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昌县城镇体系规划总报告(20012020)南昌县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规划总报告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南昌县人民政府二00二年六月目 录第一章 县域基本情况第二章 城镇体系现状分析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依据及期限第四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五章 城镇发展条件评价第六章 人口及城镇化第七章 城镇体系发展战略第八章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九章 城镇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第十章 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第十一章 综合交通规划第十二章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十三章 区域防灾规划第十四章 区域旅游规划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规划第十六章 社会服务设施规划第十七章 近期建设规划第十八章 规划实施措施第一章 县域基本情况一、 国土资源与环境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南昌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紧邻省会城市南昌,地处东经1154911619,北纬28162858之间,东邻进贤,南接丰城,东北濒鄱阳湖,西和北与新建县隔江相望,中西部与南昌市呈抱合之势,全县国土总面积为1861.7平方公里。2000年底全县共辖11个镇,12个乡,3个县属水产场,311个村委会,2517个村民小组,31个自然集镇,此外还有4个省市属农场,全县共有262426户,总人口为101.5万人,人口密度为545人/平方公里,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2001年5月份将渡头乡并入幽兰镇,2001年12月将莲西乡、小兰乡并入莲塘镇,新联乡并入塘南镇、泾口乡,尤口乡与滁槎镇合并改为昌东镇,至2001年底全县共有11个镇、7个乡。县城莲塘镇位于县境中西部,距南昌市15公里,是南昌市的“南大门”,境内有京九、浙赣铁路,105、320、316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捷。随着南昌市城区的向南扩展和莲塘镇的向北对接,南昌市区已逐步与小兰、莲西、莲塘成为整体,莲塘城区(含莲西、小兰、八一)人口达12.0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为12KM2。2、国土资源南昌县土地资源丰富,土地面积为186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为72048公顷,人均耕地为1.04亩,林地占1.41%,园地占0.61%,草地占2.01%,水面占40.14%,未利用土地占7.13%。南昌县属鄱阳湖平原地区,境内构造不发育,仅南部有一些小褶皱。地势南高北低,呈缓慢倾斜状,大部分为海拔50米以下的堆积平原,岗阜丘陵不足总面积的3%,全县最高点白虎岭主峰181米,地形比较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3、气候条件南昌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全年平均气温为17.45,平均日照时间为1934.7小时,无霜期为276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20.9毫米,全县冬春季盛行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平均风速为3.3米/秒。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为本县成为鱼米之乡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4、水文地质南昌县属鄱阳湖水系,全境水系发达,湖泊纵横交错,有三条主要河流即赣江、抚河、清丰山河,有76条河港,赣江、抚河可资航运,且地下水分布较广,涌水量约为26万吨/日左右,含水层厚度为5.162米,水位埋深小于5米,易开采,水质好,矿化度低。水资源丰富,分布较均,能满足城乡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用水等方面的需要。5、矿藏资源南昌县矿藏资源比较缺乏,主要在石炭系地层中有薄煤层,煤层平均厚度为30厘米左右。此外尚有少量的石灰岩矿、红砂料、瓷土等,属资源缺乏型地区。6、旅游资源南昌县地处鄱阳湖之滨,境内河湖众多,自然景观秀美。西汉高帝五年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众多。主要旅游景点有:瑶湖景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广福镇的康永王李磷墓、明晴古建、永木黎村、千年古刹;幽兰镇的马游山果林,岘山禅寺、地藏寺;白虎岭九峰奇山怪石、景林、古寺古井、水库、温泉;武阳镇的曹雪芹故居等自然、人文景观。此外还有小兰乡的东吴古墓,向塘镇的马井遗址,广福镇孙家村吕蒙岗、富山乡欧共体治沙试验站、冈山乡万亩沙丘治理等景观景点共十类三十多处。现状南昌县旅游业基础较为薄弱,旅游景点基本处于待开发状况。二、 社会经济现状南昌县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2000年底全县共有劳动力46.27万个,占全县总人口的44.7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为30.14万个,占65.14%,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为3.88万个、12.26万个,分别占8.39%、26.50%。全县共有耕地72053公顷,农村劳均耕地为3.59亩,如按农村劳均耕地6亩计算,则南昌县有12.13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如转移到城镇,则有利于加快城镇化的发展。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发展,南昌县的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八.五时期以来,南昌县加快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巩固农业大县的地位,向农业强县、工业强县迈进,至200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59.80亿元,在全省91个市县中位于第4位,列县及县级市的第1位,提前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翻的战略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68元,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202734万元、184124万元、215012万元,一、二、三产比例为31.77:30.78:37.45,与全省相比,第一产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7.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2和3.5个百分点左右,有待进一步加大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南昌县对外经济发展较为活跃,引进县外资金较多,1995年引进县外资金仅为2010万元,2000年就达3.8亿元,位于全省引进外资的前列。2000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00618万元,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82170万元,2000年全省财政收入为2600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59元,城镇职工人均工资为65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50元。全年金融系统存款余额为34066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267258万元。三、 城镇发展历史南昌县城镇发展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后期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出现原始部落的集居地。南昌县与南昌市历来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南昌县,隶属豫章郡,县冶设在今南昌市,至晋元康元年(291年),南昌已成为江南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南唐显德六年(959年)李景迁都南昌,南昌成南唐的首府。历经多次朝代变迁,明、宋为南昌鼎盛时期,发展成为江南的大都会。鸦片战争后,南昌城市发展滞缓,出现衰退,尤其是粤汉铁路的建设,赣江水运地位日益下降,其昔日辉煌不再呈现。民国15年(1926年),设置南昌市,市县从此分治。县政府初设在南昌市城区的县衙街,1937年后先后搬迁至谢埠、万舍、三江,解放后,县政府迁址于莲塘至今。在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县域城镇发展非常缓慢,三江镇位于抚河旁,利用便捷的水运条件促使其成为历史悠久的商埠重镇,而向塘镇因浙赣铁路的建设才发展,发展速度较快,县域其它乡集镇城镇发展历史较短,人口规模都非常小。解放前除首府南昌外,其它县域的城镇发展处在原始、松散状态,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第二章 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解放后,人民生活安定,各类城镇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城镇人口增长,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已初步形成以莲塘、向塘为中心,三江、武阳、蒋巷、昌东、麻丘等乡镇为骨干的城镇体系框架。一、 城镇体系现状特点 1、等级规模结构不完善2000年底全县共有11个建制镇,其中5万人以上的建制镇有2个,0.51.0万人的城镇有3个,小于0.5万人的城镇有6个。缺乏1.02.0万人和2.05.0万人两个层次的中心城镇,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呈断挡状态。2000年城镇首位度为1.74,四城镇指数为1.42,较为合理,但第一、二位城镇人口所占比例较大,为全县城镇人口的79.48%,而其它小城镇仅为20.52%,反映出其它中心城镇及小城镇建设尚存在严重制约因素,吸引辐射能力薄弱。各城镇规模等级情况详见表一。表一 城镇规模等级表(2000年)城镇规模城镇个数城镇常住人口数(人)建制镇名称5万人以上2个189220莲塘(120220含莲塘69035、莲西5014、小兰22475、八一3600、暂住人口20000)、向塘(69000)25万人0个012万人0个00.51.0万人3个21515麻丘(5810)、蒋巷(8100)、三江(7605)0.5万人5个25024塘南(3810)、幽兰(4040)武阳(4700)、涂槎(4374)广福(3600)、冈上(4500)合 计11个235759此外11个乡集镇镇区人口分别为南新(2780人),富山(4250人),渡头(2300人),东新(3200人),尤口(3260人),泾口(4006人),塔城(2750人),黄马(2570人),新联(2100人),集镇城镇人口为27516人。2、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城镇发展与经济是紧密相联的,县域南部经济明显优于北部,相应南部城镇发展较快,而北部发展较缓慢。县域南部城镇以京九铁路、浙赣铁路、105、320国道为轴线,串接莲塘、向塘、广福、三江、黄马等乡镇,形成以莲塘、向塘为两个中心的布局形态,城镇较多、规模较大,呈轴线与点状相结合的态势,为全县城镇发展的核心区域。北部城镇稀少、规模小,主要由蒋巷、滁槎、尤口、麻丘、塘南、幽兰等乡镇组成,呈松散点状布局的形态。3、多数城镇具有城郊镇功能本县为南昌市近郊区,一方面可直接受其经济、技术、信息等辐射;另一方面,又可为其提供大量农副产品,并可为城市工业提供协作与配套,两者关系密切,相得益彰,多数城镇具有城郊镇的功能。表二 2000年各乡镇主要指标一览表名称土地面积(km2)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人均工农业产值(元)备 注莲塘11.486.966904.260.087363莲西6.730.650.570.760.0812923八一41.473.830.354.420.8013737小兰32.782.510.447.840.5533426南新163.494.780.280.861.314540蒋巷214.457.620.814.381.898228尤口56.885.490.333.590.647705麻丘65.234.440.582.010.585833塘南101.494.950.381.621.065414新联53.112.040.210.620.505490泾口117.935.110.411.411.315323幽兰75.653.810.401.900.827139渡头45.103.520.231.070.785256塔城74.033.610.280.960.855014武阳62.614.970.473.400.808451黄马55.813.500.261.710.837257广福63.683.450.361.250.655507冈上97.554.510.451.421.125632富山76.893.230.431.100.755728东新36.121.730.321.170.399017三江31.942.850.761.880.909754向塘151.8811.826.9015.931.9215102 滁槎47.152.540.440.930.284764省市农场3.090.28注:资料来源2000年南昌县统计年鉴二、城镇发展优势条件分析1、 较好的区位优势南昌县紧邻省会城市南昌市,与南昌市同属鄱阳湖平原,一脉相承,历史悠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至1926年南昌市成立,市县从此分治。南昌县从东北至西南对南昌市形成抱合之势,是南昌市的“南大门”和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最易得到南昌市的辐射影响,接受其产业的转移,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南昌市区加速向东部及南部拓展,向南将使南昌市区与南昌县城连为一体,成为南昌市区的拓展部分,向东与昌东镇连为一体,加速瑶湖及昌东大学城的建设,促进南昌县域东部城镇的发展,因而南昌县的城镇发展与南昌市的做大做强始终是紧密相连的。 2、适时的发展机遇江西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后方基地,江西利用“三低一高”的优势,积极吸引资金和技术,加速全省工业化进程,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近期努力将江西省建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人民群众休闲旅游的后花园,远期全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成为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强省。目前全省正全力开放开发,大力吸引资金和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制订优惠政策,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3、优越的交通条件南昌县境内有温厚、南高高速公路,浙赣、京九铁路、105、320国道,同时还有赣江可资水运。未来随着南昌市的绕城高速公路(乐化温圳)的建设,连接北京福州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同时南昌景德镇二级公路于2004年建成通车,并力争规划期未建成高速公路,加上浙赣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使南昌县的交通条件更为便捷,通达性大大增强。此外,南昌县紧邻南昌市区,未来南昌县撤县设区,成为南昌市区的组成部分,市区道路网与县域路网连为一体,可充分利用昌北机场、京九、浙赣铁路、昌九、昌樟等高速公路,为南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4、良好的经济基础2000年南昌县国内生产总值为59.80元,为全省县和县级市的首位,在全省91个市县中位于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68元,居全省的第十位,财政收入为2600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为259元。从1990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增5.59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6.93%,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正在调整,第一产业的比例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例逐年上升,农业由粮食作物、饲料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 三元结构转变,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小兰工业园区和向塘工业开发区正在快速发展,工业已初步形成医药、食品、纺织、机械、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尤其是汇仁制药的迅速发展,促使南昌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工业强县转变,一个城郊型、外向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5、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000年全县共有劳动力46.27万个,其中农村劳动力为40.72万个,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0.14万个,全县耕地面积为72053公顷,如按劳均耕地6亩计算,则农村只需要18.01万个劳动力,有12.13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转化为城镇人口,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储备了充足的后备力量。6、较好的人才优势至2000年底,南昌县具有大专以上人员1728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0.17%,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为807人,具有初级职称人员为2239人,占总人口比重为0.30%。2000年全县高考录取率为80.71%,此外,南昌县有许多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落户,如江西省农科院、南昌市第二师范学校、江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院校和二七0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为南昌县人才培育及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三、城镇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1、城镇密度小,地区差异明显至2000年底,全县仅有11个建制镇,城镇密度为6个/千平方公里,远低于同类省会城市郊县的水平。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城镇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南部地区有城镇6个,城镇密度为6.5个/千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20.96万人,平均规模为3.4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6.55%,北部地区有城镇5个,城镇密度为5.6个/千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2.61万人,平均规模为0.52万人,城镇化水平仅为5.91%,南北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对北部城镇体系发展不利。 2、县域中心地位不突出,带动作用有限2000年莲塘镇区的常住人口约为12万人,工农业总产值为14.67亿元(含省属企业),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都偏小,加之受南昌市区的袭夺和屏蔽,对县域内各乡镇的吸引、辐射能力有限,尤其是北部地域城镇,莲塘镇区几乎无吸引能力。现今城镇体系发展不完善,呈断档现象,缺少12万和25万两个层次,中心镇的人口规模过小,难以起到地方中心的带动作用,这种情况在北部地区更为突出。3、城镇职能分工不明确,横向联系松散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本县与南昌市的关系十分密切,各镇的发展深受其影响,县域城镇间以隶属关系起主导作用,横向联系松散,城镇职能除向塘为工贸、交通枢纽型外,其它各乡镇多属城郊集贸型,工业职能不是很突出,仅为附近地区提供一些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地方性中心。4、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县域内基础设施不完善,“瓶颈”现象尚严重。南部交通条件较好,有南高、温厚高速公路、105、320国道及县乡道,但北部交通条件较差,路线曲折,部分路面尚未硬化,同时县域北部与南部之间道路联系不畅,缺乏高等级公路。北部紧邻鄱阳湖,防洪堤坝尚未建设完全,洪水危害对县域经济和城镇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电力、电信基础设施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如110KV变电站布点不足等,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5、自然资源条件较为贫乏南昌县境内矿藏资源贫乏,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不大,无法形成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型产业,不能利用资源型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及城镇体系的发展,只有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可为城镇的生产及生活用水提供了较好的保障。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依据及期限一、规划指导思想结合南昌县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南昌县与南昌市区的关系,对南昌县域的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空间四方面进行研究,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积极培育中心城镇,完善县域城镇体系,统筹安排空间布局结构,协调各种矛盾,促进城乡协调统一发展。二、规划原则城镇体系发展战略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落实,也是实现全县城镇化目标的重要保证,本县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1、与南昌市域整体发展相协调,增强竞争实力南昌县从东北至西南包绕市区,且通过指状辐射的多条路网与市区联系,因此市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县域发展的“驱动器”,左右了县域城镇体系的发展速度与状态。南昌县作为南昌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都市圈内其它的城镇相联系而存在、相协作而发展的,只有在市域甚至更大区域层次上认清南昌县域与其它县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明确本县城镇体系在区域中的地位和承担的功能,也才能制定适合本县的战略。充分利用宏观区域的经济、金融、贸易、文化、信息等中心集聚和扩散功能,加强与市域整体发展与协调,是本县城镇体系发展的最有利条件,也是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2、强化中心集聚,壮大经济规模本县城镇规模普遍偏小,缺乏相应的地方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不利于县域整体在日益激烈的区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城镇作为二、三产业的集聚地,具有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密集分布的特点,是对区域资源和经济要素的最集约利用。强化中心集聚是提高县域凝聚力的内在要求,又是有效解决资源重组、合理分布区域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壮大经济规模,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必要手段。3、促使城乡融合,形成整体合力城镇体系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本县各级各类城镇与乡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互动、互补关系。目前城镇规模小、辐射力弱,乡村居民点分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城市文明等,客观上要求加快城镇发展,增强城镇的农村中心地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要尽快培育中心,发展现代城镇,通过组织区域城镇网络,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重复建设,协调城乡矛盾、减少和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形成整体合力,实现城乡社会发展。4、坚持可持续发展南昌县人口压力大,矿藏资源依赖性强。本地城镇化与市区外扩造成比其它地区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在城镇体系规划中要努力使城镇发展规模与环境容量相协调,城镇发展方向、速度与资源赋存相一致,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相配套,同时通过县域城镇发展,建立起必要的环境整治设施,优化生产、生活环境,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3、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4、江西省实施实施细则5、国务院1996年18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6、南昌县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规划7、南昌县社会经济发展十五计划(草稿)8、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0)(构思)9、南昌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四、规划期限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12050年 第四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南昌县经济经历了建国五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特点有:1、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较快,位于全省县市的前列。南昌县是全省的十强县(市)之首,经济总量位于全省91个市县中的第4位。国内生产总值19492000年由0.36亿元增加到59.8亿元,年均递增10.54%,19782000年增长速度更快,由2.71亿元增长到59.8亿元,年均递增14.40%,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财政收入由1949年的339万元到2000年增加为26000万元,年均递增8.88%,人均财政收入为259元,与同类城市相比,南昌县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处于前列,足见南昌县受南昌市的辐射影响较大,促使其经济发展较快。表三 南昌县与同类市县情况比较表名 称总人口GDP(亿元)人均GDP(元)工业总产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人均财政收入(元)职工平均工资(元)南昌县100.259.8596828.362.602596578乐平市76.034.7456616.172.112785430瑞昌市41.7011.5727754.371.042496413樟树市53.519.32361119.911.863486219高安市78.725.5232438.661.842345866丰城市122.741.62339215.492.912375878贵溪市51.731.57610651.143.095987300南城县29.011.8040694.760.722486423南康市76.620.7327067.321.281676543泰和县50.221.56429512.771.142276116信丰县64.720.73320434.551.302015821瑞金市58.617.1929333.961.151966138注:资料来源于江西省2001年统计年鉴2、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南昌县历来为农业大县,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00年三产比例为31.77:30.78:37.45,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24.2:32.0:40.8相比,第一产业比全省高7.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省低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省低3.5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发展历史来看,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历来为一、三、二,直到2000年产业结构才成为三、一、二。总体来讲第一产业比例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大,第二产业比例有待快速增长。表四 19492000年南昌县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年份总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4910093.972.363984.7810.24196210083.645.2711.09196510082.954.8612.20197010079.348.0012.65197510077.988.2113.81197810068.5214.0017.48198010067.7815.6716.55198510057.7924.8617.35199010054.2421.0624.70199510048.1225.0026.88199610046.7925.2227.99199710044.2925.8129.90199810037.9527.6834.37199910035.9530.2333.82200010031.7730.7837.45 3、工业体系初步建成。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县工业进入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目前已形成医药、食品、饲料、机械、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尤其是医药企业发展速度较大,2000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占全县工业比重为25%,成为县域工业体系的领头军。从工业结构上来看,南昌县工业是以轻型工业为主,轻重型比例为57.75:42.25。从所有制结构上来看,国有企业工业产值为1.56亿元,所占比重为2.57%,非国有企业为97.43%。民营企业发展迅速,适应市场能力强,符合加入WTO后工业发展的趋势,对南昌县工业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昌县域经济发展历来不平衡,北部以农业为主,是南昌县的产粮地区,南部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达,是南昌县域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北部7个乡镇工农业总产值为24.54亿元,经济密度为261万元/KM2,南部11个乡镇工农业总产值为55.82亿元,经济密度为751.3万元/KM2,为北部的2.9倍,而南部经济密度最高的区域为莲塘向塘广福国道沿线,充分说明交通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解放思想,实行大开放战略,把扩大需求、加快调整、开拓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贯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工业化为核心,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和全面进步。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城郊型、开放型综合实力强县”的目标,抓住一个中心,突出两片开发,着力三个突破,做好四篇文章,培育五大产业,完善六大网络。抓住县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突出莲塘、向塘和昌东的城镇建设,带动全县的城镇建设,着力在市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放开搞活个体私营经济,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壮大食品饲料加工、医药、机械、建材、纺织五大支柱产业,完善交通、市场、供电、电信、广播电视、小城镇六大网络,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四、战略目标1、总体目标全县经济继续保持持续、高效、快速的健康发展,经济总量继续保持位于全省十强市县的前列,到202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7283亿元,人均为2079622900元,折合为25182770美元,成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分项目标:(1)、经济总量: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59.80亿元,预测2005年达到9396亿元,年均递增9.09.5%,人均为8560元8836元,2010年争取达到137144亿元,年均递增为8.08.5%,人均为1202512640元,2020年争取达到257283亿元,年均递增6.57.0%,人均为2079622900元,拆合为25182770美元。(2)、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一产比重,加快二产发展,提高三产质量,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三产比例为31.77:30.78:37.45,2005年调整为2627:3435:3637,2010年调整为2324:3637:3940,2020年调整为1617:3839:4344,实现产业结构的“三、二、一”转变。(3)、财政收入: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达4.15亿元,年递增10%,2010年财政收入为6.10亿元,年递增8%,2020年财政收入为12.0亿元,年递增7%。(4)、人民生活水平:2005年城镇职工人均工资为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00元,2010年城镇职工资人均为1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500元,2020年城镇职工工资人均为2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000元。五、产业发展重点1、第二产业要调整优化结构,壮大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南昌县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工业已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现状工业行业已形成医药、食品、饲料、机械、建材、纺织等五大支柱产业,尤其是汇仁制药近几年发展迅速,已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经营,2000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利税1.5亿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军,但其它行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分散化,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营特点。加入WTO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是深远的,未来中国必将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装配基地,从而也更有利于推动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南昌市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南昌县紧邻南昌市,南昌市工业发展对南昌县工业发展影响较大,随着南昌市“一江两岸”城市格局的逐步形成,昌南片向东向南拓展,将莲塘、昌东逐步发展成片,成为一体。产业上南昌市区实行“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第二产业逐步向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南工业园、小兰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发展,南昌市第二产业的外迁将对南昌县工业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加速南昌县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体系结构的形成。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南昌县的工业发展应以医药、食品饲料、建材、机械、纺织等骨干企业为主体,实行资产重组,组建汇仁集团等企业集团,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经营,继续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强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工艺技术的变革,从整体上提高工业的发展水平,加速工业化进程。从第二产业布局来看,南昌县应重点建设小兰工业园区、向塘开发区,建成县域两个大型的工业基地,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昌东、武阳、广福、蒋巷等城镇结合工业的发展,选择合适的支柱产业,加速镇区工业小区的形成,各行政村原则上不兴办工业小区。2、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优化结构,扩大就业,提高服务业水平。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规范房地产业、装饰业、物业管理市场,促进房地产的良性发展,以房地产业带动土地的升值,增强土地效益。进一步发展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等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新型流通,文化体育、科技教育等现代化服务业,尤其是抓住教育产业,形成多层次的商业服务体系,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金融业要重点拓展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建立现代化银行业机制,保险业要扩大服务种类和覆盖面,提高服务效率。积极引进新型业态和技术,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改造提高传统流通业、运输业和邮政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咨询和数据库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改善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3、第一产业向高效、优质都市型农业发展南昌县是农业大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应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在稳定发展粮食、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面向国内外市场,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单产质量,减少播种面积,逐步由大田农业向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加快发展畜禽、水产养殖业,培育果林业;同时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创汇农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合理发展。县域北部及中部地区紧邻南昌市区,为鄱阳湖滨湖地区,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行大田农业、订单农业,加快水产、畜牧养殖业发展,发展观光农业;县域南部为平原及低丘岗地,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并适当发展林业,实行退耕还林。六、产业布局南昌县的产业布局呈现“三片、二轴”的形态。“三片”指东、南、西三片产业布局,“二轴”指沿交通干线产业聚集形成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态。“三片”东片,是指蒋巷、南新、幽兰、塘南(含泾口)、塔城等乡镇所形成的片区,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主要建设优质稻米基地、蔬菜基地、水产养殖基地,适量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等轻型工业。南片,包括向塘、三江、广福、冈上、黄马等乡镇,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基础较好,是以一、二、三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第一产业积极发展水稻种植、禽畜水产养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第二产业发展医药、化工、食品、建材等支柱产业,向塘、三江尤其是向塘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业。西片是指包括莲塘、八一、富山、东新、武阳、冈上、昌东、麻丘等乡镇,毗邻南昌市,是南昌市实施退二进三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以经济作物、特色养殖为主,第二产业主要发展医药、食品、建材、电子等产业,尤其是要继续做到扶强医药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信息咨询、旅游等产业。“二轴”:是指沿京九铁路、320、105国道等交通干线布置的产业发展轴带。该轴是南昌县重要的产业发展轴,积极发展医药、化工、食品、建材等支柱产业,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是指以昌峡公路为轴线布置的产业发展轴带。该轴是南昌县的产业发展次轴,继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适当发展食品加工、建材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教育产业、商贸业,接受大都市的辐射,服务于大都市。第五章 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城镇发展条件评价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工作之一,对县域所有乡镇的发展条件作出综合性的定量化评价,有助于揭示城镇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为重点城镇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一、 指标体系的确定城镇发展条件是多种因素的,选择哪些因素视规划区域的不同而不同。城镇的交通条件、人口规模、工业产值、农业产值、腹地范围、商业贸易等均为共性的影响城镇发展因素,交通是反映城镇在区域中的区位条件,人口是反映城镇的现状集聚规模,工业是推动城镇发展的动力,农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商贸是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职能,腹地是反映城镇吸引能力,这些因素对城镇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城镇用地条件影响城镇的布局形态,旅游资源开发可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用水条件对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影响。在南昌县域范围选定这三个差异性较强的因子,来分析城镇发展条件的特殊性。所以通过以上分析,选定具有代表性的8项指标作为城镇发展条件评价的影响因子。二、评价方法首先对单因子进行分等评价,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加权求和,得出各类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值,最后根据评价值大小,对县域各类乡镇发展条件进行分等排序。评价模型:Eij=MJ=1 Fij aijEij为i个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值Fij为i个城镇J因子的评分值aij为第i个城镇J因子的分重值权重分析模型:权重值aij则是通过征询若干位专家意见而得。 Cjaij= MJ=1 CJCJ=nJ=1 CJi-CJmax-CJmini:为专家序号m:因子个数n:专家数CJ:第j个因素权重合计CJi:第i个专家对J个因子分配的权重CJmax:分配给第J个因子的最大权重CJmin:分配给第J个因子的最小权重三、各因素的指标和分级通达性是衡量交通条件的定量指标,我们在确定指标时采用计算方法如下:有铁路通过的城镇为15分,有国道为15分,省道为12分,县道为9分,断头路计算一半分值,同类性质道路有多条穿越城镇,其余每条计算一半分值;人口规模采用乡镇驻地人口,工业产值采用工业总产值,农业产值采用人均农业产值,腹地范围、用地条件、旅游资源、用水条件没有采用定量指标,而用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级定性指标来划分。 表五 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五项指标城镇名称通达性驻地人口(万人)工业产值(亿元)人均农业产值(元/人)莲塘(含八一)52.011.616.131132向塘59.56.98.381628蒋巷90.84.382485三江240.761.803139塘南(含泾口)210.783.022376武阳240.473.401608塔城13.50.280.962359冈上90.451.422481广福390.361.251872黄马240.261.712367富山13.50.431.102325东新90.301.172237幽兰16.50.632.912188昌东360.774.481145麻丘240.582.011296南新13.50.280.862744 注:幽兰含渡头,昌东含滁槎 表六 各指标的分级标准级级级级级通性达5030502030102010510251210510150.5130002000300015002000100015007.0):莲塘(含八一)、向塘。级城镇:(综合指数 3.57.0):昌东、蒋巷、三江、塘南(含泾口)、麻丘、幽兰、武阳、广福。级城镇:(综合指数 3.5):富山、东新、塔城、黄马、南新、冈上。从评价结果来看,县域南部城镇普遍好于北部城镇,邻近南昌市区的城镇优于远离南昌市区的城镇,显示出南昌市对南昌县域城镇发展的影响辐射力。五、中心城镇选择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原则上确定级城镇可作为县域中心城镇,级城镇可作为县域片区中心城镇,级城镇可作为县域一般建制镇和乡镇。但考虑近、远期昌东大学城的建设,昌东人口规模迅速增大,仅次于莲塘、向塘,与南昌市区即将连为一体,所以考虑将其列为I级县域中心城镇。而其它级城镇有7个,不能全部作为县域片区中心城镇,从城镇发展历史、经济影响力、布局合理等诸多方面选择塘南(含泾口)、三江、蒋巷三个镇作为县域片区中心城镇,其它四个城镇作为县域级城镇。规划期末县域I级中心城镇为3个,级中心城镇为3个,级城镇为10个。表七 城镇发展综合条件评价表城镇名称交通工业人口腹地旅游用地用水农业分值莲塘(含八一)999959938.2512向塘977937937.2046蒋巷335333573.7342三江533713594.2492武阳515715353.6366麻丘533595334.1412塘南(含泾口)535533374.2928冈上133135372.827幽兰315355373.569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水工程施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财经大学《系统理论数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腾讯战略投资》课件
- 2025海鲜供货合同
- 2025至2031年中国化纤纺织原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尔夫发球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钢槽轮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线缆外护层开剥刀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糖果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罩棚吊顶喷漆施工方案
- 水利工程运维水利工程运行和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 理论力学简明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陈世民
- 2016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
- 2024年10月公务员制度自考试卷含解析
- 幼儿园课件:谷雨绘本故事-养蚕忙
- 高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真题
- 高中生班会课课件 爱情三角理论爱情的本质
- 小学教学能手述职报告
- 区块链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学生创新思维综合评价表
- 采购职员离职工作交接详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