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备大纲_《荔枝图序》白居易.docx_第1页
共备大纲_《荔枝图序》白居易.docx_第2页
共备大纲_《荔枝图序》白居易.docx_第3页
共备大纲_《荔枝图序》白居易.docx_第4页
共备大纲_《荔枝图序》白居易.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共备大纲_荔枝图序白居易甲、前置知识前置知道并非单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或丰富其知识也是为学生理解篇章做好铺垫功夫。一、 诗人生平摘要/zh-hk/白居易1. 宪宗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8年)白居易调任忠州刺史(南宾守)。元和十五年夏(即公元820年)调返长安,乐天是他的字。2. 诗人的诗歌风格: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3. 擅长写讽谕诗,温柔敦厚,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他的人生哲学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元九书4. 散文以小品见称,文坛地位当时在韩柳之上。二、 荔枝知识1. 荔枝的产地:四川、两广、南粤、福建2. 外形味道(思考:为什么白居易要详写荔枝之美?)树、叶、华、实朵、核、壳、膜、瓤肉、浆液3. 荔枝保鲜期(补: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1)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图序(2) /zw0000258/article?mid=17买多了一时吃不完,放在冰箱里,只要一、二天而已,不仅外壳变黑、变硬,果肉也完全失去了原先的风味。(3) 晚唐诗人杜牧过华清宫三绝诗有: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博杨贵妃红颜一笑,不惜劳师动众,千里送荔枝的事。/233456/3072678三、 难字生词1. 解释下面有着重号的字词外形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色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香味浆液甘酸如醴酪2. 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常用工具:1 互联网搜寻器1.1 .hk1.2 1.3 或其他搜寻器2 网上字典词典2.1 汉典/2.2 重编国语词典.tw/2.3 香港小学学习字词http:/www.edbchinese.hk/lexlist_ch/2.4 粤语审音配字库.hk/Lexis/lexi-can/注意:引用资料时请注明数据源。荔枝图序白居易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乙、学习目标阅读范畴:详见中央课程文件中国语文建议学习重点)1. 认读和理解字词(文言字词基本理解)2. 段落大意3. 中心思想4. 作者的写作目的5. 篇章的写作技巧6. 篇章感受和赏析写作范畴:借物说理抒情选择一种植物,以为题,写一篇文章。(咏物,注意说理/抒情)教学内容见附件一。认读和理解字词(文言字词基本理解)(1) 难字生词- 冬青春荣夏熟(近义词:春花秋实)- 华实朵核壳膜瓤肉浆液- 醴酪- 红缯紫绡(近义词:丝织锦绸缎布帛)(2) 歧义词- 实如丹:粒状,例如仁丹(不是红色的意思);- 朵如葡萄:似花苞的果实(荔枝) (不是花朵的意思);(3) 一词多义- 实如丹其实过之(4) 代名词- 大略如彼- 其实过之图而书之(5) 虚词- 若矣盖云(6) 对中心思想理解有帮助的词语:-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不识者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 若离本枝- 南宾守乐天- 命工吏图而书之- 元和十五年夏2 段落大意(1) 原文总为一段。学生要掌握按重点分段能力。教师介绍古文的常见结构:起、承、转、合结构荔枝图序段落大意起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介绍荔枝产地和外形(略写)承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描述荔枝的果实部分(详写)转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若离本枝的变化合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说明写作目的3 中心思想(1) 加强中心思想的教学(2) 提升解读层次(3) 深化篇章的意义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中国文化:重视根本人的品格:小人易变;君子守道笃行,不离根本(君子以道义为根本)荔枝:色香美俱美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4 作者写作目的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1) 为什么作者特别指明荔枝图和序是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写的呢? (荔枝是白居易任职地方的特产,不为天下人所共识)(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没有没有注意看到荔枝这三天变化的人) 参考数据- 荔枝的产地- 荔枝的保鲜期(2) 为什么作者会在他返回朝廷之前,命工吏图而书之? 参考数据- 宪宗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8年)白居易调任忠州刺史(南宾守)。元和十五年夏(即公元820年)调返长安,乐天是他的字。- 擅长写讽谕诗,温柔敦厚,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他的人生哲学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元九书- 古文小品咀华在最后一节旁注特为荔枝立传,想见太守风流。(3) 为什么作者要补入这一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不可以,它为文章定调,且言有尽意无穷)(4) 改为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三日者云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作者要强调荔枝在一日、二日、三日出现的不同变化)5 篇章的写作技巧(1) 教师一般会选择下面的选段与学生深入分析说明的写作技巧 第一、二段:-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面到点,从外到里,从色到味)- 说明方法:比喻说明 第三段:-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一日、二日、三日、四五日外) 第四段: 说明方法:解释说明(说明写作目的)施教时,容易陷入割裂式的基础语文知识教学,而忽略它对理解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2) 试比较下面的教学内容: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甲段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乙段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技巧- 作者怎样样形容荔枝:i色香味之美(关键词:从外到里,从色到味、比喻说明)ii若离本枝的变化(关键词:时间顺序) 分析i为什么作者详写荔枝色香味之美,盛为形容?(一则它是图的主角,二则用以对比下文若离本枝的变化。)ii为什么作者要加入荔枝若离本枝的变化?可以删去这一节吗? (它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能删去)Iii如果略写荔枝之美而详写若离本枝的变化,你认为适合吗?为什么?(不适合,即使后者是中心思想,这样写也太不含蓄了。况且题目的主角是荔枝。)(参考数据:- 序的文体特色- 写作目的- 诗人长于写讽谕诗6 篇章感受和赏析(1) 试想像当时白居易是怎样指导工吏绘图荔枝图?他会要求画面有哪些内容?(2) 试把它画下来(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图片合成)荔枝图的图画内容选择理由1. 巴蜀的山川作背景可有可无2. 荔枝树、叶、花、果不是重点,以文字补充说明就可以了3. 一把鲜美荔枝,其中一粒剖开露出雪白的果肉,注意画中荔枝没有离开本枝未能引起若离本枝的关注4. 一把已经离开本枝的鲜美荔枝,其中一粒剖开露出晶莹雪白的果肉。P紧扣题旨,捕捉了荔枝最美好的那一刻,又能引起若离本枝的关注5. 一把已经离开本枝的荔枝,其中一粒剖开露出灰黑的果肉,四周有苍蝇数只。有失温柔敦厚,篇章的本调是赞美荔枝的。6. 荔枝图序全文和白居易的印鉴。P除功能性必须具备之外,也深化了荔图的意思。(参考数据:白居易散文以小品见称,文坛地位当时在韩柳之上。诗人的诗歌风格: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教师参考数据1. 吴小如古文精读举隅.hk/chilit/Tang%20Song%20Prose/BaiJuYi_01.htm2. 古文小品咀华(页216)/download/explain.php?fileid=12234270写出品格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特为荔枝立传想见太守风流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附件一 1 审题(1) 荔枝图的主题是:荔枝(2) 检查全篇文字,有没有写成龙眼、一般水果、植物都适用的句子2 立意(1) 作图的原意是:A 介绍荔枝的数据,如产地、生长情况、保鲜期等B 介绍荔枝的色香味和最佳食用期C 向没有见过荔枝或对荔枝认识不深的人,介绍荔枝的特色D 荔枝虽美,如果离开根本,它的美就很快消失了3 谋篇布局(1) 起:介绍荔枝产地和外形(2) 承:重点描述图画的主要内容:荔枝的果实部分(3) 转:说明荔枝若离本枝的变化(4) 合:说明写作目的4 表达(1) 介绍荔枝产地和外形要略写,资料性(2) 重点描述图画的主要内容:荔枝的果实部分- 要有文字绘图的效果,重视形状、颜色、材质等形容,以便配合图的意思。- 要注意形容的顺序,从外至里,从色至味,让人们容易一步步地掌握。又因为图画部分是为了未见过荔枝的人画的,所以要用比喻法,以他们熟悉的事物作喻,例如帷盖、桂叶、橘子,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等。- 写它的色香味之美,要盛为形容,以对比出下文若离本枝的变化。(3) 说明荔枝若离本枝的变化要简单明确,主要讯息是色香味尽去矣。透过第二第三段的对比,希望带出图序的中心思想。(4) 说明写作目的要温柔敦厚,言有尽意无穷,既要写出荔枝之美,也要引起人们对若离本枝的注意。当然,也要交代写作时地人等资料好存文献。(5) 总的来说:由于是为图画作的序,字数不能太多,要删去不必要的词句。文字不能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