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县五中至九寨旅游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石城县五中至九寨旅游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石城县五中至九寨旅游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石城县五中至九寨旅游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石城县五中至九寨旅游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概 述目录1 概 述31.1 项目背景31.2 编制依据41.3 研究过程及内容41.4 建设的必要性51.5 主要结论61.6 问题和建议10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112.1 研究区域概况112.2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概况113 交通分析及发展预测193.1 公路交通的调查与分析193.2 预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23.3 运输量、交通量的发展和预测234 技术标准264.1 建设规模264.2 技术标准265 建设方案275.1 建设条件275.2 建设方案起终点论证285.3 备选方案拟定285.4 方案比选295.5 方案概况296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26.1 主要工程数量326.2 投资估算326.3 资金筹措347 经济评价367.1 评价依据367.2 评价原则367.3 评价参数377.4 费用调整377.5 效益分析417.6 国民经济评价及敏感性分析448 实施方案468.1 建设安排468.2 实施方案468.3 招投标方案469 土地利用评价509.1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及人均占有量509.2 江西省土地利用发展规划519.3 项目建设用地539.4 土地复垦5410 环境评价5510.1 概述5510.2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5510.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5610.4 水环境的影响5710.5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5710.6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5811 节约能源6011.1 概 述6011.2 节约能源的计算6012 社会评价6112.1 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6112.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6212.3 社会评价的结论6213 风险分析6313.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6313.2 风险程度分析6313.3 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6314 问题和建议64石城县五中至九寨l旅游公路工程8 实施方案1 概 述1.1 项目背景该路线连接了5个行政村石城县五中至九寨旅游公路是石城县农村客运化网络所需的连通工程,该项目路线起于石城县五中(与G206线K1815+220处相接,起点桩号K0+000),途经温坊村、建上村、大畲村、通天寨、江背村、前江村,终于九寨温泉(与洋嵊坑至九寨公路相交,终点桩号K11+349.531),路线全长11.35公里。该公路只有建上村境内为4.0米的水泥路面,其它大部分路段只有12米的土路,摩托车都很难通行,建上村里面的几个村庄近1万人口只有徒步到县城或到外面的主要公路坐客车去赶集和进城,农民出行非常不便。该项目的建设,改善了道路路况和道路行车安全,打通了断头路,为农村客运网络的延伸和连通奠定了基础,将有利于沿线各村与乡镇及县城之间联系和往来,加快石城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十二五”期计划,促进石城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加快赣州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县域内各乡镇及村镇之间的联系,完善农村客运网络道路的改造升级,提高公路等级,普遍实现路面硬化,提高路网通达深度,完善江西省农村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形势下,县乡道路升级和农村客运网络化规划建设,贯彻党和政府强农、惠农、为民的执政方针,做好江西省“十二五”农村公路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和农村公路客运网络化规划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根据“江西省交通运输厅赣交规划字201172号文件关于尽快开展“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受建设单位委托,我单位组织力量对石城县五中至九寨旅游公路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2011年4月下旬成立了石城县五中至九寨旅游公路工程可行性报告项目组,在1:5万和1:1万地形图上对路线方案进行布设,对1:1万地形图上确定的路线方案进行实地踏勘及全面系统的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进行了路线、水文、气象、地质、征地拆迁等情况的勘测与调查,收集和调查了项目影响区的交通运输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规划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状况,对初拟的路线走向、路线主要控制点等问题,广泛征求了沿线各地方政府及其规划、城建、交通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专门组织人员在相关道路上布设交通量调查站点,对公路交通量及汽车行使起点进行了调查。依据石城县交通运输局“关于编制石城县五中至九寨旅游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的有关要求,遵照交通运输部2010年颁发的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究报告编制办法和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我单位组织力量编制了石城县五中至九寨旅游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2 编制依据1、交通运输部2010年颁布的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3、交通部1996年颁布的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7、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发改投资20061325号)(第三版)8、调查收集的相关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及自然条件等资料。9、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及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规程、标准。10. 石城县交通运输局“关于编制石城县五中至九寨旅游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的有关要求。1.3 研究过程及内容根据委托书的要求,我单位于2011年4月下旬成立了本项目研究组,赴石城县进行现场踏勘。由于本项目研究区域地形较为复杂。因此,如何布线、合理利用地形,不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造价,甚至关系到路线方案的确定。为此,我们在1:50000和1:10000地形图上反复对路线方案进行研究,赴项目所在地收集各方面资料并广泛听取甲方及地方意见。鉴于本项目的特殊性,为加强项目的管理与技术指导,由单位领导及部分专家组成该项目管理组,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1、初步研究阶段(1)现场踏勘,初步了解项目所在地区域自然环境。(2)组织人员、设备、成立项目研究组及单位专家指导审查组。(3)收集项目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综合交通、公路网和城市规划等方面资料,为社会经济分析、交通量预测和建设必要性论证提供可靠依据。(4)收集总体方案研究所需资料,如1:10000地形图,区域地质资料,相关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 (5)初步构思可能的路线方案,并依次在1:50000、1:10000地形图上布设。(6)进行建设条件、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和路线方案(包括现有道路使用状况)路线实地调查、踏勘。(7)收集既有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并实施了交通调查与典型路线断面交通量观测。(8)整理分析调查资料、地方政府意见和实地踏勘结果,形成初步研究意见,并就路线走向方案向甲方等作了汇报,征得相关意见与建议。2、详细研究阶段该阶段重点进行了以下工作:(1) 综合各方意见,深入分析调查资料,调整优化路线方案。(2) 完成各特征年度区间交通量和结点交通量分配、预测。(3) 分析论证拟建项目采用的标准与建设规模。(4) 比选论证拟建项目采用的标准与建设规模。(5) 进行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6) 撰写研究报告。本报告是在广泛收集项目影响区内相关最新资料,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响路线走向的主要因素及重要控制点,结合拟建项目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必备的功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量预测结果,研究论证了路线走向方案、建设标准与规模等,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2、项目影响区域交通运输状况及发展,公路网及主要相关道路;3、交通量分析预测;4、项目建设必要性;5、建设条件与环境;6、技术标准与建设规模;7、路线方案研究;8、项目建设方案意见;9、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0、国民经济评价11、实施方案;12、问题与建议。1.4 建设的必要性拟建项目石城县五中至九寨公路是石城至琴江镇农村客运化网络所需的连通工程。原有道路除建上村一段为4米宽水泥路面外,其余只有12米的土路,坑洼不平、雨天泥泞,摩托车都无法通行,建上村、大畲村、江背村、前江村4个行政村近万人口只能徒步进城或徒步至主要公路上坐客车去进城或到邻近的乡镇去赶集,修通公路、开通客运班线是村民们多年的愿望。本项目的建设,修通沿线几个行政村的道路,为开通客运班线创造了条件,结束了江背、前江等村无公路的历史,解决了近万人出外就医难、行人难、上学难的问题,间接受益人口5万多人,项目建成后将促进石城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定当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对完善石城县农村客运网络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环境,为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解决了沿线群众就医难、行路难、就学难的交通问题。2、农村路网和农村客运网络连通的需要石城县五中至九寨公路是石城至琴江农村客运化网络所需的连通工程,也是该县农村公路网规划的一条主要公路;该项目的建设,提升了道路等级和路网密度,结束了江背村等村无公路的历史,为开通该线路客运交通创造了条件,使该区域客运网络覆盖更多的村镇和人口,方便了近万人的出行。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赶集、出外经商创业的交通条件,完善石城县农村客运化网络。3、交通量增长的需要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联系将更加紧密,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实施,社会经济总量将得到提升,必然导致交通量增加。特别是该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将会使该路的交通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交通量预测(见表11),到2027年路段最大机动车交通量折合成小客车769辆日,2033年为1254辆日。目前的道路现状,已远不能满足该地区发展的需求。为解决当地广大群众的出行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输,促进县乡公路交通规划网络的建设,该项目的实施非常有必要。1.5 主要结论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实施,经济发展总量壮大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拥有汽车的家庭将越来越多,城乡交往和农民进城就业、就学、就医更加频繁,农村客运将得到一定发展,发展农村公路运输优势凸显,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石城县琴江镇区域内到石城县城的交通量将大为增加,对石城县五中至九寨公路进行四级公路改造升级,将大大改善了该路段的交通通行能力,开通客运交通方便当地村民的出行和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输,促进琴江镇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区域的村民走出山区、脱贫致富夯实了基础,也为当地名优特产品价值提升及贸易创造了条件。综上所述,石城县五中至九寨公路连通工程建设非常有必要。1.5.1 交通量预测本项目交通量的生成由趋势交通量、诱增交通量和转移交通量三部分组成,在充分调查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基础上,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经济并不发达,路网也比较简单,其中趋势交通量采用间接法预测,转移交通量采用直接法预测,本项目交通量预测结果见表1-1。未来特征年的预测交通量 表1-1特征年预测交通量(辆/日)其中: (辆/日)汽车拖拉机摩托车其它2013199 159 16 11 13 2015250 200 20 14 16 2020417 333 33 23 27 2027769 615 62 43 49 20331254 1004 100 70 80 1.5.2技术标准根据公路发展规划和交通量预测结果,参照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规定,全线拟定按四级级公路标准新建,设计速度为20公里/小时。技术标准主要指标见表12主要技术标准 表12指 标 名 称单 位技 术 标 准备 注公路等级四级设计速度Km/h20路基宽度米6.5路面宽度米6.0桥面宽度米8.5土路肩宽度米20.250.5最大纵坡9荷载等级公路-II级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P1/50小桥涵及路基P1/25路面面层结构水泥砼路面1.5.3、路线走终点、走向、主要控制点及建设规模该项目路线起于石城县五中(与G206线K1815+220处相接,起点桩号K0+000),途经温坊村、建上村、大畲村、通天寨、江背村、前江村,终于九寨温泉(与洋嵊坑至九寨公路相交,终点桩号K11+349.531),路线全长11.35公里。建设规模见表1-3 建设规模表 表13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1路线长度公里11.352土石方数量千立方米169.4723水泥砼路面千平方米69.2974大桥米座5中桥米座69.08/16小桥米座19.62/17涵洞道398平面交叉处29占用土地亩1501.5.4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工期安排1、投资估算本项目投资估算根据交通部交公路发1996611号通知颁发的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和公路工程估算指标及江西省交通厅赣交发1996146号江西省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补充规定编制。估算费用按四级施工队伍取定各项费率,人工费单价为17.60元工日,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率按省交通厅的补充规定计算,材料单价根据现场调查提供的材料价格选用,运杂费按交通厅补充规定中的规定一律按社会运输计算。建设项目估算总造价为2245.7685万元。估算成果见表1-4、1-5。 人工、主要材料数量汇总表 表1-4序号工、料名称单位数量1人工工日1131622原木m3333锯材m3414级钢筋t475级钢筋t846钢绞线t127钢材t108加工钢材t109水泥t841210石油沥青t3611生石灰t6712砂、砂砾m34263213片石m3323414碎(砾)石m31411215块石m31226总投资估算表表1-5工程费用名称估算金额(元)第一部分 建筑安装工程17966328一、路基工程5585300二、路面工程8118010三、桥涵工程2822924五、交叉工程及沿线设施364063六、施工技术装备费214552七、计划利润286071八、税金575408第二部分 设备及工具器具购置费26332第三部分 工程建设及其他费用2610721第一、二、三部分费用合计20603381预留费用1854304估算总金额224576852、资金筹措本项目属于农村客运化网络所需的连通工程升级改造工程,按照“赣市交规划字201141号”文件的规定为每公里补助20万元,资金来源方式主要是:申请上级补助资金227万元;地方自筹2018.7685万元。3、工期安排根据项目所需的人工及各分项工程量,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对各分项工程的实施进行具体的时间安排。参考已建同类公路的经验,本项目的施工工期为十二个月。1.5.5、经济评价本项目经济评价包括经济评价和敏感性分析,推荐方案评价结果各项指标见表16、1-7。1、国民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主要指标 表1-6静态折现率8内部收益率EIRR()回收期N(年)净现值ENPV(万元)回收期N(年)效益费用比EBCR净现值ENPV(万元)9.37 9899.05 12.77 1.91 1899.03 15.405 从表中可知该项目建成后,当折现率为8,效益费用比大于1,内部效益率大于8,在使用期内能收回投资,说明本项目效益好。本工程项目是可行的。2、经济敏感性分析经济敏感性分析主要指标表(当投资增加20,同时效益减少20) 表17静态折现率8内部收益率EIRR()回收期N(年)净现值ENPV(万元)回收期N(年)效益费用比EBCR净现值ENPV(万元)12.24 7324.61 19.03 1.34 815.88 10.615 对本项目的经济敏感性分析,按工程投资增加20,效益减少20,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当折现率为8时,效益费用比为1.34,内部收益率为10.615%,回收期为19.03年,说明本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本项目实施后,彻底改善琴江镇沿线各村的交通条件,琴江镇附近区域及项目沿线的农业产业开发创造更有的条件。本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1.6 问题和建议1、本项目位于石城县琴江镇境内,实施阶段应减少对生态的破环,对路基边坡尽量采用植物防护措施,与原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减少水土流失。2、本项目除建上村有一段4米宽的水泥路外,其余基本上是新建公路,施工期间对原小路沿线村庄的交通干扰较大,因此应尽量减少扰民,并做好宣传工作,以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3、拟建项目是由地方筹资建设,石城县是国家贫困县之一,在建设资金和经济政策方面,希望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使公路早日建成通车惠泽于民。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2.1 研究区域概况 石城县五中至九寨公路的改建,必将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将带动石城县琴江镇附近区域的经济发展,加强乡镇与村两级组织之间的联系,使沿线群众出入交通更加便捷。根据影响程度,将影响区分为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其中石城县为直接影响区,宁都、瑞金、广昌和福建的宁化为间接影响区。直接影响区各项经济指标现状见表2-1。直接影响区各项经济指标现状表2-1指标区域人口(万元)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国民生产总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影响区域内31.33158123.034.93占全市比重3.524.022.061.242.2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概况2.2.1赣州市社会经济概况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省南部,简称赣南。赣南土地面积3938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23.6%,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赣州市现辖一区两市十五个县,2010年年未总人口89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27.8人。全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地表水资源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573.4毫米,水电资源可开发量158.6万千瓦,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柑桔生产的重要基地和重点建设的十八大林区之一。赣南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稀有金属不稀有”之说,是全国重点金属基地之一,有世界“钨都”之称,“稀土王国”之美誉。赣南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早、夏长、秋短、冬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气候宜人,为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基础。赣州市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既是珠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的前沿腹地,又是通往闽西、粤北、湘南的交通要道。京九铁路的贯通自然把宋城赣州推到举世瞩目的位置上,与港、澳、台变成一衣带水,与东南亚也成了近邻。赣州市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是江西所有城市中保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城市,现存的文物古迹又数宋代最多、品位高,被专家学者誉为“宋代博物馆”,有中国唯一的北宋城墙、“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北宋建造的慈云塔、名扬海内外的八镜台、郁孤台,均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改革开放以来,赣州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显出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综合实力得到加强。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9.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新高。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1.8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96.7亿元,增长16.3%,其中,工业增加值425.1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10.88亿元,增长15.5%,增速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从增长贡献率来分析,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第二产业增势强劲,是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2%,拉动经济增长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2%,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来观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8.9%,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4.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为38%,提高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6.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2.2.2石城县社会经济概况1、基本概况石城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地区东北部,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福建长汀县及本省瑞金市,西毗宁都县,北靠抚州地区广昌县,地处赣州、抚州、三明、龙岩两省四地市的交叉点,因境内“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四周山岭环绕、中部山峦起伏、河流星罗密布,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县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辖5镇5乡140多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标GB/T18972-2003)对旅游资源的划分,石城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类型广,分布相对集中,而且品味高,据专家论证,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归纳起来,主要有(1)生态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旅游资源赣江源自然保护区、丹霞风光旅游资源通天寨、温泉旅游资源九寨温泉等:(2)红色旅游资源: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旧址、红军秋溪整编旧址、毛泽东、朱德观下旧居等;(3)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古驿道闽粤通衢、宋宝福院塔;(4)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等。2010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总目标,积极抢抓机遇,大力实施“融入海西区、建设新石城”发展战略,走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之路,不断优化环境,迅速激活人气,全县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一、综合国民经济稳步向好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0335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100万元,同比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63569万元,同比增长18.7,其中工业增加值45681万元,同比增长26.5;第三产业增加值82666万元,同比增长18.8。人均生产总值8185元,同比增加1178元,增长16.8%。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35.8:32.4:31.8调整为36.5:27.6:35.9,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首次接近36%的中级发展阶段。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2%、35.8%、40%。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22647万元,增长16.6%,占GDP的比重达53.2%。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连续两年实现三年翻番,达到21001万元,增长2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275万元,增长21.4%。财政总收入比2005年的7597万元增长176.4%,年均增长22.6%;地方财政收入比2005年的5483万元增长178.6%,年均增长22.7%。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一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生产总值(GDP)仍然居全市第18位,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1%,比国土面积占全市的比重低1.9个百分点,比耕地面积所占比重低2.5个百分点,比总人口所占比重低1.4个百分点。二是经济回升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上行,履创新高,将逐渐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同时,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升,导致基础能源、材料价格形成输入型上涨,进而影响制造业成本上升,给企业运营带来困扰,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2、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预测(1)人口预测 表中数据可见,各各影响区的人口增长都比较稳定,基本随时间的变化呈线性增长,在本省人口计划政策控制下,预计未来年各影响区的增长趋势比较平稳,选用一元线性模型预测未来人口值。具体模型及预测值见下表: 未来特征年人口预测(万人) 表2-2人口-年份R2009年2013年2020年2025年2032年回归曲线赣州市25.509x-468280.912690093399510401109石城县13.568x-267810.936731.053233.535.637.8(2)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根据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先慢再快后慢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测,根据已有的经济数据集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进行适当调整的方法进行预测。个影响区未来年的经济增长率及预测值,如下表: 未来特征的GDP增长率(%)表2-3赣州石城县正常方案2009年2013年8102013年2020年89.22020年2025年7.582025年2032年5.57未来特征年的GDP预测值(亿元) 表2-42013年2020年2025年2032年正常方案赣州市1227210330194391石城县2546681092.3 项目影响区域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2.3.1交通运输现状1、赣州市综合运输网全市运输体系是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水运、航空为辅的主体交通网络。(1)公路全市公路由二纵二横4条国道(105、206、323和319国道),总长964.75公里)、59条省道和1万多公里的县乡道路构成三级公路网络。2009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量程25525.7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72.51公里,有3451个行政村通公路,占行政村总数的99.57%。省养公路2710公里,县乡公路22815.76公里,2009年完成公路客运量8928万人,客运周转量5.53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2517万吨,货运周转量129.07亿吨公里。(2)铁路1996年京九铁路建成通车,赣南路段262公里,经过兴国赣县、赣州、南康、信丰、龙南、定南七个县(市),结束了赣南没有铁路的历史,1998年京九复线通车后,使其更成为带动赣南腾飞的龙头。赣龙铁路赣南段260公里于2005投入运营,赣韶铁路、赣龙铁路复线进入实施阶段。2009年铁路完成客运量1156万人,货运量687.5万吨。(3)水运主要有赣江航线,赣南境内通航里程285公里,其次有贡水航线和章水航线。因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河床升高,航道正在萎缩,航程逐渐缩短。赣州港为江西六大港巷口之一,可停泊300吨级的轮船。(4)民航赣州黄金机场始建于1937年,解放后经多次改建,2008年赣州新机场已建成通航,新机场为国际4C级机场,可起降波音737等大型客机,目前已开通了南昌、广州、厦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航线。(5)公路运输网的地位和作用 在区域交通运输业中,公路运输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为区域运输的主力军,特别是随着赣州市路网的不断改善和高等级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公路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得到体现。赣州市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网中地位和作用见表22。各种运输方式客运比重表(%)表22年份公路铁路水运民航运量周转量运量周转量运量周转量运量周转量85年98.9499.151.060.8595年98.8599.321.150.6805年88.6199.89.891.460.20.0510年83.0299.7815.341.470.220.172、赣州市运输发展水平及特点2010年全市拥有汽车149800辆,是2000年的6.54倍,年均递增率为20.3%,全市近年机动车拥有量见表23。各种运输方式货运比重表(%)表23年份公路铁路水运民航运量周转量运量周转量运量周转量运量周转量85年87.8963.2212.1136.7895年96.7585.793.2514.2105年73.8582.839.9216.2117.1710年73.6383.7811.7714.6016.220.0023、石城县交通运输网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该区域不通铁路,航空运输为零,水运枯萎,公路成为唯一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项目区域主要的公路有石吉高速、鹰瑞高速、南北贯通有国道206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对公路运输的需求急剧增加,区域内公路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不断新建公路和对原有公路的改造,已基本形成了国道、省道为骨架,县乡道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公路运输,以其灵活、机动、便捷、安全的优势,承担着旅客运输和货物交流的繁重任务,成为该区域交通运输的主力军。但由于区域内公路技术等级低,布局及等级结构不合理,影响了路网整体功能和效益的充分发挥,与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极不适应,加速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的技术等级已是当务之急。到2010年公路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193公里,其中高级路面657公里。年内新修农村水泥路106公里,旅游公路10.2公里,新建乡村便民侯车亭10个。行政村通公路比重达100。全社会完成货物周转量10346.9万吨公里,完成旅客周转量13292.2万人公里。 石城县2010年营运客、货车拥有量见表2-4,营运机动车拥有量见表2-5。2010年营运客、货车拥有量表表2-4合计交通部门非交通部门个体辆座位吨位辆座位吨位辆座位吨位辆座位吨位营运客车1201348182885080052260营运货车2021288120960823282010年营运机动车拥有量表表2-5其它机动车出租车(辆)拖拉机(辆)总计(辆)载客载货辆座位辆吨位3221201348202128825562.3.2相关公路技术状况石吉高速公路石城段:路基宽26米,沥青路面宽2x7.5+2x3米。鹰瑞高速公路石城段:路基宽26米,沥青路面宽2x7.5+2x3米。国道206线贯通石城县南北,由石城的小松镇入境、途经石城县城、屏山镇、横江镇、至龙岗乡出境。采用的是二级公路标准。省道S307线,由石城的通天寨风景区至福建的宁化县,路基宽10米、路面7米,沥青路面,采用的是三级公路标准。省道S337线,石城至宁都,路基宽7.5米、路面6.5米,沥青路面采用的是三级公路标准2.3.3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一)、赣州市 依据赣州地区公路网规划(19962020年)中得知:赣州市公路网规划布局分为三个层次:公路网骨架、干线网、次干线网。(1)、公路网骨架(二纵三横)二纵:1、赣粤高速公路 2、广昌宁都瑞金上犹寻乌三横:1、隘岭赣州小梅关 2、老营盘兴国宁都石城宁化 3、翁源龙南坪石安远寻乌其中,公路网主骨架为二纵一横,即赣粤高速公路,广昌寻乌和隘岭赣州小梅关(2)、区域干线网:由省道组成,勾通赣州市各市、县城的公路交通联系。(3)、区域次干线网:由县道组成,起加密干线网的作用,沟通赣州市各县(市)到乡(镇)及(镇)内的公路交通联系。(4)、具体建设布局方案:19962000年,公路网总里程达900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22.84公里/百平方公里;20012011年,公路网总里程达1000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25.38公里/百平方公里;20112020年,公路网总里程达11032公里,公路网密度达28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石城县 根据石城县公路网规划,石城县公路网规划也可分三个层次。一是通过石城县的省际公路,按照赣州地区公路规划(1996-2020年)的要求,重点改造好通过石城县的国、省道公路,这是石城县公路网的骨架;二是石城县境内,连接各乡镇的的主要县道,这些公路是石城县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连接各乡镇与各行政村的乡道,这是石城县公路网的基础。2.3.4项目在公路运输网中的地位石城县五中至九寨公路是琴江镇所需的连通工程,它的建成,为开通客运交通创造了条件,对石城县整个农村客运网络功能的增强起着积极的作用,改善了该区域村民进城就业、就医、就学和出外创业的交通条件,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更便利的公路运输条件,推动石城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3 交通分析及发展预测3.1 公路交通的调查与分析3.1.1历史资料分析1.客货运输量赣州市客货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体,据资料显示:2009年赣州市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分别为4741.46万人、2841.12万吨,分别占全省的12.37%、12%,旅客周转量363429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62902万吨,分别占全省的8.06%、2.95%。其中公路客货运输量及周转量分别为4584万人次、2619万吨、362664人公里、247331万吨公里,赣州市20002011公路客货运输量详见表31。赣州市公路客货运输量统计资料表31年份客运量万人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货运量万吨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万元20003477 195773 4986 1003369 2662000 3410300 20013852 221028 5649 1018420 2981440 3904794 20024268 249541 6401 1033696 3339213 4470989 20034729 281731 7252 1049201 3940271 5119282 20045240 318075 8217 1064939 4610117 5861578 20055806 359107 9309 1080913 5393837 6740814 20066381 391067 9877 1119826 6310789 7718233 20077013 425872 10480 1160140 7271369 8875967 20087707 463775 11119 1201905 8267546 10029843 20098470 505051 11797 1245174 9400200 11333723 20108928 550000 12517 1290000 11194700 12807107 增长率(%)2000-200510.812.913.31.515.214.52005-20109.98.96.13.613.713.6从表31、可以看出:赣州市的公路客货运量及周转量的增长要快于全省的增长;与同周期经济发展相比,公路客货运量及周转量的增长要慢于经济增长,20052010年间的弹性系数在0.30.9之间。石城县的客货运输基本都是公路运输,2010年全县公路客货运输量分别为146万人、155万吨,分别占全赣州市的2.68%、2.94%;公路客货周转量分别为9774万人公里、9624万砘公里,分别占全赣州市的2.65%和3.76%;石城县公路客货运输量详见表3-2。石城县公路客货运输量统计资料表32年份客运量万人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货运量万吨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万元2000114867 72572 2001122333 75112 2002130285 77741 2003140056 80462 2004150560 83278 200594 6766 123 8354 164863 86192 2006103 7638 129 8655 180525 89209 2007111 8318 135 8967 199481 92332 2008120 9058 141 9290 220426 95563 200912997741489624248200 98430 2010146 10615 155 9970280466101383 增长率(%)2000-20108.59.44.73.69.353.5从表32、可以看出:赣州市客运周转量的增长快于客运量的增加,而货运周转量的增长要慢于货物运输量的增长;石城县的公路客货运量及客运周转量的增长要慢于全市的增长,而货运周转量的增长要快于全市的增长水平,自身客货运周转量的增长速度快于客货运量的增长速度;与同周期经济发展相比,公路客货运量及周转量的增长要慢于经济增长,20002010年间的弹性系数在0.30.9之间。2.民用汽车保有量赣州市2010年末汽车拥有量为149800辆,其中客车78920辆,货车70880辆。分别占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的10.55%、11.70%。2000至2010年赣州市的客车辆增长率为20.7%,货车增长则相对较慢。赣州市历年民用车辆拥有量详见表33。赣州市民用汽车拥有量单位:辆 表3-3年份客车货车特种车合计拖拉机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小客大客小货大货拖挂车20001837110025996993149662133405698266200034103002001232011462766658898065514455440129814403904794200231591222318769291133391494937483339213447098920033632126235108971458938187713959394027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