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培训课件.ppt_第1页
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培训课件.ppt_第2页
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培训课件.ppt_第3页
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培训课件.ppt_第4页
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培训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全空气系统与空气 水系统 6 1全空气系统与空气 水系统的分类6 2湿空气焓湿图及其应用6 3全空气系统送风量和送风参数的确定6 4空调系统的新风量6 5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6 6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6 7定风量双风道空调系统6 8变风量空调系统6 9全空气系统中的空气处理机组6 10空气 水系统6 11空调系统自动控制6 12空调系统的选择与划分原则 6 1全空气系统与空气 水系统的分类 一 全空气系统 一 定义 室内的热湿负荷全是由空气来承担的系统 二 特点 1 空气的处理设备集中在机房内 末端加热可在末端 2 空气比热小 占用空间大 3 解决了通风换气问题 卫生条件好 三 分类 1 按送风参数 1 单参数 只处理一种送风参数 2 双参数 处理出两种不同参数的空气供系统使用 A 双风管系统 两种参数 进入房内按比例混合 B 多区系统 在机房内根据各区要求按一定比例将不同参数的空气混合后再由风管送到各区域房间 6 1全空气系统与空气 水系统的分类 2 按风量是否恒定 1 定风量系统 送风量恒定的系统 2 变风量系统 送风量根据要求而改变 3 按使用空气的来源 1 全新风系统 A 定义 送入房内空气全部来源于室外的新风 B 特点 适用于不允许有回风的场所 能耗最大 Qcp Ms ho hs 2 再循环式系统 A 定义 送入房内的空气全部来源于室内 B 特点 适用于人很少的场所 卫生条件差 能耗最小 Qcp Ms hR hs 6 1全空气系统与空气 水系统的分类 3 回风式系统A 定义 送入房内的风即有室内的回风又有室外的新风B 特点 能耗介于两者之间 卫生条件较好 最常用 4 按房内控制要求 1 全空气空调系统 加热 冷却 除湿 各项空气处理设备 2 热风采暖系统 用于采暖的全空气系统 二 空气 水系统 一 定义 室内热湿负荷是由空气和水共同承担 有集中处理的机房 室内还有以水做为介质的末端设备 二 分类 1 空气 水风机盘管系统2 空气 水诱导器系统3 空气 水辐射板系统 诱导器 6 2湿空气焓湿图及其应用 定义回顾1 绝对湿度 单位体积 1m3 的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2 相对湿度 湿空气中分压力pv与同温度同总压力下饱和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ps的比值3 含湿量 1kg干空气所带有水蒸气质量4 湿空气比焓 含有1kg干空气的湿空气焓值等于1kg干空气的焓和dkg水蒸气焓的总和 5 全热显热潜热显热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 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称为 显热 它能使人们有明显的冷热变化感觉 通常可用温度计测量出来 如将水从20 的升高到80 所吸收到的热量 就叫显热 潜热物质发生相变 物态变化 在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作 潜热 物质由低能状态转变为高能状态时吸收潜热 反之则放出潜热 全热等于显热与潜热之和 一 焓湿图参数线 1 等焓线2 等含湿量线3 等干球温度线4 等相对湿度线5 等湿球温度线6 等水蒸气分压力线7 热湿比方向线 二 查图 已知 大气压101 3kpa 湿空气干球温度25 相对湿度55 查图得 h 53kj kg d 10 8g kg pw 1 73kpa tdew 15 4 三 焓湿图过程线物理意义空调工程常遇到空气状态变化过程P122图6 2四 焓湿图应用 1 已知两种状态空气按比例混合求混合状态参数2 已知一状态点和热湿比求另一状态点 6 3全空气系统的送风量和送风参数的确定 一 夏季状态及送风量的确定 一 空气平衡 已知 室内冷负荷 Qc kw 湿负荷 Mw kg s 送风量 Ms kg s 送风状态点S hs ds ts 回风状态点R hR dR tR 空气平衡图及方程 1 显热平衡 MsCpts Qc s MsCptRMs Qc s Cp tR ts 2 全热平衡 Mshs Qc MshRMs Qc hR hs 3 湿平衡 Msds Mw MsdRMs Mw dR ds hR hs dR ds Qc Mw1 分析 1 确定消除室内热湿负荷 应送入室内风量的计算公式 2 送入空气由于吸收了Qc及Mw后 由s点到R点且其 Qc Mw 3 只要送风点位于过室内状态点R的 线上 那么将一定数量的这种空气送入室内 就能同时吸收Qc及Mw 满足室内的温湿度 Qc Mw 6 3全空气系统与风量和送风参数的确定 二 送风量的确定1 S点的确定1 tR ts温差上升 Ms下降 设备投资小 均匀性差 t 吹冷风 2 tR ts下降 Ms上升设备投资及运行费用上升 均匀性上升3 原则 a h 5m ts 10 bh 5m ts 15 c根据温湿度精度确定 ts 尽可能大的 ts 并校核换气次数 2 送风量的确定 不小于5h 1 次 h 换气次数Ms Qc s CP tR ts Qc hR hs 1000 Mw dR ds 3 计算步骤 1 在h d同上找到R点 2 计算出 Qc MW 并过R点上作 线 6 3全空气系统与风量和送风参数的确定 3 确定 ts 取出ts S点 4 计算Ms 并校核换气次数N二 冬季送风状态点的确定 一 传热特性 1 围护结构温差传热由内 外 按稳定传热计算 2 室内有稳定热源时 总热负荷中应扣去 若随机性大则不予考虑 冬季供冷时 应考虑 3 w为负值 二 送风点的确定1 冬夏同一个送风量 1 冬季热平衡 Qh s CPMstR CPMsts 冬季送风温度ts tR Qh s CPMs其中Qh s 显热热负荷 负值 6 3全空气系统与风量和送风参数的确定 2 ds dR 1000 Mw Ms2 不同送风量 提高送风温度ts 1 较小风量节能2 ts 45 热风采暖 30 50 p125例题6 1 6 4空调系统的新风量 一 概述 回风能耗但Mo不能无限小 需满足各种要求 二 满足卫生要求 一 CO2有害 人不断呼出CO2 吸入O2 O2下降 CO2上升 二 稀释空气CO2浓度 MO Z Yn Ys Z 有害气体质量mg hYn 允许浓度mg m3 Ys 送风浓度mg m3 三 计算 Mo n gwn 人数gw m3 h 人 查规范 三 补充排风 一 空调机组 Ms Mo MR 二 房间 Ms MC MR Mo Mc 6 4空调系统的新风量 四 补充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 一 燃烧量的计算1 液体燃烧 VL 0 228 10 3qL VL 所需空气m3 Kg2 气体燃烧 Vg 0 252 10 3qg Vg 气体燃烧所需空气 m3 m3qL 液体燃料的热值 kJ kg qg 气体燃烧热值 kJ m3 二 补充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 Mo V Vg或m VL五 保持正压所需新风量 目的 防上外界空气侵入 干扰房间的温湿度与洁净度 一 正压风量计算 在一定压差下 通过门窗缝隙渗出的风量 1 Vi Ac p nm3 sAC 门窗缝隙面积 流量系数0 39 0 46 p 5 10pan 流动指数0 5 1取0 65 6 4空调系统的新风量 2 估算 1 舒适性 Vi N V V 房间体积N 有外窗 N取1 2次 h 无外窗0 5 0 75次 h 2 洁净空调 室内与室外5 10pa不同级别之间压差N 密封性好1 3次 h 密封性差 4 6次 h六 安全要求 Mo 10 Ms 6 4空调系统的新风量 新风量的确定 最小新风量MO Max MO1 MO2 Mo3 局部排风Mc 维持正压所需的风量Vi 最小新风量 MO2 Mc Vi MvL 或Mvg 满足卫生要求的最小新风量 MO1 n gw 房间总风量Ms 满足安全要求的最小新风量 MO3 10 Ms 补充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MvL 或Mvg 6 5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 一 露点送风系统 一 定义 空气经冷却处理到接近饱和的状态 不经加热直接送入室内 适用温湿度精度较低 无精度要求 二 系统图示 1 夏季处理流程 图6 7 新风MO 混合 初效过滤 冷却去湿 风机加压 室内 回风MR 排放MC 回机组Mr 1 单风机系统 正压排放 2 双风机系统 过度季节可以全新风运行 节能 维持正压恒定 1 机组 Mo Mr Ms2 房间 Ms MR Mi3 2点 MR Mr Mc Mo Mr MR Mi Mo Mr Mr Mc Mi Mo Mc Mi2 冬季处理流程 Mo Mi混合过滤 HC加热 H加湿 室内Mr MR MC Mr 三 工况分析 1 夏季工况 已知R O Mo Qc MW R 规范标准 工艺提条件tR R O 历年平均不保证50小时 年 to toS规范 空调房间 6 5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 1 定R O 2 过R点作 Qc MW线交 90 95 S点 可能达到 3 求Ms Ms Qc hR hs 4 定M点 Mo Ms m RM RO hM hR ho hR hM MRhR Moho Ms 5 冷量分析 QPC Ms hM hs a 室内冷负荷 Qc Ms hR hs b 新风冷负荷 Qco Mo ho hR Qco Ms hM hR 问题 下降 交不到 怎么办 S 6 5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 2 冬季表冷工况 已知Qh MW 1 定O R 2 定S点 过R点作 Qh MW 根据Ms Qh tR ts cp ts 3 定H点 H S等温过程 电热式 电极式 超声波 4 能量分析 加热器 QP1h Ms hH hM MsCp tH tM 加湿器 QP2h Ms hs hH 四 风管温差传热和风机的得热对系统的影响1 风管温差传热分析 风管内的气体要得到外界的热量 使送风温度升高 td kpl te ti cMk 风管传热系数 查表6 1C 空气比热1005J kg ti te 管内 环境温度M 管内流量kg sp 风管周长l 风管长度 回风管在空调房间内可不计算 在非空调房间内计算 6 5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 2 风机得热的计算 1 机械能转换成热能 2 温升的影响 a 风机电动机不在风管内 tf p c fb 风机电动机在风管内 tf p c f m式中 p 风机全压pa 空气密度kg m3 f 全压效率0 5 0 8 m 电动机效率0 8 0 93 影响 t1 考虑风管和送风机得热温升 t2 回风机得热的温升 冷量增加了 五 全新风系统和再循环系统 图6 10 二 再热式系统 一 定义 从机房送出同一参数的风 在送入每个房间或区域前经过盘管加热再进入房间 二 特点 每个房间或区域根据设定的温度或负荷调节送风温度 如果只用于一个区城 加热盘管也可置于机房内 三 图式 6 5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 四 工况分析 1 夏季S点 根据 to及表冷器可能处理到的露点来确定 露点 入口参数 入口风量 水初温 水量 排数有关 O R M D S R冷量分析 加热量 Q Ms hs hD 冷量 QPc Ms hM hD 三部分 室内冷负荷 新风冷负荷 再热冷负荷2 冬季 各房间散湿相差较大时 可增加加湿器 O M H S S RR 6 5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 三 比较 一 再热式 1 调节性能好2 送风温差较小 Ms较大 均匀性好 3 空气处理的露点高 制冷系数高 4 冷热相抵 不经济不节能 6 6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一 调节原因 一 室外参数全年变化 二 室内负荷也发生变化 三 设计参数的确定 1 Ms2 ts3 Qc4 QH二 调节意义 一 节能 随负荷的变化 调节冷热量及ts 二 保证室内参数在允许的范围内 三 调节手段 一 自动 二 手动 6 6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四 室内温度调节 一 调节原理 1 Qc s MsCP tR ts 2 Mw Ms dR ds 1000 tR不变 改变ts维持dR不变 只有改变ds 二 室内参数范围 1 tR a b R c d 2 舒适 1 a c温湿度基准 2 b d温湿度允许偏离的最大范围 三 露点送风系统的调节 O 1 夏季工况 M S RR 6 6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1 变化工况 QC S下降 MW下降 假设 下降2 不动作 S R tR tR dR dR 3 调节手段 a b 三通调节阀 使部分冷冻水旁通 此时S s s R C 表冷器空气旁通调节 调节控制电动调节风门动作 开大旁通风量 调小表冷器旁通风门R S M S R O M 两通调节阀 改变阀门的开度 改变表冷器的水流量 6 6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d 二次回风 二次回风量R M S O S R R S点稍有下降总结 只能保证室内t在一定范围内 而难于保证 故 要求严格 则不能采用定露点送风系统 6 6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2 冬季工况 O 1 设计工况 M H S RR 2 变化工况 QH S下降 MW下降 设 上升 则S R 3 调节手段 a 调节热水 蒸气量 只能控制tR 不能控制 RMw变化时 同时调喷气量 则能同时控制 R 6 6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H b 调节旁通风门 MH S RM 4 设计工况 先加湿再加热 或先加热再加湿手段 温度靠加热器控制 湿度靠调节喷水量或调节旁通风门 6 6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四 再热式系统的调节1 夏季 1 温度控制 只需调节再热量 改变 ts适应房间温度变化 2 湿度控制 表冷器湿工况 dR下降 调表冷器水量或旁通风量 使D D 使dR上升 表冷器干工况 室外空气状态O在R的左侧 不能控制 2 冬季 同定露点调节 五 室外空气状态变化时的运行 一 调节 1 在h d分成几个空调工况 对不同的工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2 分区原则 1 使tR R在允许范围内 3 控制调节环节少 6 6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2 使系统运行调节经济 某分区出现时间短 并入其他区 3 控制调节环节少 少用自控 减少投资 4 保持相邻工况 能够自动转换 二 分区 露点送风 采用表冷器和干蒸汽加湿器全年空气处理工况的分区 假定了全年都有冷负荷 全年不恒温恒湿 优先对温度进行控制 兼顾 1 区 1 判据 hO hRO 2 手段 采用最小新风量M S RR a 温度靠调节冷冻水流量 b 湿度 控制不了 6 6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2 区 1 判据 ho hR 且to ts2 手段 全新风 或 最小新风量a do ds 全新风 调冷冻水流量控制室内tRb do ds 再用全新风 R Rmin 不允许 此时 调节新风量使 R在允许范围内 O M S RR 3 区 1 判据 to ts 且to t4 改变室内整定参数 定R 定S 按最小新风比混合 m tR ts tR t4 to t4 新回风比控制 R 冻水流量控制室内tR 6 6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2 手段 调节混合比 调节喷汽量 最小新风量 O S S RR a 温度 新回风混合比控制b 湿度 喷汽量来控制4 区1 判据 to t42 手段 调节加热量 调节喷汽量 最小新风量a 温度 热水量或蒸汽量来控制 b 湿度 调喷气量 6 6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c 室外温度很低时 混合点在雾区 水蒸汽会立即凝结 饱和空气 释放的热量加热空气 h4 h3 4 19 d3 d4 t4要预热 O H M S RR 三 总结 1 界线是浮动的 室内负荷变 送风参数变 转换 室外参数变2 露点再热式系统 1 温度全年都可由再加热器控制 2 区时 温度靠冷水量调节 有限 6 7定风量双风道空调系统 一 定风量露点送风双风道空调系统 一 定义 有两条送风管道 分别送冷风与热风 房间送风量和露点温度不变 二 系统组成 1 混合箱 1 由温控器根据室内温度调节冷热风量 图6 24 2 风量由弹簧式风量控制风门保持恒室 该风门在弹簧与风门上下静压作用下平衡 2 h d图 O D 1 夏季工况 MS R 加热器不开 R M 6 7定风量双风道空调系统 a 若 下降 即湿负荷上升 满足不了要求 室外湿球 25 不适宜 b 露点比单风道系统低 为保证一定的除湿能力 tL 13 c 最小新风比 35 40 否则导致室内 太高 d 相当于单风道表冷器混合空气旁通调节 单 集中 双 分别送 e 冷风风道确定 最大冷负荷确定并考虑风机管道温升 热风管面积可取冷风管的80 6 7定风量双风道空调系统 2 冬季工况 表冷器不开 O O D M D H S RR a 冬夏季湿负荷基本相等 或冬季略低D 13 16 b o 点确定 m hR hM hR ho ho 若 ho ho 预热 使ho ho ho ho 调整新风比c 风量 风管面积为冷风管面积80 d 宜利用低速 风速 10m s 6 7定风量双风道空调系统 二 定风量再热式双风道系统 一 定义 夏季的热风是经表冷器冷却后的冷风经再热器加热而得到的 R 二 系统工作原理 M D H OS RD 1 保证了除湿的能力 2 再热式系统能耗要比前一种大三 多区机组空调系统 一 定义 空气处理设备采用多区机组的空调系统 二 原理 每个房间或区域的送风都集中于多区机组内由冷热风混合而成 1 夏季 部分空气通过表冷器冷却去湿 另一部分空气未经冷却处理 2 冬季 部分空气给加热器加热 另一部分未经加热热气加热 3 很多风仓冷热相混合 6 8变风量空调系统 一 工作原理 QCs MsCP tR to MW Ms dR do 1000当Qc s时 保持to不变 改变Ms 从而维持tR不变二 分类 一 单风道 二 双风道 三 风机动力箱式 四 诱导器式三 变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 一 系统图 二 h d图 R 1 设计工况 M D RO 2 变化工况 Qc s下降时 Ms下降 维持tR2 tRR M D R2O 6 8变风量空调系统 三 特点 1 相对湿度保证不了 除湿能力下降 2 导致室内气流分配不均匀 影响人体热舒适 3 最小风量限制 可在末端再热 以保持室内参数在允许范围内 4 避免冷热抵消 5 设备选择上可以考虑同时使用性30 70 四 末端装置 1 工作原理 室内T 执行机构动作 调节阀门动作改变风道截面 2 旁通型 让送风量一部分进入房内另一部分直接回到系统 不节能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风量系统 不作介绍 6 8变风量空调系统 3 节流型 1 定风量工作原理 a 压力有关型 送风量随系统静压的变化而波动 送风量往往不稳定b 压力无关型 送风量不随系统静压变化c 工作范围 风量范围200 14000m3 h 6 8变风量空调系统 五 设计中若干问题 1 最大风量的确定 风机宜选用曲线较平缓的风机 即风量变化时 风压变化不大 1 原则 最大风量不能等于各房间最大风和Mmax2 原因 风量在系统内会互相转移 3 计算 M max 70 80 Mmax2 最小风量计算 人多时 地面积最小风量0 23m3 min 人少时0 18m3 min 人少 9 人 1 原则 a最少换气次数b 最小新风量c 满足控制 2 确定 Mmin 40 50 Mmax3 气流组织 优先选用散流器平送 不宜侧送 6 8变风量空调系统 4 风机控制 1 控制重要性 a风量下降 管路特性曲线变陡 不节能 b 管内静压上升 漏风量上升 c 风机易进入不稳定工作区d 增加末端装置负担e 噪声增加2 控制措施 a 入口导向阀 使空气进入叶轮时旋转一个角度 改变特性 投资省 b 出口阀门调节 节能少 只保护末端装置 漏风量下降风机易进入不稳定工作区 c 风机转速调节 调节范围广 投资高 6 8变风量空调系统 d 风机旁通风门调节 解决了风道静压上升的问顾 但没有节约风机能耗 不节能 3 静压调节器设置 a 定静压控制 保证风道内静压恒定 只能保证静压传感器安装地静压恒定 安装位置 风机最远处2 3处 b 变静压控制 在调节过程中 风道内静压根据末端装置风门开度调整 风道内静压应使最大开度末端装置风门开度接近全开位置 当最大开度的VAV末端装置开度大于某一限值 则减少风道静压给定值 反之则加大静压设定值 c 总风量控制法 即不通过静压控制送风量 而是根据压力无关末端装置设定的风量 确定系统总风量计算出风机转速对风机进行调节 5 回风机控制 a 回风机由同一个系统静压控制 房内正压发生变化 适用于风量调节比例不太大的场合 b 根据室内正压进行控制 静压差很小 受干扰 测量静压困难 c 测量送回风的风量 控制回风机使送回风压差控制 6 8变风量空调系统 六 运行调节 室外参数的变化 全年均有冷负荷 1 ho hR 采用最小新风量 冷却到恒定的送风温度 2 ho hR 1 do ds 采用全新风2 do ds to ts调节新回风混合比再冷却 3 to ts喷蒸汽 调新风比4 调节最小新风比 加热盘管来保持送风温度 七 总结 1 在部分负荷下 节省空气输送能耗 2 一个系统可实现多个不同空间的要求 3 各房间高峰参差不齐 更显示其节能优越性 4 房间无人时 可关闭且不影响其他房间 5 灵活改造 6 Ms下降 影响室内气流分布 7 末端装置有噪声 因此取比实际大些末端装置 8 初投资大 9 控制复杂 10 不能控制相对湿度 6 8变风量空调系统 四 风机动力型变风量系统 FanPowered 一 定义 在单风道VAV系统的变风量末端机组上串联或并变联风机的VAV系统 二 工作原理 一次风吸入箱内的室内空气混合后 经风机送出 一次风量根据tR控制 由动力箱送出的风量是恒定的 三 特点 1 保证了室内气流分布的稳定性 2 能耗高 噪声高 四 分类 1 串联型 一次风经过风机 适合于低温送风空调系统 t上升 Ms下降 可弥补风量小带来的不利影响 2 并联型 一次风不经过风机 可间歇运行 减少风机动力箱不利因素 6 8变风量空调系统 五 双风道变风量系统 一 系统图式 二 工作原理 混合箱内风量调节风门和MVC最小风量控制风门 1 夏季室内冷负荷大时 混合阀是冷风门全开 热风门关闭 此时恒温控制器控制风量调节风门开大或关小 2 随着冷负荷下降 VR关小 关闭 此时风量由MVC控制风量不小于设定值 3 tR下降一混合阀使热风门开大 冷风门关小 先按变风量工作 再按定风量双风道工作 6 8变风量空调系统 二 h d图 1 房间1有较大冷负荷O O R R M D R1R M D S2 R22 房间2有较小冷负荷 保持最小风量3 送风温度恒定 1 调冷冻水流量2 to ts调节新回风混合比3 热风直接利用回风4 风机控制 1 风机都可按可能的最大风量选择 2 冷热风机可受管路系统的静压控制 3 回风机可通过测定送风量与回风量来控制 6 9全空气系统中的空气处理机组 一 概念 一 定义 对空气进行处理的设备 二 组成 1 组合式空调机组 立式1 由各种不同功能段组合而成宽高一定 卧式可以有几种宽高组合 更灵活2 使用方便 广泛 3 风量2000 20 104m3 h2 表示方法 2KB10 WT装配式玻璃钢卧式通用额定风量10000m3 h2KJ6 LX装配式金属立式新风机组额定风量6000m3 h 6 9全空气系统中的空气处理机组 二 空气过滤段 一 作用 对空气进行过滤 二 分类 初效 板式 无纺布 中效 无纺布 前设中间段三 表冷段 一 功能 对空气进行冷却去湿处理 二 结构 钢管套铝翅片的盘管 4排 6排 8排 从侧部轴出迎面风速 2 5m s 出风侧设挡水段 上游功能段设检修门 6 9全空气系统中的空气处理机组 四 喷水室 卧式单级 卧式双级 立式 玻璃丝盒 一 作用 1 对空气冷却 去湿 加湿功能 2 改变水温即可以改变空气处理流程 3 体积大 水系统复杂 易对金属腐蚀 耗水大 4 有大湿度或对湿度有严格控制要求的场所 二 构造 1 喷咀2 喷管3 均风格栅 前挡水板4 后挡水板5 水箱 2 3m s低速4 5 6m s高速 6 9全空气系统中的空气处理机组 五 空气加湿段 一 喷蒸汽加湿 干蒸汽加湿器 1 构造 干蒸汽喷管 干燥室 调节阀 疏水器 分离室 消声腔 凝结水分离下来2 工作原理 蒸汽 外套 分离室 自动调节阀节流后 干燥室 在壁外高温蒸汽作用下 使水滴在汽化前并稍有过热 消声腔 喷管 6 9全空气系统中的空气处理机组 3 特点 1 避免了凝结水进入空气中 2 压力范围0 02 0 04Mpa 先用低压蒸汽 3 加湿迅速 稳定均匀 加湿量易控制 4 安装要求 1 蒸气支管应从干管顶部引出 2 喷口应与障碍物保持一定距离 二 高压喷雾 1 原理 水加压0 3 0 35Mpa喷雾20 30 m水滴 2 特点 1 接近等焓过程2 加湿两大 噪声小 功率小 费低3 末经软化水 白粉 三 湿膜加湿 淋水填料层加湿 1 原理 湿材料表面向空气中蒸发水进行加湿 等焓加湿 6 9全空气系统中的空气处理机组 2 特点 设备结构简单 体积小 有滤尘作用 挡水功能 较脏 四 透湿膜加湿 1 原理 水与空气被疏水性的微孔湿膜隔开 在两侧不同的水蒸气分压差的作用下 水蒸汽会经过湿膜传送到空气中 加湿空气 2 组成 由透湿膜包裹的水片层及波纹板折叠一起组成 空气在波纹纸板间通过 节能 无白粉现象 五 超声波加湿 1 原理 电能通过电能片转换或机机械振动 向水中发射1 7MHZ的超声波 使水表面直接雾化 3 5 m 6 9全空气系统中的空气处理机组 2 特点 1 要求使用软化水 以防结垢 2 运行可靠 噪声低 反应灵敏 易于控制 3 产生负离子 耗电低 六 其他加湿方法 电热式 电板式 红外线 PTC 离心式六 空气加热段 一 热水空气加热器 1 2 4排与冷盘管一样 二 蒸汽空气加热器 1 2排铜管套铝翅片式浇片管七 风机段 一 选择 总风量 总阻力来选择 二 型式 后弯叶片 前弯叶片 风压高 效率高 噪声低八 其他功能段 一 混合段 二 中间段 三 二次回风段 四 消声段 风管上 新风量确定的意义 新风量的大小决定了空调系统的能耗 100 Mo Ms Mh 焓湿图 o R M S 系统装置简图 空调系统的能耗 Ms hM hS hM hS 能耗分析 新风量的确定原则 二 补充局部排风 MO Ms Mh 系统装置简图 空调房间 空调机组 空调机组 1 空调房间 Ms Mc Mh Mc 2 空调机组 Ms MO Mh MO Mc 变风量末端装置 空调系统组成 直流式系统 混合式系统 封闭式系统 空气 水系统 6 10空气 水风机盘管系统 一 新风系统的功能与划分 一 功能 向房间提供新风稀释人群及其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及满足人对新风的需求 二 划分 1 按房间的功能和使用时间划分系统2 分层设新风系统3 高层建筑中可按若干个层合一个新风系统 4 6 但切忌系统太大 否则风量分配困难 二 新风供给方式 一 直接送到风盘吸入端 1 新风与室内回风混合被风盘冷却送入室内 2 h d图 RMSR 6 10空气 水风机盘管系统 3 特点 1 风盘停机后 新风将从回风口吹出 进入房间 2 新风已冷却到室内温度 导致风盘进风温度下降 降低风盘出力 不建议 3 安装简单 美观 二 新风与风盘并联送出 1 混合后送出 注意新风机压头计算 2 各自单独送出后再混合 3 安装复杂一些 优先选用 三 新风处理状态点分析 一 新风处理到低于室内的含湿量 盘管干工况 1 h d图 6 10空气 水风机盘管系统 1 先定R O点2 过R作等d线 90 95 定F点3 过R作 线与 90 95 交点 定S点 4 定D Mo Ms ds dD do dD 2 负荷分析 风盘承担 QF MF hR hF 新风承担 Qo Mo ho hd Mo ho hR 3 特点 1 盘管表面干燥 卫生条件好 2 盘管冷冻水温度较高 制冷效率高 14 16 以上 3 室外湿球温度很低时 可利用冷却水作介质 6 10空气 水风机盘管系统 4 两种冷冻水温不一样 系统复杂 5 风盘负荷减小了 但其规格不能变 MF不变 6 新风机组处理焓差大 二 新风处理到室内空气的焓值1 h d图 1 选定O R点2 定D点 过R点作等焓线交 90 95 17 19 3 过R作 线与取合适的送风温差 定S点 4 定F点 Mo Ms hs hF ho hF 6 10空气 水风机盘管系统 2 负荷分析 风盘承担 QF MF hR hF Qc Ms hR hS 湿负荷 MF dR dF Mo dD dR 1000 Mw新风系统 Qo Mo ho hD Mow Mo do dD 3 特点 1 混合点在SR左侧 夏季有利2 混合在SR右侧 不一定满足要求 固要校核计算 三 根据室内冷负荷 湿负荷和风盘的热湿比确定新风的处理状态点室内热湿比 r Qc vo hD hR Mw vo dD dR X10 3 需有 r f 风盘处理过程线 6 10空气 水风机盘管系统 四 空气 水风机盘管系统的运行调节 一 风机盘管系统的运行调节 风盘冷热量根据房内温度进行调节 二 新风系统的运行调节1 夏季 将新风冷却并恒定到设计确定的新风温度to2 to5m 3 当to 14 15 即使室内有冷负荷也应加热4 冬季 1 室内有热负荷 新风加热到室内温度 并进行必要的加湿 6 10空气 水风机盘管系统 2 若有的要供冷 有的要供热 则将新风加热加湿到制冷工况确定的新风状态点上 那么对于供热区域势必会带入一些热负荷 则需有风盘承担 五 空气 水风盘系统的优缺点 一 和风盘系统相似 机房面积小 占用空间小 二 解决了全水风盘系统无组织供应新风的问题 一 概述 一 目的 1 提高调节质量 减轻劳动强度2 保证室内参数3 降低运行能耗4 防止事故发生 二 控制参数 机器露点 加热后温度 加湿后湿度 室内温度 湿度 二 基本组成 一 定义 根据被调节参数实际值与给定值的偏差比较 用自动控制系统来控制各参数的偏差值 使之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6 11空调系统自动控制 6 11空调系统自动控制 二 组成 1 调节对象与被调参数1 调节对象 室内热湿环境 空气品质 洁净度 供热及供冷量2 被调参数 室内温度 湿度 冷热供水温度 CO2含量3 拢量 人员灯光 室外参数变化 水温波动2 传感器 敏感原件 1 作用 感受被调参数的大小 输出信号 调节器 控制器 电位 电压 压力等 2 分类 a 按控制渗数分 温度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CO2 voc W值 d值 6 11空调系统自动控制 b 工作原理 电阻型 温包型c 安装位置 室内型 室外型 风管型 水管型3 控制调节器1 作用 按等传感器信号 并与给定值比较 偏差 输出信号 执行机构2 控制模式 a开关控制 b比例控制 调节量正比于偏差 c浮动控制 调节量正比于偏差小于范围内的时间 d积分控制 调节量正比于偏差对时间的积分e微分控制 调节量正比于偏差对时间的导数4 执行调节机构 1 作用 接受自动控制器的调节信号 对被调介质进行调节2 分类 电动 气动 必须有气源 6 11空调系统自动控制 三 调节过程 控制调节器 信号 执行调节机构 调节对象 被调参数 传感器 四 举例 一 散热器恒温控制阀 1 组成 温度传感器 控制器 调节阀一体化比例调节装置2 工作原理 控制阀直接置于散热器入口处 根据房内的温度调节热水流量 3 特点 不需接电或压缩空气 6 11空调系统自动控制 二 风盘控制系统1 组成 T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