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电缆编织工艺参数计算软件(WM).xls_第1页
电线电缆编织工艺参数计算软件(WM).xls_第2页
电线电缆编织工艺参数计算软件(WM).xls_第3页
电线电缆编织工艺参数计算软件(WM).xls_第4页
电线电缆编织工艺参数计算软件(WM).xls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 线 电 缆 编 织 工 艺 参 数 计 算 编织目数 10编织节距 h mm 编织机总锭子数 m 36编织角 编织前电缆外径 D0 mm4 89单向编织密度 编织系数 p 单纱或金属丝直径 d mm0 12编织总密度 P 每锭并丝根数 n 6金属丝编织后电缆外径 DJ mm 编织用金属材料比重 4 80纤维材料编织后电缆外径 DX mm 纤维材料的压扁系数 1 00编织层单纱或金属单丝总根数 Z 编织交叉增长系数 1 02纤维材料编织层重量 WX kg km 纤维单纱公制支数 N 54金属材料编织层重量 WJ kg km 纤维单纱覆盖宽度 b mm 0 16单根棉纱线直径 d 1 08 N d mm 纤维编织厚度 t mm 0 25 材料的压扁系数 棉纱 1 25 丝光纱 1 1 金属丝 1 0 编织机的锭子转速 rpm380编织机的牵引线速度 V m min 编织机的利用率 0 8编织机的产量 Q m min 可查表输入 纤维 金属编织公用参数纤维编织金属编织 代代号号含含义义及及解解释释 编织目数 沿电线电缆长度方向 1英寸 25 4mm 的长度里有几个交 叉点 即为几目 可用来形容编织密度 目数越大 则编织密度越高 越紧 密 否则反之 m 编织机的总锭子数 a 编织机半锭子数 编织机总锭子数的二分之一 即a m 2 D0 编织前电线电缆的外径 mm d 纤维 纱线 或金属单丝的直径 mm n 每锭并丝根数 每锭单纱或金属单丝的根数 线股 h 编织节距 mm 指编织过程中 锭子转一周即单线绕绞线一周 沿包 覆轴向方向移动的距离叫编织节距 为了便于测量一般16锭编织机测量8个交 叉点之间的距离 24锭编织机测量12个交叉点之间的距离为一个节距 每台 编织机 根据各自设备参数 传动系统 都有一合适的节距范围 实际生产 中 通过调换不同齿数的可换齿轮 来选择满足产品要求的节距 编织角 股线的方向与电缆轴垂直线所形成的角度 p 单向编织密度 也称编织系数 单向覆盖率 P 编织总密度 编织总覆盖率 是指两组纤维或金属丝交织后的总 覆盖率 编织密度定义 被线股遮盖的表面与整个被编织电线电缆产品表面 之比 当比值接近1时 编织层将无缝隙 比值小于1时 编织层将出现有平 均分布的缝隙 比值越小 则缝隙的宽度越大 也就是说编织密度越小 编 织密度的高低按所用编织材料和编织的用途不同 有不同的标准要求 一般 情况 编织密度范围在50 90 之间 t 纤维编织层厚度 为单根纤维纱厚度的两倍 它与单纱的公制号数N的 关系 具体数值参见附表 mm N 纤维材料单纱公制支数 参见附表 7目 1英寸 25 4mm 编织目数图示 kmkgpdD d W kmkgp bN tD W p kmkg nad W kmkg N na W mmdDD mmtDD nmnaZ da ph da pdD n ba ph ba ptD n ppP h dna dD h arctgh dna p dD h arctg mm ma h J X J X X 2 2 2 2 sin2 sin 2 1 J 4 I 2 H 2 G cos sin 2 F cos sin E 100 2 D cos 180 2 cos C 180 2 B 7 12 4 25A 0 2 0 2 0J 0 0 0 2 0 0 mr p m p rm a p a m a a ap a ap a pp pp a yy 编织时交叉增长系数材料比重单向编织密度金属单丝直径编织前电缆外径 金属单丝直径 金属材料编织层重量 数编织时纤维交叉增长系单向编织密度 单纱的覆盖宽度纤维材料公制支数 编织厚度编织前电缆外径 纤维材料编织重量 计算 按单向编织密度 金属材料比重编织时交叉增长系数 每锭并丝根数编织半锭数金属单丝直径 金属材料编织层重量 纤维材料的公制支数 系数编织时的纤维交叉增长每锭上的并丝根数编织机半锭子数 纤维材料编织层重量 计算 按编织角 编织层重量计算 金属单丝直径编织前电线电缆外径 金属编织后电缆外径 编织层厚度编织前电线电缆外径 纤维编织后电缆外径 每锭上的并丝根数编织机的锭子数每锭上的并丝根数编织机半锭子数 总根数 单纱或金属单丝 编织层 金属单丝的直径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编织节距 金属单丝的直径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金属单丝的直径编织前电缆的外径 并丝根数 每锭金属单丝的根数 单纱线的覆盖宽度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编织节距 单纱线的覆盖宽度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编织厚度编织前电缆的外径 并丝根数 每锭单纱根数 单向编织密度单向编织密度 编织总密度 编织节距 编织单丝直径并丝根数编织半锭子数 编织单丝直径编织前直径 编织节距 编织节距 编织单丝直径并丝根数编织半锭子数 编织系数 单向编织密度 编织单丝直径编织前外径 编织节距 编织角度 编织目数 编织机锭子数 编织目数 编织机半锭子数 编织节距 公式 编织工艺相关数学计算 Nt85 1 min 1000 1000 B min 1000 1000 A m h tgDcp Q m tgDcph V hw hawp awpw 编织机的利用率编织节距编织机锭子转速 编织机的利用率均直径被编织产品的编织层平编织机锭子转速 编织机的产量 均直径被编织产品的编织层平编织机锭子转速编织节距编织机锭子转速 速度 编织机的 牵引 线 编织机的产量计算 kmkgpdD d W kmkgp bN tD W p kmkg nad W kmkg N na W mmdDD mmtDD nmnaZ da ph da pdD n ba ph ba ptD n ppP h dna dD h arctgh dna p dD h arctg mm ma h J X J X X 2 2 2 2 sin2 sin 2 1 J 4 I 2 H 2 G cos sin 2 F cos sin E 100 2 D cos 180 2 cos C 180 2 B 7 12 4 25A 0 2 0 2 0J 0 0 0 2 0 0 mr p m p rm a p a m a a ap a ap a pp pp a yy 编织时交叉增长系数材料比重单向编织密度金属单丝直径编织前电缆外径 金属单丝直径 金属材料编织层重量 数编织时纤维交叉增长系单向编织密度 单纱的覆盖宽度纤维材料公制支数 编织厚度编织前电缆外径 纤维材料编织重量 计算 按单向编织密度 金属材料比重编织时交叉增长系数 每锭并丝根数编织半锭数金属单丝直径 金属材料编织层重量 纤维材料的公制支数 系数编织时的纤维交叉增长每锭上的并丝根数编织机半锭子数 纤维材料编织层重量 计算 按编织角 编织层重量计算 金属单丝直径编织前电线电缆外径 金属编织后电缆外径 编织层厚度编织前电线电缆外径 纤维编织后电缆外径 每锭上的并丝根数编织机的锭子数每锭上的并丝根数编织机半锭子数 总根数 单纱或金属单丝 编织层 金属单丝的直径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编织节距 金属单丝的直径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金属单丝的直径编织前电缆的外径 并丝根数 每锭金属单丝的根数 单纱线的覆盖宽度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编织节距 单纱线的覆盖宽度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编织厚度编织前电缆的外径 并丝根数 每锭单纱根数 单向编织密度单向编织密度 编织总密度 编织节距 编织单丝直径并丝根数编织半锭子数 编织单丝直径编织前直径 编织节距 编织节距 编织单丝直径并丝根数编织半锭子数 编织系数 单向编织密度 编织单丝直径编织前外径 编织节距 编织角度 编织目数 编织机锭子数 编织目数 编织机半锭子数 编织节距 公式 编织工艺相关数学计算 参考范围编织机参考规格 45 72 机器锭数 最大编织外径 mm 70 630 60 16D 16 0 0 85260 35 0 72410 0 D 50 0 97 8350 90 3230 0 D 75 0 5 37 3650 0 D 85 0 5 37 48D0 115 216常用金属编织材料参考比重 3 25 铜 丝8 89铝镁合金丝3 7 镀锡铜丝8 89铜包钢丝8 0 12 68 钢 丝7 8铜包铝丝4 8 0 15 17 4 13 9 W M Compile 输入数据XX X计算结果XX X b 单纱的覆盖宽度 参见附表 mm 纤维材料的编织压扁系数 DX 纤维编织后电缆的外径 mm DJ 金属丝编织后电缆的外径 mm 编织交叉增长系数 编织时纱线或金属单丝的交叉增长系数 一般取 1 02 Z 编织层单纱或金属单丝总根数 WX 纤维材料编织层重量 kg km WJ 金属材料编织层重量 kg km Dcp 被编织产品的编织层平均直径 Dcp D0 为编织层厚度 V 编织机的线速度 m min 即编织机牵引轮线速度 编织机的锭子转速 转 分钟 Nb3 1 电 线 电 缆 编 织 工 艺 参 数 计 算 编织节距 h mm 编织角 单向编织密度 编织系数 p 编织总密度 P 金属丝编织后电缆外径 DJ mm 纤维材料编织后电缆外径 DX mm 编织层单纱或金属单丝总根数 Z 纤维材料编织层重量 WX kg km 金属材料编织层重量 WJ kg km 单根棉纱线直径 d 1 08 N d mm 材料的压扁系数 棉纱 1 25 丝光纱 1 1 金属丝 1 0 编织机的牵引线速度 V m min 编织机的产量 Q m min Q 编织机的产量 m min 编织机的利用率 0 75 0 9 a 在一个方向的线股b 线股在交叉时的情况 7目 1英寸 25 4mm 编织目数图示 kmkgpdD d W kmkgp bN tD W p kmkg nad W kmkg N na W mmdDD mmtDD nmnaZ da ph da pdD n ba ph ba ptD n ppP h dna dD h arctgh dna p dD h arctg mm ma h J X J X X 2 2 2 2 sin2 sin 2 1 J 4 I 2 H 2 G cos sin 2 F cos sin E 100 2 D cos 180 2 cos C 180 2 B 7 12 4 25A 0 2 0 2 0J 0 0 0 2 0 0 mr p m p rm a p a m a a ap a ap a pp pp a yy 编织时交叉增长系数材料比重单向编织密度金属单丝直径编织前电缆外径 金属单丝直径 金属材料编织层重量 数编织时纤维交叉增长系单向编织密度 单纱的覆盖宽度纤维材料公制支数 编织厚度编织前电缆外径 纤维材料编织重量 计算 按单向编织密度 金属材料比重编织时交叉增长系数 每锭并丝根数编织半锭数金属单丝直径 金属材料编织层重量 纤维材料的公制支数 系数编织时的纤维交叉增长每锭上的并丝根数编织机半锭子数 纤维材料编织层重量 计算 按编织角 编织层重量计算 金属单丝直径编织前电线电缆外径 金属编织后电缆外径 编织层厚度编织前电线电缆外径 纤维编织后电缆外径 每锭上的并丝根数编织机的锭子数每锭上的并丝根数编织机半锭子数 总根数 单纱或金属单丝 编织层 金属单丝的直径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编织节距 金属单丝的直径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金属单丝的直径编织前电缆的外径 并丝根数 每锭金属单丝的根数 单纱线的覆盖宽度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编织节距 单纱线的覆盖宽度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编织厚度编织前电缆的外径 并丝根数 每锭单纱根数 单向编织密度单向编织密度 编织总密度 编织节距 编织单丝直径并丝根数编织半锭子数 编织单丝直径编织前直径 编织节距 编织节距 编织单丝直径并丝根数编织半锭子数 编织系数 单向编织密度 编织单丝直径编织前外径 编织节距 编织角度 编织目数 编织机锭子数 编织目数 编织机半锭子数 编织节距 公式 编织工艺相关数学计算 kmkgpdD d W kmkgp bN tD W p kmkg nad W kmkg N na W mmdDD mmtDD nmnaZ da ph da pdD n ba ph ba ptD n ppP h dna dD h arctgh dna p dD h arctg mm ma h J X J X X 2 2 2 2 sin2 sin 2 1 J 4 I 2 H 2 G cos sin 2 F cos sin E 100 2 D cos 180 2 cos C 180 2 B 7 12 4 25A 0 2 0 2 0J 0 0 0 2 0 0 mr p m p rm a p a m a a ap a ap a pp pp a yy 编织时交叉增长系数材料比重单向编织密度金属单丝直径编织前电缆外径 金属单丝直径 金属材料编织层重量 数编织时纤维交叉增长系单向编织密度 单纱的覆盖宽度纤维材料公制支数 编织厚度编织前电缆外径 纤维材料编织重量 计算 按单向编织密度 金属材料比重编织时交叉增长系数 每锭并丝根数编织半锭数金属单丝直径 金属材料编织层重量 纤维材料的公制支数 系数编织时的纤维交叉增长每锭上的并丝根数编织机半锭子数 纤维材料编织层重量 计算 按编织角 编织层重量计算 金属单丝直径编织前电线电缆外径 金属编织后电缆外径 编织层厚度编织前电线电缆外径 纤维编织后电缆外径 每锭上的并丝根数编织机的锭子数每锭上的并丝根数编织机半锭子数 总根数 单纱或金属单丝 编织层 金属单丝的直径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编织节距 金属单丝的直径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金属单丝的直径编织前电缆的外径 并丝根数 每锭金属单丝的根数 单纱线的覆盖宽度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编织节距 单纱线的覆盖宽度编织机半锭子数 单向编织密度编织厚度编织前电缆的外径 并丝根数 每锭单纱根数 单向编织密度单向编织密度 编织总密度 编织节距 编织单丝直径并丝根数编织半锭子数 编织单丝直径编织前直径 编织节距 编织节距 编织单丝直径并丝根数编织半锭子数 编织系数 单向编织密度 编织单丝直径编织前外径 编织节距 编织角度 编织目数 编织机锭子数 编织目数 编织机半锭子数 编织节距 公式 编织工艺相关数学计算 min 1000 1000 B min 1000 1000 A m h tgDcp Q m tgDcph V hw hawp awpw 编织机的利用率编织节距编织机锭子转速 编织机的利用率均直径被编织产品的编织层平编织机锭子转速 编织机的产量 均直径被编织产品的编织层平编织机锭子转速编织节距编织机锭子转速 速度 编织机的 牵引 线 编织机的产量计算 纤维材料编织的有关数据 材 料 支 数 覆盖宽度 b mm 编织厚度 t mm 重 量 kg km 公制 N英制 S 棉 纱 54 132 10 160 250 0185 40 124 10 1250 300 0250 36 121 10 210 340 0276 17 110 10 2810 450 0588 棉 纱 100 260 20 160 250 02 85 250 20 1720 280 0236 70 242 20 220 3140 0283 17 232 20 2460 350 0371 棉 纱 36 222 20 2750 440 0556 34 220 20 280 450 0589 35 321 30 2180 350 0855 27 316 30 360 570 1111 20 312 30 430 700 15 尼 龙34 0 2780 100 0294 玻璃丝 45 2 0 2740 200 0444 80 20 1370 100 0250 注 编织层厚度t为单根纤维纱厚度的两倍 它与单纱的公制号数N的关系为 SN7 1 N t 85 1 纤维材料编织的有关数据 重 量 kg km 0 0185 0 0250 0 0276 0 0588 0 02 0 0236 0 0283 0 0371 0 0556 0 0589 0 0855 0 1111 0 15 0 0294 0 0444 0 0250 编织层厚度t为单根纤维纱厚度的两倍 它与单纱的公制号数N的关系为 棉纱的支数及尺寸换算表 项 目 棉 纱 支 数 截 面 积 mm2 直 径 mm 英 制 支 股 近视公制 支 股 符 号N Nqd 换算公式 换 算 数 据 10 117 10 06180 262 16 127 10 03890 208 21 136 10 02920 18 32 154 10 01940 147 42 171 10 01480 128 60 1102 10 01030 107 80 1135 10 00780 093 21 236 20 05830 255 32 254 20 03890 208 42 271 20 02960 181 60 2102 20 02060 151 80 2135 20 01560 132 NN59 0 59 0 N N N q 05 1 N d 08 1 编 织 后 重 量 kg km 厚 度 mm 宽 度 mm tbW 0 1890 3270 0588 0 1490 2610 0370 0 1290 2260 0278 0 1050 1850 0185 0 0920 1610 0141 0 0770 1340 0093 0 0660 1180 0074 0 1830 3190 0588 0 1490 2680 0392 0 1300 2280 0296 0 1090 1890 0210 0 0940 1660 0162 N t 6 0 t q b N W 1 棉纱的支数及尺寸换算表 直 径 mm d 0 262 0 208 0 18 0 147 0 128 0 107 0 093 0 255 0 208 0 181 0 151 0 132 N d 08 1 编织覆盖率P与单向覆盖率 单向编织密度 p的对应值 P pP p 640 4000760 5101 650 4084770 5204 660 4169780 5310 670 4255790 5417 680 4343800 5528 690 4432810 5641 700 4523820 5757 710 4615830 5877 720 4708840 6000 730 4804850 6127 740 4901860 6258 750 5000870 6394 P p 880 6536 890 6683 900 6873 910 7000 920 7171 930 7354 940 7550 950 7764 960 8000 970 8268 980 8586 990 9000 编织覆盖率P与单向覆盖率 单向编织密度 p的对应值 编织工序生产流程图 接班后询问上班生产情况 牵引轮 各导轮状况 各锭子放线单元 张力 检查设备 查看生产指令 任 务派工单 及工艺卡要求 放线架状况 张力 继续完成上班剩余任务 泄流线放线位置 张力 按工艺要求准备半制品 锭子 泄流线并检查 收线张力 跟踪联动状况 根据结构及工艺要求更换齿轮 安装合适的模具 盘具 并设置参数 确认半制品 实际长度 按派工单要求的段长及下道工序工艺消耗设计长度确定分切点 做好开车前的准备和检查 机器顶部导轮是否对准收线盘中心 编织直径 节距 外观 收线是否处于联动状态张力是否合适 编织 泄流线及排线质量 慢速开机运转 待缆芯上盘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