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之地貌.ppt_第1页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ppt_第2页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ppt_第3页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ppt_第4页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地貌 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第三节流水地貌第四节喀斯特地貌第五节冰川与冰缘地貌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第七节海岸与海底地貌 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 风沙作用风对地表细粒物质的作用 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 风蚀作用 包括吹蚀与磨蚀两方面 风吹过地面 由于风压力与气流紊动而引起沙粒吹扬 这种作用称为吹蚀 而磨蚀则强调使砾石表面形成风棱 甚至于深入岩石空隙发生旋磨 形成风蚀龛 风蚀穴 风蚀蘑菇等一类特殊地貌现象 二 搬运作用搬运的形式有三种 悬移 跃移和表层蠕动 三 风积作用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遇阻 风中挟带的沙粒沉降于地面 这种现象就是风积作用 二 风沙地貌 一 风蚀地貌1 风棱石与石窝戈壁砾石迎风面长期风蚀后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 新的迎风面再次磨光磨平 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就形成风棱 即形成风棱石 石窝是一种直径20cm至1 2m 深10 15cm上下至1m的圆形或椭圆形小洞或凹坑 通常出现于迎风崖壁上 密集时犹如蜂窝 由风沙旋磨岩石裂隙而成 如下图 风蚀坑 风蚀穴 2 风蚀柱与风蚀蘑菇风长期吹蚀垂直与水平裂隙均较发育的裸露基岩 形成孤立的风蚀柱 进一步磨蚀其基部则形成风蚀蘑菇 风蚀柱 3 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风吹蚀地面松散物质后形成的直径10 100m 深1米 平面呈圆形或马蹄形的洼地 称为风蚀洼地 风蚀盆地的规模比风蚀洼地大的多 风蚀洼地与盆地深度低于地下水位时 地下水可流出地面聚积成湖 称为风蚀湖 4 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风蚀谷间的残留高地或孤立丘岗就是风蚀残丘 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 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 则称雅丹地貌 如下图所示 风蚀残丘群 风蚀城 风蚀城残墙 几种常见的风蚀残丘 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 二 风积地貌1 沙丘及其形态特征沙丘的分类 横向沙丘 纵向沙丘和多风向形成的沙丘 1 横向沙丘 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垂直或交角不小于60 主要包括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链和复合新月形沙丘链三类 2 纵向沙丘 是指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 的沙丘 通常称为沙垄 巨大沙垄体上叠置较小的沙垄 则形成复合纵向沙垄 L 型沙垄 3 多风向形成的沙丘 包括金字塔形沙丘 蜂窝状沙丘 格状沙丘 星状沙丘 反向沙丘等 如下图所示 2 沙丘的移动据研究 单位时间内沙丘移动距离为 D Q rHQ为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宽度的沙量 H为沙丘高度 r为沙的容量 我国沙丘年平均移动速度多在5 10m间 小部分或超过10m 三 黄土与黄土地貌 一 黄土1 描述 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 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2 分布 全球黄土覆盖面积达1000 104km2 我国的覆盖面积有38 104km2 最厚的黄土在甘肃中部 超过400m 3 性质 黄土颜色灰黄 棕黄或棕红 粒级以粉沙为主 粘粒及细纱较少 矿物成分以石英 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 并易含溶盐及粘土矿物 有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之分 4 特征 疏松 遇水易散 垂直节理发育 有孔隙 湿陷性强 抗蚀性弱 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因此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贫瘠有沙漠化趋势 5 定义 黄土是一种灰黄色 均质的 疏松多孔的 富含碳酸钙的粉沙质沉积物 6 黄土的成因风力侵蚀 搬运 沉积 物质来源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搬运动力 风力吹扬 成沙尘暴运动迁移 随着风力减弱 分选沉降堆积 沉积环境 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草原 平坦地面 缓坡地面 黄土高原的范围 1 1955年中国地形区划 面积50万km2 秦岭以北 太行山以西 长城以南 祁连山以东 2 张宗古 面积40万km2 北接毛乌素沙地 南抵秦岭 西达祁连山南段东侧 东到吕梁山 二 黄土地貌流水作用 重力作用 潜蚀和风蚀均为黄土地貌的外动力 流水作用居首位 1 黄土沟谷地貌按形态特征可分为细沟 浅沟 切沟 冲沟与河沟几种 2 黄土沟间地地貌典型沟间地地貌有塬 梁 峁 所有黄土沟间地地貌都易形成陷穴 崩塌和滑坡 如下图所示 黄土冲沟 花瓣状冲沟 黄土梁峁 黄土塬峁 黄土塬 被沟谷 河谷环绕的平坦高地 边缘极为曲折 常因沟谷溯源侵蚀而被肢解 黄土峁 形似馒头 顶部浑圆上凸 边缘发育大量辐散状沟谷 黄土梁 远观 长条形黄土丘陵地貌类型之一 其顶部为残塬的称为塬梁 顶部较平的称为平顶梁 黄土梁 近观 黄土滑坡 黄土漏斗 黄土桥 黄土墙 黄土峡谷 第七节海岸与海底地貌 一 海岸地貌基本定义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 通常分为海岸 潮间带与水下岸坡 海岸是岸线以上狭长的陆地部分 以激浪作用到达处为上界 潮间带位于高 低潮间 高潮时淹没 低潮时露出 水下岸坡则指低潮线以直到波浪有效作用下界 1 波浪作用深水波形成于水深大于一个波长的深海区和浅海区 浅水波形成于海岸 由深水波进入海岸带转变形成 而深水波波形不对称 前波陡而短 后波缓而长 波高随波浪向岸运动不断增大 最后到达岸边时波形陡立完全破碎称为激浪 2 潮汐作用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 潮汐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潮汐的涨落 使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垂直运动 二是使海面水体产生水平方向整体运动 形成潮流 在海峡和岛屿之间 由于地形变窄 潮差大 潮流流速也加大 尤其在海峡两端可以形成强大的潮流 当潮流流速为10 20cm s时 就可掀起粉沙淤泥 当潮流流速达到250 300cm s时 可搬运大石块 并把海底冲出很深的沟槽 海岸地貌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6 3 风力作用风吹过海面时 把能量传递给海水 产生波浪以及海岸的增水或减水 从而造成海岸的侵蚀或堆积 因此不同的风向 风力强度和吹程 对海岸地貌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 风的吹扬作用 还成为海岸风沙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 4 河流作用 河流每年输入海洋泥沙有17000亿T 堆积在海岸 为海岸堆积地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5 生物作用海岸带生物繁茂 生物的生长和遗体堆积 对生物海岸地貌的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细贝壳堆积可形成贝壳堤海岸 红树林生长成为红树林海岸 珊瑚礁堆积成为珊瑚礁海岸 6 海平面变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海平面变动或地壳运动均影响着海岸带的范围 轮廓 侵蚀与堆积 第四纪更新世时 由于冰期和间冰期气候的变化 引起了海平面多次升降 距今1 5 1 3万前的最后一次冰期末 海平面位置比今日低约130m 当时世界上许多大陆架都变成为陆地 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 直至今日位置 近一个世纪以来 海于面仍以每年1 8mm的速度上升 海平面上升 海水入侵 海岸带向内陆迁移 形成溺谷 海面下降 陆地扩大 海岸带外移 原海岸带海底受侵蚀 一 海蚀地貌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 冲刷 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 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 统称为海蚀作用 主要海蚀地貌类型有 海蚀穴 海蚀崖 海蚀拱桥与海蚀柱 海蚀台 海蚀地貌 海蚀柱和海蚀崖 二 海积地貌海滨沉积物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各样的海积地貌 主要类型有2类 1 横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波浪加上重力的作用 使岸坡上部物质不断向岸移动 岸坡下部物质不断向海移动 形成上下两条侵蚀带 两侵蚀带之间为一过渡带 沉积物在每次波浪周期运动中 向岸运动的距离等于向海运动的距离 结果沉积物不发生位移 这一带就称为中立带 中立带不断向下和向上扩大 最后使岸坡发育成为一条凹形曲线 该曲线上每一点的物质在每次波浪运动中 前进速度与回返速度的差值 正好为重力所抵消 结果只在原地作来回运动 2 当海岸剖面成为上述曲线时 即为平衡剖面 海浪还可以对沉积物发生分选作用 大小混杂的碎屑物质在波浪分选作用下 粗粒物质上移 细粒物质下移 沉积物经过分选 形成由粗粒物质构成的滨岸堤和细粒物质构成的水下堆积台 物质横向移动还可形成水下堤和离岸堤 2 纵向为主的海积地貌泻港式海岸可发生分段泥沙流 1 凹形海岸在转折处堆积形成海滩 2 凸形海滩在转折处形成伸入海中的沙嘴 若岸外有岛屿或者岬角 则可形成连岛沙坝 使岛屿变成半岛 这样岛屿称为陆连岛 3 粉砂淤质海岸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涨潮时淹没 落潮时露出的部分 称为泥滩 表面分布有涨落潮冲刷成的潮沟网 上部位于平均高潮面以上 只有特大高潮才淹没 多年生长盐生植物 称为草滩 海积地貌可以归纳为四大类 A 毗岸地貌如海滩 包括泥滩 B 接岸地貌如各种沙嘴等 C 封岸地貌如拦湾坝 连岛坝等 D 离岸地貌如离岸坝等 二 海岸的分类 通常把海岸分为基岩海岸 砂 泥 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我国以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为多 区域上大致以杭州湾为界 南部为多基岩海岸 北部为多泥砂质海岸 但南北各个岸段之间 往往是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相间 北部的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以基岩海岸为主 辽河三角洲 海河三角洲 新 老黄河三角洲 以及长江三角洲等 则以淤泥质海岸为主 生物海岸仅分布在南方的个别区段 一 基岩海岸 山地海岸 1 里亚式海岸 海水淹没与海岸直交的谷地 西班牙的里亚地区为最典型 如我国山东半岛的荣成湾 2 达尔马提亚式海岸 海水淹没与海岸平行的谷地 亚得里亚海 东岸为希腊 西岸为意大利 的达尔马提亚海岸为典型 3 峡湾海岸 海水淹没山地古冰川U形谷 挪威西海岸 4 断层海岸 海岸断层分布 岸线平直 台湾省东岸 5 岩溶海岸 海水淹没海岸的岩溶山地 辽宁省大连市黑石礁一带 二 砂 泥 质海岸 砂岸大部分属平原海岸 可分为 1 三角洲海岸 分布于河流入海三角洲沿岸 2 淤泥堆积平原海岸 如渤海湾海岸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和滦河三角洲冲积平原 3 泻湖岸 沿岸有泻湖分布 如我国的山东半岛 辽东半岛 广东和广西沿海 4 溺谷海岸 江湾海岸 海水淹没平原河口 如秦皇岛两侧的海岸 5 三角湾海岸 溺谷经潮流和波浪的强烈冲刷扩展成喇叭形 三 生物海岸 该类海岸生物生长繁盛 成为海岸发育的主导因素 在生物海岸之中 以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最为典型 1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使发育在热带和亚热带泥滩上的耐盐性植物群落 由红树林及林下沼泽泥滩组合的海岸 称红树林海岸 这些植物在世界上共有200多种 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 有高大的乔木 也有灌木丛林 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海南岛 种类较多 树型也较高大 如它东北部和北部的东寨港 清栏港 儋县等地的树高可达5 lOm 个别超过15m 向北随着气温的降低 红树种类减少 树型也变得低矮稀疏 到了北纬70 左右的福建北部福鼎附近海岸 树高只有1m左右 成为灌木丛林 2 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是以石珊瑚骨骼为主体 混合其他生物碎屑 如石灰藻 层孔虫 有孑L虫 海绵 贝类等 所组成的生物礁 由珊瑚礁构成海岸称为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分布范围与珊瑚生长的水温条件有关 珊瑚是热带海洋中的腔肠动物 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 30 E 由于珊瑚的生长受到一定地理条件的限制 因此其分布主要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及暖流所经过的海区 总面积为60万km2 集中分布于西太平洋 印度洋及大西洋热带海区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海的东沙 西沙 中沙和南沙群岛 其次为海南岛及台湾 三 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一 海底地貌海底的靠近大陆 并作为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区域称为大陆边缘 在构造上 大陆边缘是大陆的组成部分 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 大陆坡和大陆隆 基 1 大陆架2 大陆坡3 大陆隆4 边缘海沟5 弧后盆地6 深海平原7 大洋隆起8 大洋中脊如下图 太平洋底巨型地形形态图 二 海底沉积物1 近海沉积近海沉积主要是大陆架上的沉积 近海区沉积的机械沉积 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较重要 1 机械沉积 来源于河流 海浪和风搬运来的陆源物质 2 生物沉积 近海区繁殖着大量浮游生物 如鱼类 硅藻 石灰藻 珊瑚 软体动物等 3 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