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月考试卷B卷 .doc_第1页
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月考试卷B卷 .doc_第2页
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月考试卷B卷 .doc_第3页
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月考试卷B卷 .doc_第4页
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月考试卷B卷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0月月考试卷B卷 一、 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 粮食酿酒B . 侯氏制碱C . 蚕丝纺织D . 制造火药2. (2分)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下列选项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 A . 削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变色B . 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C . 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食醋和酱油D . 向生锈铁锁的钥匙孔中加入铅笔芯粉末,使铁锁更容易打开3. (2分)下列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 . 呼出气体、液氮B . 冰水共存物、洁净的空气C . 二氧化碳、水蒸气D . 空气中0.94%的稀有气体、氧气4. (2分)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 A . 读取液体体积B . 闻药品的气味C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 . 滴加液体5. (2分)党和国家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长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要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下列做法不符合这要求的是( )A . “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正在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B . 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以加快经济建设C . 全面关停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以减少资源浪费,恢复自然生态D . 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障农产品产量及食品质量安全6. (2分)我省是农业大省,每年收割时有些地区因大量焚烧秸秆,导致空气质量一度达到重度污染下列有关处理秸秆说法错误的是( )A . 利用秸秆发酵产生沼气B . 秸秆腐烂后可转化为有机肥料C . 秸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D . 秸秆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7. (2分)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B .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C .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 ,放热,生成白色固体D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8. (2分)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 取用药品 B . 滴加液体 C . 加热固体药品 D . 量取9.5mL液体 9. (2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能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 A . 氮气B . 氧气C . 二氧化碳D . 氦气10. (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是21%B . 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永恒不变的C . 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D . 空气污染物只有有害气体11. (2分)下列关于物质用途与涉及的性质说法都正确的是( ) A . 利用氧气化学性质其可作燃料B . 利用氢气化学性质其可作探空气球C . 利用氮气化学性质其可以防腐D . 利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其用作电光源12. (2分)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木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B . 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C .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 . 铁丝在氧气在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白色固体13. (2分)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 . 木炭B . 红磷C . 铁丝D . 甲烷14. (2分)下列各组变化中,全部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酒精挥发、纸张燃烧B . 镁条燃烧、铁锅生锈C . 活性炭吸附水中气味、粮食酿酒D . 动物的呼吸作用、水分蒸发15. (2分)以下是四位同学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究后的结果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 . “纯碱”其实不是碱,属于盐类B . 可用纯碱代替洗涤灵洗涤餐具表面的油污C . 用纯碱可除去表面团发酵产生的酸D . 用加水溶解的方法检验纯碱中是否混入了食盐二、 填空题 (共2题;共2分)16. (1分)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填空: 用化学符号表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两个铜原子_;由于化学性质稳定而代替氢气填充探空气球的气体是_;填写物质的名称:天然物质中最硬的是_;NH4Cl_。17. (1分)化学实验要用到一些仪器而且要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实验,在横线上填写仪器名称或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1)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_ (2)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会导致_ (3)在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如果弹簧夹未夹紧,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的孔里,应先将玻璃管口_ (5)取一定质量固体药品需要用_,取一定体积液体药品要用到_(填仪器名称) 三、 实验题 (共3题;共10分)18. (3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1)实验1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为_;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_。 (2)实验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若说明实验2中有新物质生成,应采取的后续操作是_。 (3)实验3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为_。集气瓶中加入液体的作用是_。 19. (4分)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有关问题。(1)仪器a的名称为_。 (2)图A为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其中一处明显错误为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3)图B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 (4)图C为已调节平衡的两个纸筒,向其中一个纸筒内倒入二氧化碳,该实验的目的是_。 20. (3分)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和小强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 小华:采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燃烧匙中药品为红磷)小强:(如图2)选用实际容积为40 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按照小强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 (2)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 ,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_、_。 (3)如将燃烧匙中红磷换成硫磺粉,实验能否成功?为什么?_;_。 (4)用小强设计完成实验时: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的活塞前沿从20 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_。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若不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5)图2的设计操作与图1比较,其优点是_(6)若按小强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例_四、 推断题 (共1题;共2分)21. (2分)已知甲乙丙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甲分别能与乙,丙反应 (1)如果甲分别与乙,丙反应,所得溶液溶质不同,但组成元素相同,乙为单质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丙,丙为化合物,请写出乙与丙的化学式:乙_,丙_ (2)如果甲分别与乙,丙反应,所得溶液溶质不同,但组成元素相同,乙为单质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丙,丙为化合物,请写出乙与丙的化学式:乙_,丙_ (3)如果乙可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丙,乙与丙的组成中有两种相同的元素,这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且丙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请写出乙转化为丙的化学方程式_;下列关于甲的说法正确的是_(填序号) A甲物质一定是酸或盐B甲物质可能是二氧化硫或盐酸C甲物质与乙,丙反应都生成沉淀D甲物质与乙,丙反应都没有现象(4)如果乙可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丙,乙与丙的组成中有两种相同的元素,这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且丙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请写出乙转化为丙的化学方程式_;下列关于甲的说法正确的是_(填序号) A甲物质一定是酸或盐B甲物质可能是二氧化硫或盐酸C甲物质与乙,丙反应都生成沉淀D甲物质与乙,丙反应都没有现象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 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