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 第1节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教案2.doc_第1页
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 第1节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教案2.doc_第2页
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 第1节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教案2.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课标及其解读课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解读:“陈桥兵变”,赵匡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北宋,因此,他对将领手中的兵权十分恐慌,于是“释去兵权”,并通过其他的方式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对土地的“不抑兼并”就是政策之一,对大地主大官僚采取多种优厚措施,放任他们去大肆的兼并农民土地,同时,允许土地买卖,使土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土地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强,地主们通过这种手段更是攫取了大量的土地。而广大的农民却因失去土地而破产,从而沦为地主的佃户,生活日益贫困,他们和土地占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到了宋仁宗统治时期,这样的普遍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起义者前赴后继,给了宋朝廷以沉重的打击。此外,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取得地主的支持,建立了庞大的统治机构,而这种措施到了宋朝中叶则发展成为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现象,且呈现出恶性膨胀的趋势,使得朝廷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军费支出尤其浩大,国家往往入不敷出。兵败、财困、民反的现象始终围绕着北宋朝廷。宋仁宗年间,范仲淹等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发起了“庆历新政”,却遭到特权阶层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北宋朝廷进一步的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克服危机,一场由王安石倡导的更大规模的改革开始了积极的酝酿。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宋太祖赵匡胤的照片。简要介绍北宋建立的情况: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由此引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北宋初期皇权的加强1、背景:唐末以来出现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2、目的:防止藩镇割据,强化皇权。3、措施:(1)集中军权:961年,赵匡胤在酒筵上用允许将领们兼并田宅传给子孙的办法,示意将领们释去军权,使“君臣之间无所猜疑”。次日,曾经帮他夺取政权的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皆称病自请解除军职。此为“杯酒释兵权”。中央设“三衙”和枢密院。三衙的长官为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也叫“三帅”,分别统领禁军。三衙地位平行,互不统属,形成鼎立。以资历浅、名位低、易于驾驭的人任其职。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主管全国军队的调动和招募、训练、供给等事宜。枢密使有调兵权而无领兵权;三帅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使二者各自独立,相互制约。这一特点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北宋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将驻防在京师的军队轮番调到地方戍守,或将驻守在各地的军队定期调动到他地移屯就粮。军队驻守地时常更换,而统兵将领由中央任命,也不固定。如遇征战,多由皇帝临时命将。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一切军权都集中于皇帝。这虽然可防止兵与将领结合以反抗中央,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且士兵经常往来于道路,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2)集中行政权宋代以前,宰相握有“事无不统”的大权。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削弱宰相的权力。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意思是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政”,号称“二府”。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直接控制政权和军权。为了限制枢密使的权力,又设枢密副使。(3)集中财政权北宋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度支(掌财政收支和漕运)、盐铁(掌工商业收入和兵器制造)、户部(掌户籍、财赋和专卖),掌管全国财政。4、影响【探究学习】北宋初期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积极方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消极方面:行政上抑制了官员的进取心,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缺乏临机决断权,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下降;财政上官僚机构的臃肿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1、“积弱”局面的出现表现: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如11世纪初的“澶渊之盟”。原因:将帅受制太多,加上军队素质低下,缺少训练。【探究学习】“澶渊之盟”背景:1004宋辽澶渊之战,战局对宋军有利,但贪生怕死的宋真宗却决定与辽议和。1005签约了盟约。内容: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评价:对北宋是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和政府的财政困难。但它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2、“积贫”局面的出现表现:政府财政困难。原因:“三冗”现象的出现(冗兵、冗官、冗费)。1冗兵原因:a、采取“荒年募兵”政策;b、加强对辽、西夏的防御;c、防止地方割据。影响:军费开支过大2冗官原因:a、官僚机构重叠;b、科举取士越来越多;c、“恩荫”法泛滥影响: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学思之窗】想一想,“恩荫”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恩荫制度指官宦之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3冗费原因:a、冗兵、冗官;b、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影响:政府财政日益入不敷出。三、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探究学习】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归纳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统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战争不断、自然灾害);边患危机:辽、西夏威胁北宋的边境安全(出示教材第47页地图);财政危机:“三冗”现象的出现。四、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宋仁宗庆历年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2、时间:1043年3、人物:宋仁宗、范仲淹4、内容:整顿吏治5、结果:失败6、影响:北宋朝廷进一步的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克服危机,一场更大规模的改革开始了积极的酝酿。【探究学习】结合教材第49的三段材料,你认为庆历新政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