样取“利”?儒家文化也特别强调生财致富要有道。告诫人们要“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为重的价值取向,不取不义之财。义与利说到底并无必然对立,义也是一种利,只不过不是一人之私利,而是一种整体的利,或称“公利”。我们强调义,即是强调应该把整体的利放在首位,私利的追求应以不损害公利为原则。从长远利益看,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企业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反之,若企业局限于短期利益,制造伪劣商品,做虚假广告,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这种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必会使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一落千丈,到头来只能被消费者冷落,被市场淘汰,或受到法律的严惩。企业应该依靠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等在竞争中取胜,其经营应把追求自身利益与贡献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发展公共事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讲求“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力求利己又利人,至少是利己不损人。3、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西方强调个人的自身价值,强调个性和自由。而儒家一方面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另一方面主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倡导团队中的团结与协作。从总体上看,儒家强调整体并不忽视个性,是以后历代统治者为统治的需要而使个性受到压抑,这和儒家的思想是相悖的。因而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团队意识和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度责任感,处理好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基础上增强整体的凝聚力也是现代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4、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中国儒家思想历来不重玄想和擎饰,而是务求经世使用、知行合一。孔子告诫其弟子: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就是规劝他们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孔子还主张见贤思齐(论语里仁),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儒家崇尚的事功精神和宽宏气度表现于管理之上,就形成了一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现代管理过程中,儒家文化的人本主义,重人际关系的伦理观念注入其中,使社会伦常关系融合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之中,在企业外部塑造了相对安定的经营环境,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淡化了劳资对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丰富源泉。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亦需要进行重新整合提升,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课题。?儒家文化不仅从伦理道德、观念意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管理哲学等方面为现代科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养分,而且古代儒家学说中,海包括许多对管理活动的直接论述,如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的“各取所长,当尽其才”的用人之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考察干部方法,“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市场物价变化趋势,“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策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之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预测观点,以及许多关于决策和战略策略的精辟论述,至今仍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学习和挖掘。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法家思想概述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近代史上一代豪杰曾国藩,一生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年少以儒修学养性,厚积薄发;中期年青以法为大风,渐行叱诧之事,终积大功大德;后期不追俗愿,持盈保泰,信守道家。相反地,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平凡人们的影子,一生庸庸碌碌者多埋于事,疏于法;一生有所作为者,必然中行法道。法家思想,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以社会与体制为本体,以“管理与实效”为根本。这,对于任何企业管理或者个人管理,都是大有裨益的。余世维先生说得好:“法家是基础,要先用法家把人的行为规范好,再用儒家来导正人性,再上面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儒家和道家思想适用于不 同境界的管理,在起步发展阶段,管理不规范,用法家规范人的行为是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思想觉悟提高到一定层次,可以用儒家的思想来导正人性,管理 发展到高层次,人的素质和品德都很高,管理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法家基本管理思想1、治国以法治国的行政管理思想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严刑厚赏,“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所谓“以法治国”,就是把“法”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君必有明法正义”,“治国无其法则乱”。他们认为“仁义不足以治天下”,“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而且必须做到:“法必明,令必行”,以及“刑无等级”,“不失疏远,不违亲近。而“法治”的核心则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即韩非子所说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即“尊主”才能“明法”、“崇法”。2、治生“富国以农”的经济管理思想法家把农业看作是富国的唯一途径,“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在法家看来,农业即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即农业,两者完全是等同的。法家首先提出农战政策,“耕战合一”、“寓兵于农”,农战实施的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为了发展农业,法家重本抑末,否定工商业,“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而綦组锦绣刻划为末作者富。”3、治身贤能并举的人事管理思想法家提倡贤能并举的人事管理思想,“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韩非认为,世人的天性既然都是趋利避害的,因此实行严格的赏罚制度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他说:“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韩非子主张尽国之才,尽人之智,“力不敌众,智不尽物,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法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萌芽产生于战国初期,发展在战国中期,到战国末期,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发展到高峰。作为先秦法家最出名的代表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通过对前辈法家思想的系统总结,加上对儒、道、墨其他学派理论与政策主张的借鉴,最后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实现了“法”、“术”、“势”的统一。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体系中,“法”是指健全法制,也就是制度的建设;“术”指的是推行法令、驾御群臣的策略和手段;“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1、“法”之环节:企业制度建设首先来看韩非子法家思想体系中的“法”。韩非子非常重视“法”,也就是制度建设在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他认为“人性自利”,并最终把“人性自利论”作为法家的理论基础,主张以法制的观念来管理国家。他还认为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促成秦国的富强,就是因为其严格的法制思想已在民众的头脑中深深扎根,并最终成为指导生活的原则。按照韩非子的理解,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是组织得以良性发展和壮大的根本保证。而且,组织规模越大,制度就越管用。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法”的重要性一方面意味着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尊重法律的地位和权威;另一方面意味着要重视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企业都必须做好的重要环节,因为好的制度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基础。在企业的内部,对于员工的管理不应仅仅依靠他们的自觉和道德号召,还必须依靠合理完善的制度建设与制度管理。当然,在制度建设的时候还必须确保其“公平性”和“公正性”,因为这是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也正是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所反映的内容和思想。同时,在进行企业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持续创新的问题。法家向来都是反对保守、主张锐意改革的,他们认为既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那么一切法律和制度都应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所以,无论是古代的国家制度,还是现代的企业制度,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企业应该及时察觉外部市场的环境变化,并结合自身的状况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确保制度体系的动态性和前沿性,通过不断创新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法家持续改革精神的一种体现。2、“术”之环节:制度执行技巧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依靠制度来进行管理,最后的效果未必尽如人意,这又是为何呢?这是因为制度是有缺陷的,再好的制度也都只有在得到良好贯彻和执行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就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那么,要如何去弥补制度的缺陷、“法”的不足呢?关于这一点,韩非子提出的对策是重“术”,也就是说要对制度的执行进行技巧性的监控和处理,加强反馈,加强考核。关于“术”的具体含义,韩非子用了“因任而授官,循名以责实”的话来解释,也就是说要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需要来确定工作岗位,根据工作岗位建立和完善职务说明书,并把工作表现和职务说明书相对照,从而确定是该奖励还是该惩罚,并进一步作出人员变换与制度调整的决定。那么在制度的执行中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人员的激励和管理呢?关于这一点,韩非子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主张。他从“人性自利”的假设前提出发,提出了“赏罚二柄论”的考核和激励观点,这也为现代企业激励制度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具体来讲,“赏罚二柄论”也就是以“赏罚敬信”为激励原则,以“厚赏重罚”为激励手段。韩非子认为要很好的运用赏罚进行管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赏罚必明,即该赏的必赏,该罚的必罚。在考核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公平,对“行”不对“人”;而在赏罚的过程中则要防“漏”防“赦”。赏罚公平是一切激励手段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前提。第二,赏罚必重。韩非子认为除了要“赏罚必明”之外,还要“赏罚必重”,他认为只有“厚赏”、“重罚”才是行之有效的策略。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可以借鉴韩非子的想法,在企业内部实行重赏重罚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马太效应”,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组织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3、“势”之环节:卓越领导风格在明确阐述了“法”和“术”的重要性之后,韩非子又指出了树立权威的重要性,即“势”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按照韩非子在功名篇中的说法,“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意思是说,一个人仅有贤能是不够的,还得有“势”,不然就无法让不肖者服从,无法保证组织的良性发展。所以一个组织要想很好的推行既定的制度,就必须要有权力的保障,而这个权力就是“势”。韩非子认为,“势”应该包括赏权、罚权和威权。赏权是指在下属按照管理者的指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的时候,管理者应该拥有对下属做出表扬和奖赏的权力。赏权是管理者手中的一个重要实权,是一个用以激励控制的“柄”,所以管理者应当“执柄以处势”,合理运用赏权,因为这是管理者对下属进行正向激励的根本保证。罚权是指当下属产生不正当行为或者执行不力时管理者可以对其进行惩罚的权利。威权则是指各种权力与影响力累积凝结在管理者身上所形成的威信,管理者必须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努力来获得足够的威权。同时,管理者必须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只有自己具备了足够的胜任能力,才能够合理地运用手中的“赏权”、“罚权”和“威权”,从而确保合理地用“势”,因为“贤者用势则天下治,不肖者用势则天下乱”。具体到现代企业,管理者首先要能够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直线职权,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地完善自我,培养个人独特的领导魅力,调动一切积极有利的因素,利用好“势”,确保管理的效果。在现代商业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在产品和服务的层面上展开,同时也在更深层次的制度建设以及价值观念上,即企业文化层面上展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首先必须做好内部的制度建设,在现实推行过程中对制度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完善,利用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员工、引导员工,为其发挥创造性作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本着制度与文化相互促进的原则,并努力构建与制度向配套的企业文化。以“法”、“术”、“势”的思路来指导管理过程,使企业沿着一个正确、健康的运行轨道顺畅运行,在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综合作用下蓬勃长久地发展下去。具体来说,法家智慧对于我们今天企业管理者的启发有如下几点1、执行力或许当下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它们也许真的不是缺“法治”的环境或者说基础,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缺失所谓的“执行力”。所谓执行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我们的私营企业如果能做到像商秧执法一样“王子犯与庶民同罪”,公平、公开、公正的执法,或许企业的执行力自然就有了。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得要因地制宜,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讲究执行的艺术性、灵活性,或许身为执行者才不至于落得像商秧一样“作法自毖”。2、不要依赖人治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已乎根深蒂固了。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过分夸大或者说过于依赖“人治”,抑或是英雄人物了。孰不知,人却是尘世间最不可靠的了。所谓的德才兼备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罢了。那种企图靠人的“忠诚”来维系企业管理的想法,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变得越来越浮躁的今天的确是过去时了。而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建全一套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再假以不折不扣的执行力,或许才是当下企业管理迫切需要反思与笃行的真理。3、法治理念与完善的管理机制韩非子作为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法家的始祖与集大成者,在管理学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企业的管理应当要建立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机制。首先,我很赞同易中天教授在解读诸子百家时对法家法治的解释与理解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即规章制度。非但如此,法家诸子还倡导法治的“公平、公开、公正”的执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此在商秧变法中有据可考,那就是秦孝公应用商秧变法过程中太子即后来的秦惠王犯例,商秧依法治了太子的老师的罪。在中国历史上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而统一中国,正是运用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才获得成功。“该流程方案需固化,5年内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动。”(非原话)这是任正非在华为起初聘请咨询公司量身定做其营运流程与管理机制之初给华为中、高管理层的执行批示。在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当中也唯有任正非对韩非子的“法治”理念理解的独到与执行的雷厉风行。或许,这也正是华为企业能不断取成功并挤身国际知名企业行列经验之一吧。4、“治吏不治民”与“管理管理者”基于为君主进言献策这一特定政治目的,韩非子所论述的管理对象是各级政府官员及君主的亲属、侍者,而不是普通民众。他论述道:“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临渊而摇木,鸟惊而高,鱼恐而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若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外储说右下)也即,摇树的人如果一一去掀动每一片树叶,那么即使累的筋疲力尽,也无法使树叶全部抖动;而如果左右摇动树干,那么,树上所有的叶子都会一起晃动。同样道理,善于张网捕鱼的人,只要拉住渔网的纲绳,鱼儿就能尽收网中;而如果一个个地拨弄网眼,不仅劳苦不堪,还将一无所获。在此,官吏就如同民众的“本”和“纲”。韩非的这一比喻不仅贴切、生动,而且寓意深刻的确,为数众多的民众恰似“叶”、“目”,作为最高统治者当然难以一一对其进行管理控制。而如果抓住官吏这一管理民众的“本”、“纲”,就能够取得“撼木摄叶”、“纲举目张”的控制成效。为此,韩非得出结论:“故明主治吏不治民。”他强调,只要最高统治者能够选准、用好各级官吏,就可以借助他们而管理控制好众多的平民百姓,形成臣下恪尽职守,百姓安分守己的局面。如此,君主便能安坐于朝廷之上,悠闲自得于闲暇之中,即使清净无为,也能把国家治理好。韩非子的这一管理对象界定对现代管理而言也是具有重要启示和参考价值的。20世纪,管理学家们称之为管理的世纪。世纪之初,经泰罗、法约尔等早期管理学家的努力,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萌芽、诞生,并进入到科学管理时代;霍桑实验之后,行为学派在管理学中大行其道,使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了革命性变革;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随着各种新的管理学理论不断提出,管理学进入了丛林时代。纵观20世纪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可谓蓬蓬勃勃、枝繁叶茂。但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们却蓦然发现,整个20世纪人类在管理学研究对象界定方面出现了重大缺失,即只看到了对工人和普遍民众的管理,而将越来越多的管理者置于了管理的视野之外。于是不少学者提出,21世纪就是“管理管理者”的世纪。相比之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韩非子就已在实质上提出了管理管理者的思想,并就此提出了大量管理之术。这些思想、技巧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管理管理者”的世纪难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道家思想概述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从此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的至尊宝术。以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管子等为主要代表,主张“无为、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等。尤其重要的是,道家虽有经典著作,可思想并不圈囿(qun yu)于著作之中。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亦可飘然而去,在历史长河中每当灾世来临之时,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气挑战灾难乱源,诛邪卫道,拨乱反正,也因此激荡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篇章。道家哲学才是在中华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一:道家哲学是一门最朴素的社会和自然科学。道家的许多经典著作都精辟地道出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如:道德经这部道家经典作品中的观点博大精深,其理论包罗万象,能跨越时空应用世间万物。庄子这部文学成就很高的哲学经典所阐述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如此之精辟,以至于可以治疗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庄子一书中早就具备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其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孙子兵法是一部以道家哲学为理论的兵法,堪称众兵法之纲,其军事理论沿用至今,其正确性仍被证明是无懈可击的,倍受各国军事家推崇。 此外许多国璀如武术、中医等皆与道家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二:现在社会的发展印证了道家思想的正确性。道教哲学虽没有被哪个国家追捧和信奉,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无不与道学的发展观相吻合。一切尽在道之中。道云:“无为胜有为”,道家提出无为政府的概念。表面听来觉的此理论很荒唐,但是事实证明了道的正确性.如:1:中国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结果造成资源极度浪费、环境严重污染。2韩国政府为了扶持民族工业,过度干预经济领域,结果反而造成经济危机,最终要国民献血救国。(大宇公司的破产就是最好案例)。这些都是违反道家无为理论的恶果.与此相反的是:1美国实行的自由资本主义,政府最大限度不干预经济,却始终保持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2英国实施自由经济摆脱了长期的衰退,进入了持续稳定地增长。英国政府对几乎不直接干预经济领域的活动,即使英国国宝罗尔斯罗依斯公司被德国人收购了,英国政府也决不干涉。结果,汽车工业全部沦陷的英国反而能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强国。无为政府并不是要求政府不做事,而是要求政府不可过度干预社会及经济的发展。美英两国虽然不信奉道家哲学,但是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为道家之无为理论作了很好的示范。也再此证明了道家哲学是包罗万象的。三:历史对道家的误解1人们普遍分不清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把两着混为一谈。其实道家不是道教道教是宗教,而道家是哲学体系、是学术流派,道家从不宣扬迷信。那些求神拜仙、练丹画符之类的事属于道教,与道家毫无关系。2 道教与农民起义的关系道家哲学主张人保持自然本性,这包含了自由的概念.这与儒家思想的教条格格不入,这正是中国老百姓追求的也是封建统治者最忌讳的。因此,历代反政府的农民起义大多打着道教的旗号(如黄巾军,义和团等),这不仅使道教蒙上了愚昧的恶名同时也又增加了封建统治者对道教及道家的仇恨。实事上道教作为宗教很少干涉政治,农民起义军也从不宣扬道教教义,只是借用道教之名而已。结果很多人因此误解道教,进而误解道家.。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道家的大本营楚国老子的管理哲学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人们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老子反对法令滋彰。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取放任的态度。但老派道家提倡无为,不是为了更加发挥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而是为了把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尽量减弱减小。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好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无为”这个最高原则,又派生出以下几个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