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1.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比例为13.472.即便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是完全异常的.3.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2.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区别:二者的研究对象相同.但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1.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学说,包含了现代心理学所谓“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2.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全丧失。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含有情感、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性的冲动,广义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2.根据上述两个命题,又推演出以下判断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比多)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肛门欲和生殖器欲阶段。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的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有时称之为“压抑”或“克制能力”)。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如果“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那么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者性心理发展“固著”。这种“退化”或“固著”,就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异常。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为了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如果压抑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或者说让非理性冲破防线,那时,我们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如果不冲破防线,我们就形成意识不到的痛苦,躲藏到潜意识中的冲突,还要以扭曲的形式变相地表达自己。4.行为主义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巴浦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且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5.巴浦洛夫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6.存在-人本主义认为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使“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一单元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1.正常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1.常识性区分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过渡的情绪体验和表现自身社会功能不完善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2.非标准化的区分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解释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3.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看待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内省经验标准,病人的内省经验和观察者的内省经验社会适应标准4.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986)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一致性)原则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5.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1.心理咨询师掌握异常心理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2.对于精神障碍的人,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主要目标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2.知觉障碍:(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2)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临床最常见幻听,幻视次之。幻听-语言性幻听比非语言性幻听多见(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3)按幻觉体验的来源,有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两种。(4)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3.感知综合障碍:(1)视物变形症: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该症可分为“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2)非真实感(3)窥镜症二、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联想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又呈强直性思维、病理性赘述思维逻辑障碍: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2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 1)定义: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2)特点: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3)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力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妄想4)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两大类。(2)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但事实上常常违背患者自己的意愿,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而苦恼 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3)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患者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并且影响到患者行为。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一)注意障碍:注意减弱、注意狭窄(二)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顺行遗忘、逆行遗忘、心因性遗忘;错构;虚构当患者同时出现记忆减退(特别是近记忆力减退)、错构、虚构以及定向力发生障碍时则称之为科萨可夫综合征,又称遗忘综合征,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以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三)智能障碍 1.精神发育迟缓: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发育受阻,以致智能发育停留在某一阶段,不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2痴呆:是一种综合征,是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四、自知力障碍1.自知力:患者对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神经症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精神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自知力完全丧失.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第三单元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 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神经症”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包括在精神病学领域之中.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一、 精神分裂症1.定义: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2.特点: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有某些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少年,起病缓,病程迁延,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3.类型:青春型: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及性轻浮多见。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紧张性: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单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不良。二、 偏执性精神障碍1.定义: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2.特点:病因不明,起病一般在30岁以后,女性偏多,未婚多见。发展缓慢,多不为周围人所察觉。妄想常有系统化倾向,内容有一定现实性,个别伴有幻觉但历时短暂。有时人格可以保持完整,并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1.定义:诊断名称不同的一组障碍2.特点:(1)在两周内急性起病(2)以精神病症状为主;(3)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4)在2-3个月内痊愈。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定义: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特点: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大多反复发作,缓解和发作间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或转为慢性。一、 躁狂发作1. 特点: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兴奋2. 发作形式: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二、 抑郁发作1. 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言语动作减少和迟缓。2. 发作形式: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又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三、 双相障碍表现为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交错发作四、 持续性心境障碍1.特点: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 足以达到轻度抑郁。2.发作形式:环境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恶劣心境(持续出现心境低落)、混合状态(躁狂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第三单元 神经症定义: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共同特征: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一、 恐怖症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特定恐怖二、 焦虑症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三、 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临床上可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包括: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强迫性对立观念等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询问和强迫性计数等等。四、 躯体形式障碍1.躯体化障碍:是一组反复陈述躯体症状,相应的器质性检查均为阴性,并缺乏充分的生理机制,对症状的说明,解释只能从心理因素或无意识中的冲突来推测的神经症。2.疑病症:以担心或相信罹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各种体检的阴性结果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消除对疾病的疑虑。3.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是一种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器官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症。4.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精神性疼痛、心因性背痛或头痛以及其他与情绪冲突有关的躯体形式的疼痛归入此类。五、 神经衰弱定义: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临床表现: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低等衰弱症状;回忆及联想增多且难以控制;对声、光、噪音敏感;易烦恼、易激惹;紧张性疼痛;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1.定义: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2.定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语言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的恐惧,精神运动兴奋或精神运动抑制。3.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4.适应障碍:是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一、人格障碍定义: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为模式。这种模式严重影响其社会模式和职业功能,可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二、性心理障碍定义:既往称性变态,是指以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种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不包括单纯的性欲减退或亢进及性功能障碍。类型: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定义: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一、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二、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睡行症、夜惊、梦魔)三、性功能障碍包括:性欲减退、阳疾、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第七单元 癔症定义:旧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解离(精神)症状和转换(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分类:1.分离性障碍: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暴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等。2.转换性障碍:又称癔症性躯体障碍,表现为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其特点是多种检查均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运动障碍:较常见为痉挛发作、局部肌肉抽动或阵挛、肢体瘫痪、行走不能等。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缺失、感觉异常、癔症性失明与管视、癔症性失聪等。3.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的集体发作是癔症的特殊形式。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心理健康: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有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相关的因素才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健康的指标。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许又新1988)第一,体验标准,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第二,操作标准,通过观、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第三,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郭念锋1986)1.心理活动强度: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2.心理活动耐受力:长经受期精神刺激的能力。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4.意识水平:以注意力的好坏为客观指标。5.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6.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7.心理自控力: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8.自信心: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一个人是否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9.社会交往: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能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10.环境适应能力:当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正常心理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含部分可疑神经症心理不正常 :含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神经症与正常的分界线:心理冲突的常形: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心理冲突的变形: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 二是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如果陷于心理冲突的常型,甚至没有什么痛苦的心理冲突,那么,充其量只是心理生理障碍,而不是神经症。心理冲突的解释和评定方法:1.病程 2.精神痛苦程度3.社会功能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不健康心理活动: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2.防御压力的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2.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己的体验和感觉上3.情绪低落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借鉴许又新对神经症的分类的模式,我们对“心理不健康状态”进行分类:一、用途1.咨询心理学与邻近科学的区分 2.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3.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4.咨询方案的制定 5.疗效评估 6.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7.职业培训8.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9.自我心理健康的需要二、效度效度:就是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的标尺。使用以下三项指标:1症状学效度2预测效度:对自然发展的预期、外界干预下的预期3结构效度:人口学因素、个性心理特征、身体健康水平、社会变迁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1.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2.综合描述“心理问题”,可概括为如下几点,并给出如下定义:“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条件:第一, 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求助者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等)第二, 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第三, 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暂时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第四,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综合表述严重心理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并给出定义: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处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三、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状的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已经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我们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 P303 专栏4-3 焦虑 二级考试内容,三级不需要掌握。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一、压力的定义压力: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适应:要求人们去改变现状,以便应对事件带来的新情况,要求人们付出努力,去应对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二、压力源的种类1.生物性压力源: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2.精神性压力源: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3.社会环境压力源: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由自身状况(如个人心理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性、社会交往不良),等等。纯粹的单一性的压力源,在现实生活中极少,多数压力源都涵盖着两种以上因素,特别是精神压力源和社会压力源,三种压力源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因素。三、压力源的测评(一)社会再适应量表1.设计者:霍尔姆斯2.适用范围:测量重大生活事件3.结果提示:量表得分较高的人,容易罹患心脏病、骨折、糖尿病、白血病及小感冒。量表中的分数也与精神障碍、抑郁、精神分裂症以及严重的心理疾病有关。多种生活事件不断的累加,其效应就更明显。遭遇者整体免疫功能降低,极易患病。4.局限性:使用该量表时,也应因时、因事、因人而异。严格按操作程序实施。须密切联系临床症状的性质,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指标,综合评估给出确定诊断。(二)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1.设计者:坎纳2.方法:编制了两个量表 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量表日常生活中令人兴奋的量表3.结果提示:被测试人的健康状况与小困扰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有关,而与生活事件数目和严重性比较无关。振奋事件与健康无关。(三)知觉压力的测评1.设计者:Cohen,Williamson2.知觉压力:是对某种“超个人能力事件”的体验。3.测评目的:让个体确定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事情有哪些。4优点:预测早期健康问题更为有效,还可以评估个人不良习惯造成的慢性压力。四、压力的内省体验1931年心理学家勒温和米勒(1944)按冲突的形式,将内心冲突分为四大类:1.双趋冲突:两件有强烈吸引力但又互不相容的事物出现在面前时体验到的压力。2.趋避冲突:想要达到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但却有极大的危险。3.双避冲突:同时面临两种不利的情景。4.双重趋避冲突:由两种可能的选择引起,并且两种选择都是既有利又有弊。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一、压力的种类(一)按压力的强度可分为三类: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类生活事件,这些事件,是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2.叠加性压力 同时性叠加压力:在同一时间里,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这是,当事者所体验到的压力成为同时性叠加压力。俗称“四面楚歌” 继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后继的压力恰恰发生在第一个压力的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这时,当事者体验到的压力称纪实性叠加压力。俗称“祸不单行”3.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等等。(二)灾难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1.惊吓期: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2.恢复期:在恢复期中,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后怕”)在此期间,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3.康复: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对破坏性压力(PTSD)造成的后果,心理学干预是必须的。早期心理干预通过催眠暗示,后来发现让受害者在社会中与健康人一起工作,或让PTSD患者与其他类型的受害者共处,对缓解症状比较有利。二、压力的适应(一)1956年,内分泌学和生物化学家塞利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警觉阶段: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 特点: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促进新陈代谢,释放储存能量,于是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2.搏斗阶段: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抑或退却 特征: 警觉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在表面上恢复正常,外在行为平复,但这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一种被控制状态。 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 由于调控压力而大量消耗能量,所以个体变得敏感、脆弱,即便是日常微小的困扰,都可以以引发个体的强烈情绪反应。3.衰竭阶段:消耗大量生理和心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特征:由于压力长期存在,能量几乎耗尽,这时,也无法继续去抵抗压力。如果进入第三阶段,外在压力源基本消失,或个体已经形成适应,经过相当时间休整和养息,仍能康复。如果压力源仍在,或者个体不能适应,那么,一个能源耗尽而仍处在压力下的人,就必然会发生危险。(二)一般适应症候群:对适应(或应对)压力时所经历的上述三个阶段的统称。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一、压力的临床后果(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压力后的反应性疾病:个体遭遇叠加性的压力或破坏性的压力之后,健康状态会被严重破坏,从而产生某些疾病,这些疾病统称为压力后的反应性疾病。体质、压力论:Sternbach(1966)压力和个体的身体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同时起作用。器官敏感论:Engle(1960)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1)逻辑流程:从应激源到临床相的过程。(2)分为三个阶段:1.对压力的影响阶段 能引起个体强烈相应的时间,都是与人的本质属性相关联的事件,大致有三类:生物性的、社会性的和精神性的。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压力作用于个体后,并不直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住宅小区外墙改造协议
- 矿泉水厂保温系统安装协议
- 网络短视频副导演招聘协议
- 装饰装修劳务协议
- 市场调研门头租赁合同
- 污水处理工程劳务合同模板
- 创业学校租赁合同
- 花艺作品销售顾问聘用协议
-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生态保护工程
- 花园租赁协议模板
-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英语Unit2SuccessTheImportanceofFailure教案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初三九年级青骄第二课堂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报告(采访教师)
- 脑卒中康复治疗流程
- 四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6课 眼镜的设计丨浙美版 (共10张PPT)
- 蚊类防制技术规范(2020年版)
-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含参问题课件
- 工程竣工预验收质量问题整改通知单
- pcs-9882ad说明书-国内中文版
- QGDW-11513.1-2022-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技术规范第1部分
- 幼儿园绘本故事:《袁隆平》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