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学年第一学期浦东新区高二历史质量分析报告发.doc_第1页
2009学年第一学期浦东新区高二历史质量分析报告发.doc_第2页
2009学年第一学期浦东新区高二历史质量分析报告发.doc_第3页
2009学年第一学期浦东新区高二历史质量分析报告发.doc_第4页
2009学年第一学期浦东新区高二历史质量分析报告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学年第一学期浦东新区高二历史期末试卷质量(抽样分析)考试时间:2009年1月20日下午执笔:徐小刚一、考试概况本次高二历史考试,区范围以第5分册(全册)为主,兼顾第四分册最后单元内容(本学期时间较长,故进度要完成第五分册),以去年高二结业考试范围标准。区提供样卷,统一考试时间,自行阅卷,提交考试分析报告一份。考试形式为全闭卷,满分分。本试卷分析从提交的考试分析报告中抽取份,涵盖大浦东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以普通学校为主。二、抽样统计学校人数平均分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50分以下50-5960-7980-8990-100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5860.46688231322.4712.13356.958.6210152.63782204039.62423.83635.71114858.44988277651.46241.91014.883585885152328121446552261585987192236.534.93049.269.828656.9397631772797341123921343.211816162762712.7219.931.454951.330841723442.615027.61542811214258.56386223121.82114.78157967758.34892342127.31924.7304045.1933.948551.22586172365112827113248216152.140792966413018.66540.437574988231232.4718.91540.538.1统计240155.13692693739601257983362330.1从统计来看,抽查的13所学校除一所学校以外,其他分数相差不大,均分为55.1分,及格率36%,优秀率极低,较好地体现出水平考查功能。三、试题分析(得分率是抽样统计)题号得分率典型错误及主要失分原因各大题分析选择题1-30题(45分)得分率63平均分28.5选择题错误最多的是:9、6、3、12、16、28 1、没有很好的复习第四分册的内容,没有理解“王政复古”的概念。所以是盲目的乱选。个别同学答错。对明治维新的“开明君主专制”特点认识不清。2、将天京变乱与天京陷落混淆,追究本质就是没有看书,没有基本的记忆。均答B错。题干引文意思没读仔细。题识记不到位,属于知识性失分,而且失分严重。3、被图片中“招商局”的字样所迷惑,忽视了图片左侧“总理衙门”的字样,关键还是没有很好的背诵。图片文字模糊,对总理衙门职责没搞清楚。全错是因为试卷印刷几乎全黑,没办法提取信息,如果试卷清晰,学生提取“设立总理衙门原奏章程十六条”的信息,该题应该不会错那么多;4、没有记住两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均答B错。两次工业革命成果没搞错,但没抓住题干文中“将手指在开关上一按”这层关键意思;对富有特征的历史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电气化)”没有把握住。5、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导致基本常识的错误。6、没有记住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历史时间概念欠缺,分不清太平天国爆发时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还是后;好多同学答B,对三个事件: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止时间掌握不牢。7、没有记住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无法从图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基础知识不扎实,读图能力不足。8、没有理解九国公约内容。将世界史部分讲到的九国公约还原到中国史中理解的知识运用能力不足。9、书本上明确写明了轮船招商局吸收商人投资参股,但是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这是就是一种融资和管理方式。另外题目中的信息已经很明确的指明“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但是学生忽视了,说明学生灵活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非常有限;阅读仅限于表面的信息,没有挖掘其深刻内涵,几乎全选了A。10、对于北京、上海、福州、天津等处设立的新式学校对应的城市没有掌握;忽略了细小知识点的识记。11、没有很好的看书。对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各阶段成绩的认识区分度不够。12、很多学生选了檀香山,说明将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和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混淆。多答B即上海,缺乏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大本营在东京这个史实的理解。在于基础知识不牢靠,没有掌握民报是何机关刊物,也可能没有掌握同盟会成立于何地。13、没有很好的看书复习。对清末新政具体步骤的阶段性梳理不清,受几个相似性选项的干扰。14、从对历史人物的定位来看,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复习不精细。都误选B,对宋教仁身份的认识不清;对辛亥革命的人物了解不多,黄兴、宋教仁教材中出现较少。15、都误选B,材料中讲到海战,对有关日德兰海战的史实不清。16、没有空间概念,复习中忽视了地图的解读,地理位置混乱。图片太小标示不清也是造成学生在1和4之间选错重要原因;知道是西欧,但是不知道西欧在世界地图的哪个方位;大多数选择C是因为对于金融中心从大西洋沿岸转移到美国的时间没有掌握;识图能力不强,尤其是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很差,时空感弱,致使失分严重。17、史实清楚,没大碍。18、忽视的时间的记忆,导致出错。不过这道题目的考察过细了。都选A,对孙中山在民国初年即已辞职这个史实的历史时间概念模糊,不知道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的时间;对民国二年不理解。思维定势,看到中华民国就选孙中山,没有仔细分析题目。20、不加考虑的胡乱选择。对国民党历史上组织演变状况认识不清。21、忽视了时间特征。都选A,受图示“人山人海”场景误导而忽略图下面的英文时间提示。识图能力不强,尤其是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很差,时空感弱,致使失分严重。22、看到袁世凯就选了反袁的二次革命或护国运动,没有仔细的读通题目中的文字;引文内容较繁复,语义较晦涩。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导致判断失误。23、本题考查的内容过细,对民国时期币制改革的世界史背景联系不够理解不透。24、没有理解经济危机的概念。需理解罗斯福新政“压缩生产扩大需求”这个施政目标。25、没有基本的史实记忆导致不可原谅的错误,学生实在太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少数学生基础知识贫乏。26、没有背书。地理概念不清,分不清“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是谁跟谁;不能理解何为“大国”,因而排除日本。 27、没有背书。对二战过程中重大史实的识记和理解不够。28、没有理解英国在当时的地位,对资本输出的概念理解不清。都选A,对英美世纪转换交替的时间概念不清;对于英美在当时国际中的地位及美国后来居上的时间没有掌握;对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英国发展状况不清楚;对书上的知识点不了解,这个知识点在第四分册P83第一段,时间一久,一半的同学记不得了。其实,如果记得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这题也能想到是英国。29、缺乏必要的记忆,对绥靖政策特定的时代背景的认识淡漠。30、忽视书本图片的复习。关键是没读出图示中旗帜上的苏联标志。识图能力不强,尤其是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很差,时空感弱,致使失分严重。对书本上的图片不重视。非选择题31题(13分)32题(12分)33题(9分)34题(10分)35题(10分)得分率48平均分6.5得分率54平均分6.5得分率43平均分4得分率41平均分4.1得分率55平均分5.531题:(1)“庚申年”理解的误区,无法具体转换到公元纪年;对于咸丰时的战争,及材料中“开十口通商”等信息没有很好的处理,学生大多对北京条约印象较为深刻,所以写北京条约较多,也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没有掌握;(2)不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日本处于什么时期,不了解日本1858年前后的状况,即明治维新前的背景,面临什么样的政治局面;有很多同学因对第四册内容遗忘率较高所以仅写了“当时日本较弱”而无法得分。(5)看不懂材料,不知道中国“复乖于应付”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从甲午战争以后的历史去分析。32:(1)“他们”答案多样,有写三巨头的,有写英法美三国的等,三个人的名字普通记不清晰,有混淆现象;对巴黎和会被三大国主宰局面的史实需要理解;(2)一题的答案是凡尔赛和约,那么学生回答巴黎和约是否也对呢? (3)对国联成立的时间识记不到位;(4)要理解巴黎成为“人们恐惧和希望的所在”这层意思,需要多立场、多视角的历史视野和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33题:(1)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间、合作的政治基础概念不清楚;对中共二大的最低革命纲领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两者之间的共通点没有理解掌握;(2)较差,主要是对国共合作后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北伐的对象没有搞清;1924到1927年革命的主要对象好多同学答外国侵略者。说明对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脉络还不清楚,历史分期及相关史实模糊。(3)较好;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没有抓住“反帝反封建”和“民族民主”的关键词眼。(4)还是对国共合作这一时期的重大史实没有掌握,大部分学生没有提及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工人运动。34:应对中国近代化道路上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尝试作一系统的总结,应该是课堂没有很好的梳理,对课堂教学还应深刻的反思。(1)需要对中国现代化史历程有一个宏观上把握;第1问有洋务运动中“军事现代化”方面这个限定;(2)对于西方政治体制的类型掌握不到位,概念模糊,瞎写一气,致使失分。(3)第三阶段的思想革命相当一部分同学会答辛亥革命,说明对中国近代化历程:学习西方器物、学习西方制度、学习西方思想,这部分相关知识点还不清楚;对“完全西化”加以肯定。原因:不能辨证地审视和评价历史,文化观;学生将新文化运动误答为五四运动,造成扣分。35:总体较好,但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慕尼黑协定的内容仍然掌握不够;把慕尼黑协定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混淆,记不清德国突袭波兰的时间;二战前的历史框架多数学生比较模糊。四、对试卷的整体评价(包括对考试形式、时间、目标、内容分布、题量、难度、学生反应等方面的评价)总体看,这份试卷出的比较好,偏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材料丰富,覆盖面广泛,题目比较基础,但很灵活,题量大小合适,没有偏题怪题,难度较其中考试稍有降低,知识点考察和实际应用能较好的结合。考试的形式、时间、考试目标、内容分布、题量、难度等都较符合高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新课改目标,在试卷中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或渗透。本次考试历史试卷注重主干知识的考察,在知识点分布、能力考查方向、复习导向性等方面把握的都比较好,体现了命题者教好的命题技巧和立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1.试题设计新颖,试题依托课本素材,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问题的切入点,重在考查学生基本的历史素养和思维方法,问题设置简洁、明快,设问指向清楚、明了,既考查了问题的深度又兼顾了知识的广度和区分度,对高二历史后阶段复习具有一定的导向性。2.注重考查“双基”,突出能力立意。试题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互为体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重在考查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设置新情境考查基础知识多,纯记忆性的知识考查相对较少。3题量、难度、学生反应 从答题耗时数来看,题量不大,特别是非选择题部分,没有出现长篇大论的答题,没有出现较高要求的SOLO题,学生可以有充分时间进行思考与答题。 考察的难度系数多数在A类学习水平层次上,有少数B类学习水平层次,C类学习水平层次没有出现。但是学生反应普遍觉得较难,这跟历史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少有关,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较多的内容,必然只能采用结论式的课堂讲解,日常课堂缺少史料式的分析讲解,练习册批改讲解时间也挤不出来,无法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而这次考试大多数题是采用史料式的考察方式,导致学生不习惯分析史料得出结论,造成大量失分。五、对若干典型试题的分析(包括出彩和有问题的试题)出彩的试题:出彩的地方在于大量丰富的史料,特别是一些图片和原始的资料,并且能使学生在对资料的分析中理论联系实际,得出一些结论,并使其对现实有一些指导意义。如:12、15、30:材料图片来源于课本,既顾及课本知识,又关注知识迁移;试题中运用了许多较为新颖的素材如第2、6、9、16、19、31、32题,以6题和31题为例,通过新背景材料的提供,不仅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即能否以大历史观分析历史现象,以及灵活运用迁移知识的能力。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1917年的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第一阶段从1861年至1895年的自强运动在外交与军事现代化方面做了粗略的尝试;第二阶段从1898年至1923年的变法与革命时代是接受西方政治体制的时期。1917年1923年的思想觉悟,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问题:1、列举第一阶段在军事现代化方面所做的具体尝试(三例)?(3分)2、第二阶段接受西方的政治体制,主要有哪些类型?(4分)3、第三阶段的思想革命主要指什么?你怎样看待思想革命中的完全西化现象?(3分)这个题目出彩之处有:1、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培养宏观性观照的历史视野和历史思维品质。这个题干言简意赅,突出了中国现代化史的脉络,需要学生据此把握来答题。2、具体问题有易有难。既有基础性的史实识记要求(如“列举第一阶段在军事现代化方面所做的具体尝试(三例)”“第三阶段的思想革命主要指什么?”),又有提炼概括的能力要求(如“第二阶段接受西方的政治体制,主要有哪些类型?”)。3、有要求学生辩证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开放性(如“你怎样看待思想革命中的完全西化现象?”)。4、分值分布合理。值得商榷的试题: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在这两三年内国民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那些?试卷答案: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2分);工人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或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起义(1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