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长是一门职业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家庭教育讲座-主讲许允刚临床心理学博士).doc_第1页
做家长是一门职业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家庭教育讲座-主讲许允刚临床心理学博士).doc_第2页
做家长是一门职业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家庭教育讲座-主讲许允刚临床心理学博士).doc_第3页
做家长是一门职业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家庭教育讲座-主讲许允刚临床心理学博士).doc_第4页
做家长是一门职业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家庭教育讲座-主讲许允刚临床心理学博士).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德心理大学远程教育院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课程 中德心理大学客座教授 许允刚 2010年3月13日第一讲:心理咨询师如何应对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引言:我国四成小学生有厌学倾向 责任在家长不良言行!10个小学生中居然4人有厌学倾向!这个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透露的一组调查结果,这一数据是对全国20多个省市1万余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得到的。“在广西调查时,一个五年级的女生直言不讳:我最讨厌学习,我最大的意愿就是像爷爷奶奶那样退休,不用学习。”调查中有厌学倾向的学生,普遍反感学习,这些学生一听到“学习”、“分数”、“排名”等字眼就想回避,有的还感到“恶心”,为此与家长的关系比较紧张。 逾四成的小学生有厌学倾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厌学主要是因为家长的不当教育和无意的行为所致。现在相当一部分中国家庭形成了这样的惯例:全家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妈妈天天唠叨学习,爸爸虎着脸训孩子,“学习去”、“不许看电视”、“考试考多少分”、“排名多少”这些话时常挂在这四成厌学孩子家长的嘴边。 “孩子小时候都渴望与家长交流,开心的、不开心的话到了嘴边,却总被家长询问学习的话,给挡了回去。”虽然家长这样做是无意的,但这种无意却令孩子渐渐反感学习。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嘴越闭越牢,心门也关上了,许多高中生家长一天中只能听到孩子说三句话:“我走了”、“我回来了”、“我吃了啊”。到那时,家长的教育会变得更被动。 另据调查:甘肃省会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是著名的“状元县”。这些会读书的孩子的父母,学历都很低,有的一辈子都没见过火车,但他们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方面,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他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孩子说,你想去兰州吗?你想去看北京天安门吗?那就好好学习吧,将来才有机会出去看看。这种没有唠叨和训斥的教育,反而能让孩子们加倍努力。 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面对孩子们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孩子痛苦,家长着急,当家长带着孩子找到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我们如何去给以解决呢?我们决不能盲目的就事论事的直接去开出一剂良药来治疗孩子的厌学、逃学、偷拿东西、网瘾、好动等问题。而是有必要先放下当下的问题和家长一起去探寻深层次的是孩子产生问题原因。这节课我们就从教育方法入手探讨一下教育孩子的问题和导致孩子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一、什么是好的教育方法呢?二、新时期孩子的特征。三、信息时代的家长应有的新观念:(4个方面)四、导致孩子出现异常的几个共性问题。五、育好孩子的新观点:(3个)六、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知识(看时间而定)一、什么是好的教育方法呢?最好的教育是“没”有教育杨凤池杨教授认为把亲子关系和婚姻家庭紧密结合,营造互敬互爱的家庭氛围是教育好孩子最重要的前提,围绕这一前提,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不要轻易回答孩子的问题。当孩子问你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口把答案说出来,这样孩子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要耐着性子听,绕着弯的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找寻答案。做一个智慧型父母!二)、当孩子拿回成绩单的时候,一定不要急于评判成绩的好坏,保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三)、父爱缺失容易造成孩子早恋。从母亲10月怀胎,父亲就要对孩子进行胎教,一直伴随孩子成长的全过程,父亲都有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作用。四)、让孩子由不爱学习到爱上学习。一定要多夸奖,越不爱干什么,越夸他在这些方面的优秀,从瑕疵里面找到光洁的一面,只看优点,不看缺点。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很重要,养成好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当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不爱学习,而玩起游戏来无师自通呢?因为游戏太吸引人了,而每过一关,还会有不同的奖励和惊喜,所以孩子们喜欢。再者就是孩子的逆反和好奇心理在作怪,你越不让他碰的东西,他越发觉得好玩儿,越想去尝试。学习呢?是每天在家长的逼迫下进行的,就乏味至极。五)、要注意孩子的两个重要时期。初二和高二。初二的学生处在青春期,容易逆反;高二的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任务量大。这两个时期家长一定要注意。六)、目前家长容易走进的三个误区是: 1、重少年轻童年。 2、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 3、重学习轻心理。7、 )作为家长要从小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越大越不要刻意去关注。教育孩子时候要遵循三个原则: 1、教育是为了让孩子舒服。 2、自己不舒服,才能教出好孩子。 3、憋不住的话,是最不能说的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最好的教育是“没”教育了。我们要把教育的观点渗透到生活当中,而不是让大道理一吐为快,你觉得有些话说出来,心里轻松和舒服了,而孩子却烦了。所以永远不要和孩子直观的去讲道理,遭孩子的腻味。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会受益终生。 父母要做到对孩子心中有数,而不必表露出来。要做智慧型家长!这些道理都懂,可做起来,实在是难啊。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他好,让他舒服就行了,我们没必要为了自己的心情,而做出让孩子难受的事情。因此家长要调整好心态,让“自己不舒服,才能教出好孩子”。二、新时期孩子的特征。有专家提出:做家长是一门职业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孩子是最难教育的。信息化时代要求父母必须把教育孩子当做一种职业、一门学问来对待!而作为心理咨询师也应该掌握这个时期的孩子的特点, 那么这个时期的孩子的特征是什么呢?(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 1、思想活跃 视野开阔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日趋个性、多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2)、知识面广,兴趣广泛,但学习内在动力不足,主动性差;3)、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但易受诱惑,易发生偏差;2、崇尚自我 追求个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追求个人的发展性、独特性,认同现代意义上的“自我”,但自立更多停留在心理层面,实际能力不足;2)、生理性发展、心理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生存发展压力巨大;3)、道德的自觉性本质随社会发展日益呈现,道德能力水平,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持续提高;3、追逐流行 反感束缚表现在三个方面:1)、动态群体文化特征突出,文化的符号性表现影响巨大;2)、认同同辈文化价值,与父辈观念、价值冲突增加,叛逆性突出;3、积极探索,追求新鲜、刺激、新奇,反感束缚、训诫、灌输;作为心理咨询师在明确以上孩子的特征以后,在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的同时,要告诉家长怎样才能把握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采取适当的教养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三、信息时代的家长应有的新观念:(4个方面)1、科学的育子观 。为孩子设加油站而非拦路虎,无形之下我们家长设的拦路虎有三: (1)、负向教子:如批评、打击。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语言。教育的手段分为正向教育和负向教育,正确的教育方法正向教育应在80%以上,负向教育在20%以下。这就要求家长多多关注孩子的优点,积极思维,逢人便讲逢人便表扬自己的孩子。对上小学的孩子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夸,夸他棒要指出棒在哪里,最好是表扬孩子的勤奋,夸奖能使孩子优秀而指责只能让孩子蠢笨。切记:表扬孩子是必要的,批评是必须的! (2)、包办代替:正确的方法应该教育孩子记住:自已的事自己做,别人的事帮着做,不会的事学着做。 (3)、急于求成。( 急功近利,拔苗助长)2、科学的爱孩子 (1)、培植孩子的情感,如饲养小动物等。 (2)、在孩子面前示弱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 (3)、创造机会让孩子表达爱。3、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调查表明开朗积极的孩子有一个幸福、恩爱的家庭。这就要求做父母的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做父母的要劳记在生活中做到: 对另一半的过错或不足要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生活中只有磨合没有改变;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女人不要唠叨,否则,那是在自掘婚姻的坟墓。 一句话把父母这角色做为一份职业来经营,家庭教育是门创造性的科学。你对你孩子的满意度、评价和孩子对你的满意度、评价是对等的。 4、榜样教育 。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尤其是读书,以色列和中国对比:64:0.046?) 四、导致孩子出现异常的几个共性问题。生活中常有家长说了:我们辛辛苦苦工作,供他吃供他喝,每天还要拿出几个小时的时间教育他,他咋就不理解?不买账呢?为什么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优良的回报,当真我们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孩子的很多问题的制造者是家长!孩子出生时候好像是一张白纸,洁白无暇、很可爱、很乖!为什么你把他养大了会有这么多问题呢?问题大都在我们家长身上,我们通过身边、媒体报道的、我们了解的很多这方面的案例,不难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爱,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一些共性问题:1.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并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都是在初中、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案例:大学生犯罪:马加爵等)正确做法: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我们本不优秀,何求孩子拔尖?2.孩子不能让自己满意的时侯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是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 (案例:一位聪明爸爸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这位聪明爸爸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 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教育专家说: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 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比较杀伤孩子的自尊! 其实成人也不乐意接受比较,比如夫妻争吵中,如果一方拿别人的丈夫或者妻子进行比较的话,很容易使夫妻矛盾进一步激化!所以为了孩子的自信心,停止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吧。 4.满足孩子的需要的同时附加一个自己的条件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而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案例: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一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 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你想她心里会怎样,一定很幸福!)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案例: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可以做的很好!所以如果当你想得到不想要的结果的时候,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 (案例: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不喜欢自己、不尊重自己!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于目前出现了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 心理教育专家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其实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积极关注孩子时候、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孩子就很“容易改变”了! 那么作为心理咨询师遇到问题孩子的家长求助时候,我们要提醒或者建议他们:要想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将来有所作为,基本达到自己的期望,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家长,要正确处理一下几种关系:(1)成长与成才的关系,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后,在说孩子成才的问题。(2)能力与分数的关系,分数高并不代表孩子有能力,包括生活、生存的能力。(3)超前与补救的关系,做一个责任者而非一个挑剔者;也就是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失,我们只能采取补救的态度而不是埋怨、挑剔的态度。(4)魅力与尊严的关系;也就是家长的个人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魅力去影响孩子,比说教更有效,同时没有必要在孩子面前为了自己的所谓尊严耍权威,独断专行等,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5)让孩子从小懂得做一个幸福的人而非只快乐。总之,要处理好以上这几种关系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首先你得做一个优秀的家长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你不优秀有何颜面、有何理由让自己的孩子优秀呢?所谓孩子有病家长吃药就是最好的诠释。要真正做到不毁掉孩子,成就孩子,再也不能用所谓的“棍棒出孝子”等等的传统的教育方式了。必须接受信息时代的教育新观点。五、育好孩子的新观点:(3个)观点一:表扬孩子有时候可以“无中生有”。家长最喜欢和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许玩,写作业!”在新教育观点认为,这事实上是在提醒孩子去玩。比如现在对你说:“你现在不许想老虎。”结果你脑海里偏出现了老虎的形象。“所以家长千万不要说不许这个不许那个,何不换个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学会夸奖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无中生有也未尝不可。”如有一位成功妈妈。这位妈妈缝人便讲:“我的儿子特别听话,学习特别用功,总是先写完作业再玩。”其实这个孩子只是偶尔能做到,但是,因为妈妈的广为宣传,小家伙的乖巧出了名,他后来没做完作业再也不出去玩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听话的孩子,他也要面子,怎么还好意思呢?观点二:家长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家长缺的就是“三力”毅力、精力和能力。特别是能力这项。“任何行业在上岗前都要进行培训,但是惟独家长这个行业是没有任何培训的。所以,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自己。”(大家来做一个小游戏:把手举过头顶,拍三下,然后两手在胸前交叉,看看是左手拇指在上还是右手拇指在上?“右手拇指在上面的人聪明。”正当做这个姿势的人暗自窃喜的时候,立刻说另一句:“左手在上的人智慧。”再让大家做了一遍同样的动作,所有人还是同样的姿势,大家终于明白,这是在强调一个习惯。“为了我们的孩子改变一下吧。”尽管再一次做同样的动作会觉得很别扭,但很多人还是改了过来,因为他们记住了这句话:“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观点三:孩子的“六商”都要认真培养。现在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其实除了这些,孩子还有心商、毅商、德商和财商。其实孩子的六商都要认真培养。特别是毅商。例如一件小事情,也许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孩子撞了桌角,哭着跑来诉苦。大多数家长这个时候都会这样处理:打几下桌角,然后说:“这桌子真不好,欺负我们宝贝。”但聪明的家长处理的方式却别具一格。她把孩子带到了桌子边上,然后问孩子:“是你撞了桌子还是桌子撞了你?”孩子子考虑了很久,她就一直在边上耐心地等着,最后孩子回答:“是我撞了桌子。”于是,她赶紧跟上:“那以后要怎么办啊?”“我以后要尽量避开。”妈妈欣慰地点点头。孩子的毅力就是在这些细节处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的。六、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知识:一、4种关系对人的一生成长有重要意义: 1、 与自己的关系:通过完全接纳来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爱以及人生中的独处模式,2岁前要重点培养并引导孩子建立与自己的良好关系; 2、与他人的关系:这里的他人包括父母、亲人、朋友及其他普通人等; 3、 与社会的关系:包括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如交通规则、学校校规、国家法律、法规等; 4、 与存在的关系:包括一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如: 台风、地震、海啸,地球、太阳、月亮、星空等宇宙中的一切存在。他特别强调的是:我们需要做的是陪孩子长大,而不是控制他。 二、孩子成长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依恋期(0-2岁) 2、分离期(2-5岁) 3、青春期 4、青春后期(也叫过度期) 5、成年期 三、注意的问题:1、依恋期也是孩子的初始阶段,孩子对世界印象的优先级别为: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所以在这个阶段与孩子进行声音沟通(对话)是最无效的沟通方式,因为孩子的左脑还未得到充分的成长。同时在这个阶段中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比人为教育更有效,人为模彷表达大自然并不精准,如颜色的分类,同一颜色的色差我们就无法用言语来具体描述。 2、过多的要求7岁前的孩子去模彷别人会制约孩子的创造力思维发展,特别是在诸如画画、音乐等方面。他认为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学习,尤其是在游戏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7岁前的孩子言语,但不要过于鼓励他认字(把认字的多少做为对孩子学习的奖励尤为不佳),国为7岁前是孩子发展右脑的优势阶段,而文字部分是由左脑控制的。 3、11岁左右时孩子的右脑基本上已经发育的相当好,在这之前如果用凌散的、非系统的、非分类的东西去刺激、教育孩子将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右脑,发展孩子的创造力。而过早的刺激左脑发展,可能会使右脑发展得不够饱满,两边大脑发展水平不够平衡可能导致各种神经质的表现、过于理性的思维如强迫症等。 4、16岁左右以后孩子的左右脑可以平衡发展,但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已基本成形。知觉模式的思维有利于孩子知识的发展,如看到、抚摸妈妈的脸比任何文字的描述更有效。 5、5-10岁的孩子还未形成固有的自我行为习惯,父母最应该在这个时期引导孩子正确的学习。一般来说同龄的女孩比男孩心智成长得更早一些,7岁的女孩心智相当于8、9岁的男孩。 6、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应选在学习以外的情景中,如果在孩子玩耍时完全接纳孩子的行为习惯,而在学习时对孩子的坐姿等行为习惯严格要求,会无形中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受约束的而玩耍是自由的,从而使他对学习反感。因此要让孩子觉察到学习是重要的、快乐的、不受指责的、不被打扰的,从而建立孩子学习的快乐感、神圣感。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要求可以运用到孩子玩耍中去,例如孩子玩游戏机时要求他一定要坐直、保持目视距离,而孩子在看书时父母及其他人都不要去打扰他、更不要去指责他没坐好,姿势不对等等,同时也要求孩子不要在其他人看书时过去打扰(从而让他觉得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7、我们要帮助孩子在某一个兴趣点上建立深度:孩子5-10岁的时候兴趣会很广泛,我们要以凌散的方式让他学习而不是系统的计划性学习,例如孩子想画画时不要强制他去记唐诗,同时我们要帮助他在某一个学习兴趣点上建立深度。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将这种方式(学习的深度)延伸到其它领域,而不要让孩子兴趣普及却都浅尝则止。 8、孩子有自己的独特性,不一定要适应于学校的普及教育,不要因为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好而过于指责,要试着寻找孩子的优势。 9、为孩子选择老师尤其重要,老师长得漂亮、穿着整齐干净、让人看起来舒服、态度亲切会比较讨孩子喜欢,孩子会因为喜欢老师而更加喜欢学习,同时选择学校也非常重要,学校要成为孩子想去的地方,像游乐场一样吸引孩子。 10、5岁后开始要给孩子建立规则(尤其是孩子的内部规则),同时要给孩子足够的机会体验并承担责任,让孩子有机会面对自己犯错的后果,从而形成他自己的内部规则(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如果孩子因外部规则(外界对他的要求)过多而形成对他的控制,会导致一但失去外面规则后他会混乱,并不去依照规则做。例如:父母要求严格的孩子一但离开父母的监督范围可能会尝试做一些明知道是不对的事;学校校规过多(有上百条)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记不住,反而校规少的学校(十条甚至更少的)大家都会去执行每一条规则。 建立规则时应注意: 1)、先假定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才会逐渐成为那样的。例如:希望孩子爱干净但却一直寻找孩子脏的地方,第一次孩子脸脏,第二次孩子洗干净了脸,你又指责他手脏,第三次他洗干净了手,你又指责他膝盖脏依此类推,在孩子心中会逐渐认定了自己就是个脏孩子,不管怎么努力还是脏孩子,从而放弃努力就做个脏孩子。 2)、不要把孩子的世界二分之。让孩子明白世界不是只有好坏,世界允许各种观点的存在,不要因为别人的想法与他不同而认为别人在针对他,别人与他是不同类别的人因而与人疏离不合。 3)、引导孩子情绪流动而不要压抑。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直压抑,我们不会因为他情绪的流动而不接纳他。负面情绪出现并不意味着他就不好了,更不代表我们会因为他情绪的流动而不爱他。专题四五:批评孩子的技巧 。批评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做到心服口服,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通常我们批评孩子时总是声色俱厉,如临大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我们不如换一副表情,比如我们可以用凝重表情、严肃的表情来显示我们对待孩子的错误的态度,语调也大可不必高八度,相反可以比平常的声音更低沉一些,缓慢地如谈心般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并注意用眼睛一直看着孩子的眼睛。2、批评孩子一定要客观,实事求事,就事论事。告诉孩子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帮助他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所犯错误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父母的感受如何等,千万不要夸大孩子的错误,比如孩子有几次把屋里弄得很乱,批评孩子时就不能说孩子总是把屋子弄得很乱。3、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时唠唠叼叼说个不停,却说不到要点上,尽说一些废话和孩子反感的话,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于是索性左耳进右耳出。所以批评的话不在多,要言简意赅,恰到好处。4、不要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如不要因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就给孩子下结论说孩子笨。因为孩子爱睡懒觉就说孩子懒。5、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不要在公共场合和孩子的朋友面前批评孩子,要给孩子留面子。批评最好在只有两个人的时候进行。6、父母对待孩子犯错误的态度要一致。如果父母的看法都不能统一,孩子就更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7、不要翻旧帐。不要因为孩子这次的错误而把孩子过去的所有错事重新数落一遍,这样会让孩子反感,觉得自己只要犯了错误,就永远无法摆脱,既然摆不脱,改又有何用。8、批评结束后不要仍长时间板着面孔。比如有的家长会因为孩子犯了某一错误好几天不同孩子说话,或者好几天对孩子态度不好。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灵感到压抑和沉重,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9、平时在本着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该表扬的时候表扬,该批评的时候批评,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公正的,如果只批评不表扬,孩子会因你只看到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优点而不满,从而不愿意接受批评。10、批评孩子的同时要告诉孩子谁也免不了犯错误,只要改正就是好孩子,父母仍然是爱他的。专题六:惩罚孩子的技巧。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我们常见家长对孩子罚站、罚跪、罚饿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报道,这些家长便是对惩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 学问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专家提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没收他的玩具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学问2:指明“出路”不含糊。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他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辞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专家提示: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惩罚。 学问3:罚了又赏要不得。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专家提示: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学问4:及时惩罚莫迟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学问5:劣性转嫁不可有。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做,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学问6:讽刺挖苦最忌讳。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教训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学问7: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学问8:点到为止莫唠叨。有些家长教训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或者根本就没听。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使教训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学问9:就事论事莫牵连。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学问10:犯了错误就要惩罚。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专题七:纠正孩子说谎的技巧。国内一家心理研究所用了三年时间,在全国7省13个城市进行调查。发现50%的孩子从3岁开始撒谎,随着年龄的增加比例越来越高,到9岁,说过谎的孩子上升到70%。来自美国的一份调查则更惊人:全美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3岁前就学会不说实话,而到7岁,98%的孩子说过谎。孩子说谎是家长和教师都非常头痛的事。大人总是以批评结束,其实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说谎有时是因为讲了真话受到惩罚,所以以后不敢再说真话。另外,家长处理不当也容易造成孩子说谎。孩子有时说谎是家长逼的!可能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沉默,大人在处境两难的情况下也经常选择沉默。如果家长非要孩子说出个道道,说真的要受罚,就只能说假的了。纠正孩子说谎,家长应该做到五点:(1)、不要轻易数落孩子,不要暴跳如雷也不要轻描淡写。“小孩嘛,难免。”或是“呦,你还真能耐,把我俩都骗了。”都是不可取的。(2)、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说谎行为。因为他总会比较紧张,抱有侥幸心理,如果起初几次家长没有发现,他会暗自得意,以后撒谎次数会更多。(3)、家长发现孩子撒谎后,重要的是教育,帮助他认识撒谎的危害性。在孩子承认撒谎表示今后改正时,家长要表示深信他会改正,成为一个诚实的人。这样,孩子会受到鼓舞,彻底改掉撒谎的毛病。(4)、给孩子一个安全、踏实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从小就养成诚实的品德。( 5)、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有的家长在孩子承认错误后还采取打骂等惩罚,甚至要孩子写保证书。这种做法严重伤害孩子自尊心,往往适得其反。专题八:不打不骂的10大管教妙法。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育儿高手。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 如果您从小就没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体验,现在又很难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孩子,那么请参考以下10个方法。当您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不妨用这些方法来取代打骂的教养方式。1.多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2.吸收教育知识。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3.耐心倾听孩子。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4.真正放下身段。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5.跟孩子讲道理。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6.让孩子去体验。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7.同孩子做协商。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10.真诚对待孩子。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据程桂英老师介绍,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专题九:小学生常见的六个问题与对策(一)、如何纠正孩子的磨蹭 ?1、孩子爱磨蹭的主要原因:孩子为什么总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其原因是什么呢? No.1 缺少时间概念 。孩子做事爱磨蹭,通常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一样具有时间紧迫感,他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一般而言,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也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比如吃饭,成人都会知道,不快点吃饭就凉了,吃完饭还有其他什么事,而孩子不会明白这许多,当然他也不知道吃得慢一些究竟有什么不好。再如,大人们知道,自己上班和孩子上幼儿园都不能迟到,而孩子则不然,爸爸妈妈上班和自己去幼儿园晚了,对他来讲都是无所谓的,他想的只是眼前的事情,这些都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的。 No.2 天生的慢性子 。有一些幼儿明显的比其他孩子动作慢,不论在什么情形下、做什么事情都慢,即便是有强烈地外界刺激他仍然是行动迟缓,慢条斯理,紧张不起来。这类孩子的神经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是孩子一生都不太可能改变的先天气质。正所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家长首先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然后再想办法慢慢改变。 No.3 注意力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了初衷。正在吃饭时,窗前有小鸟飞过,孩子就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本来要去刷牙,可是走到浴室里发现有一池水,孩子就开始玩起来了,刷牙当然就放在一边了;正画图的时候,忽然听到电视里的声音,孩子就会丢下画了一半的画,跑去看个究竟。于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就出现了边干边玩、慢慢吞吞的样子。 No.4 不感兴趣 。做喜欢的事动作很快,做不喜欢的事就动作慢吞吞,这是很多小孩的毛病。孩子想到室外去玩,可妈妈非让他把玩具收拾整齐,孩子心里不高兴但又不得不干,自然就会磨起洋工来;吃饭的时间到了,可孩子在饭前喝了许多饮料、吃了许多零食,他一点饥饿感都没有,对吃饭不感兴趣,当然就会磨蹭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落,每天都是硬着头皮在应付家长,你让他读书、写作业,他肯定是疲疲塌塌、能拖就拖。 No.5 动作不熟练 。有时孩子磨蹭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因为他对所做的某件事动作不熟练、缺少操作的技巧。孩子就是孩子,他的思维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尚处在发育之中,他在做事情时可能不知道如何安排做事的先后顺序,如何以较少的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也可能没有掌握好穿衣、洗漱等的基本技巧,比较“手笨”;还可能在做作业时对知识掌握得不牢,许多题目做起来很困难。No. 6 比较胆小。有的孩子胆子比较小,与生人在一起相处会有不安全的感觉,因此这类孩子总是希望与自己的亲人,尤其是爸爸妈妈多呆一些时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也会慢吞吞的。比如,有的孩子不愿与学校或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相处,而希望和爸爸妈妈更多地呆在一起,在上学的路上,他的动作就会变得特别慢,以此来延长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 No.7 缺乏自信心。有的孩子在做事情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他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出错,所以做起事情来也是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然而越是担心、越是害怕,孩子的动作也就越慢。如果大人这时候再在一旁不断地责备、催促,孩子的自信心又会受到影响,他的动作不仅快不起来,反而会更慢了。 No.8 父母的榜样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的父母自己做起事情来经常拖拖拉拉、不讲效率,本来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情要拖很长的时间,本来应当提前做完的事情也要拖到最后一刻。家长这种做事慢吞吞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养成办事拖沓、磨磨蹭蹭的不良习惯。 No.9 家长包办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也造就了孩子的“磨蹭”:嫌孩子吃饭慢,妈妈就把饭碗拿过来喂孩子;嫌孩子洗脸耽误时间,妈妈就帮孩子洗;嫌孩子书包整理的工夫太长,妈妈就天天帮孩子整理。殊不知,这样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会渐渐养成更加磨蹭的习惯,他的惰性也会越来越强,他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孩子知道,吃饭、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无论怎么做都可以,反正爸爸妈妈会来帮他的。 No.10 与成人做事的目的不一样。成人做事是为了取得更多、更好的结果,因此成人一般都会自觉地抓紧时间尽快地完成所做的事情。但孩子则不一样,孩子做事在很多时候是为了享受做事的过程,是为了体验做事的过程,他们做事的主要动力是“好玩”,他们更感兴趣的往往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他们花在做事的过程中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于是,在大人看来很快可以完成的事情,孩子却迟迟不能完成。 No.11 与家长消极对抗。现在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很少给孩子空闲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一件任务完成了,家长另一件任务又布置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