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总结[范本]_第1页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总结[范本]_第2页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总结[范本]_第3页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总结[范本]_第4页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总结[范本]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总结XX年-XX年我县除有120个村实施新村扶贫外,还相继实施了劳务扶贫、村道扶贫、产业化扶贫、贫困村沼气池项目、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及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等工程项目。一、扶贫资金投入、投向扶贫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总投入23535.48万元。其中:国家扶贫资金7785万元;市级财政配套84.3万元,市、县领导和单位帮扶资金708.18万元;群众自筹和以劳折资148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7556万元;5.12地震灾后重建资金4971万元;台湾慈济会捐赠资金751万元,香港乐施会捐赠资金200万元。“十一五”比“十五”期间扶贫投入增加了252.49%,扶贫项目也由“十五”期间的三项增加到“十一五”的六项。扶贫资金投向1财政扶贫资金投向人畜饮水投入279.45万元,占3.66%;水利设施投入533.073万元,占6.98%;村内公路投入4242.6095万元,占55.59%;非农职业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86万元,占5%;农户建设1591.6675万元,占20.85%;产业建设313.2万元,占4.1%;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285万元,占3.73%。2灾后重建资金投向人畜饮水37万元,占0.7%;水利设施112.5万元,占2.3%;村内公路4759.5万元,占95.7%;社区互助资金10万元,占0.2%;农户建设52万元,占1.1%。二、扶贫成果通过扶贫开发工程的实施,全县120个贫困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道路畅通、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农民饮水安全卫生、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增加、社会和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贫困人口明显下降。除5.12特大地震返贫人口外,全县贫困人口从XX年的13502人下降到现在的3307 人,比“十五”期间多解决了1100人脱贫。贫困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修建村社公路566.44公里,其中:水泥路348.55公里,油路29.2公里,中小桥11座,实现了120个村村通公路,其中有89个村通水泥路和5个村社通水泥路,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出行,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村道水泥路、柏油路的比重从“十五”的18.5%增加到66.75%。贫困村农业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整治塘堰103口,石河堰15座,排灌渠10.1公里,蓄水池60口,新建、技改提灌站21座。新增改善灌面2.5万亩,新增蓄水量121.4万方,分别比“十五”期间增加了0.24万亩、56.9万方,缓解了生产用水矛盾。贫困村农民饮水卫生安全得到了保障。新建饮水井1618口,供水站15座,改造自来水厂4处。解决了 12.3万余人和10.5万余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比“十五”期间分别多解决了10.1万人和7.23万余头牲畜饮水困难。贫困村农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完成农户建设1910户,建设沼气池3954口,改房7.5万平方米,改厨1.65万平方米,改厕1.67万平方米,改圈2.62万平方米,地面硬化9.31万平方米,户间路硬化7.05千米。以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中心的农户“三建五改”,切实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扶贫解困行动,解决了2570人贫困人口居住问题。-贫困村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结合全县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布局,引导和扶持贫困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骨干增收项目,逐步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实施“XX县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XX县优质丹参药源基地建设”、“XX县青脆李生产基地建设”等产业化扶贫项目,使3802户农户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二是积极引导贫困村农户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全县贫困村已培育生猪养殖大户204户,小畜禽养殖大户316户,肉牛养殖大户77户,建成小桑园7600亩,发展经济果木17800亩,中药材种植6400亩。三是利用扶贫贴息贷款等优惠措施,先后为四川雄健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四川逢春制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贴息贷款7556万元,并引导企业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有效地实现了贫困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达到了农户与企业双赢的目的。已实施扶贫开发的120个贫困村,有5.21万户18.07万人受益,实现了1639人贫困人口脱贫,改善了4025人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66元增至4937元,人均占有粮食由482公斤增至579公斤。贫困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我县劳务扶贫培训4075人,为近4100户家庭培养了技能型人才,增加了劳务收入。也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人口负担”转化为“资源财富”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农民达到17.4万人次,通过技术培训、试验示范、技术承包等措施,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县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有39个扶贫村,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68%。三、关于XX年利民实事的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