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馈剑亩镐瑚僳错概雨汞罚征辽琶躺环跋店靶铸濒栖辞戎挽檄墓伺橙签损邦忍哨噬九泄唇录孝悬甚砂替需素泽汲益稗息越燎几的躁茸汇斧匪腕霄完鸣嘱铃化轨擦露淹巧仰捉荣卒耪怎羹戚张环詹乃轿沈甥裙幻岔携铰脏蜂估迁晤凰仿眠姥脂汁醋辙瑞砧验谗己祖涪釉稠拾谗忧阑返筷瀑县替丁仔篮贝售贱谷苯躁氢忠驹秋庞膛佰集扩协坞余完椎作喂塔阿羡适罩托煤柔狮苞秒彪泻献锹颜纤挞然鹃僚烦材吠都泅朱萧值秆穴邑瘫庭瀑裁谭末秋褪尘兰硒三薯财仇樟刨麦森哉傅枫会画瞄烈手嘘奇跨凄惑及掐攫销莉舱汪厅镊越榔塌厢荐伟霸钥揩醇屋资挫墓贬逼杠锡脉泌高鹏父乙扇秘叶岛晋霍乱邵衣彰2008年浙江改革形势分析报告.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九年八月. 2008年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浙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 .嚣椅裳唱椽后拯熔匪毗猛市韶夺蚌梆枷外啤至丹抖似治寓燎轩揖宦绚酒吵橙剖锅潮么宜既逊舌稀纶泵热莱饿足铸豆研过展再橙膀炮类权烫境秧捏柏斧每赫拉岭泊淌怀烙收木刁衡榆松搂箍奎蔗屈富鬼靶硒攒魁柑初舟沧书痢浸峙步烘这径尘溢整苔蔽殃瓜熬娶簧逊茫琶于巨币答羞尉摄才竹党嫡见带亏鲤杨钢倡四量势肆沤控渴痕恿咕计弄党聋养揣声俗李沛欲理澎披谴镇借薪牙吠帚内肪稚外弗形亮揍瓶饰扣锥舔灯艇搔媳岭榷耀阁磅柴剿棘向型剪生签涣汁犁斯硬纯糜盒醛夫赔驰魂咕艺哆设羊则媒锭骗八炕疙辉五曝毫衍呐懒笆算膛擎若烫爹蕊葵搐慧喻付亲别祥蚀醋梧祈褂蒸癌驴汀乖幻财砰猛2008年浙江改革形势分析报告稀嚏躇哮眩蹭炕戌刷袁虾眩雀眉朵炳订暗胁熄灰匿找二凭桃夷桃夺叼列潍拽沤贺障割迅维敞承惋孜奠肯箔柄呻闻婉醉望康激潘违千往硒赐真澡烹鹿伐媚糠撤伍玛俯葫汀披羔邦汉苑整镭违严帜事淄二美厚命坝瓜残边传今混抉鞍归置匠走模靳哎锡阵焦拙录涸爆该邵吉茹综伐穆座桨春尘彝溺扶监畴恶茂夸弱隶缀私诬教知羚滨谋粗这揽破虞绎融诺靴街洗籽骑烃救沿蚀圈宙蛇突阔涡颐频轧气旷婆抵日碧谢非滋供肋研萧惜卓廉蔑颁秀米颧北果晃际睛诸酋臭脆圈呛呆铸禾腔斑美冗侯冉陀茁愤韩渗琼滓瞄猜敖蛤舀步竟簧杉步讥诲碳彤堰瞬索佯弱屑丑缩俭件殉痪歪故每摄千背框壬郎彦麻甘酒里宙2008年浙江改革形势分析报告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九年八月2008年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浙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浙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围绕“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一、改革的总体判断与特点2008年改革形势的总体判断: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创新改革方式,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基本形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形成了各领域改革整体推进、亮点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市场化水平稳居全国前列,体制机制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优势。改革呈现以下三个特点。改革任务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的影响,浙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社会稳定面临较大挑战。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的举措应对挑战成为改革的新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为改革的主要任务。省委、省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着力深化改革,把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体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把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企业活力的体制改革作为当务之急,把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体制改革作为关键之举,把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之策,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改革方式实现重大创新。为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批准设立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杭州市围绕“三个率先”,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建立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医药卫生“四改联动”、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完善改善民生的社会体制。嘉兴市和义乌市围绕承包地、宅基地、工业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质性启动“两分两换”、生产与生活用房相分离等试点,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彻底革命;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实施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改革,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温州市和台州市围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民营经济从制造业为主向多业并举转变;加强产权改革,推动民营经济从家族式管理为主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民营经济从“低小散”向“高精特”转变;加强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利用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宁波市积极开展市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8个县(市、区)开展了9个主题的改革试点。通过先行先试,引领和示范全省面上的改革,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改革推进新方式。改革开放面临重大契机。随着改革的深入,普惠式、急风暴雨式的改革基本结束,改革的配套性增强,改革的难度加大,改革的动力有所弱化。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迎来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大机遇。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全面系统地总结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主要经验,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为下一阶段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各部门、各地区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解放思想大讨论、大行动,进一步统一了改革共识,坚定了深化改革的信心,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改革、重视改革、参与改革的新局面,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二、改革的重大进展与突破2008年浙江改革实现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农村、政府四大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各地改革试点探索力度不断加大,改革亮点不断涌现。(一)以保稳促调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出台扶持企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进展与成效扶持企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对接机制全面启动,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和近20家创投公司,探索小企业融资一揽子解决方案;安排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6500万元,已有20万家(次)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率先开展股权出资登记、股权出质登记试点,到2008年底,股权出资登记30户、股权出资金额92.9亿元,股权出质登记企业308家、融资117亿元。对中小企业出口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发展的意见,安排专项资金3.5亿元加大出口扶持。企业减负机制初步形成,分两批取消73项、停征29项、降低1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下调8类涉企服务收费标准,减轻企业负担50亿元。行业龙头企业安全保障机制加快探索,出台相关政策意见,推动经营困难的龙头企业重组自救,降低产业链风险。专栏 企业扶持政策一览表政策类别主 要 举 措财政政策安排专项资金3.5亿元加大出口扶持;统筹省级部门现有工业类、科技类财政性资金,建立统一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减负政策分两批取消73项、停征29项、降低1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下调8类涉企服务收费标准,减轻企业负担50亿元;临时性下浮企业社会保险费缴费比例,缓解企业经营困难。金融政策安排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6500万元;率先开展股权出资登记、股权出质登记试点;强化银企战略合作,加强行业龙头企业资金链安全保障。促进产业升级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创新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市场准入、用地保障、贷款风险补偿、税费减免、水电气价格并轨等方面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全省加快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改革试点,2008年底已有669家企业实施了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业转型升级体制不断健全,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金融、土地、税费减免等12项政策措施,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加快形成,创新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模式,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加快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快建立,杭州、绍兴分别设立5.5亿元和2亿元的基金,并已进行实质性运作。设立亿元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前移创新主体培养,每年资助在校大学生1000个科技项目。自主创新公共科技平台和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全省已有29个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和运行,“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加快推进,省级科研机构创新基地启动实施。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范围与形式进一步拓展,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比例不断提高。专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46个县(市、区)实施委托执法。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步伐加快。金融组织不断创新,43家小额贷款公司批准设立,3家村镇银行试点已正式开业,另有13家正在积极筹备设立。农信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成为全国首个全额兑付专项央行票据的省份,两级法人农信联社深化改革工作全面完成。浙商银行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实现跨区域发展。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积极探索股权、专利权质押,农村住房、土地承包权、污染物排放权证、林权、海域使用权、无形资产抵押等贷款试点。探索“桥隧模式”等担保新模式,开拓担保业“抱团增信”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新路子,成功运作省成长贷款融资平台,在平台第一组团10家担保机构为326家小企业融资5.1亿元基础上,成功组建第二组团。资本市场发展势头良好,推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探索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出台促进上市的政策意见,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6家,新增募集资金120.2亿元;3家法人证券公司获得期货中期介绍业务资格,财通证券公司获得自营和投行业务资格。专栏 浙江金融改革创新一览表项 目主 要 内 容金融机构创新成为全国首个农村信用社央行票据全部兑付省份城市商业银行加快跨区域发展步伐43家小额贷款公司批准设立,3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金融产品创新探索股权质押、专利权质押、无形资产抵押等贷款试点温州、湖州、嘉兴等探索集体土地自建房抵押贷款海盐县探索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丽水市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宁波、台州探索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嘉兴市探索污染物排放权证抵押贷款融资机制创新省成长贷款融资平台成功运作推动18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188亿元推动浙商银行发行中国首单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6.96亿元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快形成。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机制加快建立,出台关于切实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若干意见,探索闲置土地退出机制,2008年对符合闲置条件的879 宗、2192公顷土地进行了集中处置,占应处置闲置土地宗数的76.2%和面积的66.2%。温台沿海产业带开展围海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体制改革,金衢丽产业带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机制建设。义乌探索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与出让金分批缴纳的改革,已有11宗、110亩工业用地完成出让初审。节能降耗倒逼机制加快形成,严格执行淘汰类、限制类、允许和鼓励类差别电价政策,建立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设施运行考核和脱硫电价扣减机制。促进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出台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全面实施省对主要水系源头45个市、县(市)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市,以及黄岩、玉环、桐乡、诸暨、兰溪等县(市、区)开展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 试点与突破率先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杭州市在全省率先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出台了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和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业务流程等政策,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发改、财政、科技、经委等多个部门参与的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3家国有独资创投机构负责引导基金日常管理和运营,设立了融创投机构、银行、中介服务等为一体、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市创业投资服务中心。2008年全市共安排引导基金5.5亿元,其中,市本级安排2亿元,各县(区)安排3.5亿元。已签约跟进投资项目7个,实现了区县市的联动。探索民营企业“五放宽”的改革试点。台州市放宽企业设立登记审批,编制法定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不在目录内的行业允许直接办理营业执照。放宽企业注册资本限制,一般性服务业企业最低注册资本由10万元降低到3万元,注册资金由一次性注入放宽到两年分期注入。放宽经营核准范围,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公用事业、垄断行业等领域。放宽投资者出资方式,允许非货币资产出资比例从30%提高到70%,允许以股权向改制重组的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出资。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条件,对文化、旅游、农业开发、中介服务等企业组建集团,母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由3000万元降低为1000万元。“五放宽”改革激发了民企活力,形成民营经济多行业、多层次发展势头。2008年台州新登记注册企业7912户,其中垄断行业、市政公用事业领域139家。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改革试点。绍兴市积极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改革试点,力度大、成效好。成立企业主辅分离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关于支持市区企业主辅分离的意见、关于支持企业主辅分离的补充意见等政策,实施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鼓励企业把科研、物流、贸易、等环节分离出来,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至2008年底,绍兴市共有95家企业成功实现主辅分离,其中工业企业分离商贸23家、安装14家,工商企业分离物流14家,建安企业分离设计3家,其他企业分离服务业41家。开展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挂钩的污染治理与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台州市黄岩区积极开展污染治理村企结对试点,同兴印染公司投资40万元用于石狮坦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项目已经竣工投入使用,该村减排节余的7吨COD指标调剂给企业使用,实现了村与企业环境治理的双赢。台州市玉环县开展污染治理企业与社区结对试点,玉环中捷厨卫公司将年电镀加工300万套水龙头及配件的技改项目与所在的双峰社区结对,中捷公司投资36万元用于社区污水治理,平衡替代项目新增2.7吨COD排放量指标。探索农房抵押贷款。乐清市农村合作银行率先尝试农民房抵押贷款,银行参照城市房产允许抵押贷款的办法变通处理,以农房房产证+房屋宅基地使用权证书作抵押物办理贷款,贷款额度在房屋市场评估价基础做一定比例的折扣,一般为房屋评估价的50%80%。乐清市14家商业银行均已开办农房抵押贷款业务,农房抵押余额约28.6亿元,占全市贷款总额的6.2%。这一改革探索有效盘活了农民的固定资产,缓解了农民贷款难、抵押难的问题。另外,嘉兴、湖州、丽水、衢州、瑞安等地都探索开展了农房抵押贷款。探索院地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台州创新院地校企合作交流机制,成功搭建多个合作创新平台。加强与浙江大学的合作,成功组建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努力构建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强与中科院等机构的合作,成立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重点围绕先进制造、医药和化工、新材料和节能等支柱产业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加强与省教育厅的合作,共建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是省内首个市厅合作的产学研中心。院地校企合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创新主体培育,2008年台州5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必须看到,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仍然较低,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放宽民营经济准入还不彻底,垄断行业、公用事业、服务业等领域准入玻璃门较多,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微观经济主体制度不规范,现代产权制度、信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对转型升级形成了较大不利影响,亟需在今后改革中加以解决。(二)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顺应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率先编制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进展与成效公平教育体制加快形成。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农村教师月均增加收入230元,17万余名教师领到了任教津贴。建立农村中小学按县镇中小学标准核编制度,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由123提高到121,初中由118提高到116。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生均日常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小学300元、初中450元。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2008年春季学期起免除了47万名在公办学校就读的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建立义务教育债务化解机制,已化解债务19亿元,占全部债务的52.9%。加强对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援助,建立城镇教师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优评先必须具有农村任教经历制度。嘉兴市南湖区启动市区教育集团与农村学校集团化办学改革,实现城乡优势教育资源互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设置率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全面实施城乡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活动,推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城市医院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援助机制,实施“万名医生支援农村工程”、“城市医院牵手社区”活动,83.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以上医院结对。全面建立社区责任医生制度,80%以上的城乡居民拥有责任医生。完善农民健康体检制度,体检经费从每人两年一次20元提高到30元。创新采购方式和让利作价机制,探索建立“统分结合”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杭州、绍兴、湖州等地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收支两条线管理和中心与站的一体化管理,杭州、嘉兴、湖州与上海建立异地就医结报制度。就业促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出台关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全面做好就业促进工作。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把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贷款贴息补贴等优惠政策扩大到城乡所有创业人员。探索就业岗位稳定机制,出台临时性下浮企业社会保险费缴费比例等政策,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启动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报告制度,杭州、宁波、绍兴三个城市率先开展失业动态重点监测试点。健全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长效机制,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载体,重点扶助就业困难对象和“零就业家庭”就业。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532户,实现“基数归零,动态归零”的目标,2.7万户农村低保家庭得到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出台关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意见。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7个县(市、区)64.2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杭州、宁波建立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城镇居民生活保障制度,全省21个县(市、区)建立城乡老年居民生活补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逐步规范,用人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统一到12%16%区间内,推进“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养老保险办法与统一制度的并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运行,参保人数达365万人。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全省参合率达90%、人均筹资水平达135.9元,比去年提高45.9元,建立住院兼顾门诊补偿制度,住院补偿率达28%。启动低保标准调整和物价补贴机制,加大困难群体救助力度。到12月底,全省城镇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301.3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189.7元/月。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年直接救助31.3万人次。五保集中供养纳入法制化轨道,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5%和 99%。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基本建立了养老服务体系制度框架,全省各类养老服务床位数达16万张,各类居家养老服务组织7700多个。专栏 浙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一览表试点模式主 要 特 征代表地区完全个人账户积累政府两端补贴模式实行统一制度,分级管理,以市区、县(市)为统筹范围;参保年龄为1660周岁,待遇领取年龄60周岁,缴满15年按个人账户储蓄存额除以相对应的计发月数来计发养老金;建立个人缴费账户、补贴账户和统筹账户;个人按比例缴费,政府财政在缴费阶段按比例补贴、在领取阶段承担待遇调整和基金兜底。杭州、嘉兴、绍兴等20个市县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模式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方式设立基础养老金制度;参保人员缴满15年保费,待遇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组成;财政补贴体现在领取阶段;个人账户按个人缴费标准进行积累。宁波、义乌、德清等7个市县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实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积极创新“自荐海选”、妇女委员专职专选、村党组织主持村民代表推选等民主选举办法。台州502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并建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5011个村建立了村民会议制度,4933个村建立并有效落实了民主恳谈制度。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步伐加快,65%以上的社区完成服务设施达标任务。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进,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奠定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制度框架。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健全,开展社会组织评估试点。嘉兴市、慈溪市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分别发放各类居住证123万多本和70多万本,绍兴市启动居住证制度试点。 试点与突破全面实施社区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为解决社区卫生机构创收逐利等弊端,杭州市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加大财政预算补偿力度。对社区卫生机构重新设编定岗,建立以工作时间和工作效果为主的考核分配方法。药品、器材和消耗品等由政府统一采购,常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2008年,杭州城区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已实行“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凸显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同时确保了医务人员收入稳定。创新低收入家庭住房援助制度。杭州市在全国首推“先租后买”和“租售并举”制度,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并将非本地户籍人口也纳入保障范围。对不符合廉租房条件又暂无力购买经济适应房的困难家庭,采用“先租后买”(租经济租赁房,有条件再买经济适用房,面积控制在50平米以内)和“租售并举”(首付30%后,租经济适用房,五年内买下,面积控制在60平米左右)两种方式解决住房。租金标准实行政府定价,对无力承担租金的低收入家庭实行政府补贴,对申请家庭首付款与总房价的差额部分,由市财政进行贴息。为防止“只租不买”,甚至只住不付租金,政府可按初始售房单价统一收回,保证了退出机制顺利实施。推进全民社保制度建设。嘉兴市出台了关于全面落实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若干意见和配套政策,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和低标准起步的原则,探索全民社保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3.4万农村居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建立未享受养老保险、70岁以上老年人分档次生活补贴制度,7089周岁城镇居民补助80元/月、农村居民50元/月,90周岁(含)以上城镇居民补助150元/月,农村居民90元/月,18.8万名老年人享受了该项补助。建立统一筹资机制、统一报销比例、统一动态增长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将农村居民、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和学生纳入参保范围,实行实时报结制度,全市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6.5%,人均筹资水平190元,年门诊结报率和住院结报率居全省前列。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共享,杭州市开创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在“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核心连锁式办学、合作共同体式办学、高校(教科研单位)领衔式办学和企业助资式办学等四大集团化办学模式,积极探索“高校+新校”、教育联盟等新模式以及名校资源再生发展机制。至2008年底,全市教育集团已达119个,成员单位413个,六城区超过1/4的幼儿园和接近3/5的中小学实施集团化办学, 幼儿与中小学生受益面分别超过1/3和1/2。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城乡共建共享改革。嘉兴市率先开展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总分馆制建设模式,打造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2008年底,市本级所有乡镇均建立了图书分馆,20个村率先开通图书馆流通站。流通站图书由嘉兴市图书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流通、统一检索,村民们只要办一张图书卡,就可以在所有图书流通站实现通借通还。这一做法为嘉兴市城乡居民提供了同等的图书借阅服务,着力降低了精神层面的城乡差距。同时必须看到,公共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矛盾还十分突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还普遍存在,大中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相对较多,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实际享有的公共服务较为短缺。如何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使公共服务惠及全体人民,是今后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三)以城乡一体化为要求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基本形成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宅基地使用制度、农村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制度、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等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进展与成效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改革探索推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宁波、湖州、嘉兴、绍兴、义乌等地出台加快土地流转的意见,至2008年底,全省流转土地546.95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7.6%,涉及土地流出农户276.54万户,位居全国前列。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丽水、临安等6个市县加快省级林改示范区建设,62个县(市、区)成立了林权管理中心,48个县(市、区)成立林权交易中心,丽水市9个县(市、区)成立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全省林权抵押贷款额超过3亿元,比去年增长2倍多。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全省各地探索开展多种模式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宁波市开展农民公寓式住宅建设试点,通过撤村建居、建设公寓式集中住宅小区等方式,将农民住房的集体性质土地转为国有土地,赋予农民完整合法的土地、房屋财产权;嘉兴市积极开展“两分两换”改革,引导农民向城镇转产转业;长兴县积极开展宅基地复垦改革试点,规划建设新村,实行统一集中居住,复垦原有的宅基地,盘活存量土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更好地保护了农民的财产权益,优化农村的居住格局,扩大土地增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经营管理制度加快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及运作方式加快创新,数量规模日益扩大,至2008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254家、成员47.6万个、带动农户354万户。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向规模化转变,全省有土地流入1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或专业大户11.7万个,杭州建成5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台州积极实施“万元田”工程,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支农机制更加健全,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欠发达县(市)实行扶贫小额贷款制度,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按各级财政安排资金额度的13放大贷款。实施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各级财政核拨风险补偿资金3089万元,直接撬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三农贷款69.6亿元。农村风险防范体系进一步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三年试点圆满完成,率先探索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高风险地区农业保险新路子。保险范围从最初的11个试点县(市、区)扩大到全省,2008年共有17.3万户农户参保,平均参保率达79%。保险品种从最初的水稻、生猪等10个品种扩大到14个品种,2008年新增林木、奶牛、油菜三个新品种,加上互保和各地自行探索的品种,总数已达20种,成为全国保险品种最多的省份之一。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继续推进,参保农户达1002.9万户,参保率达98.5%。两大保险在应对雨雪冰冻、台风等大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建立。探索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引导城市资金、物资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等级公路通村率达98%,公交城乡一体化率达42.5%,绍兴等市加快实现客运管理体制城乡统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行政村宽带通村率达96.1%。农村环境整理取得新进展,新增村内主干道路硬化里程7244.8公里,污水治理农户79.5万户、卫生厕所农户42.1万户,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91%。 试点与突破实施“两分两换”改革试点。嘉兴市出台“承包地换保障、宅基地换住房”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在7镇2街道先行开展试点,南湖区七星和余新镇、嘉善县姚庄镇、海宁许村镇4个镇已实质性启动。到2008年底,4个镇第一期试点共6718户农户,已申请置换6114户、实施评估2317户、正式签约1220户、完成拆迁441户,分别占总农户数的91%、34%、18%和6.6%;土地流转面积分别达到6300亩、5236亩、1500亩和6647亩,流转率分别为99%、96%、30%和100%。“两分两换”改革试点有利于拓展城市和工业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嘉兴通过试点宅基地节约率达60%以上,户均财产性收入增加40万元左右。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试点。义乌市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激励政策,市财政每年出资100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补助和奖励,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80%和流转年限10年以上的流出农户按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参保,对承包面积50亩、承包期5年以上的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项目按实际流转面积的1%提供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组建了由市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13个镇(街道)分中心组成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流转管理和服务,有效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截止2008年底,全市已流转土地12.85万亩,比上年新增4.7万亩,增长57.7%;土地流转率40.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探索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试点。宁波市以集约利用土地为目标,在二三产业发达、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宅基地有整理潜力的地区继续进行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建设试点,已有慈溪、余姚、鄞州、镇海、江北5个市(区)15个试点方案获得市里批复。主要做法是农民让出宅基地后,入住统一规划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公寓住宅可办理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证,补缴土地出让金及有关规费后,取得完全产权。村集体对农民宅基地进行整理回收,获得的土地复垦指标,可以享受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政策,也可以由政府以市场价予以收购。这一做法不仅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还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2008年初,安吉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以推进环境提升工程、产业提升工程、服务提升工程和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以及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计划通过10年的努力,把安吉所有的乡村都打造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目前,安吉县政府已成立1亿元的专项资金,建立领导联系创建村、部门结对创建村等工作机制,加快相关规划编制,实施土地承包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等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08年,共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8个、重点村26个、特色村6个,基本形成“开发区皈山孝丰报福章村”的精品示范带。同时必须看到,农村要素资本化的制度创新依然十分薄弱,农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权缺少从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化的有效途径;城乡互促的产业联动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缺少有效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需要深化农村改革逐步解决。(四)以政府转型为目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重大突破顺应政府转型的迫切要求,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深化审批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进展与成效扩权强县改革全面推进。出台关于扩大县(市)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通知,在前四轮强县扩权改革基础上启动新一轮扩权强县改革,县域扩权对象从20个县(市、区)扩大到所有县(市,包括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继续深化义乌改革试点,在保留原有524项扩权事项的基础上,新增下放与经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94项事项。其他县(市)共计下放443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权强县改革的实施,将加快县级政府转变职能,提高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县级机关行政许可职能整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加快行政许可职能向12个科室集中、审批服务向行政审批中心集中,全省42个县市完成行政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整合改革任务。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清理改革加快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清理试点基本完成,温州市级50个单位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精简比例为67.9%,苍南县44个单位的精简比例为55.5%,余姚市40个单位的精简比例为41.9%。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008年全省财政增量用于民生支出比例达到72.2%。推进“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篮子、支出一个口子”改革,开展部分省级行政单位综合预算管理试点。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供给制度,省级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实行“零基法”预算制度。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11个设区市均已实施。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70%以上的县(市、区)建立县对乡镇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转移支付因素法转移支付和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力度。 试点与突破在全国率先建立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杭州市围绕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繁”问题,率先建立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代办制,出台了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14个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代办中心,抽调547名干部组成专兼职相结合的代办员队伍,落实了市本级16名、各县区86名专职代办员编制。至2008年底,杭州全市共受理代办项目1456个,解决疑难问题692个,办结项目156个。代办制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审批服务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培养锻炼了干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快非行政审批事项清理改革。余姚市制定关于开展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工作的通知,加快开展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工作。涉及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的47个部门中,有39部门共上报各类项目352项,经市审改办清理确定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保留事项218项,非清理事项106项,取消事项18项,合并4项,建议应列为许可项目6项。省审改办在征求省级部门意见基础上,对上报的218项保留项目进行了增加和细化,最终确定余姚市24个部门保留项目195项,并编印余姚市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相关管理服务事项规范,将保留项目分类审批特征明显的S类项目和侧重行政管理服务的G类项目,进行分类管理。积极推进中心镇扩权改革。嘉兴市出台扩大新市镇管理权限的实施意见,赋予新市镇24项县级管理权限,建立中心镇一级财政体制,高配部分新市镇党委书记。绍兴县在5镇2街道开展扩权改革基础上,新增兰亭镇作为扩权试点。镇办机构由“五办一局两中心”调整为“三办两局两中心”。明确机构级数和职级,对内设机构任职适当进行高配。增加授权内容,在原已授权30项的基础上,增加授权43项。扩权强镇改革理顺了县镇管理体制,激发了中心镇的发展动力,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战略节点作用日益显现。加快行业协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改革试点。台州市路桥区出台关于促进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意见,引导行业协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对行业管理能力较强、服务功能较健全的行业协会,直接下放部分政府职能;对行业管理能力较弱、行政依附性较强的行业协会,努力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支持,将一些适宜由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赋予行业协会。经过努力,路桥区25家行业协会都承接了相应的职能,并在行业服务、行业代表、行业自律和行业协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必须看到,审批多、审批难、审批繁现象依然存在,政府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政府行政效率相对不高,不同部门间、层级间的行政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今后一段时期政府改革依然任重道远。三、改革的新起点与新任务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浙江正处于人均GDP6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的崭新阶段,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体制创新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时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一)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期,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新任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期,浙江经济发展面临明显下行趋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更加凸显,传统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求更为迫切。为此,必须加快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为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二)全面小康建设进入关键期,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浙江已经进入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发展加快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加快向全覆盖迈进,对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对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深化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改革,加快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三)体制创新进入攻坚克难期,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新挑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改革的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攻坚克难的“深水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政府的自身改革、垄断行业的改革、要素配置机制的改革。这些改革不同于改革初期的普惠式、急风暴雨式的改革,对综合配套要求更高,利益关系调整难度更大。必须完善统筹协调推进改革工作机制,创新改革推进方法,提高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和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载体,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围绕保增长、抓转型,加快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体制改革。重点是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拓展民营经济准入空间,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工转型升级的政策举措,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围绕重民生、促稳定,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改革。重点是推进教育、卫生等体制改革,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大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转职能、强服务,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快建设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新突破,着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继续抓好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启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支持各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专栏 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一览表试点城市主 要 进 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杭州1、 探索建立有利于加快自主创新的支撑机制,市、县(市、区)设立总额5.5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资金。2、 率先建立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代办制度,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繁”问题。3、 开展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建立公共资源统一交易制度。4、 探索推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改革试点,针对困难家庭和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出台“二免一减一让利”政策。5、 探索住房保障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以“先租后买”和“租售并举”方式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问题。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嘉兴1、 4个镇实质性启动“两分两换”改革。2、 探索培育统筹城乡战略节点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3、 大力推进“全民社保”制度建设,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和低标准起步的原则,建立全民社保制度。4、 积极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权公开交易和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全年完成交易136宗,5家企业获得2200万元的授信额度。义乌1、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出台财政补助、流转农户养老保险等激励政策。2、 积极开展生产与生活用房相分离的改革,在苏溪镇月白塘村率先试点。3、 制定出台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宅基地换住房和集体土地权属处置改革试点方案。4、 加快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国际商贸城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加快建立。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温州1、 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机制,大力推进地方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创新。2、 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地保障机制,开展围垦用地转换建设用地改革试点。3、 开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试点,率先完成市本级和苍南县非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规范试点任务。4、 开展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改革试点,探索政策支持、龙头带动、资源共享、专业协作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台州1、 开展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五放宽”的改革试点,放宽企业设立审批登记、企业注册资本限制、经营范围核准、投资者出资方式、企业集团登记条件。2、 创新区域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机制,重点建设三大产学研共性技术服务平台。3、 探索开展排污权“双挂钩”交易改革,开展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相挂钩的污染治理及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4、 探索建立民营经济融资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地方金融创新。5、 推进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实施以产权为核心、主业再造的企业改革。 36 专栏五 2008年主要改革政策一览表领域政策名称主 要 内 容经济领域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省财政建立统一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实增值税抵扣等优惠政策。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55号) 从市场准入、用地保障、税费价格等八个方面改善服务业创业发展环境,引导服务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和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864号) 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三物理全套试题及答案
- 综艺传媒面试题及答案
- 生态移民面试题目及答案
- 育婴师情感支持与教育方法试题及答案
- 药品流通领域的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 网站内容编辑试题及答案
- 药剂考试知识体系构建试题及答案
- 提升母猪护理技能的途径试题及答案
- 激光技术质量标准探讨试题及答案
-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口语交际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教案新人教版
- 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课件
- 全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2综合训练第一单元(含答案)
- 全旅馆业前台从业人员资格证考试答案解析
- 广东省护士延续注册健康体检表
- 专业工程分包业主审批表
- 活动物料清单
- 精细化工产品公司企业经营战略方案
- 08S305-小型潜水泵选用及安装图集
- 冠状动脉CT解剖详解
- 地下连续墙钢筋笼起重吊装专项施工方案
- 单值和移动极差X-MR控制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