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1).doc_第1页
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1).doc_第2页
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1).doc_第3页
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1).doc_第4页
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东城区(南片)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总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诗,推而广之还有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在其所具有的诸般品格中,十分重要的一条,便是对生活的_(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打量。【甲】诗人的目光仿佛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生活中许多琐碎、平淡甚至枯燥的事物,经过它的抚摸,便产生了丰富的意味,放射出难以言传的美感。美无所不在,_(除非/并非)只有到风景名胜外域异乡或者遭遇某个惊人的事件,才能够拨动审美的心弦。【乙】凭窗远眺,秋日蔚蓝的天空,悠然飘落的几片黄叶,对面阳台上一只雪白慵懒的猫,窈窕淑女探身晾衣的姿态,都让人感到可亲可恋。【丙】这些美,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但汲取、享用的程度,却因人的审美_(禀赋/秉性)的不同而差异极大。当然,诗歌不能当饭吃,但如果每天享用珍馐美味,却不曾被诗歌打动过,这样的生活也仍然是欠缺的。对于精神生活来说,真实和虚幻并非泾渭分明。一个人对于一次历史事件的追想,对某个古代人物的湎怀,不见得比身边的各种琐事,或某件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更缺乏真实性。当我们在日渐富足的今天抱怨生活无聊沉闷时,是不是应该检讨一番自己的内心,察看一下感受的管道是否已经淤塞了呢?1. 文中黑体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心弦(xun) 风景名胜 b. 慵懒 窈窕淑女(tio)c. 汲取(j) 珍馐美味 d. 湎怀 泾渭分明(jng)2. 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 独具匠心 除非 禀赋b. 独具匠心 并非 秉性c. 别具一格 并非 禀赋d. 别具一格 除非 秉性3. 对文中加点词语“点石成金”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指的是使生活中的平凡琐事产生丰富的意味和美感b. 指的是能够从特殊的角度再现或真实或虚幻的生活c. 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中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品格d. 指的是作为诗人和文学家的一种特殊的敏锐和细腻4. “一个目光敏锐、感受细腻的人,会时时处处发现美的闪光,会觉得诗情俯拾皆是。”这句话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张耳者,大梁人也。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张耳、陈余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两人相对而处。里吏尝有过笞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余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余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余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嗔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陈余乃复说陈王日:“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节选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抵:投奔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嫁庸奴,亡其夫 亡:逃离b. 父客素知张耳 素:平素c. 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坚:坚固d. 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解:瓦解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张耳以故致千里客 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b. 乃宦魏为外黄令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c. 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而数之日 陈余然之d. 不为王不可 为天下除残也7. 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里吏尝有过笞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里中小吏曾因陈余犯了小的过失鞭打他,陈余打算起来反抗,张耳用脚踩住小吏,使小吏受到鞭打。b. 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他两人,他俩也利用里正卫的身份,向里中的居民传达上边的命令。c. 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重立楚国的政权,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存,使断绝的子嗣得以延续,(您)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d. 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我曾遍游赵国,熟悉那里的杰出人物和地理形势,希望派一支军队向北出其不意地夺取赵国的土地。8.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张耳从千里之外的大梁来到外黄,成为外黄富人的门客,还娶了富人之女为妻。b. 陈余的父亲曾与张耳结成刎颈之交,这成为了陈余、张耳能够共同患难的基础。c. 张耳、陈余主动请求追随陈涉起义,目的是能使被暴秦灭亡的诸侯国得以复立。d. 张耳为人沉着冷静,能忍小耻,做事不急功近利,陈余与张耳相比则略显浮躁。9. 分条概括张耳、陈余对陈涉称楚王这件事提出了哪些建议。(4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10.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共8分)“诗仙”李白追求个性自由,性格傲岸,对权贵不习惯仰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孔子在论语中启发他的弟子们各言其志,曾皙是这样来表达自己人生理想的:“_,_,咏而归。”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化用了国殇中“_,_”的诗句,展现出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诸葛亮以其忠诚和智慧赢得了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唐有杜甫在蜀相中感慨其“出师未捷身先死,_。”宋有陆游在书愤中赞叹其“_,千载谁堪伯仲间。”中国古代诗词中写“愁”的妙句很多,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_?_”两句就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重。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回答1112题。(共7分)终南山 终南望余雪王维 祖咏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终南阴岭秀,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积雪浮云端。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林表明霁色,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城中增暮寒。注释:太乙: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天都:帝王的都城,指长安。阴岭:山北曰阴。背向太阳的山岭。林表:林梢。11.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终南山的作者立足“中峰”,用阳光的浓或淡和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百态。b. 终南望余雪的作者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看到落日的余晖把树林的顶端照得闪烁发光。c. 两首诗都写了雪后初晴时终南山的山势之高和林壑秀美,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d. 两首诗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点:王诗意境清新,有声有色;祖诗则意境清幽,朴实俏丽。12. 王维、祖咏两位诗人笔下的终南山共同特点是什么?他们各自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别时容易蒋勋张大千有几方印记是我喜欢的,如“三千大千”、“大千好梦”等;而我最喜欢的一方是“别时容易”。大风堂收藏的书画是有名的,尤其是石涛八大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也曾经在大千先生手上流散出去。凡从大风堂流散出去的作品便大都钤有“别时容易”这一方印。对于一个精于鉴赏的人来说,曾经自己收藏的珍爱之物,一旦不得已要拱手让人,的确有难以言喻的感慨。这一方小小的“别时容易”,虽然钤在不起眼的角落,却使我感觉着一种爱物如人的伤逝之情了。我自己是不收藏东西的,艺术上的珍贵之物,经历了久远的年代,也仿佛是久经劫难的生命,使人要起痛惜之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惧怕这心的痛惜,我对一切人世可眷恋美好之物,反倒宁愿只是欢喜赞叹,而无缘爱,也无缘占有吧。纳兰容若有一句词说“情到浓时情转薄”,我想是可以理解的。小时候我其实很有收藏东西的癖好。一些本来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如玻璃弹球,朋友的信、照片、卡片等,因为保存了几年,重新翻看把玩,就似乎有了特别的意义,使人眷恋珍惜,而每次到抽屉堆满,不得不清除时,便有了难以割舍的痛惜。我们能有多大的抽屉,去收藏保有生活中每一件琐屑之物中不舍的人情之爱呢?几次的搬移迁动,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暂时栖身,我终于习惯了“别时容易”的心情。“别时容易”也许是从李后主“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脱胎出来的吧。但是,去掉了头尾,截出这四个字来,镌成图章,便仿佛多了一层讽喻。把这样的一方印记,一一盖在将要告别的心爱之物上面,那些在人世间流转于不同眷恋者爱抚之手的书画,也似乎是一个有沧桑的生命了,使人痛惜,使人不舍啊!小时候有收藏东西的癖好,其实也是因为东西实在不多。在物质困难简陋的年代,往往一件东西可以用好多年,那从俭省而生的珍惜,最后也就成了一种对物件的不舍之情吧!随着物质的繁盛多余,有时候不经意地舍弃一件东西之后,才发现,原来物质的富裕已经变成了对物的薄情了。在许多以富裕繁华著名的大城市中,每天夜晚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各种尚称完好的家具、电视机、冰箱、质料细致的服装等,都被弃置路旁。我行走于那些街道之间,留恋于那月光下凄然被弃置的物件,感觉着一种大城的荒凉。是因为富裕,使我们对物薄情,是因为对物的不断厌弃、丢掷,变成了这城市中人与人的薄情吗?工业革命以后的大城市真是荒凉啊!仿佛在繁华最盛的时刻已经让人看到了以后的颓圮,仿佛所有的富裕却是为了把现世装点成一个废墟。我的不再收藏东西,我的不再保有太多东西,我的不再执著于情爱的缠绵,也许正是害怕着那对物对人的薄情吧。我愿意,每一次告别一事,每一次告别一物,仍然有那“别时容易”的痛惜。有许多遗憾和怅惘,也有许多歉意和祝福。大千世界,所有我们相遇过的物与人,容我都一一钤盖这“别时容易”的印记吧!1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 透过钤有“别时容易”方印,“我”似乎能感觉到将心爱之物拱手让人的难以言喻的感慨,爱物如人的伤逝之情。b. 张大千的这枚“别时容易”的印章是从李煜的词作中选取的内容,有一层讽喻之情和沧桑之感。c. 富裕繁华著名的都市街道却有一种颓圮苍凉之感,这种感觉是源于每天夜晚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d. 文章以“容我都一一钤盖这别时容易的印记”一句结尾,意在表达对相遇过的人与物挥手作别的潇洒。e. 本文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读后让人久久难忘,回味无穷。14. 文章引用了纳兰容若的词句“情到浓时情转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理解这句词的?(3分)15. 作者说自己现在不再收藏东西,请结合全文,说说其中的缘由。(4分)16. 作者曾说:“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学技巧,而是要在情怀、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有人也评价蒋勋的作品中有一股文人情怀。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认为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17. 微写作。(10分)随着“单独两孩”政策(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各地的落实,中国的独生子女现象将有所改变,这种独特普遍的社会现象也将成为历史。假如你是一名独生子女,现在,你的爸爸妈妈符合政策要求,生下了第二个孩子,面对这个刚刚出生的小生命,你想对他(或她)说些什么呢?根据以上情境写一段话,要求感情真挚,不少于150字。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驴驮重物,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感到十分劳累,它遇到了牛,就对牛说:“帮我驮一点东西吧,我很累,累得走不动了。”牛答应了,就帮驴驮了一些东西。牛到家了,把替驴背的东西给了驴。驴驮着东西又赶路了。驴喘着气,走了一段路,看见了马,对马说:“我很累,请你帮我背些东西吧?”马摇摇头,不同意。驴不高兴地说:“一路上我都得到帮助,没想到遇着你这样身强力壮的,却拒绝了我的请求。”马拒绝说:“你这样不知休息地背下去,我帮你背一时又能有什么用呢?”驴终于累死了,大家都说是马的责任,如果马能帮助驴一下,驴怎么能累死呢?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参考答案一、(共8分)1. (2分)c(a. 弦,音“xin”;b. 窕,音“tio”;d. “湎”应为“缅”)2. (2分)c3. (2分)a4. (2分)b二、(共12分)5. (2分):c(坚:坚固的铠甲) 6. (2分):b(a:因为,把b:于是,就c:到,动词;代指张耳说的话,代词d:做,替)7. (2分)a(里中小吏曾因陈余犯了小的过失鞭打他,陈余打算起来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示意不动,接受鞭打。)8. (2分):d9. (4分)答案要点:不要称王;(2分)引兵向西,拥立六国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2分)三、(共15分)10. (8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浴乎沂 风乎舞雩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或:子魂魄兮为鬼雄)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1. (2分)c12. (5分)答案要点:共同特点:高。(或被白云缭绕)(1分)结合诗句赏析:(4分)王诗: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解说:这两句诗写诗人身在终南山中,向前走,白云分向两边,回头看,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走出云海,前面是蒙蒙青雾,走进雾中,雾却看不见也摸不着了。(1分)诗人用身在云雾中的感受突出了终南山山势至高,直插云雾之中。(1分)或: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解说:这两句诗写诗人站在终南山的中峰之上,仰观天穹,中峰正处在天际南北分野之处;俯瞰众多山壑,或晴光朗照,或阴影笼盖,无不呈现自己独有的风姿。(1分)用俯瞰所见东西之广,南北之阔,突出了终南山的高峻磅礴。(1分)祖诗:积雪浮云端解说:这句诗写终南山的阴岭积雪未化,好像飘在云上,给人以“浮”的感觉。(1分)。用山顶的积雪浮出云层来表现终南山山岭之高。(1分)四、共15分。13. (4分)c d14. (3分)因为眷恋美好的事物,所以离别的时候会有痛惜。(1分)为了避免痛惜,反倒宁愿只是欢喜和赞叹而不愿占有,(1分)这样表面看来就显得薄情。(1分)15. (4分)小时候有收藏东西的癖好,是因为物质困难简陋,从俭省而生珍惜;(1分)告别所收藏的东西时候,会有痛惜,作者不愿意经受;(1分)害怕由于不再痛惜告别,而对人对物都变得薄情起来。(2分)16. (4分)此题答案不唯一,符合文意,见解合理,能自圆其说即可。参考:作者抒情细腻,笔下流露出对物的深情,在他眼中无论是艺术品还是日常的物品,都仿佛具有了沧桑的生命作者深刻体察现代都市中的人情,流露出对“人”的关怀(评分标准:情怀2分,结合文章内容恰当解说2分。)五、共50分。17. (10分)评分标准:内容合理(4分),表达连贯、得体(3分),感情真挚(3分)。思想感情不健康酌情减23分;不足150字的,酌情减12分。18. (40分)略文言文参考译文:张耳是魏国大梁人。张耳曾(被消除本地名籍)逃亡到外黄。外黄有一富豪人家的女儿长得特别美丽,却嫁了一个愚蠢平庸的丈夫,就从丈夫家逃出来,去投奔她父亲旧时的宾客。她父亲的宾客平素就了解张耳,于是对美女说 “你一定要嫁个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给张耳吧。”美女听从了(他的意见),终于断绝了同她丈夫的关系改嫁给张耳。张耳这时从困窘中摆脱出来广泛交游,女家给张耳供给丰厚,张耳因此招致千里以外的宾客。于是在魏国外黄做了县令。他的名声从此更加大起来。陈余也是魏国大梁人,爱好儒家学说,曾多次游历赵国的苦陉。一位很有钱的公乘氏把女儿嫁给他,也很了解陈余不是一般平庸无为的人。陈余年轻时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张耳,两人建立了断头不悔的患难情谊。秦国灭亡大梁时张耳家住在外黄,汉高祖还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时候,曾多次追随张耳与他交往,在张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秦国灭亡魏国几年后,已经听说这两个人是魏国的知名人士,就悬赏拘捕,有捉住张耳的人赏给千金,捉住陈余的人,赏给五百金。张耳、陈余就改名换姓,一块儿逃到陈地,充当里正为维持生活,两人相对而处。里中小吏曾因陈余犯了小的过失鞭打他,陈余打算起来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示意不动,接受鞭打,小吏走后,张耳就把陈余带到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