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一高2010-2011下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doc_第1页
夏邑一高2010-2011下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doc_第2页
夏邑一高2010-2011下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doc_第3页
夏邑一高2010-2011下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doc_第4页
夏邑一高2010-2011下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夏邑一高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命题人 张文进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中相应的位置,否则,不予记分。第卷 (阅读题 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曹雪芹无人见证的牺牲牺牲精神是伟大的,但牺牲者总还是希望自己的牺牲得到世人的理解和见证,这是人之常情,无损于牺牲者的伟大。但我们能想象一种无需人们见证和理解的牺牲,一种既不为现世功利也不为流芳千古的牺牲吗?这样的人有,你信不信?他就是曹雪芹。曹雪芹的生平至今仍是一个谜,这个谜恐怕不可能有解开的一天了。甚至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还存在争议。而他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家,而且,距今只有两百多年!后人只是朦胧地知道,曹雪芹少年时代曾经历了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家道确已大不如从前,晚年贫病交加,“举家食粥”,终于在四十多岁时“泪尽而逝“。这样一位才华卓著的人物,生前应得到社会的礼遇,死后应得到后人的追怀。可惜,这只是后人善良的愿望。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生命凝聚之作,我们无法了解其作者,也许我们只能凭作品去揣想他的心理能量和生命能量 。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付出一生,写这样一部“字字是血“的生命之作呢?是为了追求富贵荣达吗?早年的曹雪芹确实有过借登科取士来实现自己的富贵荣达的梦想,跟当时的同类子弟没什么两样。但事实是,他着手写这部惊世之作时早已“将富贵荣达视为过眼云烟”,多少人只将这话挂在嘴边来掩饰内心的渴望,而他却用生命真正去实践了。红学权威周汝昌则认为他是迫于眼下的生活。写这么一本书也许可以暂时改善他困顿不堪的境遇,而用不堪回首的往事换来自己和家人腹内的暂时充盈,实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以曹氏的人格心性,这断不会长久。所以,写这么一本书实在不能使他从潦倒中完全解脱。何况以他的才情,做一个豪门清客,何处不留?又何至于衣食不给、举家食粥?也有人说他是为了名声。名声是一种社会评价,这对任何文人来说都是基本的心灵动力。对一个文人来说,淡泊名声比淡泊富贵难得多。但在曹雪芹的时代,小说不是文学正途,为士大夫所不屑。更何况雍乾时代,文字狱遍布全国,文人动辄得咎,红楼梦这样一部怨世骂时之作,又何敢传世以求名?另外还有“为了身后的名声”一说,这似乎是对作者心灵动力的唯一解释了。但事实上,民间对红楼梦的传抄却是在曹氏在世时就存在了。曹雪芹是超凡的人,我们不能用凡俗的精神境界和价值标准去揣想他。也许极少有人能想到,他写红楼梦,只是为了一吐胸中之郁结,并希望后人理解这份情怀。这就够了。至于自己,他希望完全隐退。大精神,大境界,然后有大文章。将现世的名利欲求置之度外,这是极难得的;将身后的名声也置之度外,对于一个具有巨大心理能量的人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即使如此,他仍愿主动地承受那样的精神重负!文学天才和道德圣者如此偶然而奇妙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由此看来,认为曹雪芹受了天大的委屈的人,也是用一双俗眼在看他,这无全不合他的心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曹雪芹最有资格接受这种景仰,虽然他本人对此毫不在意。1、下列选 项中关于“无人见证的牺牲”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雪芹是位才华卓著、令人敬仰的大家,而他的生平至今竟然还是一个谜。B、极少有人能理解曹雪芹的情怀,也很少有人知道他写作红楼梦的心灵动力。C、“无人见证的牺牲”表明后人对曹雪芹所受的委屈感到不平。D、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可曹雪芹在世时红楼梦却无人问津。2、下列不属于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原因的一项是A、早年的富贵荣达之梦对曹雪芹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B、周汝昌认为眼下困顿的生活逼迫曹雪芹不得不暂时通过写小说来养家糊口。C、有人认为曹雪芹是为了求取身前或身后的名声,但事实似乎不是这样。D、事实上,曹雪芹是为了一吐胸中的郁结,并希望得到后人的理解。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红楼梦只是后人揣测曹雪芹当时的心境一个依据,我们不能借此完全了解作者。B、以曹雪芹的才华,他完全可以借科举实现富贵荣达之梦,但他不屑于此。以致沉沦下层。C、作者否定了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求取名声的说法和红学权威周汝昌的“生活所迫论”。D、曹雪芹写红楼梦并非为了表明自己内心的委屈,这体现了他的大精神、大境界。二、(32分)文言文阅读(19分)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 ,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注】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说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魏国公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 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大纛(do):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冕: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4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穷:不得志,不显贵 B皆得易而侮之 易:容易C世有令德 令:美好的D而夷险一节 节:气节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魏国公“令德”和“丰功”的一组是(3分)A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B高牙大纛 ,不足为公荣 出入将相,勤劳王家 C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措天下于泰山之安D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铭彝鼎而被弦歌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写世人以衣锦还乡为荣,是为下文赞颂魏国公做铺垫。B文章多处运用对比,如“庸夫愚妇”在士人“困厄”和“得志”时所持的态度以及士人和魏国公对待“得志”的态度作对比,使文章叙事简洁,态度鲜明。C“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这是作者平生追求的志向。D作者虽然没有登临昼锦堂,但曾读过魏国公的作品,对魏国公也充满了敬佩之情。7把下面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3分)译文: (2)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3分)译文: (3)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4分)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8、诗中的李中丞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他寄予了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概括。(4分)答: 9、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李中丞的形象?请举例说明。(4分)答: 名句名篇默写(5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顾频烦天下计, 。(杜甫蜀相)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神木李磊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过了近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一位寄住在村子里的东北人爬上祠堂,去打探那棵树的“尊容”。那人从房顶上下来后,给我们描述那树的样子:那是一棵驼背的树,树干只有碗口粗,离地不足两米便枝蔓丛生,而且所有枝丫都蛇一样在半空中爬行。那是像灌木一样生长的树,当然是一棵废树。它的所有枝丫不分主次,都平等地拥有生长的权利。可是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而变得有些匪夷所思。一棵树在没有任何乔木压迫,也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从墙后伸出头来便可以过上阳光丰足、雨水充沛的日子,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我们关注那树的那几年里,它一直保持原状,没有长壮更没有长高,仿佛独立于世界之外。它年复一年地枯荣,只是维持生命存在的状态,所以对于它,我觉得不能用生长这个词来形容。它的存在,只能说明它还活着;与其他树相比,它要卑微很多。当它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纷纷被委以重任,成为房屋的栋梁时,它一直安安稳稳地生长在那里,一副昏昏沉沉、与世无争的样子。这样的日子谁都不知道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也没有人知道还要持续多少年。就当这棵树的索然无味的生活将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而来的一场风暴,打破了原有的宁静。祠堂倒了,那棵树获得了自由,我们也看清了那棵树,它的根部已有坛口粗,根部以上便扭曲如一棵古虬的老藤。在这块水土丰盈的平原上,坛口粗的树木早该高耸入云了。我想如果那树不是生在高土墙的背后,而是生长在人的身边,如果人可以轻易地接近它,随随便便地修剪几斧子,它还会是现在这扭曲狰狞的样子吗?也许在它的身上会发生奇迹。可是,如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它还是它自己吗?事实上,这些年里生活在它身边的一些乔木已经离开了它们的位置,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随便便推开一家的房门,就可以见以那些树木的身影:一年生的荆条做成了棉弓,两年生的杏树做成了秤杆,三年生的刺槐做成了锄柄,四年生的桑树刚好可以做扁担,而一些具有某种特质的树木未及成年便被委以重任。保持平庸与低调,以换取长久的安宁,也许就是这棵树的生存智慧吧。在重建祠堂时,村里人决定将那棵百无一用的废树伐掉。锯条在进入那棵树的核心时猝然迸断,换上新的锯条还是如此。有人说,里面难道藏着石头或者钢铁?树倒下之后,人们在它的核心区看到的是一种肉红色木质,细致缜密的年轮紧紧地缩在一起,像凝固在岩石里的纹理。可以想象那些年它生长得多么艰难。树倒了可根还活着。有人毛遂自荐去挖根,可挖开泥土就傻了眼,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那根不是普通乔木的须状根,而是球状根,那根像红薯一样把阳光的能量与泥土的养料都悄然储存在 泥土下面。那树的根系异常浩荡,体积几乎与树冠等同,连青砖的墙基都被搂抱怀中。谁能想到看上去那么卑微的一棵树,会有这么浩荡的根呢?有人觉得这棵树活得太委屈:这样的一辈子活得值不值?其实,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想法,都会选择自己认定的活法,有的树喜欢以十分招摇的姿态生活在泥土之上,而有的树则恨不得将自己的头颅也深深地埋进土里。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选自散文,有删改)11、请概括文中所描述的这棵树的特点。(6分)答: 1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1)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而变得有些匪夷所思。(3分)答: (2)如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它还是它自己吗?(3分)答: 13、举例说明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 14、你认为这棵树活得值不值?请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8分)答: 第卷(表达题 共83分)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玷辱 赍发 良晨美景 迤逦前行B拮据 矜持 平心而论 天高地迥C央浼 搠倒 哀声叹气 茕茕孑立D角隅 鞭苔 日薄西山 提心掉胆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王老师好为人师,总是利用休息时间为基础不好的同学补习功课,因此被评为 “优秀教师”。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同学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C边城描写了秀色可餐的湘西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D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自私自利的小人。1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初唐四杰” 指的是初唐时期以诗文齐名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其中,特别是王勃尤为著名,他的滕王阁序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B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用边城的“人情美”与现实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在这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产生对美好人生形式的憧憬和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C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生活在沙皇俄国反动套子中的人,契诃夫是从批判、揭露沙皇反动套子的危害性的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的。D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18、将下面的这组句子连缀成一段连贯的话,只填序号即可。(4分)阳光因树枝而显得晶莹高高矮矮的枝条,纷纷向阳光伸出眷恋的手臂树枝因阳光而显得玲珑绿树和阳光达到了和谐阳光,温柔地披在绿树的身上答: 19、仿写:仿照例句的形式,再写两组句子。(4分)钱能买到佳肴,不能买到胃口;钱能买到书籍,不能买到知识;_ , ;_ , ;20、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6分)金属也会疲劳。这种疲劳可以引起车轮断裂,火车颠覆。据统计,金属构件有80%以上的损坏是由疲劳引起的。金属的内部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会成为应力集中区。内部缺陷处还会有许多小裂纹。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裂纹增大,直到材料不能继续负载应力,构件就会毁坏。在金属构件中添加各种维生素(稀土元素),采取免疫疗法等,是增强金属抗疲劳能力的有效办法。金属疲劳也能产生妙用,利用它的断裂特性制造的应力断裂机,可以切削许多过去难以切削的材料。五、(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在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有一段精彩的台词:“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请根据上述内容,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学校 班级 准考证号 姓名_ 座位号_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uuuuuuuuuuuuuuuuuu装uuuuuuuuuuuuuuuuuuuuu订uuuuuuuuuuuuuuuuuu线uuuuuuuuuuuuuuuuu夏邑一高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答题卷题号选择题二三四五合计得分选择题题号123456151617答案二、(32分)7、翻译(10分)(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3分) (2)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3分) (3)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4分) 诗歌鉴赏(8分)8、诗中的李中丞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他寄予了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概括。(4分) 9、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李中丞的形象?请举例说明。(4分) 10、默写(5分)学校 班级 准考证号 姓名_ 座位号_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uuuuuuuuuuuuuuuuuu装uuuuuuuuuuuuuuuuuuuuu订uuuuuuuuuuuuuuuuuu线uuuuuuuuuuuuuuuuu(1) (2) (3) (4) (5) 三、(25分)11、(6分) 12、(6分) (1) (2) 13、(6分) 14、(8分) 四、(24分)18、(4分) 19、(4分) , ; , 。20、(6分)学校 班级 准考证号 姓名_ 座位号_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uuuuuuuuuuuuuuuuuu装uuuuuuuuuuuuuuuuuuuuu订uuuuuuuuuuuuuuuuuu线uuuuuuuuuuuuuuuuu五、21、作文(60分)题目: 学校 班级 准考证号 姓名_ 座位号_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uuuuuuuuuuuuuuuuuu装uuuuuuuuuuuuuuuuuuuuu订uuuuuuuuuuuuuuuuuu线uuuuuuuuuuuuuuuuu800夏邑一高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答案1.D“曹雪芹在世时红楼梦却无人问津”说法错误,原文第段说“民间对红楼梦的传抄却是在曹氏在世时就存在了”。2.A 原文第段有“但事实是,他着手写这部惊世之作时早已将富贵荣达视为过眼云烟”,这句话表明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富贵荣达之梦对他早已没有影响。3.B“他不屑于此,以致沉沦下层”说法错误。另外,文章只说他早年也“有过借登科取士来实现自己的富贵荣达的梦想”,并没有说他“完全可以借科举实现富贵荣达之梦”。4B(3分)(易:轻视,“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史记高祖本纪);穷:不得志,“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列传);节:气节、节操,“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5 C(3分)(A项两句都不符合要求;B项两句都不符合要求;D项前一句不符合要求)6C(3分)(不是“作者平生追求的志向”,而是魏国公的志向。)7(1)本来知道把死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幼童等同起来是虚妄的。(3分,“固”、“一”、“齐”各1分,语句不通酌情扣分。)(2)就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3分,两个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1分,“季子”“买臣”是人名,不可乱翻译,语句不通酌情扣分。)(3)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来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乐,以沽名钓誉而自夸的行为是可轻视的。(4分,“刻诗于石”、“遗”、“矜”、“薄”各1分,语句不通酌情扣分。)【文言文参考译文】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的常情上说是值得荣耀的事,这点在现在和古代都是一致的。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顺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和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引导,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奔跑恐惧,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马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洋洋的表现,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范,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延及国家,使后世荣耀而流传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来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夸的行为是可轻视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治理得如泰山般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彝鼎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8.李中丞是一个退伍将军,他早年征战沙场,忠勇爱国,舍生忘死,战功赫赫,晚年却罢归流落。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老将军的无限同情。9.对比手法。将李中丞的叱咤沙场与不幸遭遇进行对比,表现作者对他的遭遇的不平与同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一联描绘了一幅江水茫茫、夕阳西下的图景,含蓄地表现了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充满伤感之情。1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画船听雨眠 悟已往之不谏 两朝开济老臣心 秋水共长天一色11.特点:驼背、低矮,生长缓慢,根系浩荡而壮观;看似平庸卑微,与世无争,却顽强坚韧,生命力旺盛。(每点3分)12.(1)这棵树充分展现出自由平等的天性后,就和一般的在人的意志下生长的树不同了,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因而让人匪夷所思。(3分)(2)所谓奇迹是指它会像其他树一样,长成栋梁之材;而这里用了一个假设性否定句,实际是肯定了这棵树的选择,表达了对它的敬意。(3分)13.总体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树喻人,赞美那些看似平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