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资料.doc_第1页
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资料.doc_第2页
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资料.doc_第3页
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资料.doc_第4页
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生产物质资料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主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劳动力需求,是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需求所产生的需求,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派生需求原理: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不同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满足“利润”的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劳动的需求是一种生产要素需求。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完全竞争市场特征: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与产品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产品和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1.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劳动价格)相等。公式表示为:VMP W (配P38的图)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曲线: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并且向右下方倾斜。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可以看成是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工资率的上升导致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就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则会采用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规模效应就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变化之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卖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由于企业在劳动市场上为完全竞争者,故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仍然等于不变的工资率。但由于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其产品价格不再是一个常数,而是取决于产量和销售量的一个变量。因此,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卖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MRP W 在卖方垄断条件下,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收益MRP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MR和劳动的边际产品MP的乘积MRMP,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为要素价格W。MRP与VMP的区别: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产品价格为常数P,故产品边际收益MR等于产品价格,从而边际收益产品MRP等于边际产品价值VMP MPP;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是根据产品的需求函数得到的变动的价格,故产品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产品价格。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边际产品价值VMP,而是等于更加一般的边际收益产品MRPMRMP。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二是垄断企业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由于该曲线也是递减的,故也影响了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 结论:劳动的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卖方垄断企业的市场劳动需求曲线: 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就是n个卖方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的简单水平相加,前提是将劳动市场所有企业简化为卖方垄断企业。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在产品市场上,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在劳动要素市场上劳动价格是变化的,因而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不再等于劳动的价格。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VMPMLC 在买方垄断条件下,VMP=MPP。MLC为劳动的边际成本。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必须支付给增加的那些工人的工资,第二部分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决定: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成本MLC曲线的交点确定了买方垄断企业的最优劳动使用数量即L0点。W0为劳动的价格,由劳动供给曲线W(L)决定。(配P53的图)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供给与需求曲线:由于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上的唯一购买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致的,而且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不存在的。弹性的一般含义:一般用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例来表示弹性。公式: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公式: ed (L/L)/(W/W)(L/W)/(W/L) 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劳动力弹性五类型及经济含义?在经济学中,弹性表示两个经济量变化的关系。这既包括需求弹性,也包括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又可分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还可以分为需求点弹性和需求弧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劳动需求弹性称为完全无弹性。2、0劳动力需求弹性1。缺乏弹性。有时也称为无弹性,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弹性较小,意味着企业的雇工数量对工资的升降速率变化不敏感。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小于无穷大。富有弹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富有弹性。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和互补性与需求分析:技术工人同非技术工人的关系:技术工人同非技术工人是互补性生产要素,因此,当技术工人的工资率下降时,企业将增加雇佣技术工人,因而对非技术工人的数量也将增加,导致非技术工人的工资率上升。(配p64的内容)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对男性工资率的影响:1、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生产要素,故女性对劳动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2、男女劳动者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劳动者处于管理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女性劳动者的进入将增加对男性劳动者的需求,提高男性劳动者的工资率。3、由于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劳动力范畴分类:劳动力,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劳动力,又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定有关。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动力自身的生理特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公式及作用: 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其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作用: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人的自然属性方面:1.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族;3.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经济方面:1.劳动者对工作的偏好以及对工资的刺激反应;2.经济周期波动。 社会制度:1.劳动制度;2.工资制度.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1、供给无弹性,即 Es=0 不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 这时工资率固定,而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绝对值大于零。是与横轴平行的曲线。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和百分比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是与横轴夹角为45并向右上倾斜的曲线。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是一条向右上倾斜且较为平坦的曲线。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是一条向右上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劳动和闲暇: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征: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曲线上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高,即选择顺序在前;反之,刚效用低,选择顺序在后。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均衡的工作时数:劳动者关于工作时数的决策是由偏好、工资率和收入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在均衡点X劳动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配p87的图)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H)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Y)的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收入效应=H/Y 0 (配P88、P89的图)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P101 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内,从事市场工作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率不同,因此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劳动市场供给的工作时数也不同。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对人力资本投资有何影响人力资本的涵义: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人力资本的特征:1、是一种无形资本2、具有收益递增性 3、具有累积性 4、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涵义:“这一学科研究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这种活动就叫做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1、各级正规教育;2、在职培训活动;3、健康水平的提高;4、对孩子的培养;5、寻找工作的活动;6、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简史:1、亚当斯密:最早在国富论提出这个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劳动者的技能影响个人收入。2、奥多舒尔茨:他把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和人力资本联系在一起,代表作为论人力资本投资。3、加里贝克尔他将新古典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分析框架。其代表作为人力资本、家庭经济分析。4、雅各布明塞尔 在收入分配和劳动力市场行为等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开创了人力资本的方法,代表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详细P118)1.成本:包括货币成本与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非货币成本是指由于上大学所承受的心理成本。 2.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 3.模型分析及结论。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及问题:1、企业职工培训在我国很不普及;2、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产业间发展不平衡;3、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经济类型企业间存在显著的差异;4、企业职工培训在地区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劳动力流动的概念: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岗位上的变换。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易地在其它行业就业)。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1.年龄:劳动力流动的高峰年龄是在20岁-24岁之间。首先一个人越年轻,他从人力资本投资中获得的潜在收益就越高。其次,年轻人迁移的心理成本相对较低。 2.家庭:许多经验研究发现: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妻子就业阻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3.教育:较高的教育水平确实有较高的迁移率。 4.迁移的距离:1、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者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就越有限。2、迁移本身以及之后回去看望朋友、亲戚的交通有关的货币成本与迁移的心理成本,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上升。距离弹性=流动量%变化/流动距离的%变化 5.职业与技术等级:职业、技术等级越高,劳动力的流动率越低。根源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 工资的演变历史:工资的演变历史:实物工资货币工资工资和薪水薪酬 (详细p182-183)工资的形式: 广义工资: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它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劳动所得、薪酬、劳动成本等都是广义概念的不同表达形式。狭义工资:指员工因从事雇佣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即不包括奖金、津贴以及其它福利性收入。在下述两种情况下,狭义工资的划分和使用有着积极意义薪酬管理,特别是从薪酬设计的角度上讲,可以借助薪酬结构的设计,解决员工的行为导向。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工资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实施对国有企业控制的手段之一。工作的非货币特征与补偿性工资工资的本质:工资是雇佣劳动的报酬。强调工资与“雇佣”联系的本质特性影响工资确定的内在要素:内在因素是指与工作特性及状况有关的因素。员工的劳动和工作努力程度;职务高低与权利大小;技术与训练水平;工作的时间性;劳动条件,特别是工作的危险性;附加福利;风俗习惯;年龄。影响工资的确定的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指与工作特性及状况无关,但又同时构成对工资本身确定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市场经济因素。生活费用和物价水平;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或企业的负担能力;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劳动力的潜在替代物;产品的需求弹性。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1、补偿性工资理论的三个前提:a,员工追求效用(而不是收入)最大化;b,员工了解对他们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征信息;c,员工具有可流动性,员工可以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2、偏好相同的补偿性工资的影响;3、偏好不相同的补偿性工资的影响4、工人偏好不同时,不存在补偿性差别的可能5、非货币特征变化的效应 补偿性工资差别:是一种工人可以购买的好工作条件的价格,或出卖给工人差工作条件的价格。理论源头: 对工作效用满足的非货币特征,或社会声誉特征现象的分析,最早可追述到亚当斯密在18世纪对补偿性工资理论的讨论。委托代理关系与报酬制度设计:1、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与解决办法;2、生产人员的报酬支付方式:计时工资制与计件工资制;3、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资制度 道德风险的产生与解决办法: 产生背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雇主和雇员关系是一种委托和代理的合同关系。由于两者目标有不一致之处,员工就有可能摆脱雇主控制的倾向,产生机会主义的行为,产生所谓 “道德风险”的问题。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1.信息的非对称性:雇员的很多行为难以观测,工作的实际努力程度是其私人信息2合同的不完全性:契约缔约过程中,考虑到完整信息、谈判、执行皆需要交易成本,为节约成本,合同肯定是不完全的,雇主不可能事先通过明确的契约来规定雇员的所有行为。解决道德风险,增加有效劳动供给的措施?1、是建立和完善一种监督制衡机制,但事实上有些劳动行为是难以有效监督的,或者说由于监督成本过于高昂,以致实施某些监督措施得不偿失。2、是完善和强化劳动报酬激励机制。计时工资制:计时工资制以工人所费时间作为计算工资的标准,时间计算以小日、周或月作为单位。工作时期乘以每小时的工资额,即为所得之工资数。计件工资制:计件工资制以完成工作数量或产品件数为计算报酬标准的一种制度。其工资数随其产品增减而高低不同,员工自身掌握劳动时间的长短。其计算是某人生产数量乘以每一单位应得的工资。谈判工资理论:主要观点:工资率存在着一个上线和下线,实际工资率在上、下界线之间变动。实际工资率的确定将取决于劳资谈判双方的力量对比。在双方讨价还价的场合下,雇主所能支付的最高工资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实力,竞争能力和由于劳动费用增长过高而使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要承担的风险。 雇主所需支付的最低工资取决于职工对于降低生活标准的承受能力,取决于工会的力量,以及取决于可以用作罢工工资的基金数量。歧视:是指某些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这些劳动者提供了相同的生产率,只是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前市场差别”的不同(1)前市场差别可能是由于很多因素造成的,比如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他们的父母可能让儿子上大学而只让女儿读到中学等等,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为前市场差别。(2)劳动力市场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因非经济的个人特征的不同,造成劳动者就业机会和报酬水平的差异,即为劳动力市场歧视。(3)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前市场差别的不同 歧视概念提出了一个区分引起工资差异的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前市场差别的方法:具有某一标志(如性别、年龄、民族等)的群体,由于平均生产率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工资或工作机会的差异,在性质上可以归为前市场差别; 生产率水平相同,仅仅由于某一标志特征(如性别、年龄、民族等)而引起的报酬或工作机会的差异,可以作为劳动力市场歧视。劳动力市场歧视来源:1.个人偏见:由于雇主、作为同事的雇员以及顾客不喜欢与某些特定标志的雇主打交道而造成的。包括雇主的歧视、顾客歧视、雇员歧视。2.统计性歧视:由于雇主将某种先入为主的群体特征强加在个人身上而引起的。3.非竞争性歧视模型:存在某些非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力量。统计性歧视:如果根据求职者的个人特征(测试分数、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等)不能对其实际生产率做出完全的预测,而求职者所属的群体特征成为企业雇用决策的组成要素时,有可能出现统计性歧视,因为具有相同的可衡量性生产率特征的人将会得到系统性的不同对待。双重劳动力市场:将劳动力市场看成是被分割开的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主要部门和从属部门。1.主要部门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发展机会。2.从属部门则只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并且根本没有职业发展的机会。大部分弱势就业群体成员都是在从属部门中就业的,而这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 经济学家对双重劳动力市场的解释:资本家将劳动者分离开来,以防止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或者由于对不同类型的工人进行监督时需要付出的成本有所差别而造成的。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失业者:一个失业者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标准:(1)他没有工作(2)如果提供工作,他愿意并且有能力工作(3)他在调查周的前4周内积极寻找过工作。 流量模型的目的与意义:1、分析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状态之间的流量,了解劳动力市场中哪一种流量是造成高失业率的主要原因,从而了解一国经济的真实失业水平及决定失业水平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降低失业率;2、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失业水平,或者某一群体的失业水平,取决于各种劳动力市场状态之间流量的相对流动比率,是各种流量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对任何既定失业水平的关注,都应当集中在失业的影响范围以及失业的持续时间这两个方面。人们对于政府失业测量的意见: 1.失业量中不包括丧失信心的工人:丧失信心的工人就是指那些想得到工作,在过去一年中找到过工作但没有再四周内寻找工作,或者是由于缺乏工作机会或只是由于个人因素如年龄、种族及缺乏技能而找不着工作的人。 2.失业率不能反映潜在的就业者。 3.官方失业率夸大了失业而造成的经济成本。失业保险的接受者可以因接受失业保险而不工作,并能维持较长时间的生活。 4.劳动力人口同级构成发生变化。比如,青少年与妇女频繁地进出劳动力市场,这两个群体所占比重的增长导致所测量的失业率上升。摩擦性失业:特征:1.它影响了跨越所有人口群体、行业和地区中相对大的数目的人。2.倾向于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3.一定量的摩擦失业是不可避免的。4.摩擦失业不仅带来经济成本,还会带来一些明显的经济利益。(详细P310)产生的原因:1.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需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减少摩擦失业的公共政策:1.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大工作信息的流动 2.1993年实施的美国联邦家庭医疗假期法案,允许工人在一个有限时期内休假而不是要求辞退这个人来减少摩擦失业。结构性失业:产生原因: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置或年龄相关。特点:1.倾向于集中在确定的群体,即那些受技术改变,所在企业衰退或在整个国家内的工作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群体。3.失业时间相对较长。减少结构失业的几种公共政策:1.政府对培训项目的提供或资助。2.提供再次安置津贴鼓励失业者流动,走出经济不景气地区。3.通过提供给长期失业者的公共服务工作,作为政府最后雇主的应对措施。周期性失业:产生: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以为求职者创造足够的工作。与竞技运动的上升或下降周期性变化有关,周期中上升时期,失业率下降,经济衰退期,失业率上升。特点:随着经济的扩张与收缩而变化,倾向于整个经济的范围。减少结构失业的公共政策:1.最直接的办法是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确保持续健康稳定的经济增长率。2.还有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扩大就业。失业类型的区别:贝弗里奇曲线 工作搜寻理论:对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现象做出了解释,分析了决定某一经济中的摩擦性失业水平是由进入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流量和失业者找到并接受工作的速度,以及影响这种速度的因素。包括斯蒂格勒模型和麦柯尔模型。1.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2.劳动力参与率在一给定时间内,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年 龄范围内的就业者和求职者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3.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 家庭生产函数衡量家庭中供自家消费的财富和服务所创造的效用的函数。5. 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根据企业的管理规则、惯例或企业与企业组织内雇员或雇员的组织所达成的协议运行的,企业组织内雇员由招聘、录用、提升、调动、暂时解雇、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构成的管理系统。6.有效需求:指经济行为人在其预算可能条件下,考虑了市场价格和他在本市场及其他市场上所遇到的数量限制后,为使其效用函数最大化而形成的需求。7.非自愿失业: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他不是由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形成数量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二、单项选择题 (101.5分=15分) 1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 )A客观事实 B.价值判断C.经济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 D.经济现象运动的内在逻辑2.根据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C )A.工资率大于边际替代率 B.工资率小于边际替代率C.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D.工资率等于边际技术替代率3.劳动的边际产量是指( A )A.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B.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收入C.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品价值D.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工资投入4.下列属于企业雇用成本中直接成本的是( D )A.企业员工的年度工资总额 B.企业员工的年度奖金C.招聘员工的广告费用 D.参与雇用人员的工资5.影响实际工资的两个因素是( A )A.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 B.时间和价格指数C.货币工资和时间 D.货币工资和某商品的价格6.劳动力市场中,会使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的是( A )A.工会组织控制劳动力供给的能力下降B.工人的组织程度增强C.工会的组织规模扩大D.企业优先雇佣工会会员7.我国劳动法第15条规定我国劳动就业最低法定年龄为( B )A.15周岁 B.16周岁C.17周岁 D.18周岁8.新古典学派的( D )提出了创立关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关键性理论概念。 A.马歇尔 B.舒尔茨 C.亚当斯密 D.希克斯9.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曲线是( A ) A.菲利浦斯曲线 B.无差异曲线 C.洛仑兹曲线 D.拉弗曲线10.与横轴平行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D ) A. 0 B. 1 C. 无穷小 D. 无穷大11.货币工资主要受( A ) 、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A.货币工资率 B.货币工资 C.价格指数 D.实际工资12.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供给会减少,原因是( B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B.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C.收入效应大于规模效应D.替代效应小于规模效应13如果两类劳动力存在总互补关系,则这两类劳动力需求的(C)A自身需求弹性为负值B自身需求弹性为正值C交叉工资弹性为负值D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14.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蛛网不稳定条件”是指( B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边际替代率三.简答题(67分=42分)1.画图并解释劳动力需求弹性有哪些,它们分别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1)劳动力需求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限大。从一般意义上说,劳动需求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单位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即工资率变化1%,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主要围绕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来进行的,即工资率的变动从两个方面影响就业水平:工资率上涨使劳动成本提高,因而企业乐于以其他要素代替劳动,从而使雇用规模由所缩小,这是替代效应发挥作用;工资率上升提高了企业的边际成本,使企业面临着提高产品的价格和缩小生产规模的压力,从而使雇用水平有所降低,这是规模效应在发挥作用。2.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区别有哪些?答:第一,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出卖和购买。第二,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 第三,劳动力的价格不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