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农村信贷资金外流问题探析巴红静 管伟军 摘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贷款困难,金融需求缺口极大,而同时农村的金融资金外流现象却不断加剧。从统计资料上看,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持续了将近30年之久,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有需求就必然会出现相应的供给,供给和需求必然是会保持平衡的,这种资金长期大量持续外流现象在经济学上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本文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渠道研究了金融资金净流出问题,资金的源源不断流出加剧了农村资金要素的稀缺程度,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关键词金融供给 资金外流 正规金融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 (2009)120066 (05)作者巴红静 博士研究生 东北财经大学富虹经济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3管伟军 助理研究员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 100081 马忠富(2000)研究认为,农村资金的流向主要是农户、乡镇企业、城市工商业。而相当一段时期来,中国农村金融运行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农村金融资金通过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流出农村,流入城市工商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农村“大流血”现象。1按照目前的金融机构布局,在农村地区吸收资金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除中国农业银行外,其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大都将资金转到城市,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资金投放也呈逐步减少趋势。邮政储蓄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只吸收存款,资金转给人民银行,自己不发放贷款,银行和邮政储蓄都导致了农村资金城市化。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基本的资金,使得资金在农村内部得以循环。一、县域金融供给萎缩1.国有商行网点数目大幅减少国有银行商业化、集约化经营改革策略的实施,大幅度的削减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尤其是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1997年开始的通货紧缩后, 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 199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该方案对四大银行机构的撤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比如:按银行的工作人员数量和吸收存款额,人均存款额在50万元以下的营业网点全部撤销, 50万到100万元的营业网点部分撤销,100万到150万元的营业网点合并。二级分行也要进行大量撤并。1998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境内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4.4万个,被撤并的机构基本上都是县以下的农村地区。数据显示, 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网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金融从业人员43.8万人,比2004年减少3.8万人。其中农业银行县域网点数为1.31万个,比2004年减少3784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的比重为10.6%,比2004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66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2.农村信用合作社网点数目减少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分别比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减少9087个、4351个和487个。2004年到2006年,除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年均下降3.7%,其中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年均下降9.29%。并且县域企业金融覆盖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截止2008年8月,我国仍然有2868个“零金融机构乡镇”,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其中2645个在西部地区,占全国总数的80%,此外,2个县(市),8901个乡镇仅有一家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空白或者覆盖率低使农民无法享受到普惠制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以及农村金融资源无法有效配置。” 表1 县域金融网点情况单位:个网点数2004年2005年2006年邮政储蓄23239 23468 23695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555 1533 1517中国农业银行16926 15511 13175农村商业银行535 524 505农村合作银行1800 2142 2515农村信用社60869 55853 52089证券公司机构664 680 711期货公司机构15 15 23保险公司机构11130 12548 14135担保公司机构752 975 1365典当行机构499 602 713其他县域金融机构16089 14777 13531县域金融网点总数134073 128728 123974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局。二、资金的外流渠道按照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布局,在农村地区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有四大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农村的信贷资金正是通过这三大渠道不断地外流。一是国有银行商业化、集约化经营改革策略的实施,同时对县级机构贷款权限的上收,致使四大商业银行县级以下的机构成了单纯吸收存款的机构;二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信用社从农业银行脱钩使得信贷资金的非农业化趋势明显加重;三是邮政储蓄作为一个只吸收存款而不发放贷款的机构,直接将农村的存款转移到了城市地区。1.国有商业银行上收信贷管理权限从1996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强了内部管理力度,实行集中制、集权制的信贷管理体制后,主要信贷审批权限集中到一、二级分行。例如,中国人民银行上饶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2)调查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吸收的存款通过上存二级准备金的形式集中到了市级分行,然后也以同样的形式上存到省分行、总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一般只在严格限制的规模内审批和发放消费性贷款、存单抵押贷款等,同时由于信贷员管理上激励与惩罚机制不对等,信贷员慑于“贷款第 表2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储蓄情况单位:亿元,%年份农行储蓄存款农行农业贷款农行储蓄存款增长率农行存贷差1979 21.2 95 -73.81980 32.2 106 51.9 -73.81981 42.6 112 32.2 -69.41982 53.8 121 26.3 -67.21983 67.0 128 24.6 -611984 100.5 171 50.1 -70.51985 155. 3 189 54.5 -33.71986 257.4 238 65.9 19.41987 426.2 302 65.4 124.21988 593.7 363 39.3 230.41989 848.5 430 42.9 418.51990 1212.1 525 42.9 687.11991 1577.6 654 30.2 923.61992 1972.4 816 25.0 1156.41993 2526.4 858 28.1 1668.41994 3561.4 877 41.0 2684.41995 4813.5 955 35.2 3858.51996 6174.8 1202 28.3 4972.81997 7523.0 1532 21.8 59911998 8880.4 1780 18.0 7100.41999 10098.5 1743 13.7 8355.52000 11032.3 1289 9.2 9743.3合计61970.8 14486 22.8 47484.5一责任人”、乃至“贷款终身责任制”,往往能不贷就不贷,加之银行系统内上存资金利差非常可观,基层分支机构就主要将存差资金上存上级行以获取利67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摘自刘明康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差。而且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县及县以下机构,贷款权较小,仅发挥吸储功能,每年以吸储上存方式从农村流出的资金估计达3000亿元。由此各地普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慎贷”和“惜贷”现象。这样就直接导致县域信贷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基层行对当地经济信贷支持功能日渐退化,基层分支机构仅仅成为上级行的超级“储蓄所”和县域资金的“抽水机”。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9.1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比重为23.4%;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5.32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比重为20.6%,而县域经济的GDP约占全国GDP的60%。2金融萎缩必然导致县域资金缺口,使县域中小企业等经济实体融资无法得到满足,同时必然形成制度供给缺口。农村资金外流,加剧县以下农村资金的稀缺度。2.农村信用社的资金非农化农村信用社由于经营目标多元化、体制改革不到位,也是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的渠道之一,如上缴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的形式流向人民银行,还有部分资金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方式从农村流出;在存款上升、存贷款增幅不同比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拆出资金比例明显增高。在查处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之前,其拆出对象既有国有商业银行也有证券机构,之后拆出对象基本上是国有商业银行。 表3 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情况单位:亿元,%年份信用社各项存款信用社各项贷款农村信用社存贷差资金净流出农村信用社存贷比1978 166 45.1 120.9 17.1 271979 215.9 47.5 168.35 20 221980 265.1 81.6 183.5 22 311981 318.6 96.4 222.2 42 301982 388.7 121.2 267.5 41 311983 486.1 163.1 323 67 341984 623.9 354.5 269.4 3571985 724.9 400 324.9 110 551986 962.3 568.5 393.8 134 591987 1225.2 771.4 453.8 138 631988 1399.8 908.6 491.2 89 651989 1663.4 1094.9 568.5 196 661990 2144.9 1413 731.9 303 661991 2707.5 1808.6 898.9 326 671992 3478.5 2453.9 1024.6 370 711993 4297.3 3143.9 1153.4 548 731994 5669.7 4168.6 1501.1 1574 741995 7172.9 5234.2 1938.7 1093 731996 8793.6 6364.7 2428.9 1083 721997 10555.8 7273.2 3282.6 1174 691998 12191.5 8340.2 3851.3 424 681999 13358.1 9225.6 4132.5 396 692000 15129.4 10489.3 4640.1 590 692001 17272.7 12744.3 4528.4 723 672002 19674.1 14674.2 4999.9 788 562003 23765.3 17759.7 6005.6 756 562004 27348.4 19748.3 7600.1 876 492005 27698.1 18551.9 9146.2 965 782006 30426.8 20458.3 9968.5 987 76合计111211.8 77312.3 33899.45 13855.177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局。68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2002年4月。图3 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图从上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从1978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不断外流,且流出的数额逐年增加。30年总计流出13855.1亿元。3.邮政储蓄转移农村资金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利用其具有的利率优势、网络优势、机构优势、信誉优势,大量吸收存款,并且存款增长迅速,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占据大半边天。但是邮政储蓄的业务特点是长期实行二级中心体制,只在农村地区吸收存款而不发放贷款,吸收的存款汇集到位于省会的二级中心后,再上交给北京的一级中心,统一交给中国人民银行。邮政储蓄只有吸收存款的功能,而没有放贷的机制。全国邮政储蓄有5万多个网点,其中80%以上分布在农村,使农村很大一部分资金流向了工业领域和城市。戴根有(2001)指出“邮政储蓄存款75%来自县及县以下,其中直接来自农村地区的占34%,显然,邮政储蓄是农村资金流出的重要渠道。邮政储蓄实际也是在县级抽血,虽然它是在当地人民银行开户,但资金还得一级一级往上划,即使把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看作是邮政储蓄的转化,那也只是转化了一部分,因为全国从县一级吸收的邮政储蓄存款远比再贷款金额大的多。”3在贷款方面,较为普遍的突出表现是县域贷款在总量上徘徊不前,在增量上甚至出现萎缩。邮政新增存款60%来源于县以下, 30%来自于县级城镇,直接从农村挖走了一块资金,削弱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据人民银行统计,2000年聊城市县以下邮政储蓄净增6亿元,而同期支农再贷款仅为2.1亿元,占邮政储蓄同期分量的三分之一,占县以下邮政储蓄存款的13.71%,无法满足农村日益扩大的资金需求。虽然人民银行通过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形式,对村信用社在资金上给予了支持,但支农再贷款投放量和农村资金的流失量相差悬殊,据宋宏谋统计, 1978年2000年,通过邮政储蓄机构净流出1612亿元、。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则以只存不贷的形式直接造成农村资金的净流出,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的一个重要渠道,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稀缺程度。 表4 邮政储蓄信贷资金状况单位:亿元年份邮政储蓄各项存款1989 20.51990 45.81991 88.01992 124.71993 215.21994 339.01995 546.91996 740.01997 882.81998 1079.01999 1262.72000 1632.69合计6977.29 注:资料来源于历年中国金融年鉴。4.小结据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课题组的测算, 19792000年,我国通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的资金净流出量高达10335亿元,其中通过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净流出量高达8723亿元,通过邮政储蓄机构净流出1612亿元。这表明,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是我国农村资金净流出的重要渠道。农村信用社净流出资金中有一部分以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的形式流向中央银行(1996年以前,流向中国农业银行),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资金被农村信用社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大量转移。邮政储蓄则通过二级管理体制直接流向中央银行。4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从总量上看,我国农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巨额储蓄存款资金,而农民获得的贷款量则要少得多。这些金融机构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抽水机”。2001年起,抽水机的抽水功能变得更加强大起来,从2002年以来,邮政储蓄机构就从农村抽走超过800多亿的资金。我国的金融体制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抽取资金,从而使许多有识之士指出,穷乡僻壤的农民做豆腐、卖鸡蛋、打工好不容易赚下的血汗钱,反而倒流进城,被城市占用。三、资金外流问题对农村经济的影响1.农村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支撑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69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力量是我国农民的储蓄资金,但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成为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19782000年间,在农村资金需求缺口巨大、农民贷款远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农民储蓄通过农村信用社渠道净流出8722亿元,其中51.8%的资金被农村信用社用于发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和其他形式的贷款,近50%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出农村,其在现实中必然集中体现为农民“贷款难”问题和农村资金短缺问题。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则以只存不贷的形式直接造成1612亿元农村资金的净流出(不仅数额巨大,而且其增长势头迅猛),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的一个重要渠道,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要素的稀缺程度。长期的资金外流必然使县域资金日趋紧张,在地方财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将使县域本来可用于农村发展的资金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将造成县以下农村资金被通过各种形式抽到县级,从而进一步加剧县以下农村资金紧缺化,农村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2.农村的经济发展受限由于巨额银行信贷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从总体上使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降低,造成国民经济增长的滞缓。具体到农村来说,将造成农村资金的进一步外流,从而使得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受到严重的资金制约。县域和农村资金外流的严重问题,如果拖延下去,则必然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因过度“贫血”而滞缓,出现发展链条上的断档,如果失去补救的良好时机,则以后的恢复性补救必然要付出更大的成本。3.农民负担进一步加重信贷萎缩必然使县域资金紧缺化,而县域经济发展的许多目标的实现就成为问题,其结果只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取消一些投资计划、减少发展计划目标;一种是想尽办法使这些发展目标能够实现。事实上,我国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以及上级压力等种种原因,必然要努力达到这些目标,这就必然要在县域内部寻求资金(县域外部的资金注入比较难,一是财政资金注入比较有限,二是金融渠道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招集合试题及答案
- 药物经济学的实务应用考题及答案
- 系统管理师测试策略与实施方法试题及答案
- 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个案研究分析试题及答案
- 激光技术规范与标志试题及答案
- 文化产业管理证书考试精髓试题及答案
- 司法考试训练试题及答案
- 深入分析2024年专利代理人考试的知识架构试题及答案
- 如何应对2025年乡村全科考试坎坷试题及答案
- 药物临床使用的伦理与法律问题试题及答案
- 高血压科普健康宣教课件
- 上海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勘察设计质量疑难问题汇编(2024 版)
- 2025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国土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自动瓷砖切割机的结构设计》12000字(论文)
- 2025年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高效课堂精研】小说的叙述艺术
- 2024年05月湖南湖南湘江新区农商行社会招考1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键盘钢琴谱(100首最好听的歌曲)
- 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
- 水务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洞察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