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课程基地建设汇报材料(正式稿).doc_第1页
《精品》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课程基地建设汇报材料(正式稿).doc_第2页
《精品》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课程基地建设汇报材料(正式稿).doc_第3页
《精品》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课程基地建设汇报材料(正式稿).doc_第4页
《精品》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课程基地建设汇报材料(正式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课程基地建设汇报材料(正式稿) 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课程基地建设汇报材料(正式稿)篇一学校汇报材料PPT双辽市职业中专主要工作情况 一、学校概况双辽市职业中专1984年建校,199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双辽市职业中专,1996年至今是连续二十年的国家级重点校。 xx年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根据市政府提出的立足当地实际,培养实用人才的战略,按照“三教统筹都含职、一套人马多功能、校属资源三教共享”的办学思路,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于一体,形成了普通教学体系和实用技术教育体系并重的格局。 学校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九十年代初被誉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五朵金花”之一,是四平市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双辽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学校目前设有两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双辽市卧虎镇,二校区位于双辽市内,两校区共占地13公顷(主校区9.29公顷,二校区3.71公顷)。 建筑面积13.248万平方米。 实训基地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 学校现设有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机电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财会电算化、建筑工程施工、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学前教育、美术绘画等9大类专业。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骨干示范专业,畜牧兽医、机电应用技术专业是省级骨干专业。 学校现有教师262人,专任教师238人。 其中,高级教师67名,本科以上学历2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97%,兼职教师4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0.1%。 学校有实习实训室79个。 牧医实训基地有草原200公顷,设有珍禽饲养场,养羊场、养猪场。 农学实训基地有耕地40公顷,林地60公顷,园艺果树示范区3公顷,有11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二栋。 机电应用技术专业建有1000平方米农机驾驶与维修车间一栋。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根据市政府提出的立足当地实际,培养实用人才的战略,按照“三教统筹都含职、一套人马多功能、校属资源三教共享”的办学思路,“面向农业、服务农村、致富农民”办学方向,集团化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已任的办学目标,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于一体,形成了普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并重的格局。 (一)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一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现已形成了“忙生产闲经营,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形成了“课场一体,课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工厂化、车间化、岗位化。 在课程设臵上,灵活机动,编写了一批与生产需要相结合的校本教材。 同时,开展“庭院经济模拟实验”、“学生创业小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管理,提高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xx年教师累计参加各级培训500多人次,在校内通过各种技能培训、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强化教师内在素质、能力的提高。 同时,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实践锻炼,到农田、到牧场、到企业、到工地去实践,让教师不断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从企业聘请专家和能工巧匠到校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主动与企业广泛接触,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推荐就业关系。 学校与省内外近7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充分发挥职教集团龙头作用,真正实现了对学生及家长的承诺,即招的来、留得住、送的好。 (二)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拓宽职业教育发展渠道。 1、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 双辽市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双辽市确定吉林省西南部中心城市,具备辐射吸纳的中心功能,这都为我校农牧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合适土壤,为双辽经济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得以发挥,服务三农的目标得以实现。 2、不断优化专业设臵。 一是充实调整传统专业,变过去农学、畜牧专业为现代农艺技术和畜牧兽医专业,调整了课程设臵,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二是积极开办新专业,增设了计算机应用、财会电算化等一大批专业。 三是依据市场需求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势,新开办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美术绘画、机电应用技术等专业,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和社会需求,培养一批又一批“基础型、复合型”的技能人才。 四是围绕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开办了一些定向培养的专业。 五是围绕社会需求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建筑工程施工等专业。 3、创新教育教学内容。 围绕农时季节,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做到三同步,即使教学进程与农时同步,教学内容与农事同步,教学场地与农场同步;实现五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4、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培训。 在办好职业教育的同时,积极为企业员工、进城农民工、下岗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每年都与市委组织部、市农机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联合开办多个短期培训班。 同时,坚持常年开办蔬菜、林果、食用菌培育、珍禽养殖等实用技术班,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成人职业培训也采取“长短结合”措施,每年开办农业、农村经济管理、土地管理、村屯干部等各种培训班,利用集团优势,在全市农村中学开办职业教育班,专业教师走教为学生上专业课,提高农村学生升学、创业、就业能力,做到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年培训量达5000多人次。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以服务当地经济为导向,促进农科教深度结合 1、坚持走教科研之路,为当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近年来,学校在农、林、牧生产领域相继开展了200多个品种的引进、培养实验,先后有“水稻旱育苗”、“玉米纸筒移栽”、“秸秆生物剂调制饲料”等50项新技术、150多个新品种得到推广,有3项成果获国家专利。 学校实习基地引进了花生新品种93-7栽培试验。 利用抗旱播种机播种,地膜覆盖,一次性施肥,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获得丰收,每公顷产量达3000公斤,每公斤6元。 双辽市委市政府在我校召开现场会,向全市推广。 从而使双辽花生种植由原来一片空白,发展到xx年5万公顷,年实现总产值9亿多元。 xx年我校与吉林丰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引企入校协议,共同开发食用菌栽培示范项目,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为顾问,建起了院士工作室,即将全面推广到整个双辽市。 2、搭建产教平台,发挥示范作用。 学校本着成本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公司化运作的“超前新优,示范实验”原则,与市场接轨,建设了油料作物繁育园区、鲜食水果栽培繁育园区、珍禽饲养园区和食用菌生产基地园区。 这四个重点产业园区已带动了学校周边乡镇及双辽市种养业的快速发展。 学校还利用农闲时间通过宣讲团、科技活动日、赶科技大集、科技入户、发放科技信息宣传资料等形式,面对面地向广大农民群众宣讲和提供急需的科学技术。 xx年至今,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受教育者约10余万人次。 与乡、镇、村联合,学校下派专业教师到卧虎镇各村任科技副村长,带领农民科技致富,培养新型农民。 促进了农村“三个改变,三个带动”,即改变了农民的知识结构,带动了农民素质提高;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种养结构,带动了农村科技普及;改变原有经营模式,带动了各业兴旺发展。 篇二文稿(学校工作汇报2000)学校工作汇报我校是一所新建校,它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1998年9月1日,正式开学。 作为世纪之交新建的一所学校,适逢基础教育正展开着一场深刻的、扎扎实实的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变革,我们该怎样适应时代、社会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来办好,为新世纪的人才苗子奠定基础。 根据教委领导对新建校,“新建一所,办好一所”的要求。 我校制定了这样的办学设想办学思路让学生成长在21世纪教育怀抱中。 办学宗旨为学生的终生教育奠定素质基础,让每个学生都受到现代化良好的教育,成为新世纪人才苗子。 办学目标把学校办成一所面向新世纪的现代化新型学校。 办学基本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办学基本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办学基本保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学校精神团结奋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求不满足。 学校形象办学有主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主动、生动、活泼,有个性特长,全面发展;师德高尚,治教治学严谨,爱岗敬业;校风优良,秩序井然,环境优美;设备优良,有稳定的高质量。 校风团结、严格、勤奋、文明。 教风爱生、敬业、严谨、创新。 学风尊师、守纪、勤奋、活学。 我们希望面向新世纪,学校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确立一种精深的教育理念,高远的精神境界,以理性的思索,把树人立德;育人铸魂体现在学校精神、学校形象和三风(校风、教风、学风)中,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作出努力。 围绕这样的办学思路和目标,我们明确提出“外树形象形,内强素质”,“一年开局,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的工作重点,努力向“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生素质优良化”的目标进取,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学校基本概况学校座落在佛山市石湾清水二街21号,占地1055平方米,建筑面积11483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8.8平方米(按规划中1200人计),生均建筑面积9.6平方米(按规划中1200人计),学校布局、设计均按省一级学校标准建设,有200米环形跑道和60米直跑道六条,足球场篮球场、标准(1525米)游泳池一应俱全,各种功能场室有31个,与课室比例达11.2,图书教仪配置按规定需要完善。 一、教师情况 1、教师19人,其中男教师4人,女教师15人;党员5人(男2人,女3人),团员7人(男1人,女6人);教师平均年龄30.5岁,40岁以上3人(男1人,女2人),3039岁5人(男1人,女4人),2529岁5人(全部女),24岁以下6人(男2人,女4人),平均教龄10.7年,20年以上教龄3人,10年至19年教龄8人,其余8人六年以下。 2、小高教师9人(男2人,女7人),小一级教师6人(全部女),小二教师3人(男1人,女2人),未评级1人(男)。 3、大专学历11人(占57.9%男3人,女8人),中专8人(占42.1%男1人,女7人),目前,3人进修本科学历,5人进修专科学历,今年报考大专学历进修2人。 4、教师资历从一类学校(省一级)调入的教师3人,二类学校(市一级或中心校)调入的教师7人,其它一般学校调入的教师6人,应届毕业生分配进入的3人,有3人调入前曾任副校长、副主任;有4人曾任科、级组长。 二、学生情况全校( 一、二年级)329人,43%属城区户口,57%属本省外市(区)或外省市户口。 学生家长工作单位,19%在机关事业单位;81%在企业、公司或个体。 其中企业、公司占49%,私企、个体或其它占32%。 独生子女家庭61%,200人。 近两年来,我们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在办学实践中,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一、迎接挑战,锤炼一支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素质就是教育、教学的质量。 就是办学的质量。 要抓素质教育,就得先抓教师素质的提高。 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学校的发展与改革将无从谈起,只有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担。 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学校尤其是新学校的基本保证。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下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 (一)摸清教师脉搏,制定培训方案。 学校通过站在新岗位前的演讲比赛和参与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知识自测(教师新调入必须参加这些考核)。 初步了解到教师的脉搏和知识功底。 考核情况表明我校教师热爱教育工作,有热情、有志向、有抱负,向往冼可澄学校,很想在这所新学校做出一番成绩。 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较浅薄,尤其是青年教师,阅历浅、经验少,在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体验不多也不深。 针对这种状况,我校制定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题培训计划,新教师三年培训计划。 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在抓队伍锤炼的工作中,学校提出必须实现“四个转向”,即教育思想由“应试型”转向“育人型”;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由“单一型”转向“综合型”;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由“经验型”转向“科学型”。 坚持对教师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师德修养教育,始终坚持以师德教育为出发点,以提高素质为落脚点,以落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的原则。 对教师的日常工作提出了“一想二爱三不做”和“十个一”的要求,并把目光投向青年教师,把重心放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 (三)给予指导,传授经验。 为了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水平,学校邀请了市进修学校、市教研室的专家和教研员、学区机关工委的离退休老校长、老教师到校听课、评课、观摩视导学生日常管理,实行面对面的指导,这种指导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经验传带,青年教师体会深刻,进步很快。 (四)广开门路,走出去。 我们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区的各种教学观摩活动,去年安排音乐教师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评优课观摩,派出教导主任、电教实验骨干教师参加广东省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电教馆在深圳南山举办的99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还组织德育专干、大队辅导员、科级组长到广西梧州师范附小参观学习,通过这些活动,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活跃了思维,吸收了素质教育的新信息,青年教师不断进步,教师的整体素质日益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近两年来,通过岗位培训自我学习提高,老师们在自身素质有所提高。 吴英智校长撰写的两篇文章入选全国性大型出版物中华教育文选和省级刊物师道下,刘玉芳、卢明老师的教学论文、总结入选人国性的征文比赛,文章刊登在教育改革论文汇编,梁帼暖老师近两年参加学区,市直举行的青年教师阅读评比和语文教师普通话比赛,分别获学区一等奖、市直二等奖。 二、坚持德育为首,让学校成为新世纪人才成长的摇篮。 学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作为一所现代社会中的学校,应领社会优良风气之先和开社会优良风气之先,成为一座维护社会主流,伸张正义,昭示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堡垒、灯塔和一块净土圣地。 怎样才能完成这神圣使命呢?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 这足以证明教育的过程已经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传播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传播中培养出人才。 因此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着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主导作用。 国家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报告中指出面向新世纪,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天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同我们争夺思想阵地,争夺青少年一代,他们利用国际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优势,通过对我大量输出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另外,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影响也仍然存在,这些必然从多层次、多角度影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 再有,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看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和新挑战,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应努力探索,研究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教育工作的路子和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转化为激励学生积极极向上,为祖国发奋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如何培养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对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培养健康的人格?如何让学校成道德进步、文明生长的源泉?教育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应通过具体途径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简而言之,教育的意义就是教化一个人的人格。 就小学而言,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未来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走上社会的儿童与少年。 对他们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教育规律的研究表明教育应当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缺一不可。 而思想教育是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动力、保证作用。 我们学校开办虽然只有两年,但老师们多年来积极的教育实践。 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总的体会是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一点放松不得。 德育是什么?德育不是说教,更不是体罚命令。 德育是春风化雨,是夜雨润花,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感染、熏陶和诱导,是创造各种条件,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去心得,是将火热的社会生活引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校教育是一个具有鲜活的人,鲜活的思想,鲜活的情感的教育领域。 我们的教育不能失去灵魂,我们开展教育时抓紧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时事政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生存和竞争能力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等十方面的教育。 注重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配合,处理好几个结合(一)德育与活动相结合。 篇二xx0713田家炳初中语文课程基地建设汇报目录引言21.语文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汇报材料32.指导思想33.组织机构34.背景基础45.课程涵义56.建设目标57.建设原则68.建设内容79.建设举措1210.建设进度1311.评估机制1312.基地使用14结语15引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江苏基础教育发生了全面变化,但仍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建设基础教育课程基地是改变教学方式、促进有效学习、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转变人才培养方式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强化教学环节、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载体;是引导全面发展、促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抓手。 对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意义重大。 省、市课程基地建设对于我们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如何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扩大课程改革成效的影响和辐射面,带动学校的改革创新和主动发展,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依托此次课程基地建设的良好契机,我们将在已经取得的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全员参与,群策群力,深入推进。 我们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成长,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供必要条件。 课程基地建设给我们提出了六大任务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和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 追求有色语文课程涵养生命诗意成长初中语文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汇报材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和能力发展为中心,充分挖掘和利用青果巷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教育内涵,转变语文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提高语文教与学的品质,带动常州地区初中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组织机构(一)专家团队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大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丁翌平(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徐则臣(人民文学,上海作协专业作家)黄敖兴(江苏省特级教师)岳亚军(江苏省特级教师)张春(常州市教研室副主任、语文教研员)(二)合作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指导课程建设与课堂实施、共创成长路项目研究)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研究与指导)上海师范大学(校本研究与校本培训指导)江南大学(田家炳基金会语文骨干教师区域合作研修)(三)课程基地主任杨尧中(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校长)副主任陈英(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副校长)周炜(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副校长)工作统筹孔建(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教导处主任)网络支持徐芳(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长)项目组长曹介梁(常州市语文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市语文兼职教研员)组员曹介梁孔建谈海鹰丁远红贾品仙王晓娴莫谢斐杨黎明荆波张晓峰(四)帮扶学校陈小平(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校长)于佳会(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杨光(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语文备课组长) 三、背景基础(一)项目背景1.语文现状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教育教学虽然出现了新的起色和亮色,但是,因为应试教学目前仍有较大的市场,一些老师仍以固有的思维习惯、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习热情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和开发,语文学习处于比较浮躁和功利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课程的有效推进。 因此,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急需建设一个能传递正能量的语文课程,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为学生精神发展奠基。 2.发展机遇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信息化和开放化更加凸显,语文课程改革到了关键期和转型期,亟待创建一种适应这种变化的课程模式。 此时,江苏省、常州市正在大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为我校申报初中语文课程基地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二)项目基础1.学校独特的地域环境学校地处历史悠久的青果巷,巷内建筑、名人、民俗等这些文化资源,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我校开展语文课程基地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学校悠久的文化积淀学校九十年办学历史,精髓一脉相承,青果满园竞秀。 目前,正处于着力推进三年主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致力于“彰显青果特色,追求本真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发展、成功、幸福的成长环境,引领学生规划人生、发展自我、提升生命质量。 在发展长河中,积淀了悠久而丰厚的文化底蕴,为语文课程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3.实力雄厚的语文师资我校语文组是学校示范教研组,曾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常州市优秀教研组、常州市青年文明号,在常州语文教学领域有较大影响力。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学校将积极开展“有色”语文课程基地建设。 我们将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学校九十年文化积淀,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语文教材,构建具有鲜明风格的语文课程,实施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用语文这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来涵养学生的品性,提升学生的素养,实现学生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通过课程建设,来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单一模式和浮躁心态,转变急功近利的应试趋向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追求,真正将语文课程建设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精神平台。 四、课程涵义我们所建设的语文课程基地,将以“追求有色语文课程,涵养生命诗意成长”为核心理念,构建体验式大语文学习体系,让语文学习回归生命的原点!具体来说,有如下几层涵义有生命底色语文课程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是生命流淌的印记,涵养学生生命,是具有生命底色的课程。 有个性亮色语文课程基地建设,意在提升师生语文素养,发展师生能力特长,让学生和教师在语文课堂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彰显独特个性。 有校本特色青果巷百年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学校地处青果巷内,本身就是古巷文化的一部分。 九十年办学历史,培养了无数精英,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办学风格,基于青果巷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语文课程,将充分彰显这一特色,使学校发展再展辉煌。 有自然本色语文即生活,拒绝浮躁,追求宁静自然。 课堂教学应具有自然本色,即“行”如流水,“魂”然天成。 遵循语文学习规律,遵循课堂教学规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构建朴实、本真、自然、和谐、美好课堂,方能真正体现语文滋味,累积语文正能量。 五、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构建体验式大语文学习体系,实现语文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地成长。 (二)具体目标1.实现语文环境育人环境是一种文化,学校将通过书香长廊、快乐阅吧、文学墙角等形式,建设篇三学习成果汇报 一、学习内容、科研、授课特点 二、对省委党校的亲历感受 三、个人的收获和提高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 受学院安排我有幸参与了河南省委党校一个月半月的学习,期间内听取了十八界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调研指导我省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44个专题讲座、并针对性结合个别专题讲座进行了团队列名法的分组讨论和问题对策报告论文写作,还到济源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进行了令人难忘的非常有意义的现场教学,同时又与学员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工作交流,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友谊。 通过培训不仅增强理论素质和党性修养,也提升了能力素质,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打下了基础。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始建于1949年7月1日,是在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 省委党校拥有我省一流的师资队伍,拥有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如焦国栋书记、尹书博校长、梁周敏校长、胡隆辉校长、丁素教授、郭献功教授等不仅拥有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授课艺术还拥有广博的见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们不仅拥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也拥有较高的师德,他们对我们毫不保留的传授,大方的允许我们拷走他们辛苦制作的精美课件,让我很是感受到胸襟开阔的师者风范。 省委党校多次申请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丰富、研究氛围浓厚,教师普遍拥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 其主办的期刊学习论坛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 省委党校老师们的诸多科研成果发表于此,在省内外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我的导师刘勇教授的论文也有发表于学习论坛,我也因此有幸拜访了部的李曼,这也算是跟省委党校的缘分吧)。 在科研学识方面,省委党校做到了党校系统的领头羊,是我们省各地市党校、干部学院学习的榜样。 在授课方式上,省委党校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开先河的进行创新,在河南首创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 大大调动了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以学员为主体。 学习论坛上学员们热情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氛围活跃、同学们思想火花竞相迸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各种方式的参与式教学不仅仅是单纯教学改革,更是理念的创新,是对中央建立创新型社会、创新型民族、创新型国家精神的积极响应。 四天的现场教学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来到济源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到达学院第一讲就是愚公移山精神,他们号称金牌讲师的年轻女讲师,制作精美的PPT,专业、流利、熟练、内容丰富的讲解获得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晚上的激情教学,由济源市原文体局局长李义孔老先生,高昂的热情的浑厚的专业的歌声让我们学员被深深感染,气势恢宏的愚公之歌,很快大家都学会了,并且大声的歌唱,抒发了情感,提振了学员的士气。 伴随轻快音乐的手指操、抓指游戏不仅让学员得到快乐、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身心得到了放松。 后来的参观引沁济莽渠,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让我很震撼,老一辈劳动人民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开拓创新的精神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 济源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的很多做法,我想我们都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许会对我们办好我们的班有所启发。 二、对省委党校的亲历感受初到省委党校报到,被省委党校那庄严宏伟的校园建筑所震撼,令人肃然起敬。 安静温馨的校园,让人有一种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的欲望,藏书众多的图书馆还有,学员宿舍直接连接知网、等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为学员们学习和科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从后勤保障到师资配备再到学员管理、现场教学,无处不体现省委党校,精心的服务、严格的管理、周全的安排。 最让我记忆尤新的是,焦国栋书记在开班仪式上的讲话,单位派你来学习,你的工作就是学习,不该再被工作和生活琐事耽误学习,省委党校对学习纪律有严格要求,严禁秘书代课,上下课都要刷卡,对旷课、迟到、早退、的学员都有考勤记录,达不到学校要求的勒令退学,并记入档案。 我所在省委党校参训师资班的学员以年轻人为主,富有朝气,全省18个地市的各党校。 能够集中在一起学习交流,机会实属难得,从他们那儿学到了知识,了解了各地党校的相关信息,省委党校也通过创新型的课程如团队列名法、研讨会等,让党校战线的同仁们能充分的交流、讨论,让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通过集体学习,我体验到了大家庭的快乐和温暖,并和各位学员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 这将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成为我今后工作和生活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动力。 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对自身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有益。 从我所学专业的角度,我发现省委党校所有的授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