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券商经营模式的评析与未来发展方向报告要点:本文采用了大量的模型和数据分析分业与混业经营的优势与劣势,最终我们提出我国券商的未来发展之路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模式。在目前的试点实践中,金融控股公司的业绩表现没有独立券商稳定,同时也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内部控制也够严格,防火墙系统尚未成熟,没有发挥出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和改善空间。作者:陈 薇电话-mail: 报告编号:2011027完成时间:2011-05-04独立声明:本报告所采用的信息及数据均来源于公开可得到的资料。国内券商经营模式的评析与未来发展方向陈薇一、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利弊分析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各有利弊,二者均不能使金融业经营的效率性和稳定性完全统一。分业经营包括如下优点:第一,专业化经营。专业化金融机构在单一业务领域内可以集中资金、人力与经验,并在其行业内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从而也能够实现一定的规模效益。通过专业化金融机构在其领域内的效率与服务要高于综合性金融机构。第二,避免利益冲突。这是分业经营的最大优势所在。这一方面有助于避免金融机构本身陷入风险过高的关键业务之中,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公众的利益。分业经营的缺陷包括:第一,因业务单一而风险集中。由于经营业务单一,各专业性金融机构对外部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相当敏感,而且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第二,业务分享的规模效率低。由于各专业性金融机构间业务分享,其资源或信息不能共享,资金流动性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混业经营具有如下优点:第一,规模经济。从理论上讲,在投资规模或经营成本既定的情况下,业务量越大,其单位成本越低,从而效益越高。由于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由不同业务部门或机构共同分享,其总体经营成本通常低于每一机构单独经营时的成本总和。第二,分散风险。从业务多样化角度看,由于混业经营金融机构从事不同领域的业务,其业务波动的周期与基础多有不同,因此,当其中一个部门或机构的业务因某种原因陷于低谷时,由于有其他部门或机构的收益冲抵而不致对金融机构本身产生重大或致命的影响。第三,调整灵活。从业务发展角度讲,当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某些竞争不力、需求不足、经营不善或业务品种过时等内在或外在原因导致前景不佳时,该机构完全可以审时度势随时进行内部业务调整,果断转入其它市场。第四,金融服务多样化。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既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低价位的金融服务,又有利于自身参与竞争,提高竞争能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混业经营的缺点包括:第一,管理难度大。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往往从事多种业务,而试图固在某一领域的地位需要大量的资源,而且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另外,在一个机构内同时管理、协调多类业务也极为不易,没有充分的资源、适当的规划和高效能的管理能力是难以如愿的。第二,道德风险。这是混业经营令人担心的问题,也是当年美国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原因之一。如果缺乏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做保证,混业经营体制难以阻止首先风险问题的滋生。第三,风险传递。投资银行业务的损失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商业银行业务部门的经营收益,甚至连锁反应:经济形势严峻投资者信心减退抛售股票股票下跌混业经营金融机构受到严重损失银行信用危机银行挤兑全社会信用危机金融危机。这种风险传递的危机在专业性金融机构之间是容易避免的。二、混业经营的经济学分析证券公司混业经营的经济优势,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是作为公司在组织经济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二是作为金融混业经营体在收益、成本以及风险控制方面的优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混业经营拥有众多优势,主要包括低进入壁垒和退出成本、协同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1)低进入壁垒和退出成本进入壁垒是指一个行业的潜在进入者相对于该行业的从业者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由于混业经营公司所涉各业在资产专用性上并无实质差异,无论是证券业进入银行业,或是相反,都无需承担显著的额外成本;另一方面,从市场退出所导致的沉淀成本考察,全能银行根据市场变化收缩业务所导致的沉淀成本并不高。国外大银行经常以购并、卖股等方式调整其业务范围,银行或者证券业的相互融合或分离都不致引起资产或客户资源的巨大浪费。(2)协同效应混业经营的重要优势,就在于通过对整个集团的各金融企业的资源整合和协调运转,发挥原各自经营体制下所无法比拟的合力和活力,从而将协同效应转化为协同效益。本节将运用协同效应的理论思想,建立混业经营公司协同效应理论模型的初步框架,具体的实证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假设混业经营的公司下属金融企业类型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三类主要的金融企业,各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环境和管理能力在混业经营公司组建前后的差异不显著,纯粹分析体制性优势,对于非体制性因素产生的影响假设不存在或忽略不计。同时,原独立经营体制下存在的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在组建混业经营的公司后不会增加或减少,属于各类经营性的正常风险。混业经营公司的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三类金融紧密合作作用下产生的协同效应。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如图131所示:图131 混业经营公司的协同效应作用图商业银行 B保险公司 I证券公司 S上图比较直观地表述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用公式表述为:SFHC=BS+BI+SI (1)其中,SFHC表示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BS表示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BI表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SI表示证券公司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图132揭示了这三类金融企业协同作用关系下的协同效应的交集组合情况。图132 混业经营公司的协同作用交集图BSIBISIBS上图同样可以用公式表示出来,SFHC=BS+BI+SI+BSI (2)其中、分别表示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与保险公司和它们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参数。考察混业经营公司是否存在协同效应或者协同效应强度水平,研究论证的难度较大, 主要由于这些协同效应的财务数据难以独立分割和获取。但可以将混业经营公司运作后的各类金融企业的财务效益(即利润)与原独立经营体制时期的财务效益进行比较后,看是否存在正差额。如果两者比较的差额为正数,则可以说明混业经营的公司存在一定的正效应。可表示为下述公式:RFHC-Rb0+Rs0+Ri00 (3)其中RFHC表示混业经营公司的财务效益,Rb0、Rs0、Ri0分别表示独立经营体制下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财务效益。根据前述假设条件,(3)式又可以表述为:RFHC-Rb0+Rs0+Ri0SFHC+RFHC0-Rb0+Rs0+Ri00 (4)其中RFHC0表示非协同效益。如果进一步假设RFHC0等于原独立经营体制条件下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财务效益的总和,则由(4)可推导出:SFHC+RFHC0-Rb0+Rs0+Ri0SFHC0 (5)(5)式所表述的涵义,就是导出了论证和考察计算协同效益的方法,即我们只要通过将混业经营公司的财务效益减去原独立经营体制条件下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财务效益的总和,就可得到协同效益的大小或存在与否。影响混业经营公司协同效应发挥的条件是一系列复杂的多因子,主要影响因子有协同收益、协同成本、一体化程度、协同文化、对协同的管理检查与考核激励机制、创新活力等。(3)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在产品组合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平均成本随产出增加而下降,多部门混业经营公司因规模较大可能存在规模经济。从理论分析,混业经营公司的规模经济可能来源于金融资产的同质性。金融资产同质性意味着银行业或证券业之间要素的边际替代性强,其产品成本的无差异曲线更接近一条直线,这表明不同金融部门可选择任意的产品组合而并不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金融业创新的便利性。从另一方面看,不同金融部门之间要素替代性强,则表明金融部门规模扩张时的平均成本曲线是一个很平的“U”型,其最低点厂商的长期生产成本所代表的产出,要比普通行业的平均产出多,如图14所示。因此,金融业在规模扩张时的低成本收益,不仅能够在本部门实现,而且能够延伸到其它金融部门而不需要付出额外成本。图14 规模经济成本分析图成本产出普通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混业经营公司长期平均成本0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混业经营公司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这是因为:第一,在现实经济条件下,社会对资金的需求近乎无止境,因而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决定金融机构规模经济时几乎可以不考虑需求因素;第二,由于金融机构经营的产品货币资产,具有相当强的同质性,金融机构在扩大规模时几乎不用考虑社会对产品规格、款式、质量的问题,只需专注于货币资本交易范围的扩大,更易于规模经济的实现;第三,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规模越大,覆盖范围越广,所有债权人同时提取存款的可能性越低,这一方面带来闲置货币的节约,又可以使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第四,由于在现实经济中“大而不倒”效应的存在,规模扩大在获取监管当局的支持援助以及社会信心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同时,混业经营的公司在促成规模经济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一方面,由于业务的扩展,规模相应急剧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各种不同的业务,以前不属于自己的客户也可能由于“一站式”服务的吸引力与便利性加入到自己的客户行列。此外,交叉业务能形成较为稳定的约束效应,有利于银行客户源的稳定。(4)范围经济规模经济要着眼于要素使用的平均成本和报酬,而范围经济则从产品的角度考察一家厂商生产多种产品的效益,它是指由于经济组织的生产或者经营范围的张缩,导致相对收益的经营成果的升降。在规模经济一定的条件下,如果证券同时经营M种资产的成本小于M家证券分别经营其中一种资产的总成本,而不仅仅是同一产品链的数量扩张,甚至跨越两个行业的金融机构还能获得互补的协力效应。图15 范围经济成本分析图0BCxCyAC1C2图15是范围经济成本分析图,x和y分别代表两种产品,Cx和Cy分别代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以生产A产量的y和B产量的x为例,如果两个厂商分别生产,其生产总成本曲线为C2,如果一个合并的公司生产两种产品,其生产总成本为C1。C1和C2之间的差别就代表了范围经济所带来的收益。从理论分析,消费的范围经济可以来源于投资、储蓄、信贷和保险产品的交叉营销。许多金融产品都是互补的,消费者在一个混业经营公司中购买产品比在专业公司中购买相同的一系列产品,搜寻成本、信息成本、监控成本和交易成本更低。同时,金融控股公司可能比其它专业公司更具备信息优势,它们能够根据变化的技术或市场条件快速开发产品,尤其是那些具有多部门特性的交叉产品,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基础上具有动态经营效率。三、混业经营模式比较在世界范围上,金融企业跨业经营模式可分为三类:全能银行模式;母公司模式;控股公司模式。它们三者各有优缺点,也值得我国证券公司学习借鉴。第一,全能银行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银行以他们自己的账户从事证券、保险业务;各业务部门作为内部附属机构而存在,没有独立的权力,且各业务之间联系紧密;整个体系为一级法人体系;另外,银行除了广泛从事各类金融业务外,通常还拥有控制非金融机构的能力。这种模式以德国最为典型,德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其实都是全能银行(也有部分专业性银行)。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各业务之间的流动充分,系统资源得到综合利用,从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混业经营范围经济。但是,全能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必须对其内部部门的任何损失承担无限责任,这就使银行完全暴露在证券业务、保险业务风险之下,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可能增加;另一方面,全能银行系统内,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往往很难区分,受“津贴外溢”的影响,证券业务、保险业务风险将完全在金融安全体系的保障范围之内,这为银行提供的更高的首先风险激励;同时,各业务的完全融合也为全能银行利用内部信息攒聚消费者利益提供了机会,利益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这种模式便利于最大化实现混业经营所带来的信息优势以及范围经济,但同时,却对这种完全混业经营体制下所伴生的利益冲突、风险扩散等负面影响疏于防范。第二,母公司模式。与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不同,英国采取母公司子公司模式。其银行从事证券、保险等业务不是在银行内部进行,而是通过另外设立独立的机构(子公司)分别从事证券、保险等业务,而由银行来控股。因此,这种模式结构较为松散,其子公司为二级独立法人,在授权范围内有独立决策的权力,整个公司组织表现出财务主体多元化,决策主体多层次化,投资领域多元化的特点。采用这一模式的国家还有加拿大等。这种模式的内在逻辑在于:试图在保持综合性银行利益优势的同时,又从制度上加以革新,以克服其放大风险的弊端,通过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公司分离”的形式,从组织结构上防止高风险业务的溢出效应会涉及到银行。因为首先,监管当局规定银行只能通过专有资本的子公司来从事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那么,在子公司经营状况好的时候通过利润分配能增加母公司的收益,而在子公司处于困境的时候,如果银行不主动承担求助责任,银行的损失也仅以投资额为限。也就是说,在这种模式下,母银行与子公司的关系是非对称的,母银行对子公司有限的责任意味着非银行子公司只能使银行的价值增加而不会减少其价值;其次,监管者选择这种结构也有利于减少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冲突。特别是对于同一银行下的保险子公司和证券子公司来说,他们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竞争关系,这使他们合谋撰取消费者的可能性减少了;最后,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和不同的管理方式,采取这种模式保障了子公司的经营自主权,组织融合的摩擦成本降低了,而且对于那些长期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来说,采取这种模式不会对旧的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制度转换成本也较低。第三,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利用控股公司形式进行混业经营的国家或地区不多,主要有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而最典型的代表是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所确立的金融控股公司制度。这主要包括三个元素:公司分离、防火墙和监管分离。首先,公司分离。任何希望混业经营的金融企业,都被要求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并随后将风险较大的业务活动置于控股公司单位中进行,而不是直接在原企业中进行,这些控股公司单位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都是一种平等关系。因此,从组织形式上看,控股公司模式相对于母公司模式贯彻得更彻底的分离原则:证券公司风险传递的渠道被“控股公司”这一壳资源所阻碍,证券子公司、保险子公司经营失败的承担者是控股公司,对银行子公司无实质性影响,即使银行对证券公司可能存在债权关系,但也在清偿的优先级别上优于母公司模式下的股权投资。其次,防火墙。由于控股公司模式组织结构更为复杂,其涉及的集团内部交易也更为复杂,不仅包括控股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也可能包括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因此,在金融立法上往往倾向于更加严密的“防火墙”制度。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在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中对控股公司内部“防火墙”的具体制度安排,包括:其一,美联储可以随时要求控股公司及其附属机构向其提供财务状况报告、财务和运营风险的监督和控制制度、它们和同属一家银行控股公司的经营存款业务的分支机构的任何交易记录;其二,经营存款业务的附属机构和经营投资业务的附属机构在员工和具体操作上必须有严格的分离;其三,金融控股公司若直接或间接持有任何一家公司的股份,该金融控股公司所有经营存款业务的分支机构必须有良好的资本充足率、良好的管理、在过去有满足社区信贷需要的良好记录,满足条件下已经向美联储申请成为金融控股公司。最后,监管分离。由于在控股公司单位中,银行与其他附属机构能从机构上(公司分离)、财务上(防火墙)相区别开来,因此,控股公司其他附属机构将只受少量的或不受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督,取而代之的是这些会员单位只受其他监管机构的约束或完全通过市场来加以规范。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混业经营模式:其更为严厉的“公司分离”原则着眼于银行安全,却使银行难以获取多样化经营带来的收益;其更为严格“防火墙”体系有可能防止利益冲突,但同时也阻碍了信息在各子公司之间的共享机制;监管分离使金融控股公司免于受“津贴”外溢的指责,但“控股公司”这一组织层次的存在却相对于其他两类模式却增加了银行、证券等子公司的成本。总的来说,三种混业经营模式各有优缺点(见表9),难以一概而论。全能银行模式便利于各业之间的业务协调信息交流但各业之间风险的绝缘性差控股公司模式各业之间风险的独立性高但却失之于信息的浪费与闲置母银行模式则是位于二者之间的一类模式因此混业模式的选择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权衡关系而不是一种优胜劣汰关系。表9 混业经营三种模式的收益与成本比较全能银行模式母公司模式控股公司模式潜在收益信息优势最大化的实现受制于中国墙制度,有所减少传递渠道增多,限制增多,严重减少范围经济最大化的实现因公司分离、防火墙等有所减少对银行而言,不能产生范围经济潜在成本风险扩散无隔离机制最大可能损失为投资额对银行无直接影响利益冲突限制很少中国墙、防火墙更为严厉的中国墙、防火墙津贴外溢最大化外溢有所减少最小化外溢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在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在同一个国家内,也会因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强调方向(效率或稳定)从而有不同的选择。例如日本从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到金融控股制度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事实上,日本最初进行混业经营是以金融子公司的形式(母公司模式)进行的;另一方面,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法律对混业经营模式的规定往往也不是僵化的,通常会针对不同的主体做出不同的规定。例如在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中,一家国民银行要进行混业经营,除了采取控股公司模式外,还可以采取母公司模式,也就是通过设立经营性子公司来从事非银行业务,只不过,在这种模式下,其业务范围相对于控股公司模式更为狭窄;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除了针对不同的主体规定不同的经营模式外,有的国家甚至针对不同的业务也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典型的例子是德国,德国的大多数银行进行综合化经营采取全能银行模式,但投资业务例外,投资业务只能由专业的投资公司进行,而投资公司不得经营其他银行业务,但投资公司作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其股东可以是银行,即银行可以控股投资公司以其投资子公司名义开展投资业务。四、我国券商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的选择(1)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盛行金融混业体制,商业银行几乎相当于全能银行的概念,但是基于9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了泡沫经济,混乱的金融秩序又加剧了经济泡沫的膨胀,因此,1993年我国金融体制在政府的全面主导下,实行了强制性变迁和改革,由分业经营代替了混业经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通过标志着分业经营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确立。分业经营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为了保证金融业和经济整体的稳定运行与安全,避免风险在各种金融业务中的互相传递而设立的。它对于防范化解90年代初的金融风险、整顿当时混乱的金融局面、确保整个金融业的稳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类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没有发挥出金融业的协调效应,金融业整体风险压力没有弱化,整体国际竞争力也没有提高。与此同时,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激烈、市场主体对多样化和综合化金融服务的需求、科技信息全球化浪潮的日益高涨推动了发达国家对金融管制的放松,混业经营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在欧美各国转向混业经营经营的主流趋势下,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虽然现有的制度、技术和市场条件还不够迅速完成混业经营的转变,但是从长远看,开放的中国不可能长期游离于世界主流体制之外。首先,全球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WTO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对各国金融服务和贸易市场及立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在2006年末已经履行了关于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等方面的承诺,国外金融控股公司实行混业、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金融创新能力强,我国金融机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升资金实力,完善经营机制,改进服务手段,提高管理能力,增强创新水平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这种紧张的外部竞争压力迫使金融机构通过在业务领域进行横纵联合,在机构方面并购重组来增强整体竞争力,而实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最优的选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种类较齐全、功能较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资本市场凭借其具有吸引力的资产收益率和便利的融资条件迅速成长起来,所以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我国的金融机构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顺应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实行混业经营。其次,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趋向多元化,我国经济近年来一直持续着平稳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财富的总增长率。对于个人而言,到2009年底居民个人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了25万亿元人民币,同时伴随着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也都迫切要求实现个人资产和财富的保值增值。于是,个人投资渠道趋向多元化,进行传统的存款类资产投放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而股票、债券、黄金、外汇、信托、房地产等投资方式将会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对于企业而言,经济势头良好使企业自有资金不断积累,对外部资金的依赖性减少。另外,企业也可以采用发行股票、债券、信托、基金、股份制改造等产权转变的方式筹集资金,比传统银行贷款成本低。所以企业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既减少了企业对金融机构的依赖性又对金融机构提出了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对于金融机构自身而言,进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不但能分散金融风险,又能扩充金融控股公司的收益渠道,有效地利用各营业网点,增强了集团经营效益的整体实力。所以金融机构不得不扩大业务范围,维护客户忠诚度,整合集团事业,为客户提供系统、全面的服务。最后,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近年来,中国的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金融和网络经济逐渐脱颖而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电子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新型业务也由陌生到熟悉、由少到多地发展起来,这些直接促进了金融机构间新兴业务类型的不断创新,机构间合作的形式更加多样,为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同时,信息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对金融业产生了巨大冲击,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服务和组织形式,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使金融业变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巨大计算机网络,金融机构也由特定的业务转向综合金融超市式的全方位服务,服务模式由封闭转向开放,经营场所也变成有形和无形并举的格局,甚至出现了纯粹的网络金融机构,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完成所需办理的金融业务,方便又快捷。中国金融业的整体水平虽然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大趋势下,从金融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主要形式根据巴塞尔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文件中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我国存在实际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可概括为三类:第一:以集团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这些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特点是母公司是一家集团公司,全资或者部分控股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以及各种实业公司,以中信公司和中国光大集团为代表。中信公司成立于1979年,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家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它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名义注册,经营内容覆盖了金融业和非金融业。1987年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后来又陆续成立了中信证券与合资的保险公司,再加上其间又成立了一系列租赁、期货、信托、基金等金融类公司,中信公司形成了中国第一家类别最齐全的金融类公司的组合。目前,中信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金融业上,其资产约占公司总资产的80%以上。中信控股作为金融控股公司,通过投资和接受中信集团委托管理下属金融子公司,并行使股东权利,管理银行、信用卡、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资产,对下属子公司行使管理职能的母公司本身不直接经营业务,中信集团旗下的各个子公司分业经营,各自接受现有的监管机构的分业监管。中信控股近期目标是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统一的金融网络平台和内部信息化管理。在分业监管下销售金融交叉产品,发挥品牌和协同效应。远期目标则是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金融集团,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金融服务。中国光大集团成立于1983年,总部在北京和香港,原本主要经营外贸和直接投资业务,现在以金融业为主营,主要控股子公司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申银万国、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公司和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第二: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此种类型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是母公司主要经营银行、信托、证券或保险业务的一种,通过子公司或者直接由母公司参与另一种或多种金融业务。中国银行是最早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1978年中国银行在香港成立了一家财务公司开始涉足资本市场业务。1998年在英国注册中银国际然后迁址至香港,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的全资附属的投资银行,注册资本金10亿美元,现在中银国际已获证监会批准在大陆注册,可经营全部证券业务,2002年7月25日重组的中银香港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1999年中国银行与英国宝诚集团合资成立了信托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发展香港的公积金市场。1995年,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斯坦利联合成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可以直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2004年,建行分成了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投资有限公司,前者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继续承办原来建设银行的全部商业银行业务,后者作为国家全资拥有的公司,承办投资银行业务。分立的举措将使建行走向金融控股公司之路成为可能。1998年,工商银行与香港东亚银行共同在香港收购了国民西敏银行的亚洲证券业务后,合作建立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从事香港和内地的投资银行业务。之后,工商银行又斥资收购香港友联银行。工行计划在香港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重组工行香港分行、工商国际、工商东亚和友联银行,形成银行批发零售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有机结合的格局。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集证券、银行、信托、年金等多种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公司通过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全资拥有平安信托投资公司,此外,平安保险是第一家在大陆吸收外资入股的保险企业,由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两大国际财团参股。2002年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汇丰集团和2004年平安银行的成立,使得平安集团成为业务更加全面的金融控股公司。2010年9月2日,平安集团拟以其持有的平安银行约90.75%的股份及部分现金认购深圳发展银行增发的股份,合计16.39亿股。交易完成后,平安集团直接及间接持有深发展的股权比例将由目前的29.99%提升至约52.39%(约26.84亿股股份),成为深发展的控股股东,平安集团又一次壮大了其银行业务。第三,以国有企业或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许多国有企业或者民营资本出于融资需要和多元化经营的目的,投资在金融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只要实业公司符合对金融企业投资入股的条件,并不会受到其它方面的管制。民营资本在随着自身规模壮大所遇到的融资问题越来越明显,日益紧张的资金问题和金融业的高利润诱使许多民营资本大力进军金融业。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集团在参股的过程当中并未形成一个专门的控股公司来整合集团全部的金融企业,而是由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来分散持有的金融企业股份,金融业并不是整个集团的主营业务,且金融企业资产总额占整体资产总额的比率非常小,还无法达到金融控股公司的标准。表10 我国部分金融控股公司基本业务情况控股公司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中信集团中信银行中信嘉华银行中信证券信诚人寿中信信托光大集团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永明人寿光大国际信托平安集团平安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平安证券平安保险平安信托中国银行集团中国银行中银国际中银保险建银投资建设银行香港建新银行中投证券工商银行集团工商银行香港友联银行西敏证券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招商银行招商银行永隆银行长城证券国通证券海达保险招商局保险海尔集团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海尔纽约人寿鞍山信托图10是我国部分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业务情况 ,除了之前介绍的,还有例如海尔集团这样的实业集团,同样在金融业有涉足,比如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鞍山信托等,都在其控股或者参股的范围内。一旦监管方面放开限制,允许实业集团更大规模地、合法地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海尔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向金融控股公司过渡。综上所述,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开展的历史时期不长,但是组织形式却很多样化。每一种组织形式都有其形成和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暴露出相应的监管真空问题。对于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各个分业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明确的职责划分,而且公司本身的控股结构混乱复杂,难以迅速有效地实现跨行业的优势。对以金融机构为主体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缺乏必要的“防火墙”机制,存在着各种金融业务风险相互渗透、传递的风险。而以实体公司为主体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更是游离于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之外,形成了监管真空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强化金融监管的力度,发展和完善各种组织形式的金融控股公司。.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具有的主要优势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机构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采用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内在的经济动因。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内部优化资本市场的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化的组织形式使其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集团收益,合理避税方面都有着其他单一金融机构无法实现的经营优势。首先,合理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提高整个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多分支的企业内部,资源通过集团内部的市场进行配置,各个利润中心的资金由集团母公司分配,这种企业内部的市场如同一般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和约束功能,让资源转移到更有效益活动中。例如,当有优质的借贷项目出现时,内部市场可以马上把资金调至项目所属的机构中去。由于股权关系的存在,金融控股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金融集团必然在市场的作用下对集团范围内的各项资源进行优化。所以金融控股公司一般都利用母公司之间的产权关系,把资产集中到母公司进行集约化管理,这样就大大促进了母公司资本运营的效率。其次,利润来源多元化,增加集团整体收入。作为多元化经营的金融集团,要充分发挥出整个集团的综合效益,子公司之间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有效协同内部之间的资源,使子公司之间的产品互补,利用各营业网点向客户提供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全方位的综合服务项目,形成整体作战优势,共用技术、信息和资源降低各自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增加集团整体收入。最后,合并报表,合理避税。金融控股公司采取中央集权式经营管理,为了实现集团内的利润最大化并且发挥合法避税效应可以合理调度集团内的资金和财务资源。根据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控股公司对控股51%以上或者持有实际控制权的子公司必须在会计核算时合并会计报表。在合并报表后,母公司可以通过平抑各子公司的利润规模,抵消单独子公司的盈亏。另外,如果各个子公司单独纳税的话,会因为成本与收益的差异、各自营业性质的不同采取税负差异和不同税种的征收。合并子公司报表后的金融控股公司统一纳税,充分利用各国对不同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收成本,起到合理避税的作用,体现了规模经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风险金融机构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在本身的经营过程中就蕴藏着许多风险。例如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而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具有相对复杂的控股关系,除了以上的风险之外,还存在因业务整合、股权结构等因素衍生出来的经营风险。首先,内部关联交易。金融控股公司最大的风险问题就是内部的关联交易问题,公司内成员之间的内部交易行为包括商品和资金相互划拨、担保、抵押以及为了避税和规避监管的相互转移利润。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IS)、证券委员会(IOSC)国际组织和保险监管会计协会(IAIS)在1999年12月联合发布的集团内部交易风险控制原则中指出多元化金融集团内部交易的表现形式包括交叉持股、集团内部一个代表另一个公司交易、向集团内部其他的子公司提供或从其他子公司获得担保、贷款或承诺、在集团内部配置客户资产、集团内部资产的买卖等。集团组织结构越复杂,内部关联交易的规模就可能越庞大,致使控股公司内部和监管者都难以掌控其风险。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关联交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为整个集团带来协同效应,降低成本,更有效地管理资产和负债。不组成控股公司,各种业务也就以法人的形式独立经营即可,就否定了内部关联交易可以得到的潜在利润。另一方面看,又使其难以避免风险的传递效应,当一家子公司出现危机时整个集团的客户会重新评估和审视其他子公司的状况,并对其经营的安全性有所质疑,导致集团形象、信用受到损害,增大控股公司的风险,最终后果可能是集团公司总体偿付能力和稳定性的下降。如果该公司的各项业务之间没有设立防火墙机制,缺乏一个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将有可能扩大金融风险,使整个金融市场危机重重。其次,资本金重复计算,财务杠杆比率过高。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由于存在复杂的持股关系,所以为了实现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可能会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多次使用同一资本,而实际上的净偿付能力却远低于控股公司成员的名义偿付能力之和,即集团内部资本的重复计算问题。金融控股公司虚增资本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母公司拨付资本金给子公司,母公司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造成同一资本两次重复。如果子公司又用该笔资金投资别的公司,则造成资本金的三次重复计算。二是子公司之间相互持股,造成股权结构混乱及资本金多次计算。从安全的角度看,一笔资金覆盖多个公司的风险,即使在各个子公司都满足相应监管部分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情况下,也难以保证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降低了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财务杠杆的风险是指当控股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可依据同样的资本取得更多的借款,从而提高负债的可能,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发挥很大的杠杆作用。金融控股公司是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而成的,由控股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所形成,母公司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作为资本金投向子公司,形成双重财务杠杆。这种资金链条关系还可以多次重复形成多重财务杠杆,这种多重财务杠杆效应,虽然对资本规模、资本的有效利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同样会使母公司面临更大的风险。再次,利益冲突风险。利益冲突定义为当一个主体服务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利益主体时,有可能通过牺牲其中一个主体的利益而使另一个主体获利。从中不难分析出,当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产品,且客户群不断的增加时,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就更大了。第一,在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存在时,信息共享和业务互补本来是金融控股公司的一个优势,但是也有可能产生利益冲突问题。例如,当金融控股公司下属的银行为某一客户提供贷款,证券公司为其发行证券,整体上是同一集团为同一客户提供了两种不同类别性质的金融服务,好处当然是为金融控股公司带来了信息优势,实现了范围经济。但深一层次分析,很可能他们向没有还款能力的客户以高利率条件发放贷款,帮助客户优化资产负债后包装上市,募集投资者的资金用来还款,这实质上是利用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多功能的优势帮助客户圈钱。第二,多元化金融集团也会遇到选择的两难境地,在资本市场上投资银行的主要功能是推销证券,而商业银行则向客户提供公正的咨询。如果商业银行与证券业务建立了紧密的利益关系,就无法确保向客户提供客观的事实和公正的咨询,有可能商业银行为了自己的利益向客户推荐其集团子公司承销的证券而隐瞒对客户更为有利的机会。第三,金融控股公司内的企业可能会把客户的内幕消息透露给集团内的证券公司,使其利用某些信息炒作该公司的股票,赚取非竞争利润。最后,透明度风险。透明度是现代金融机构保持良好口碑和信誉的重要条件。它主要涵盖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状况、组织和管理结构的复杂程度。由于金融控股公司业务范围广、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难免会降低整个集团的透明度。金融控股公司不透明,会对评估它真实状况的利益主体和金融监管者造成困难。例如一家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不透明,评估真实风险的利益主体无法明确被监管对象,不能确定从事相关业务和经营的真正情况,难以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管。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分公司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也难免会出现时滞,在危机发生之初无法进行事前预警,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另外,由于不同行业监管体系存在差异,金融控股公司会通过内部资产转移规避金融监管,使资产集中到受监管宽松的子公司,从而提高了金融控股公司整体的经营风险。除此,金融控股公司涉及的业务性质、特征、风险不同,监管的目的、手段和侧重点也不同,在我国分业监管的条件下,各监管部门难以协调统一,易产生监管真空。组织结构不透明的金融控股公司可致使其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令品行不正的从业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从事经济犯罪,而最终给控股公司带来严重损失。随着业务向复杂和多样化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在前进的道路上可能会面临新的风险挑战。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这类风险的根基是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使风险在金融控股公司每个层面都能得到全面的管理和控制,通过汇总管理和分配资本,平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最终使集团利益最大化。(3)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经营绩效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三种形式的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自身的经营背景环境决定的,而且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上的优势不一定都能转化为具体的经营与管理优势。一些内在潜能优势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兼并后整个金融集团实现一体化经营与协调管理的程度。以中信控股公司和平安集团为例,它们分别代表了以集团为主和以金融机构为主的早期发展的金融控股模式,通过分析它们近年来的经营业绩,运用财务数据分析方法来探讨理论上的优势能否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建议。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自身业绩的比较根据2005年2009年中信集团和平安集团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下面主要针对近年来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发展情况纵向比较。第一,集团的负债水平持续增加,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从表11中可见,中信集团的负债规模从2005年底的471275百万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1932479百万元,在公司的负债水平不断上升的条件下,公司的利润水平却在下降,权益收益率由2005年的13.27%下降到2009年的12.76%,虽然净利润的绝对值平均来看在上升,但是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扩大销售规模,增大负债,而不是利用公司内部资源的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说明公司目前在金融资产的业务整合方面和合理配置资产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平安集团的负债水平从2005年底的255440百万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943969百万元,资产负债率由87.4%上升到88.4%,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该企业的利润水平在2008年出现大幅下滑,销售净利率始终在10%以下,可见在平安集团中,较高的负债水平并没有带来盈利水平的大幅增加。第二,集团的资产管理水平与收入增长不能协调一致评价金融控股公司的资产运营状况和资产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总资产周转率的变化得出结论,无论是中信还是平安集团各自的总资产周转率几年来均没有太大的变化,平安集团的总资产周转率的绝对值大于中信集团,表明平安集团在资产管理能力方面优于中信集团。但是由于两家企业的销售收入整体上不断增加,这说明集团在扩大销售规模的同时,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原先的水平上,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长远发展来看,公司的长期利益必然会受制于目前的资产管理水平。表11 中信集团财务数据统计表(单位:百万元)数据/年度20052006200720082009资产总计594993706859101123616241012153836股东权益123718131830184136190666221357营业收入113540117830127838157043209064净利润1314813726182902015328246销售净利润率23.25%20.90%29.78%40.19%30.23%权益收益率13.27%11.71%9.85%13.19%12.76%总资产周转率0.0240.02740.03240.02950.0328数据来源:中信集团20052009年年报表12 中国平安集团财务数据统计表(单位:百万元)数据/年度20052006200720082009资产总计288104441791651104704564935712股东权益32664366681092186715991743营业收入6738381712165204108516147835净利润3338598615086163514482销售净利润率4.95%7.33%9.13%1.76%9.80%权益收益率10.20%16.30%14.08%2.43%15.79%总资产周转率0.2620.2230.3040.1650.158数据来源:中国平安集团20052009年年报我国非金融控股机构金融控股机构经营业务比较下面将选取三家国内券商作为非控股金融机构的代表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之间的经营业绩进行比较,来分析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优势是否充分在我国的金融业中体现出来。各家金融机构虽然资产规模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油气田打井工程设计与施工总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度水塔供水工程进度与质量保证合同4篇
- 2024节能灯购买合同
- 2024版权购买合同模板
- 2024版工程安全生产许可证协议
- 2025年度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出口买卖合同4篇
- 2024版广告公司承包经营合同
- 2025年静电场治疗仪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4版模特隐私保密协议书范本
- 2024年起重机安装与安全教育培训合同范本3篇
- 割接方案的要点、难点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 2025年副护士长竞聘演讲稿(3篇)
- 2025至2031年中国台式燃气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护理
- (一模)株洲市2025届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英语试卷
-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 2025年中国电科集团春季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合同2篇
-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标准方案
- 2024年考研英语一阅读理解80篇解析
- 样板间合作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