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铜器辨伪指的就是辨识一件件具体的传世品青铜器的真伪,即它们是真的古代青铜器,还是后世为牟利而制作的伪品。这是对传世品青铜器进行鉴定收藏首先需要做的研究工作,这是因为传世品与考古发掘品不同,传世品中混杂有大量的伪品。 为了进行辨伪,首先就要了解伪作青铜器的历史和伪器的基本情况。 自宋代金石学产生以来,古代青铜器成为研究与鉴赏的重要文物,公私竞相收集入藏,遂使青铜器具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从宋代开始就有人制作伪品以牟取暴利。根据前辈青铜器专家容庚先生等的研究,从宋代迄今千余年来伪作青铜器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宋元明时期。宋代的伪器已见于宋代的青铜器著录书中。例如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16著录的封比干墓铜盘就是伪器。明代伪造情况,如高濂论新铸伪造(遵生八牋14?5)所云:“近日山东、陕西、河南、金陵等处伪造鼎彝壶觚尊瓶之类,式皆法古,分寸不遗,而花纹款识悉从古器上翻砂,亦不甚差。但以古器相形,则迥然别矣。虽云摩弄取滑,而入手自粗,虽妆点美观,而器质自恶。” 第二阶段,清初至嘉庆时期。由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统治者的提倡,金石学有了新的发展,作伪也兴盛起来。此时主要是仿照宋代青铜器图录作伪。据容庚先生研究,乾隆皇帝命臣下编纂的著录皇室藏器的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四书中,共收录有铭文的青铜器1176件(有铭文的铜镜不包括在内),其中伪器317件,可疑者137件,共计490件,占总数的41%强。 第三阶段,道光至清末。一方面由于金石学者重视铭文,另一方面作伪器费力而易辨,因此,此时作伪者大多转而在真器上摹刻伪铭以牟利。这种作伪风气始于西安,以号称“凤眼张”的张二铭最为有名。 第四阶段,民国初期。由于政治腐败,军阀混战,不仅各地盗墓之风大盛,而且作伪之风更炽。北京、苏州、西安等地更是作伪的中心,有许多作伪的高手。此时由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作伪者运用新技术作伪,使作伪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例如用拓本照相制版及化学药品腐蚀方法作伪铭,就比过去錾刻的伪铭要逼真得多。例如善斋礼器录8?6师麻孝叔簠,其铭文就是仿吴大瀓所收藏的真的师麻孝叔簠的铭文用化学腐蚀法制成,颇为近似。非仔细辨识,不能识其伪。 同时,由于外国人重视艺术价值,喜好新奇的器形和纹饰,致使伪作新奇器形、纹饰兴盛起来。例如苏州作伪高手周梅古伪作的车马猎纹方口圆壶(见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图版205,1958年版),十分新奇,蒙蔽了许多人。 从作伪的历史可以总结出伪器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全器皆伪。例如著名的晋侯平戎盘(见S.W.Bushell著,戴岳译中国美术,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约为乾隆年间伪作,原藏北京怡王府,1870年流入英国,现藏于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腹外上饰乳丁纹,下饰兽面纹,双耳不伦不类,圈足系焊接,伪作明显。盘内有伪铭23行547字,是已知伪器中铭文最长的。内容杂取尚书及左传,字体杂仿散氏盘及石鼓文,刻工拙劣,一望而知其伪。 二、器物的一部分为伪作。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觯,器身为真器,但作伪者在其口部加上一个流,并在腹上部加上一个銴,成为一件古代并不存在的带流带銴的觯(见程长新等铜器辨伪浅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 三、拼凑真器残片作成伪器。例如西清古鉴6?11著录的蟠夔纹鼎11,系用铜甗的上半部下加三足而成,似是而非。 四、器真铭伪。这又包括两种情况: 1、铭文全伪。或用刀具錾刻而成,或用化学药品腐蚀而成。内容或仿某一真器铭,或拼凑,或随意杜撰。例如楚公钟(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20),系吴中苏某在无铭的真钟上,仿宋代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6?15著录的楚公钟伪刻,骗了罗振玉。罗获此钟后,取钟铭中“楚雨”2字,命其楼为“楚雨楼”,贻为笑柄。 2、在真铭外,加刻伪铭。例如现藏于江苏镇江金山寺的遂启諆鼎。道光末年陕西出土,仅有“遂启諆作叔宝尊彝”9字铭文。后经张二铭在其前后加刻伪铭124字,使铭文增至133字。并以三百金售给叶志诜,叶作歌纪事,和者30余人,成遂鼎图题咏一书。后经鲍康辨其伪,叶不怿,遂送给金山寺。 五、器真而花纹伪。即在真的素面或花纹较少的器物上伪刻花纹。例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方鼎,原为素面,作伪者在其腹部伪刻鸟纹及蝉纹。又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商代兽面纹壶,作伪者在花纹中伪嵌绿松石(陈佩芬青铜器辨伪,上海博物馆集刊3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如上所述自宋代伪作青铜器出现以后,辨伪也就开始了。自宋迄今,辨伪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予重视和批判地继承并予以发展。 宋人赵希鹄在古钟鼎彝器辨(洞天清禄集,美术丛书第9集第4册)中指出:“三代古铜并无腥气,惟新出土尚带土气,久则否。若伪作者,热摩手心以擦之,铜腥触鼻可畏。”清代学者陈介祺辨伪有很高的水平。他在致王懿荣的信中谈到:“伪刻必有斧凿之痕,以铜丝刷去之,则又有刷痕,而字锋又失。铸字刻字必可辨,铸字佳者,每上狭而下宽。”(簠斋尺牍4?6)荣庚商周彝器通考及荣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二书中都有专门章节论述辨伪问题,对历史上的辨伪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 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了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研究工作,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安阳殷墟,首次出土了经科学考古发掘得到的古代青铜器。新中国建立以后,田野考古工作有了飞速发展,出土了大批的古代青铜器,使青铜器辨伪有了可靠的标尺。同时由于过去从事修复或作伪的老师傅转入文物、博物馆部门工作,坦诚地介绍了过去作伪的方法及内部情况,对辨伪水平的提高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青铜器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即将需要辨伪的器物首先分别从铜质和锈色、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已知真器逐一进行对比,并参考伪器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资料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器各个方面的真伪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综合上述各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整体的分析。这样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反复认真考察几次,最后得出结论。 具体讲,首先从铜质、锈色上辨伪。古代铜器一般是青铜,而伪器有用黄铜者。尤其是古代青铜器已经数千年的腐蚀,铜质已糟朽,其重量比同样大小的伪器要轻得多。这也就是古玩行常说的伪器“手头沉”。如上海博物馆藏的西周史颂簋重9350克,而伪史颂簋重达12420克,比真器重约三分之一。 古代青铜器表面的真锈是经数千年自然形成的,有绿、蓝、灰、黑等多种颜色,深沉致密,有金属光泽,风格古朴,分布自然,给人以美感。而伪锈或用酸类快速腐蚀而成,色淡而浮薄;或用酒精调和漆片、颜料作成涂上,色调灰暗呆滞,没有层次感和金属光泽,并且质地疏松,一抠就掉,或用酒精一擦就掉。例如图五伪青铜人面之伪锈。 其次,从铸造工艺辨伪。古代青铜器主要是用范铸法铸造而成,因此器表往往遗留有凸起的范线及铸瘤。并且器表光洁,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而伪作青铜器多用翻砂法,表面粗糙,有砂眼、缩孔等铸造缺陷。并且仿照真器翻制的伪器,一般较真器壁厚,纹饰、铭文模糊,显得很蠢,没有精神。 第三,从器形上辨伪。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器形是有一定之规的。伪器的器形,或仿真器,但往往形似而神不似;或凭空臆造,作成新奇的器形以哗众取宠。因此,遇到新奇的器形务必十分小心。 第四,从纹饰上辨伪。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而有神韵。伪纹有的是由真器上翻制,但模糊、肥胖而没精神;有的系錾刻,不仅破坏了器表,而且遗留有刀痕。伪纹不仅呆板、软散,而且布局往往不合理,尤其到了边角之处交待不清。总之,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种类以及每种纹饰的结构和布局是有一定之规的,凡不符合规律者,则可能是伪作。图六伪铜罍的纹饰就十分呆板。 第五,从铭文上辨伪。真铭的特点是自然流畅,生动有神,古朴有力。铸铭的字口是口小底大,边角浑圆,呈形。伪铭结构松散或拘谨,乃至错误,呆板软弱。伪刻者字口是口大底小,呈状,并有刀痕。腐蚀法作成的伪铭,肥胖臃肿,字口深浅不一。古代铭文的字体结构以及内容皆有一定之规,凡遇与常例不合者,则应与真铭逐句、逐字、逐笔对照,自可辨伪。又凡铭文所在部位或行款不合常规者,也可能为伪作。 第六,从器形、纹饰、铭文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辨伪。真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而伪器三者之间必有矛盾,认真分析,必能找出破绽。例如善斋礼器录2?64著录的“中义父”鼎,直耳,柱足,口沿下饰兽面纹一道,其器形与纹饰属于商末周初。而其铭文却属于西周晚期,显系伪铭。按真的中义父鼎,著录于贞松堂吉金图上22,器形为蹄足,口沿下饰重环纹一道,器形与纹饰皆属于西周晚期,其铭文亦属于西周晚期,三者是一致的。 此外,在辨伪工作中,详细了解器物的出土情况与流传经历也是十分重要的,往往能为辨伪提供重要的线索。 最后,在辨伪工作中还必须正确区分伪品与仿制品。伪品乃是制假者为牟利而制作的假文物。而仿制品则是后代官府或私人为了礼仪活动等的需要而仿照夏商周青铜器制作的铜器,例如宋徽宗时仿制的大晟钟,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是对古人的仿效与仰慕。仿品与作伪是有着根本区别的。青铜器辨伪 青铜器辨伪离不开以下两个方面:谙熟它的造型、纹饰、锈蚀、铭文、铸造等特点,了解赝品仿制的一般方法。实际运用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结合实物,甄别复杂情况,避免简单化看问题。拿青铜器的锈迹来说,因埋藏地方的环境、土质、干湿度不同而呈现5种情况(1)单层锈,地子上只有一层薄锈;(2)复层锈,地子上有两层或双层锈;(3)仅有黑漆古、绿漆古地子,却无锈斑,在世纪坛国宝展中就有这样的实物;(4)既有极坚硬锈,也有用手能抠掉的锈;(5)既有呈块状锈,也有呈疙瘩状锈。同时随着作伪技术提高,用酸液氨水等造成铜锈并不都那么厚松易抠,不成晶体状。再说地子(氧化层),真器一般均有,但并非所有地子都很亮,假器也并不是都无地子,真器的地子既有单色,也有杂色,不仅有绿、黑、红、水银色几种,有时还有棕、黄色。这样说,不等于真伪锈色、地子不可辨,而是想说明,不要简单地将锈斑是浮松还是坚固,是粉末状还是板块状,地子有无,地子是否铮亮晶莹作为判断真伪的绝对标准。 二、从总体上把握器物的神韵。青铜器的所谓神韵就是指它的造型纹饰的时代风格、工艺水平和老化面貌(熟旧感)三个方面,具体可称为五感:时代感,精美感,熟旧感,谐调感,自然感。应该说,从神韵上最易判别真假,可是把握神韵的难度也最大。这不仅涉及文化素养、审美能力,还需要较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经常注意对实物进行观察比较触摸,并加以思考、研究、借鉴,日积月累,自然功到艺熟。 三、对经验尚欠缺者来说,在伪器的造型、纹饰、锈色、地子等方面仿得颇为逼真,一时顾不上作全面分辨的情况下,要细察器物的工艺和铜质,作为切入口。伪器一般均用黄铜制作,而且不论如何雕琢、模仿,总达不到真器的工艺水平。经仔细观察,不难在伪器底足边缘及器体各棱角、棱边发现裸露的黄铜质,不难看出这些器物纹饰的紊乱、软弱、生涩、呆板,不难在器物多处找到生硬色糙的打磨划痕。青铜器如何除锈?最有效的办法是:用160克细木屑,60克滑石粉,240克麦麸子,再加入50毫升醋,拌成糊状,涂在生锈的铜器上,风干后,铜锈自然就脱掉了.考古发掘的青铜器,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经过千年的水浸土埋,必定会引起青铜本身的质变,使金属从元素状态转化为化合物状态,形成铜锈。由于铜质的差异以及水土条件的不同,锈色有红、绿、蓝、黑、紫、灰等各种颜色,斑驳陆离,形成古青铜器一咱特有的庄重古朴的美感。铜锈一般又分为无害锈与有害锈两种。由于受水浸土埋及大气的侵蚀,青铜表面逐渐产生变化,它们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了保护层使之不再继续遭受腐蚀,并增添了青铜器的古雅色调。这种是俗称的“无害锈”。有害的青铜锈,像绿色粉末,危害性很大,俗称为“青铜病”,即有害锈。有害锈发展起来会使器物损失逐步严重,并不断扩散,对这种现象必须及时处理,隔离存放。古代青铜器的锈层极其复杂,层次很多,有些锈蚀掩盖了青铜器的纹饰或铭文,甚至使器物变形,失去原貌。因此,去除那些有害的锈蚀,是青铜器保护处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过去常采用的青铜器去锈方法,是用刻刀、凿子、锤子、錾子等进行锤震,剔除锈蚀,在锤打时,位置要准确,用力要适当。此法虽简便,但容易损伤原器,尤其是铭文和纹饰部分,所以必须细心剔除,并刷扫干净。有些锈层很牢固,不易剔除,可用油泥挫成长条,把锈的四周围住,用滴管滴入溶液,使铜锈软化分解,再用刀剔挖干净,并用水冲洗。要注意有时器物没有必要采取全面的去锈方法,而只需作些局部处理就可以了。对于带有害锈的青铜器,将其与除锈液接触,使之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青铜器有害锈控制住,使之不再发生变化。当有害锈尚未蔓延开来,仅有些小斑点时,可用氧化银封闭处理。氧化银在封闭潮湿的情况下,遇有氯化物会形成氯化银的棕褐色薄膜,把含有氯化亚铜充分接触。为了更有效的保护受到腐蚀的青铜器,先将受到腐蚀的青铜器用蒸馏水清洗干净,然后对青铜病锈蚀区以氧化银法先封闭处理后,再以苯骈三氮唑封护其表面。这种以苯骈三氮唑为主体的综合保护法,是迄今为止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其次是青铜器电化学去锈或电解还原去锈法,都是以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此法较适于青铜器有害锈的局部处理,尤其是对有铭文或纹饰的部位效果更佳。真正的千年古铜无论传世或出土品,均无刺鼻的酸、臭、呛等异味,出土生坑品稍带土腥味,但因千年以上的时间,土层与铜器的氧化物已牢结一体,青铜本身和锈蚀的气息已被基本吸收。如仔细闻辨似乎有一种接近甜味的感觉。过去的老古董商有的用舌舔,此法看来不会被讲卫生的今人所取。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用手在器物上反复快速搓磨,待搓得指头发热时,再闻手上的气味,老东西有陈旧器物那种类似发霉的甜味,新货则有酸、呛之气。可以看相关研究书籍,具体一点的有马承源的中国青铜器,朱凤瀚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其他的可以看相关商周时期的发掘报告,如郑州商代青铜器窖藏、殷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殷墟妇好墓等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著特点。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 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礼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达875千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花纹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的成组鼎来代表贵族的身份。据春秋公羊传何休注,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与8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 酒器。包括饮酒器爵、觯、觥及盛酒器尊、卣、壶、斝、罍、觚等。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水器。有盘、匜等。主要用于行礼时盥手以表示虔敬。 乐器。有铙、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镈)、鼓等。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达65件的青铜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音乐的高度水平。2。主礼器:玉、酒、牺牲、黍稷。祭天用玉“石之美者”。源于人类历史中99以上石器时代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石崇拜。正是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第一次加速发展。青铜时代,则是第二次大加速度发展。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金属。祭祖用酒、牺牲、黍稷,盛以青铜器。酒使人类达到最原始的状态,以与天、祖沟通。源于“物类相感”的理念。例中国古人崇奉的两种圣虫:蝉与蚕。它们的蜕皮、羽化,反映了留连人世,关照后代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中国古人的生死观,或者说“终极关怀”。蝉的习性是“饮甘露”,“甘露”象征着“天地清和之气所钟”,具体化就是酒。蚕丝被用作祭祀礼服,特性是圣洁和精细。蚕也是中国古人最早豢养的昆虫,有神虫的地位。曾有“帝王一日三省蚕”的规矩。牺牲如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所示,牺牲是以牛为主的。其排列方式即所谓的“九牢”。黍稷黍稷之精者为“粮”(米良),但不能祭祀。因为要在最原始状态下与天、祖沟通,必须反映“朴”的含义。但是,也不能取用最粗的“稻”。(南方食稻,到汉代才脱皮。)这里同样反映了“中庸”的指导思想。以上祭品的盛器,就是当时的尖端科技产品青铜器。作为盛装礼器之用的青铜器,具有特殊的材质、造型、纹饰和用途。需要注意的是,青铜本身不是礼器,它所盛之物才是礼器。按用途分类酒醴之盛:觚,爵,卣,罍,斝,觯沐水之盛:匜,盘,鉴(照镜,冰箱),洁字原写作絜,就是从这里来的。牺牲之盛:鼎(三足鼎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 成立 合同样本
- 人防车位出让合同标准文本
- 代建单位合同样本
- 人防商铺售卖合同样本
- 2025企业保密合同模板
- 2025至2030年中国卷纸匣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窗帘成品加工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国前簧减震垫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分子筛干燥剂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凝汽器清洗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3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附录1 无菌药品
- 2023年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天星乡养羊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 GB/T 39489-2020全尾砂膏体充填技术规范
- 《民法》全册精讲课件
- 厂内机动车辆课件
- 四川方言词典(教你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
- 企业标准编写模板
- 《新媒体运营》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学校食堂餐厨具操作规程
- DB32T 3916-2020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