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培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2014年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培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2014年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培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2014年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培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2014年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培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五)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解析】选C。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敲击水瓶琴,水瓶振动发出声音;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振动发声,只是声音没有被传播出来;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不会产生声音;吹着的哨子,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2.(2014黄冈实验月考)下列几种现象中,可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是()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w W w .X k b 1. c O mB.鱼被岸上说话的声音吓走C.在岸上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D.波浪拍击海岸发出的轰鸣声【解析】选B。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和在岸上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以及波浪拍击海岸发出的轰鸣声都是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耳的;水中的鱼听到说话声是通过水这种液体传播的。故选B。3.(2014田坝二中期中)一些人对声现象有如下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A.声速在各种介质中都相同X k B 1 . c o m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空气是一种传播声音的介质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解析】选C。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发声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故选C。4.在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http:/w ww .xkb1. co m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解析】选B。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音叉的振动非常微小,用肉眼看不清,为了把这个振动放大,把一个乒乓球靠近音叉,我们可以通过乒乓球被弹起的现象间接观察音叉的振动。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10分)5.(2014陕西窑店期末)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停止,锣声消失。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若不使用无线电装置,即使相距很近也无法交谈,这是由于中不能传声。【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锣发声时,锣面振动,当用手按住锣面时,锣面停止振动,所以不再发声。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处在真空中,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若不使用无线电装置,即使相距很近也无法交谈。答案:振动真空6.如图(包括对应的描述)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新课 标 第 一 网【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观察图中三幅图可知,当它们在发声的时候,都能使紧靠它们的物体振动,这说明,它们在发声的时候,自身都是在振动的。答案:振动【知识拓展】关于“声音的产生”注意两个问题(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7.(2013吉林中考)考场上,监考老师宣读考生守则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产生并通过传入考生耳中的。【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可以传播。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答案:振动空气三、简答题(4分) 新课 标 第 一 网8.王聪和李明在学过有关声的知识之后,做了一个实验:王聪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用锤敲击一下,李明在另一端一只耳朵靠在铁管上,你认为李明最多能听到几次响声?分别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到耳朵中的?【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敲击声可以沿铁管、水和空气传播,由于铁管传播声音的速度最快,水其次,空气最慢,所以沿铁管传播的声音最先到达人耳,沿水传播的声音第二到达人耳,沿空气传播的声音最后到达人耳,李明会听到三次响声。答案:李明最多能听到三次响声传播介质分别是铁管、水、空气。四、实验探究题(4分)9.(2014苏州十中调研)将一只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选填“强”或“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w W w .X k b 1. c O m【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的实验探究。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所以声音传播的介质减少,因此听到声音越来越弱;由于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按照当不断地将罩内的空气向外抽时,闹钟的声音将逐渐变弱,可推知当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时,将听不到声音,所以这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答案:弱D五、计算题(6分)10.八年级一班同学在国庆期间到某大山游玩,小黄在半山腰发现了一个山洞,几个同学都围在洞口,出于安全考虑,他们不能随便进去,但很想知道山洞大概有多深,这时,小黄盯住手表(电子表)朝洞内大喊一声,正好4 s后听到比较清楚的回声,请你计算这个山洞的深度。(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解析】本题考查回声的有关计算。朝洞内大喊一声到声音被反射回来用时4 s,故声音传播到洞最深处的时间是124 s=2 s,山洞的深度s=vt=340 m/s2 s=680 m。答案:680 m【易错警示】利用回声测距的要点新|课 | 标|第 |一| 网 声音发出开始计时,收到回声停止计时,算出的路程是声音往返的路程,是距离的2倍。【培优训练】(2014苏州十中调研)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X k B 1 . c o m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 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选填“能”或“不能”)传声。(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金属丝比棉线传声效果(选填“好”或“不好”)。新- 课 -标-第 -一- 网(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4)如果在用“土电话”远距离通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解析】(1)细棉线是固体,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 m间的通话,说明固体能传声。(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说明金属丝比棉线传声效果好。(3)细线被捏住,就停止了振动,声音就无法通过细线传播了,所以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